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王-_-子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來分享。


要說逆天文物。中國五千年文明可以說孕育了無數的奇珍異寶,讓許多中外收藏家都趨之若鶩。青銅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每一件青銅器都是國寶。如今很多博物館對於青銅器的收藏都是非常重視的,許多博物館甚至願意收藏某件青銅器的仿製品。因為自己館裡要是有一件國寶級的青銅器那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哪怕它只是仿製品。而今天要說的這件器物就是一件國寶級的青銅器,而且以今天的技術都無法複製的一件國寶—“曾侯乙建鼓底座”。目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僅此一家。曾被選為世博八國寶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進行展覽。

發現

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現一座戰國時期大墓,經過考古人員發掘發現墓中有多件文物上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此後人們就習慣性將此墓稱為“曾侯乙墓”。而這件曾侯乙建鼓底座就是在這個時候重見天日的。

文物用途

以麻花的眼光,咋一看還以為是戰國時期某個煉丹大師煉丹爐的蓋子,但經過麻花對這件文物出土過程進行了一番瞭解後發現當時和建鼓底座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套編鐘,而專家稱這個大傢伙其實是這套編鐘的一部分。因為編鐘上的花紋和它它的花紋都有一定的聯繫。相信很多朋友還是和麻花一樣好奇一套編鐘裡面它的用途究竟是什麼。又是一頓搜索,發現,顧名思義,它就是戰國時期一種鼓等我底座。好吧,麻花實在是看不出它是個底座。

文物價值

曾侯乙建鼓底座,上鑄有16條青銅大龍、數十條青銅小龍,總計108條青銅龍。高50釐米,直徑80釐米,重量近200公斤。這件文物的歷史沉澱感和精美程度放在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文明都將是頂級的文物。這樣的一件寶貝在出土時自然是吸引了眾多博物館的眼球,想要將其放在自家博物館中收藏,這其中也包括中央。但因其是在湖北出土,又屬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文物,最後該文物被湖北省博物館收入囊中。期間湖北省博物館也曾多次對該文物進行仿製,讓其可以在其他的一些博物館可以得到展出。按理說以如今的技術要仿製一個兩千多年前的物件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湖北省博物館經過多次的仿製都沒有取得成功,最多隻是仿製出一些空具模樣而不具其神的“贗品”,一眼就能看出。最後不得不放棄對它的仿製。專家稱它為青銅器時代的巔峰之作,其採用了獨特的工藝,由於不可能對其進行拆解,導致它的內部結構至今都是一個謎。這樣一件國寶完全當得起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如此一件堪稱氣勢恢宏的文物,在我們古人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建鼓的底座,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明的絢爛,一個建鼓底座都讓如今的我們望而卻步,無法複製,可見其有多逆天。


好了,國寶分享完了。希望大家喜歡,有不同意見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交流。喜歡和贊成的朋友歡迎點贊加關注,以後還有更多的歷史話題和大家分享。謝謝。


麻花的故事


說起這個玉杯,盜墓賊估計腸子都要悔青了,這是考古學家在一個被盜墓賊掃蕩乾淨的陵墓現場發現的,當時這個玉杯渾身沾滿了泥巴,趕時間的盜墓賊估計懶得細看,把它當不值錢的東西扔了。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響應國家“一五計劃”,洛陽礦山機器廠被建立起來。就在這個工廠建立的過程中,建築工人們在這個廠址意外發現了一個古墓。建築隊馬上上報給了當地文物局,由於墓葬已經遭到破壞,當地文物局馬上派專家過來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考古專家準備對這個古墓發掘的時候,卻發現這個古墓已經被洗劫一空了。甚至就連墓主人的身份,都難以確定。最終專家們只在一個帳架上邊,找到了“正始八年”字樣的銘文。

說到“正始八年”,這是三國時期魏國國君曹芳所使用的年號,因此專家們也就將這個陵墓命名為洛陽曹魏正始八年墓。我們知道,漢朝時期非常流行厚葬的風俗,因此很多漢朝時期發掘出的古墓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陪葬品。

