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聖先賢的“禪讓制”記載是一場歷史騙局嗎?

子夏故壇


堯舜禹時期是屬於遠古的傳說時期,沒有實證,很難說清楚,個人有個人的理解。

一,“禪讓”這種說法來自於儒家思想,《史記》延續這種說法。

禪讓(拼音:shàn ràng),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前,堯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於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夏禹傳子,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

二,在後來歷史發展中“禪讓”卻被“玩壞了”。

8年,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攝皇帝王莽,降封為定安公。


220年,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陽公。

265年,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降封陳留王。

這是比較知名的歷史事件。南北朝時期“禪讓”成為武將奪權篡權的手段。更是比比皆是。

三,以武力來奪權,可能更符合事實。

遠古時期也罷,後來重演禪讓也罷。都是建立在軍事實力基礎上的。

堯舜禹時期應該是英雄時代。人們崇尚英雄,就崇尚武力。誰的武力強大,誰就有說話的主宰權。這種武力一是個人的,二是屬於集體的。人類發展屬於黃渤電影《一出好戲》“王寶強時代”。一個人實力強大,自然就要取代之前的。


亮說史話


這也是一場歷史懸案,《史記》等儒家思想的著作認為是禪讓,《竹書紀年》等其他派別的書籍說是篡位說。我認為篡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舜娶了堯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結果都不好。上古時代物資極其匱乏,人的思想境界再高,也要為生存搏鬥,我不太贊成餓著肚子講禮儀。清袁玫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嘗所聞。”關於性本善、惡的問題也討論了幾千年,沒有結論。我認為上古時期就相當於人的嬰幼兒時期,要讓一個吃奶的孩子講禮儀,“現在餓了,大人在睡覺,我要有禮儀,等媽媽醒了再吃奶”可能嗎?上古時期講禮儀,可能性不大。這雖然與舜篡不篡位關係也不大,但那種理想化的仁君思想恐怕還難以形成。


賽麥大弘


騙局這個說法沒根據。

戰國之前,堯舜禹只有“禪讓”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從孔子留下的言論中感受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這個說法當時還沒有人去挑戰。

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時代,誰都可以出來說話,誰都可以對前人的事進行猜測,進行懷疑,於是出現了“好事者”,出現了“齊東野人之語”。《孟子》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的信息。《孟子·萬章章句上4語云盛德之士》《孟子·萬章章句上6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等章談論了當時的禪讓。在《孟子》中,孟子甚至對“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這種觀點都持否定態度。按孟子的觀點禹的兒子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禹推薦的人“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所以天下人都聽啟的而不聽益的。(我有疑問:“啟賢”為什麼傳位給兒子?當然這是後話)。

從已有的史料看,堯舜禹的禪讓不容質疑,《竹書紀年》是後人搞出來的,即使“紀年”者沒有意造假,你是信先前已有的公開史料呢還是信後出現的資料呢?就像同一件事,《左傳》有,《史記》也有,你是信《左傳》呢還是信《史記》呢?《竹書紀年》的“舜囚堯”,是後人根據懷疑認定的,誰更可信?就像世界上有人否定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一樣,承認商以後的,不承認商以前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事實它該存在還存在,你改變不了。

人們可以懷疑,可以質疑,但要有令人信服的根據。胡說誰都會,但那是真相嗎?歷史虛無主義要不得!


陳廣逵


非也!非也!

事物最怕有偏見,不能順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來分析事物。其實道理很簡單,水聚的多了,自然成潭,水往低處流,自然成溪,小溪匯聚而成小河,小河匯攏而成江湖水泊,水泊溢滿而順江河而下,匯聚成大海,大海廣闊無垠,而納百川!

萬事萬物皆是此理。

不說有無禪讓制,是否是騙局,而看禪讓制是否推動事物向前發展,還是阻礙事物前進!

禪讓制在人文初期有選賢進能作用,引導事物前進,它就是正確的。後來社會發展,需要集中起來,用收集眾賢,專而為一,統一思想,集中力量,來辦大事,專制又是對的,兩者相互輔助,而非相背,因此當今我們要擇善而從,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觀點!


