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也知道蜀國國力最弱,為何還要執意北伐?

理工文藝範


在有關蜀漢的歷史研究中,有這麼一個著名觀點:蜀漢國小勢弱,如果不出兵攻魏,勢難久存。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蜀漢在明知綜合國力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依然以攻代守。這看上去似乎是個悖論,國力弱小應該死守才對,本來就沒多少家底,夠蜀漢折騰的嗎?蜀漢於三國中第一個滅亡,似乎印證了蜀漢亡於窮兵黷武。

實際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就有不少人為蜀漢主動攻魏而辯護。先來說說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觸目驚心”。

在地理層面上。東漢十三州,曹魏佔據了幽州(河北北部及遼寧大部)、冀州(河北中南部)、幷州(山西)、青州(山東東部)、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兗州(山東中西部)、豫州(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涼州(甘肅省及陝西關中地區),以及國都洛陽所在司州(河南大部)。同時,曹魏從涼州分出雍州,也就是今甘肅省東部、陝西省關中地區。另外,曹魏還佔據了東漢荊州的北部,置荊州,以及淮南地區,置揚州。這還只是曹魏的核心統治區,涼州以西的西域,也在曹魏統治之下,設西域長史府,至少名義上屬曹魏。

曹魏的東部,也就是太行山、伏牛山、大巴山以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這裡土地肥沃,適宜大規模耕種。在農業經濟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主要就看有多少耕地,能養活多少人。

再來看蜀漢。蜀漢的面積看似不小,包括不含青藏高原的四川省、重慶市、雲南省、貴州省,陝西省秦嶺以南、甘肅東南角,以及緬甸北部。但是蜀漢真正的核心地帶,只有四川盆地。這裡土地肥沃,號稱天府之國。除了四川盆地海拔低,適宜大規模耕種,其他地區都是高原地帶。比如現在的雲南及貴州,都位於雲貴高原上,耕地面積較少。比如貴州省,有個著名的說法,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及“地無三尺平”。現在貴州省的耕地面積也只有約1.77萬平方公里,而貴州省總面積是17.6萬平方公里,確實是“一分田”。在秦漢三國時期,雲貴高原的開發相對緩慢,也就是說,三國時的貴州耕地,不可能有1.77萬平方公里,要比現在少的多。

蜀漢在地理上可以分為三大塊:漢中軍事防禦區,南中戰爭資源供應區,以及四川盆地的糧食供應區。雲貴高原在三國時稱為南中,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方,這裡耕地較少,但戰爭所需要的資源較多,比如金、銀、銅、鐵、鹽、牛等。只不過,曹魏的戰略資源供應區並不遜於蜀漢的南中。尤其是作戰所需馬匹,曹魏東可取遼東之馬,西可取涼州之馬,北可取鮮卑各部之馬。牛就更不用說了,華北平原耕地那麼多,牛遍地都是。

再說人口。魏、蜀兩國滅亡時,在籍人口分別為443萬、94萬,相差約5倍。有學者認為這些人數不可能是其所有的人口,如果算上不在戶籍上的人數,曹魏人口約1300萬。實際人口約為在籍人口的3倍,按這個標準,蜀漢人口約在300萬左右,與曹魏的差距依然非常大。

這麼大的差距,執掌蜀漢大權的諸葛亮以及之後的姜維,都義無反顧北伐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無休止地消耗蜀漢本就不充足的國力,其實有他們獨特的考慮,也就是開篇所說的以攻代守。

足球比賽中,有些球隊會屯重兵於中場。主教練會告訴隊員: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只要我們不讓對手攻過中場,我們不能贏,至少也不會輸。蜀漢也是基於這種考慮,其實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三國之中,魏最強,蜀最弱,而吳國的綜合實力是有能力與魏國打長久消耗戰的。但對曹魏來說,蜀漢相對較弱,是比較合適的進攻對象。蜀漢如果不主動進攻曹魏的話,曹魏是否會與蜀漢講和呢?怎麼可能!蜀漢不主動進攻曹魏,閉關自守,則曹魏必然會主動進攻蜀漢。即使曹魏一時半會滅不掉蜀漢,但可以與國力不足的蜀漢打長久的消耗戰,一點點消耗蜀漢的國力。打個比喻,曹魏的實力值是100,蜀漢的實力值只有20。在正常情況下,曹魏需要用其中45%的實力對付東吳,另45%的實力對付蜀漢,剩餘10%用在其他方向。那麼,曹魏可以用45來拼蜀漢的20(蜀漢至少還要拿出一部分實力值防備東吳),蜀漢還怎麼拼?根本拼不過。