但是在曹魏統治時期,由於曹操的倡導薄葬,薄葬之風也逐漸興起,曹魏時期的很多陵墓前,甚至都沒有墓碑,當時的後人如果想要對墓主人祭祀的話,就只是在墓室前進行簡單的設帳擺酒。

由此可見,相比於其他朝代的陵墓來說,曹魏時期的墓葬是非常簡約的。不僅如此,這個正始八年墓還曾經被盜墓賊光顧過,因此自然也就不會留下什麼重要的文物。但是對於考古工作者而言,對一個陵墓的發掘,絕不僅僅是為了其中的文物那麼簡單,他們還要通過陵墓內部的一些構造,去分析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歷史背景。

就在這些考古學家準備深入陵墓進行研究之時,有人在墓室的一個角落中,發現了一個沾滿泥土的杯狀物。而當考古學家對這個滿身是泥的物件進行清洗之後,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製作工藝非常精美的酒杯。

雖然說這個酒杯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和曹魏年代時期的大多數酒杯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使用和田玉製作而成的酒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過後發現,這種上等質地的白玉,能夠在正常光線環境下,所顯現出的青白色光澤。這一特殊的質地,更是凸顯了這個酒杯獨特的神秘感。

不僅如此,在這個酒杯上,我們也能充分感受到魏晉時期的歷史文化,畢竟在整個杯身上,沒有一點紋飾的出現,這就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中樸素的風潮。對於盜墓賊而言,第一眼看見這個杯子,肯定會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認為這只是一個沒什麼價值的杯子。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巧合的出現,最終,這個價值不菲的酒杯才會被考古學家所發現。

對於這個玉杯而言,正是因為它的表面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才會顯得更加古樸。而且專家們發現,這個玉杯的表面要比一般的玉器更為光滑,應該是被當時的主人反覆把玩,已經形成了包漿。由此可見,這個玉杯的主人一定是非常愛惜這個玉杯的。

清洗後的玉杯,溫潤明亮,一經報道便驚豔了世人,隨即被認定為是國寶級別的文物,禁止出國展出。如果當時那些盜墓賊知道了,估計要悔青了腸子吧。也幸好有國家機構的細心保護,這樣一個寶物才能重見天日,被大家欣賞。


海佑講史


不同人對逆天文物的標準有所不同,這裡金兔簡單舉一些金兔眼裡的逆天文物吧。

1.戰國銅齒輪

看到這個銅齒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一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這件文物在1976年出土於洛陽戰國糧倉遺址,據說當時考古學家們第一眼看到這件文物時非常驚訝。

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件戰國銅齒輪的原料並非是純銅,還含有砷、錫等雜質,因而能像越王勾踐劍一樣保存完好。而有關該文物的具體用途,考古學家猜測,這可能是某種吊運器械的零件,但翻遍先秦的古籍,也沒有找到任何有關該銅齒輪的相關記載。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原本被認為是現代物品的齒輪,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有了,只是因為常年的戰亂,製造工藝就失傳了。

2.象牙蘿蔔

金兔認為象牙蘿蔔是一件顏值逆天、工藝逆天的文物,它目前珍藏於河南博物館。

這是一件清朝的文物,在蘿蔔上趴著一隻大肚蟈蟈,其腿上的絨毛清晰可見。象牙的密度比較大,因而想在上面著色是很難的,更難得的是,這件象牙蘿蔔不僅看起來跟真的一樣,而且時至今日依舊沒有褪色。

3.青銅太陽輪

最近在學車的小夥伴是不是看著很熟悉?不過金兔強調一點:這不是方向盤!

它叫青銅太陽輪器,1986年出土於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目前珍藏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這也是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最為神秘的器物之一,它的直徑為85釐米,厚度為6.5釐米,大概是商朝時期的產物。

從埋藏坑中的其它器物來看,這件神秘的器物應該是太陽的抽象寫照,是古蜀文明崇尚太陽的重要物證,也算是一件逆天文物。

4.明宣宗行樂圖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這也叫逆天文物?

