“透過作品看人品”真的可以做到嗎?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holland巧克力


“透過作品看人品”這句話淺意上是乎說的通、但廣義上思考“倆難”。

個人拙見——作品的定義有顯性與抽象藝術倆大門類、一件作品的出爐包含了作者內心世界的殊多的信息、與個人對事物的情感表達。顯性作品比較好理解、就是符合時代人文審美元素並得到業界認可的作品。抽象作品就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鑑賞就需要更多、更深層的修養沉澱、更高的層次線性維度的修養得以鑑賞。

藝術屬創作、只有成就高與庸俗之分、把創作與人品沾帖只乎有點牽強。如宋朝趙拮本屬法統之軀,將道統承授的大好河山被糟蹋一江割拒、終落個井底觀天、點天燈的結局並造成無數生靈塗炭……從人格道義上就是嚴重缺失的人、難道會影響他作品瘦金體書法流芳嗎?


三坊七巷遺珍館


我認為“透過作品看人品”是可以做到的。分述如下:

一、作品是作者思維運行的外在展現,而作品的優劣體現了作者思維層次高低和優劣,其寫作的思路和格調直接展現出作者的世界觀,而世界觀與人格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人的正確的思維和世界觀形成最重要的階段是幼年、童年、青少年階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幾個階段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如打好基礎,形成正確的思維和人品,在人生的旅途上,歷經失敗、成功、進取、拼搏的磨勵,使思維和人品不斷昇華,其產生作品和人品一樣,具有震撼心靈的人格魅力。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重視家風的傳承,對孩子之間的交往、學習環境高度重視,傾其所有投入的原因。

三、一個好的作品必然觸發讀者的強烈共鳴,能引起讀者的心靈感應,如果讀者能隨著作品的情節有起伏跌蕩感應,那就是說明,讀者感受到了作品中的人品魅力,做到了從作品中看到了人品。

四、人的成長、生存環境千差萬別,在生活中各種層次的人都有不同思維和人格,不能把自己思維和人格做為判斷他人的標準,作品所反映的人格也是一樣,否則就會產生人際交流障礙,惡化人的生存環境。

作品和人品是相互融合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書都有不同的讀者群,討作品和人品切忌不能輕易判斷優劣,只能看說喜歡和不喜歡。


百姓哲學


做不到。

首先,藝術作品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它們大都經過了藝術加工,保留的真實性不多。假使能“透過作品看人品”看到的也是部分人品,對作者的看法不全面,有失偏頗。

其次,很多作者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強調抽離自我,尊重客觀。又或者切換創作角度,以對立視角,關聯視角來創作。這些情況下,作品與人品更是沒有太多直接聯繫。

最後,查一查中外有名大師,很多人作品讓人拍案叫絕,但是人品實在不敢恭維,這裡我就不列舉人名了,有興趣自查。

總之,作品與人品沒有必然聯繫。

欣賞藝術作品時,只要感謝作者帶給你的觸動,用心欣賞作品,汲取養料即可,實在沒必要深究作者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了這一作品,見到了作者什麼樣的人品,又不是應試中的閱讀理解,何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