東吳大臣張儼就曾討論蜀漢與曹魏的國力,認為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只佔曹魏地盤的九分之一而已。如果不是蜀漢與東吳結盟,讓東吳在淮河、湖北兩個方向牽制住魏軍大量兵力,蜀漢是拼不過曹魏的。那麼,蜀漢主動進攻曹魏,有什麼戰略好處?蜀漢劉氏是對益州來說是外來戶,如果不打著滅魏復興漢室的旗號,劉氏集團取代劉璋就失去了正統性。只有連年北伐,蜀漢作為“漢朝的繼承者”的身份才名正言順,堵住反對者的嘴。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說得非常清楚:蜀漢實力太弱,不北伐要亡,北伐也要亡。這樣的話,還不如北伐更划算,至少以攻代守,多存在一段時間。

其次,蜀漢連年北伐,重點是進攻曹魏的涼州與雍州。而雍、涼是曹魏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其綜合實力還不如蜀漢。即使曹魏可以從中原抽調資源赴雍、涼與蜀漢作戰,還有東吳在江淮牽制曹魏,曹魏實際上能抽調到雍、涼的資源並不算太多,至少在蜀漢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如果蜀漢能有一次機會拿下雍、涼,則可一舉扭轉與曹魏的戰略劣勢,這是蜀漢不顧弱小的國力,連年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合來看,蜀漢以弱國的身份主動挑戰強國,在戰略上是沒有錯的。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要在蜀國國力極弱的態勢下堅持北伐,因為諸葛亮不想揹負分裂大漢疆土的千古罵名。先三分天下,再匡扶漢室是《隆中對》既定戰略方針,不管北伐成功與否,最起碼錶明諸葛亮想天下統一的願望。

劉備白帝城臨終時也意識到,分裂大漢疆土鬧獨立是千古罪人,必須北伐統一天下,匡扶漢室的戰略方針不能改變。

劉備臨終前詔見諸葛亮說:“你治國理政之才是曹丕十倍,但帶兵打仗不行,知道打益州,奪漢中我不讓你去吧,因為你不是帶軍打仗的將才,我讓李嚴主外,你主內政,相互配合則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點頭會意道:“臣之君意矣!”

劉備接著說:“若劉禪有才,你可輔佐之,若劉禪不才,你可取代之”

諸葛亮趕忙跪下發誓道:“臣應當歇盡全力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說道:“馬謖徒有虛名,不可大用。”劉備再次旁敲側擊諸葛亮,用馬謖拐個彎來提醒諸葛亮不要親自帶兵。

劉備交待完諸葛亮,又傳呼劉禪進見。

劉備說:“禪兒,知道我為什麼單名備嗎?知道你單名禪嗎?”

劉禪搖搖頭說:“孩兒不知,願聽父親教誨!”

劉備說:“時刻準備著禪讓皇位,保命才是王道!,如果武力不能統一天下,就投誠魏國,一樣實現天下一統,來彌補父親分裂大漢疆土之罪也!”

劉禪點頭說:“若禪兒不能北伐武統,就讓魏國武統,禪兒投誠詔安便是!”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劉禪投降的主要原因。





襄陽論語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開始全面接管了蜀漢的一切事務,史書記載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不管大事小事,全都親自批閱處理。在整個蜀漢國內,沒有任何一個人比諸葛亮更清楚蜀漢的現狀,諸葛亮知道蜀漢的國力弱小,也知道蜀漢很難滅亡曹魏。但是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不得不進行北伐,如果不進行北伐,蜀漢必然會被曹魏步步蠶食,只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皇帝曹睿召集大臣開了一次御前會議,討論如何對付蜀漢和東吳。曹魏的一位大臣提出:“蜀漢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憑藉著地理位置優越,才能夠苟延殘喘,假如我們防守住雍州和涼州,把蜀漢困死在益州,用不了多長時間,蜀漢就會不攻自破。”