可仔細一看,估計大家會由衷地感慨。

圖中拿著小木棍的就是明宣宗,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他在打高爾夫球!

這個倒不是瞎扯,而是確有其事,不過那個時候不叫高爾夫,叫捶丸,就是拿著小木棍捶石球的意思,它起源於宋朝,在元朝就廣受上流社會歡迎,明朝則成為流行運動。

5.茂陵霍去病墓石雕



這是西漢時期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之一。

它也算是比較逆天的文物了,雖然看起來很呆萌,但它曾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示的國寶之一,據說是怕別人看了會笑話。

6.滑石兔

這是唐朝的一件文物,1956年出土於西安東郊韓森寨M45唐墓,看起來很像鼠標。

當然,以上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文物,以後金兔會介紹更多有趣又好玩的文物。


金兔歷史


網上有一個段子,兩人吹牛抬槓,問西安最貴的車是什麼車?

-是勞斯萊斯幻影嗎?布加迪威龍嗎?

-都不是。

原來是這輛車。

秦始皇陵銅車馬。

當然,世界上最“豪”的豪車不過幾百萬、上千萬,而這件“逆天”國寶級文物的珍貴程度,確實已無法用金錢衡量。


這件逆天國寶是如何發現的?

1978年6月,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臨潼秦始皇陵周邊進行勘探時,在封土堆西側地下7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屬馬飾,後來確認為古代車馬籠頭上的一個金泡。經過系統勘察,考古學家們發現這裡存在一個規模巨大的陪葬坑。1980年底,經過艱苦的發掘,終於出土了兩乘巨大的彩繪青銅車馬,經過8年的精心修復,於1989年正式對外展出,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青銅車馬共為兩乘,一前一後排列,分為1號車和2號車,包括車、馬、俑。大小為真實的車馬一半大小。兩輛車馬都是秦始皇出巡的儀仗車隊中的一部分,一號車為高車,二號車為安車。高車有著警衛、作戰的功能,而安車則是重要人物的座車,一般認為是秦始皇乘坐的乘輿之一。

那麼,這兩輛青銅車馬有多逆天呢?

首先,它是世界考古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組合青銅器。一號銅車馬,車馬通長225釐米、高152釐米,重1061公斤;二號銅車馬通長317釐米,高106釐米,重1231公斤。兩輛車馬都超過了1噸重。車馬由7000餘個零部件構成,兩輛車所用的金銀裝飾品達到14公斤,顯示它極為尊貴的地位。當它穿越二千多年的風沙,出現在世人眼前時,無不被車馬恢弘的氣勢和精精美絕倫的工藝所震撼。

其次,精美絕倫的青銅之冠,藝術水準極高。銅車馬如同秦皇陵兵馬俑一樣,藝術風格上極為寫實,栩栩如生,完全還原了真實人物和動物造型神態。駕馭馬車的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兩層彩繪,內層為粉紅色,外層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膚的質感。人物和馬匹的神態都活靈活現。外側的兩匹馬張大著鼻翼,有如喘著粗氣,打著響鼻一般。

第三點,最為逆天的是它的工藝製作水平。整個銅車馬的青銅構件有著非常複雜的機械加工工藝,包括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鑽孔的最小直徑竟然達到1毫米,還有很多頭髮絲粗細的銅絲用作配飾。車頭的內孔渾圓的有如現代的車床加工一樣。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跟車上其他部件轅衡牽動自如。

還有1號車上的圓形銅傘裡,還隱藏著看不見的殺機。原來傘柄是中空的,裡面藏著利器,遇到危險時,還能打開機關後取出,傘蓋成為盾牌,傘柄和利刃可做長矛自衛。

秦始皇陵銅車馬對於古代車制、鑾駕鹵簿制度、金屬鑄造和冶金工藝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堪稱不折不扣的“逆天”級國寶。


