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1368年的冬天,朱元璋站在應天府的宮殿裡,身著龍袍,昭告天下。大明王朝開國,此後的 276年間,明朝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宣誓了中原王朝的鐵骨錚錚,用"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昭示了大明帝國發達的農業,用"舟行巨浪若游龍,回首遐荒隔煙霧"的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科技、軍事力量。

276年後崇禎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把大明朝掃進了歷史塵埃。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強盛政權,明朝在此後的數百年裡,被無數文人俠客緬懷,可是過去的終將過去。今天從財政的角度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僵化的財政體系


一介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後來坐上了皇位。多年農民起義的經驗告訴他,農業是國家根本。靠著屯田制,他贏得了農民起義軍和元朝鬥爭的最後勝利。這種勝利讓他沉迷不已。

1368年,明朝建立。

建立之初,便將農業設置為國家之本。其實也無可厚非,縱觀漢唐,只有有了堅實的農業基礎才能讓國家走向康莊大道。這套制度在明朝初期,保證了國家從連年的戰亂中得到恢復,各行各業能夠有序發展,國家開始步入正軌。但是明朝後代的皇帝卻沒有因時制宜的制定方針。明朝後期江南地區手工業,商業發達,"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但是後期的明朝歷代君王為了遵循祖制,堅持對這些地區收繳農業稅,直到時由當地官員申請,江南地區的農業稅才得到削減,被取而代之流通的白銀。

但是要保證農業稅的總額,所以這些削減的農業稅被強加到了西北地區頭上。

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又有多少是受了這些強徵農業稅的影響呢?

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明朝中後期社會嚴重僵化,和當時受儒家思想嚴重影響的君臣,對於社會大變革持抵制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同時,不知道是不是出於自己子孫的擔憂,洪武年間,直接制定了稅收定額制度,不考慮各地方經濟條件和環境的差異,統一由處於南京(後來的北京)直接指定稅收額度。

而一旦稅收出現問題,朝廷則拒絕做任何讓步,有不少官員因此掉腦袋。大家都是混飯吃的,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各地地方官員上報的耕地數目和實際耕地數目嚴重不符,導致國庫空虛。

朱元璋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是對於農民卻很好,有明一朝,都保持在較低的稅收水平。當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君臣,骨子裡對於低稅賦就是有利於民生,深以為然。但是低稅賦帶來的問題就是國家治理水平差。

明朝永樂時期,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遠征安南等,後期的"土木堡之變","萬曆三大徵"都是建立在這樣低稅收的戰爭。

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永樂大典

簡單地說就是沒有錢還打仗。

而且明朝初期採用的是實物稅收,比如說今天軍隊缺2000張桌子,那麼不需要上繳稅銀,只需要上繳桌子即可。

這種建立在低效率稅收上的窮折騰,直接耗光了國家的底子。明朝皇帝大多喜歡折騰,有的喜歡做木匠,有的喜歡當明君,有的喜歡當將軍,這種無窮無盡的折騰,耗盡了國力,國家到了崇禎手裡本來就是苟延殘喘。


過低的官員薪水

也許是朱元璋恨透了官員,畢竟自己能過那麼苦的日子不僅僅是因為元朝,更多的是因為當地的士紳豪強。


縱觀整個明朝,官員的生活水平都過得很差。


明朝官員薪資水平是出了名的低,正一品每年祿米1044石,依次遞減,到最低品級的從九品官員是60石。

這大概是個什麼概念呢?

摺合成現在的人民幣,一個正一品官員一年的收入相當於人民幣十二萬元左右,而九品官員一年的收入相當於人民幣一萬元左右。

明朝洪武年間有個羅復仁,為人出了名的老實,有一天朱元璋想著去羅復仁家裡看一看,結果找了半天才發現羅家在應天府郊區一個三間破房子裡。而且去的時候,恰好羅家的牆皮壞了,羅復仁正在家裡裝修。

再一個例子,就是海瑞,海瑞這個人出了名的清廉,海瑞一生之中只在退休的時候在海南買了一套房子,在京城做官時只能靠租房子住。

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海瑞

好,你海瑞清廉,你羅復仁老實,但不是人人都這樣啊。

我還有一大家子要養活呢,靠這點工資連自己都勉強餬口,你老朱家各個有封地,靠著生孩子就能賺大筆的錢,讓別人怎麼活?不貪汙怎麼辦?

所以明朝的貪汙屢禁不止,明朝中後期暴露出來的許多官員都涉及到了貪汙,比如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吏部尚書尹旻、禮部尚書周洪謨等都或多或少的捲入了貪汙案。

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的有些人專門對官員放高利貸,有一些官員因為日常大宗消費陷入高利貸,一生也無法拜託債主的控制。

過低的薪水,直接導致了官員和老朱家的抗爭心裡。所以明朝官員除了張居正、于謙等幾個有骨氣的,其他的人本身就對朝廷有些許不滿

雜亂無章的財政機構

和歷朝歷代一樣,明朝沒有一個特定的財政機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權至上的思想,讓稅收最後的定奪權保留在了老朱家的手上,而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更多的是執行君王的決策。

甚至連異議都不能提出。

在現代人看來,明代的戶部尚書通常被認為是國家的財政部長,但其實,這個財政部長,手裡並沒有多少大權,且經常被皇帝以極其殘酷的方式對待。

自1380年,有史冊記載的戶部尚書有89名,除了有3人離職原因未知,其餘的86位除去一位因為亡國自殺的,剩下的無非是轉任、流放、解職。

而戶部的人員編制有限,而且多數人從事的是審計核查的技術性工作,被當時的文官系統所鄙視。

戶部的倉庫名義上是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實際上掌握在宦官的手中,而當時的宦官作為皇帝的家臣,在掌管倉庫時,會通過手段中飽私囊。

這些空缺的財政稅收,又不得不通過低效運轉的方式累加到平民的身上。


歷史經濟學:令明朝土崩瓦解的財政體系

故宮

中國古代帝國建國之初無疑都在努力的矯正前任國家的錯誤,明朝也不例外。有明一朝,帝王絕對不議和,就算是同時和李自成,皇太極開戰,明朝君臣也沒人敢提出議和。

朱元璋推翻了一個令人厭惡的,滿是鮮血的外族統治,他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他被神化了,他也相信自己是神。


神的一切不需要更改,後世萬代,只需要按照神的一切去執行即可。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的初衷最終卻葬送了一代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