當諸葛亮的耳目將這件事告訴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非常的害怕,曹魏的國力是蜀漢的數倍。只要兩國和平發展一段時期,曹魏的國力必然十倍於蜀漢,到時候蜀漢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在聽到曹魏的計劃後,諸葛亮下達了北伐的決心,並且在公元228年發動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並沒有任何防備,因為曹魏國內普遍認為蜀漢弱小,對曹魏構不成威脅。結果諸葛亮的大軍到達曹魏境內後,曹魏的將領望風披靡,很多人都投降了蜀漢。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也是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諸葛亮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打破曹魏對蜀漢的戰略封鎖,為蜀漢續命。另一個目的就是趁機奪取雍州和涼州,改變蜀漢不利的戰略地位。

在第一次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後,蜀漢國力弱小的缺點便開始暴露出來。曹魏很快便集合了數十萬軍隊圍攻諸葛亮的北伐軍,而諸葛亮參與北伐的部隊,總人數不超過十萬人。

最終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諸葛亮只能退回漢中,蜀漢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因為蜀漢的國力不濟而最終失敗。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後,就開始了窮兵黷武的北伐策略,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每一次都因為蜀漢的國力不濟而失敗。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一直都採用被動防守的戰略,不和諸葛亮進行決戰。在這個過程中,蜀漢的國力逐漸被消耗殆盡,曹魏的國力越來越強,一直到諸葛亮去世,蜀漢的北伐都沒能取得大的成績。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進行了十多年的修養生息,直到姜維掌權後,蜀漢再一次開始北伐戰略。一直到蜀漢滅亡,姜維和諸葛亮進行了16次北伐,卻都因為蜀漢的國力不濟,最終以失敗告終。

蜀漢的國力不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硬傷。假如蜀漢和曹魏和平發展,最終必然會被曹魏吞併,蜀漢北伐雖然徒勞無功,但是也削弱了曹魏的國力,完成了為蜀漢續命的目的。


史海泛舟擺渡人


老生常談的問題,相關論文也有很多。

專業歷史考證分析我們不談。就簡單聊一點人所共知的歷史。

第一,自古守成小國結局如何?

或滅或降或篡。

滅好理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你覺得可以偏安,早晚有人想起你,然後滅了你。

降也好理解,尋求大國庇護,逐漸成為附庸,內化為臣屬。

篡是被篡權。小國資源少,分配不均,權力更容易被權臣篡奪。想坐坐王座的人大有人在,參考春秋戰國各國內部的下克上。

守是守不住的。

第二,蠻族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何侵略性那麼強?

回望歷史,哪個蠻族比中原王朝更富強?為什麼成天進犯中原?

孫子有云,以戰養戰。正因為生產力不足,所以,物資全靠搶。

女真崛起,源於努爾哈赤大破明朝。蒙古崛起,是鐵木真帶著一支氏族刀口舔血舔出來的。以小博大,越戰越強。

再舉個簡單例子,秦國原為窮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獎勵耕戰,越打國力越強。這應該就是諸葛亮治理下的蜀中所借鑑效仿的一部分。

第三,沒有理想,與鹹魚何異?

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都清楚我們為了什麼而奮鬥,當我們不知道了,那就代表我們沒資格接班了。

蜀漢也一樣。

諸葛亮接的是劉備的班,劉備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光復中原,重整山河。

姜維接的是諸葛亮的班,諸葛亮的理想自然也就成了他的理想。實現劉備的理想。

注意,我們可以看到,理想的力量是逐漸在消亡的。因為人永遠只會為自己的理想奉獻一切,而這一代只知道上一代怎麼想的,這就造成再多代以後,估計人只知道一個形而上的口號了。

你會為100年前的人的理想奮鬥嗎?