北溟四海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菜。

一、黃金匕首

說到圖坦卡蒙,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舉世聞名的黃金面具。其實,在圖坦卡蒙墓中出土的黃金文物,不計其數,其中有一件“黃金匕首”格外的引人注目。

雖說叫做黃金匕首,但是它並不是完全用黃金打造的,還有其他的物質混合其中。在中國,越王勾踐劍極為出名,不僅是因為它的主人是臥薪嚐膽的勾踐,更重要的是它千年不腐,這把黃金匕首也是相同,3300年過去了,基本上沒有鏽蝕的痕跡。

黃金匕首剛出土時,其實並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因為相比與其他出土的文物,如黃金棺材、黃金寶座等,它實在是太小了。直達上個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才感覺這黃金匕首有些不同,便拿到專業機構鑑定。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黃金匕首裡面有許多地球上沒有的元素,而且鎳和鈷的比例,跟隕鐵的比例差不多。

由此可以推測出,這把3300年前的比首來自天外,準確的說是用從天外的隕鐵打造而成。

3000多年前的埃及,就有如此高超的技藝,實在令人驚訝。

二、雙攝石鏟

石鏟,新石器時期的一種原始農具,也是一種早期的治療工具,主要運用在少數民族。1978年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了一件長30.3釐米,寬10 釐米的石鏟,震驚世界。

在新石器時期,由於金屬冶煉技術還沒有發展,石頭就成為當時人類製作工具的基本材料。以石頭為材料有很多好處,一是石頭遍地都是,取材方便;二是石頭質地堅硬,不易腐朽;三是可以隨意的製成想要的形狀。

新石器時期的中國人,開動腦筋,做出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器,有些堪稱逆天。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就收藏了一個逆天的石鏟,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圖片,還以為穿越了。


這不就是現在的雙攝手機嗎?還是近乎完美的對稱結構。

只能說古人的設計靈感太超前,說不定以後還會發現三攝、四攝的手機。

現在的手機廠商還要努力啊!


彈指間的歷史


1、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件漢代的護臂織錦是1995年,在尼雅遺址的8號墓中被發現的。現收藏於新疆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8個大字。是不是神預言呢!?預示則我們國家將偉大復興!

事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早在《史記·天宮書》中便有記載:

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而古代的“五星”和今天咱們國旗上的五星是不同的。它們指的是歲星、熒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這五星。

2、戰國水晶杯

先來看一張對比圖:

光看圖片,就是兩個普通的新舊玻璃杯。事實上,左面那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它就是戰國時代的水晶杯。該文物於1990年被發現,在浙江杭州半山鎮石塘村的戰國墓出土,現被浙江杭州博物館收藏。

雖然,水晶製品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但這個水晶杯卻十分獨特。主要是因為,它在外形設計上相當的超前,看起來與我們今天常用的玻璃杯設計幾乎是一樣的。放佛是穿越者所為......

3、青銅卡尺

這也是一件設計相當超前的文物,和今天我們常用的遊標卡尺,極為相像。

它是西漢末年王莽(約公元9年)發明的一種工具,固定尺通長13.3釐米,固定卡爪長5.2釐米、寬0.9釐米、厚0.5釐米。現收藏揚州市博物館藏,是國家一級文物。

王莽這號人物也是相當的有爭議性,他廢漢建新後,推行了不少相當超前的改革,加上他居然還會發明這玩意,難怪不少人都質疑他是穿越的!