狼煙一九三一


騙局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古人記述上古事蹟,大約帶有一種浪漫的情懷。同時,這種記述,也充滿了記述者自己的觀念和理想。無論是原始部落首領的非世襲輪替,給人以上古大公無私的印象,還是如《竹書紀年》那樣的“舜囚堯”,都是後人記述。充滿了後人的觀點和立場。記述者,如果是理想主義者,想要借古諷今,表達一下他心目中的信念。或者,記述者本身是個腹黑之人,記述時添一點陰謀論的氣息。比如,某國叛亂。一些國家稱之為革命,另一些國家稱之為顛覆。完全是同一件事,因為立場與觀念不同,而有差別。歷史事件的記述,是充滿記述者立場與觀念的。

禪讓制,真與否,無所謂。關鍵在於,對後人有什麼意義?人類之所以是文明種族,是因為一直在進步,從血腥野蠻,走到如今的現代社會。確實,社會總是有種種不公,有種種醜惡,但無法否認現代社會是進步的。有打著道德幌子瘋狂牟利的,但你不能否定法制與精神文明建設。大約是某些疑古分子,打著科學幌子瘋狂詆譭。中國種種,他看到了醜惡,沒看到美好。古希臘,讀讀他們自己寫的歷史,也是亂糟糟,中國磚家看不到,偏偏推崇古希臘科學文明。這是一種觀念扭曲。

禪讓制,其實從人類學角度,是可能的,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個別文史學生,大約是根據自己的個性,揣測禪讓制是不可能的,因為人自私?拜託,不懂人類學,不知道原始社會什麼樣,也要看看現代社會。家天下是必然嗎?唯一的問題是堯舜禹時代,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可以肯定,應處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可以參考羅馬帝國末期,野蠻人大侵攻。日耳曼蠻族迅速從原始部族,變成等級社會。

有人抱怨,考古資料匱乏。事實上,過於豐富的考古資源才不可信。人類世代生存繁衍,必定磨滅掉先代痕跡,留下支離破碎的傳說和記錄。那些完整的考古挖掘現場,其實是一堆倒黴蛋的遺蹟。這地方人都廢棄了,所以有機會完整保留下來。可能考古學家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挖出的,是倒黴蛋的歷史。倒黴蛋有沒有後代倖存,很難說。中國列朝列代,真正能挖出的只有墓葬和廢棄城池村落。其他,都被人類活動磨滅了。


傷心淵


不能確定“禪讓”出於《史記》(懶得去查了),不過,我們也難以確認《竹書紀年》和《韓非子》所記為真,但從基本常識推測,它們的描述更接近真相,更具有人社會歷史的邏輯性。若“禪讓”是出於《史記》,就基本可以判定是司馬遷想當然的按需之詞,若非《史記》,出自其他文本,只要兩漢之後,也大抵不會擺脫虛構。

按需虛構,按需改動,按需粉飾,是《史記》及其之後的歷史書籍基本特徵。說這些虛構、改動、粉飾是歷史騙局也許有過分,但它們表述的不是歷史真實則絕無可疑。正如問題所問,許多人認識瞭解的歷史,恰恰就是這樣的按需歷史。


通用漢語研推


據《史記》,黃帝,顓頊,帝窖,堯,舜,五帝,選家族中優秀者繼位。而禹之後為父傳子。

黃帝有二子,皆有天下,一是玄囂,二是昌意。昌意之子是顓頊。帝窖是黃帝曾孫,顓頊之族子。

帝窖死,子摯立,摯早死,弟堯繼位。

堯在位七十二年,得舜,令舜攝事,二十八年而崩,子丹不肖,傳位給舜,舜為顓頊之後,從黃帝起到舜為七世。

舜之後為禹,禹父鯀,鯀父顓頊,顓頊父昌意,昌意之父黃帝。

《史記》:“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

這就是所謂的“禪讓制”。


有話少說


疑古思想可以有,但用偏了就很不好。古代禪讓制度肯定是千真萬確的。為什麼要覺得不像真的?這其實就是作為現代人的無知,總認為古代人肯定又蠢又笨好像自己只要穿越過去就能當大將軍或者皇帝一樣?其實古代人除了科技不發達之外每一個人都是充滿智慧的和現代人沒有區別。


寶寶不做小可愛


禪讓制在部落時代確實有,一般是部落內部推舉,比如蒙古部落早期的首領都是推舉的,古希臘是由公民大會選舉出來的,中國因為在五千年後,已經進入到階級社會,是部落時代向王國時代的過渡階段,對於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最初可能執行的是長老推舉制度,後來慢慢的變成了奪權,因為私有化的發展,部落首領變成了世襲制。黃帝統一黃河流域後,傳說是黃帝兒子傳承了聯盟首領,但是後來是各個部落推舉堯帝舜帝,在推舉過程中肯定有血腥的鬥爭。


太興真人


禪讓就是一個以訛傳訛的童話故事。禪讓只不過是統治者為需要立個榜樣而已。不說別的,就現在經過幾千年的禮樂教育,人應該都知書達理了,不應該有違法行為,但是你撤銷法律看看,天下亂不亂?堯舜那個時代,法律是不完善的,生產力不高,食物短缺,可以說還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想讓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產生禪讓,和童話故事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