秋山三國



這個問題諸葛亮早就在《後出師表》裡說明了,原文如下: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譯文: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總而言之,伐而亡,不伐亦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力伐之。

所以諸葛亮執意北伐,六出祁山(按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北伐次數實際是七出祁山),終未成功。但諸葛亮敢率領弱蜀攻打強魏也取得了一些戰績不得不說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雨知雨止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漢室後裔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是後世為區分東西漢,劉備稱帝國號是漢。蜀漢內部也自稱季漢。蜀漢在東漢也指漢中巴蜀之地,三國也是如此。公元219年是蜀漢的頂峰,但接連受挫。失荊州、失漢中東部、東征大敗。這三挫人口損失七十萬、人才三十五人(戰死、投降有名字記錄的)、軍隊在十二萬—十五萬?地盤荊州三個郡、漢中四個縣。漢中丟的雖然是四個縣,但人口是蜀漢剩下漢中的三倍。蜀漢除蜀郡人口比這四個縣多,其他郡只有三分一。魏國在此成立三個郡。所以這時的蜀漢非常虛弱。但已經不是劉備的事了,因為公元223年劉備就死了,南中諸郡皆叛。蜀漢進入諸葛亮執政時代。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派鄧芝使吳。蜀漢東吳重新聯盟抗魏。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征討南中,秋天就平定了。內部穩定了,東吳又重新聯盟了。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後,諸葛亮準備北伐。諸葛亮把注意力放在北邊魏國。三國志: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在其一生中進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講是諸葛亮姜維等人的連年北伐是窮兵黷武,蜀漢的衰弱也是他們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雖然說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伐中原。次數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大多是很小規模的。論北伐次數規模東吳遠勝蜀漢,東吳北伐次數超過二十次。但卻從未有人講東吳窮兵黷武?像明朝洪武永樂五十年間十三次北伐,規模是蜀漢的五倍十倍。也沒有人講窮兵黷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間對外討伐戰爭,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麼沒有人講窮兵黷武?東晉南宋不北伐,還遭不少人罵。 其實大多數人不過以成王敗寇來論。假設蜀漢統一了中國,別說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會有人講窮兵黷武的。曹魏的人口軍隊五倍於蜀漢,經濟更是無法相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講: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無變,一路北伐豈能成?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漢這時又處於虛弱時侯。第一次北伐因街亭之敗不得不退回,遷回了三縣百姓。第二次支援東吳,只打了二十天。第三次派偏師攻陰平武都兩郡,準備圍城打援。郭淮不敢救援,於是攻下了兩郡。蜀漢得到了數萬人口。第四次取得了局部勝利,打了四個月。因大雨糧草不繼,於是退軍。第五次打了半年,前三個月進攻。司馬懿堅守不出,雙方對峙百日。因諸葛亮病逝退軍。我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以攻為守,立功以自存:

公元227年率軍進駐漢中。這時侯蜀漢的國力並沒有恢復好,諸葛亮為啥這麼快北伐。在公元220年曹丕下詔詢問眾臣,問劉備會東征東吳嗎?群臣都講不會的。蜀漢是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蜀漢膽破,沒有力量進攻。只有劉曄講肯定會的。三國志: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劉曄的意思是講蜀漢雖然是小國,但劉備的策略是依仗軍事力量輝武揚威。肯定會興師動眾顯示他的力量有餘。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採用這個策略。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三國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而魏略的記錄: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所以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還能進攻。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就是說諸葛亮考慮到自己去世後,則蜀漢無人為繼像自己一樣進伐中原抗衡強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屢屢張揚武力。從魏人袁準的一段話就知諸葛亮為啥不偏安而要北伐: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