這些歷史要讀


2015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考古人員在希臘南部小鎮皮洛斯發現一座3500年前的古墓。在這座古墓裡,工作人員出土1400多件文物,包括黃金、白銀、瑪瑙、水晶、青銅器等等各種器物。

這些文物裡,最讓人震驚的,當屬一件瑪瑙製品——皮洛斯的戰鬥瑪瑙。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它的發現地是皮洛斯,而瑪瑙上雕塑了一副戰鬥畫面。

皮洛斯的戰鬥瑪瑙長這個樣子。

這枚瑪瑙長36mm,寬24mm,瑪瑙上雕刻了三個人物:兩名持劍勇士在戰鬥,其中一名戰士將利刃刺入另一名戰士的咽喉,而地上還躺著一位戰死的戰士。三位勇士體格強壯,肌肉圓潤,雕刻者以高超的手法,將其流暢地展示出來。

戰爭瑪瑙被放大百倍後,勇士雕塑的細節部分,也被展示出來。

被刺死的戰士,身體因為痛苦而扭曲,手中的青銅劍被遺棄在一旁,身上穿著的織麻裙子可以看出,他與另一位正在被刺殺的戰士是戰友。不過很快,他們就能在另一個世界碰面了。

那位手持利刃正在刺殺的勇士,則目光犀利,胳膊上的肌肉高高隆起,似乎正在發力。

通過戰爭瑪瑙的草圖,很多不易被發現的細節,都被表現出來。比如說被刺殺戰士的長矛和護盾、頭盔上長纓、起伏的地面;刺殺戰士全身上下,除了一條短褲之外,還穿了一雙鞋襪等等。

這麼一塊兒拇指大的瑪瑙上,竟然清晰地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內容!

要知道,瑪瑙的硬度為6.5-7,比小刀的硬度還要高。要想在瑪瑙上進行雕刻,只有用比它硬度更高的工具才行。這塊兒瑪瑙發現的年代為3500年前,那會兒還是商朝,中國的先民還在拿著石頭在刻甲骨呢。

希臘地區,出現同樣精雕細琢的文物,則要到1000年以後了。

正是這種雕刻工具與雕刻材料的不匹配,才是這件文物的逆天之處!試想一下,用筆在一張36mm*24mm的紙上畫出這三個人物,能畫的如此流暢清晰嗎?

參加考古的辛辛那提大學的戴維斯教授說:

“其他文物和它相比,就像是小孩子的塗鴉和米開朗琪羅的畫作之間的差別。”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質疑這件瑪瑙作品,說它並非3500年前的古物,而是希臘人作假。質疑越多,越說明它的逆天!


祗樹


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dān]衣,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衣服摺疊可以放入火柴盒中,人的一呼一吸都能使衣服飄起來,可謂輕若煙霧,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說其逆天是因為以目前的紡織技術仍然不能仿製,總是達不到其重量,無論如何改進,仿製的成品重量都要超出這件襌衣的一倍。最後專家另闢蹊蹺,餓上蠶寶寶幾天讓其被動吐絲結繭,這樣吐出的絲會特別細。

可即使這樣,仿製出的襌衣也在50g以上,古人的紡織水平令人驚歎。

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為杭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禁止出國展覽。


這是一件網紅文物,之所以引起人們好奇主要有兩點。

一是它的製作。

水晶杯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後期經過了極其細緻的拋光。

我們知道水晶屬於硬度較高的礦石,幾乎沒有柔韌性和延展性。世上能夠打磨拋光水晶的只有金剛砂類物質,而且打磨過程中極易損壞。這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製造難度可想而知。即使目前不使用現代工具的話,要製成這樣一件工藝品難度也是相當大的。

二是水晶杯的造型引起人們好奇。

如果將這杯子放在任何一個公眾場所,大家都會對其無視,以為也就是地攤上售賣的普通玻璃杯,因為它的造型和我們今天喝水的杯子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證明它來自兩千多年前。

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曾經驚豔了世界,其實和編鐘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稀世珍寶——建鼓底座。


建鼓底座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身互相纏繞,無數條首尾糾纏的小龍盤在一起,向上攀爬。底座整體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數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條小龍。有人說上面是108條龍,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數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比曾侯乙編鐘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建鼓底座目前仍不能複製,其製作工藝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尤其上面這些龍的製作。

