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明末三代"荒唐"

(一)萬曆十五年

明朝是一個算不上短命的王朝,它的國祚時間甚至在中國歷史上排的上名次。但它實在算不上一個"運氣好"的王朝。當然,所有的王朝都會經歷一場十分悲慘的大動亂,然後苟延殘喘,然後走向衰落,直到滅亡。古代的封建王朝除了宋朝以外,都是由於爆發自內而外的農民起義或者其他起義而覆滅的。今天要講的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滅亡的原因十分複雜。直接原因很明顯,是源於李自成起義。而其他的因素綜合複雜地作用在一起。其隱蔽性欺騙性很強。有言論稱明朝亡其實是亡於萬曆,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每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一種歷史上的"蝴蝶效應",一切皆有聯繫。

萬曆是朱翊鈞皇帝的年號。

朱翊鈞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計四十八年。要想了解明朝走向衰落的因素,必然涉及到萬曆朝。萬曆朝時,皇權十分集中,而且沒有被閹黨分走。所以萬曆朝的中心人物就是朱翊鈞。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朱翊鈞決定了明朝的衰亡,雖然歷史是唯物主義的,是有規律可循而不是取決於某個人的。但上面這句話確實是有些道理的。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朱翊鈞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十歲喪父登基,李太后和內閣的張居正共同掌權。李太后可以全權代表皇帝,張居正兼有皇權和相權。朱翊鈞十歲時並沒有掌權,那時的他還要成長。但僅僅十歲的他在明後葉的儒學大興盛之中,憑藉著父親的威望樹立了權威。儘管歷史沒有記載,但可以推測出那時十歲的他已經比同齡人大大的成熟了,他應該是一個冷峻、懵懂、的少年。

朱翊鈞很信任張居正,當然只是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當然只侷限於那時不懂得"皇權"和"相權"的他。朱翊鈞給了張首輔一個信任,也給了張首輔最高的權力。但是一個人是停止不住歷史的滾滾向前的車輪的。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張居正的政見幾乎沒用。明朝的問題一步步地擴大,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流民問題威脅財政。小冰河時期正在走向頂峰,天災人禍滾滾而來……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我敢說,如果萬曆和崇禎一樣熱愛政治,熱愛國家,明朝的滅亡可以推遲幾十年甚至根本不會發生。

萬曆十五年,朱翊鈞再一次祭掃之後回到家。從那以後他再也沒上朝,甚至沒有召見大臣。這三十幾年裡,明朝幾乎變成一個"共和國",皇帝再也沒有出過面,幾乎所有事情都由內閣諸大臣決定。這樣的現象,心理影響大於實際影響。連皇帝都不上朝了,自然會產生一種惶恐的感覺,致使局勢變得錯綜複雜。

而那之後的中國經濟竟然相反的繁榮。儘管自然災害摧殘了農業,但商業在寬鬆的社會環境裡崛起了。

(二)木匠皇帝

朱翊鈞的兒子在為了近一個月,死了。

朱翊鈞的孫子即皇帝位,是為天啟帝。

很不幸,在當皇帝上,朱由校比朱翊鈞還要差。他本人沒有文化,只能靠文人治國。自己漸漸成為了"象徵意義"上的皇帝。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天啟朝的開始就是那麼荒唐,所以後人戲謔為"木匠"皇帝。朱由校拋棄了一切皇帝的身份。天啟朝在明末是思想解放的時期。王陽明的新學說已經廣為傳播,市民階層,工商業手工業者階層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了。當時的文化、道德倫理氛圍是有史以來最為開明的時期之一。加上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也會進一步促進思想發展。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明朝的歷史可能要被改寫了,思想極度解放,或者全面思想大繁榮必定會整體上引發思想革命,萌發出新主義的雛形,可是,沒有。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不是皇帝在左右本朝的政局了,朱由校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這一次是皇權的"變相"集中。為什麼說"變相"呢?因為這次皇權集中不是正常的,是有一些集團利用皇權,加重皇權,再竊取皇權。

他們,就是閹黨。


(三)閹黨


閹黨留下大名的也就幾十個。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要數魏忠賢了。前文提到,萬曆朝的主角是朱翊鈞,而天啟朝的主角不是朱由校,而是魏忠賢。

關於天啟朝的皇權相權問題十分撲朔迷離。我認為,這是皇權在明朝達到最頂峰的一次,甚至超越了洪武。這一次,皇權背後的人,不是朱由校,不是太后不是外戚。而是魏忠賢一個人。魏忠賢僭越奪取了皇權,或者說他利用了皇權,因為朱由校不想擁有天下,他只想當名義皇帝。魏忠賢鑽了這樣一個空子,要想加強皇權,他首先開始了建設武裝。錦衣衛,東廠和皇權一樣,雖然名義上說是皇帝朱由校的私人武裝,皇家武裝。但實際上它們已經屬於魏忠賢了。魏忠賢使錦衣衛們對自己效忠,去各地清楚反對自己的政治人物,不惜一切代價殺死他們。在東廠下,明朝除了皇帝之外,每一個人都可以合法地死。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其次是建立恐怖主義、法西斯性質的獨裁專掙主義。他利用東廠錦衣衛,去各地打探,竊聽,凡發現與自己意見相違背,辱罵不服自己的。魏忠賢都一一殺死。

處決他們不需要理由。

魏忠賢處決朱由校的兒子和妻子也不需要理由。但魏忠賢最後還是沒有殺朱翊鈞,不是因為他不敢殺,而是因為他覺得沒必要。他完全可以捏造一個以為死亡地事實去糊弄過去。但是他沒有。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當時魏忠賢第三個措施是震懾非閹黨官員。對於那些文人政客,魏忠賢先禮後兵。其實那些官員沒有骨氣,一開始就有九成人投靠了魏忠賢,甘願為他上刀山下火海。但總是有一些正義的人寧死也不會像命運低頭。

土崩瓦解——明末三代

他們以死報國,渴望用自己的血去喚醒世間反對恐怖專政的聲音。可是,並沒有。

"六君子"全部慘死於錦衣衛的監獄之中,至死未見天日。魏忠賢沒有親自動手,而是安排了他的下屬。據史書記載,六君子至死也沒有說過半句假話,口口聲聲都是在罵閹黨。他們有的人舌頭斷了,有的人腿骨折了,但他們的血是鮮紅赤誠的!更悲慘的事情是,從後面的歷史來看,他們是明朝最後一批敢站出來,而不是說空話的文官團體。那以後的文官團體,全部變成了只會吵架和諷刺的耍嘴皮子的人,最終由於決策連續失誤導致了明朝覆滅。

魏忠賢為什麼會這樣?其原因不難分析,魏忠賢是閹人,文化低(不識字),他可以說是出生於農民階級,沒有絲毫的素質可言。這種人一旦掌握局面,都會致使歷史往不好的方向傾斜。縱觀全局,這樣的人不少,猶如黃巢、朱溫……但也不一定所以農民階級出身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朱元璋和劉邦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其實這也和他"閹人"的獨特身份有關,唐末閹人,漢末閹人以及五代伶人,都是不可付之國家的人。

參考文獻

《明史》

《五代史》

《萬曆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