國內外很多冶金專家認為,這一青銅鑄造工藝的主要鑄造方法是失蠟鑄造法。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使用過這種失蠟法,現代則稱之為熔模精密鑄造法,在精密鑄造也時常使用。

可是按照此法制作出來的複製品和原物比起來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語。

九龍杯

這是一件被神話的文物,而且神龍見首不見尾,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江湖之中只聞其名未見其人。

傳說中九龍杯有兩種造型。

一種九龍杯,整個杯體由九條龍裝飾,一條龍頭部伸到杯底,另外八條龍分佈於杯體外部。當杯體內裝滿酒時,通過杯體內的倒U形管,由八條龍口中噴出,杯內則空空如也。

傳說朱元璋宴請大臣使用的此九龍杯。朱元璋命令一些大臣將酒斟滿,結果倒滿了的酒順著杯底全部流走了,一滴不剩。那沒有倒滿的,酒反而留下了。朱元璋以此告誡某些人“知足者酒存,貪心者酒盡”,並賜名“九龍公道杯”。

傳說中九龍杯還有另外一種器形。這種杯玉器雕成,四角各有雙龍戲珠,把手也是一條龍,共有九條龍。

這件九龍玉杯,如果盛滿酒,杯內立即可見有九條翻騰的蛟龍,其實是因為白玉是半透明之狀而顯現,使九條龍活靈活現。

清東陵康熙景陵陪葬有一套此種九龍杯,後來被盜墓者盜得,不知所蹤。

上面都是傳說,為什麼我還要寫呢?因為現代有仿製品,但是是否和歷史上的九龍杯一致,無法得到驗證。即使和原物一樣,但是也不得不歎服古人關於虹吸原理和光學原理的運用之巧。


別酒流年


“雮塵珠”,自商周時代,就被認為可以通過雮塵珠修煉成仙,但是需要在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時間使用,才能揮出它的作用,周文王曾經把使用方法記錄在了天書之中。

到後來這些機密始終掌握在統治者手中,所有的君主都夢想能夠長生不死,修煉成仙 ,萬年江山,都在竭盡全力去破解“雮塵珠”的秘密。秦末這件神物流落到了滇南,獻王就是因為捨不得這件寶貝所以才離國而去,到山裡找個風水寶地,準備修煉成仙。然而到死都沒有成功,只能把墓穴選在一處風水術士眼中的神仙洞府,乞求死後能昇天。



雮塵珠也隨著獻王的死而不知所蹤,後世的帝王都在竭力尋找,奈何雮塵珠始終不見蹤影。


莽老殼


夏禹九鼎,傳國神器

鼎在古代是烹飪的器具,也被視為權力的象徵,其中尤以夏禹九鼎最為出名。


據傳夏禹治水之後,得到了帝舜的禪讓,成為了天下共主。在治水的多年過程中,夏禹走遍天下各處,對各地的地形風俗習慣都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重新劃分天下形成九州,九州均設州牧。

夏禹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築成九鼎,以九州名山大川刻於其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之地,九鼎象徵九州,並將九鼎都置於夏朝都城,在夏商周三朝時期,九鼎被視為關係國家政權傳承的傳國之寶,很可惜的是國寶中的國寶九鼎卻遺失在歷史中。


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司母戊大方鼎

由於鼎內刻有後母戊三個字,所以司母戊大方鼎又被稱為後母戊大方鼎,是商代一位君王為了祭祀自己的母親所制,是商代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最高傑作之一,是世界出土的最大也是最重的青銅鼎。

鼎呈長方形,長112釐米,寬79釐米,厚6釐米,高113釐米,重達832.46公斤,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古劍

越王古劍又被稱為越王勾踐劍, 是典故臥薪嚐膽主人越王勾踐所攜帶的配件,此劍寒氣逼人非常鋒利, 歷2000多年而不朽,紋飾依然清晰可見精美無比,體現了當時青銅器製造水平的出色與此劍鑄劍師的優秀技藝。

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能夠輕易的將16層相疊的白紙劃破,再加上有著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故此劍又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