天上不能有兩個太陽,地上也不能有兩個皇帝。不進攻一統天下,遲早也是讓別人統一。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歷朝歷代的功業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像當然劉表在荊州時有眾十萬,不去征伐開疆擴土。而曹操當年還很弱小,依然南征北伐兼併兗、徐、豫、司四州。在爭奪北方前後花了六七年時間,而劉表豪無作為使曹操坐大。三國志:劉景升不能慮十年之後,故無以詒其子孫。孫策當年不過帶著兩千人去江東。而劉繇、王郎、許貢、周昕、華歆、鄒他、錢銅、王晟、嚴白虎、祖郎、焦等人,多則數萬,少則萬人。卻讓孫策坐大把他們都兼併了。默記: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吳人張儼在論諸葛亮與司馬懿一文寫道: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就是說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險之自保。張儼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蓋聞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吳、蜀魏頻繁交戰的時期,正是因為如此才消耗了魏國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國一直未能修養生息。據三國志魏國大臣上書魏明帝: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魏國一直到公元242年才開始大規模屯田。這時蜀漢不北伐,東吳陷入黨爭。據默記: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我們不打魏國,而關起門來發展。一州之地怎麼發展也比不過九州的魏國。時間久實力必然越拉越遠。蜀漢的人才有四類組成。北方隨劉備南下的、荊州人、避亂入蜀、益州人。第一類不是死了就老了,剩下趙雲陳到等人。荊州已失再也不能從中補充。三國已鼎立也沒有避亂入蜀。只剩益州人,但是諸葛亮再怎麼起用培養都不能跟據九州魏和據三州的東吳相比。前面也說到了失荊州失漢中東部東征損失了很多人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武器沒了可以造,糧食沒有了能再種。但人才的培養一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雖然十年後蜀漢的小孩會長大,但經驗是要花很多時間的。東征後將士很多都是公元211年隨劉備入蜀的,歷經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蜀漢諸賢又早世。法正、劉巴、張飛、霍峻、馬超、鄧方、龐統、馬良、習楨(名亞於龐統)、衛文經、韓士元、殷觀、張存六人並稱楚之蘭芳、王甫(秭歸之敗戰死)、李邵(諸葛亮提到的永南就是他)、馬勳、李朝(隨軍東征)、龔祿(死於南中叛亂)、王士(死於南中叛亂)等並稱蜀之芬香。董和跟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府事。還有一些人就不在詳述。都是蜀漢數十年收集的四方人才。再過些年剩下的那些人老的老死的死,那時連自保都成問題了。



偏安者不能久存:

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據華陽國志: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就是說諸葛亮、蔣琬、費禕是坐鎮漢中的。曹魏無時不在想統一天下。即使蜀漢不打魏國,魏國遲早也是要打的。曹丕稱帝后就急切的想建功立業——統一天下。因為曹丕是因為曹操打下的底子才得以稱帝。詢問過不少大臣要統一天下,先伐那一國。當時不少大臣反對,應休養生息。辛毗建議:今日之計,莫若脩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寄政,則充國之屯田,明仲尼之懷遠,十年之中,強壯未老,童齔勝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這一點東吳諸葛恪也講到了,所以要北伐。曹丕反問難道要把問題留給子孫後代。曹丕連續用兵伐吳,五年間就三徵東吳。曹丕徵東時,魏國很多人反對並建議:蜀漢東吳憑山川重險三江之固,阻擋魏國統一。我們不如屯田練兵,數十年後魏國益強。蜀吳衰弱,那時再討伐可一統。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內三徵東吳。電視劇三國曹丕講人生有幾個數十年,豈能等那麼久。雖然是電視劇,但說出了歷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國地盤是佔據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吳加起來還多。如果大家一起發展,蜀吳怎麼也發展不過魏國的。正是由於蜀吳頻煩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國周邊的遊牧民族。魏國一直沒能安心修養生息。



電視劇三國中,阿斗問諸葛亮。魏國並沒有打我們,反而我們頻繁打人家。大家相安無事不好嗎?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應該是二十一)我已經五十有三了。憑蜀中險要可保二十年無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後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雖然是電視劇,但道理是對的。自古以來有偏安能久存的嗎?要麼一統要麼讓別人一統。三國志:凡敵國欲相吞,即仇讎欲相除也。有讎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不可不為遠慮也。像劉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榮華福貴。像唐朝開始在關中,有函谷關擋著依然能關起門過小日子。但卻東出而爭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統,那時再想爭天下就難了。三國志: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像一些割據政權成漢前蜀後蜀南唐等那一個逃得了被滅的。像五代十國南唐本來就是南方政權中最強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為北方最強的政權七十年間換了五個:後唐、後晉、後梁、後漢、後周。又要對付北漢和契丹。南唐如能東滅吳越、閩,南兼南漢、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後蜀。一統淮河以南,長江之境。然後再跟北宋一決雌雄。像東晉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幾個小政權,全力北伐。步步蠶食壯大,恢復一統河山也未成知。卻坐視北方一統成前秦、北魏。雖說憑重險之固能偏安一時,但不能久存。歷來多少割據政權依仗山川之險,江河之阻而立國,滿足偏安而終不能久存。難道憑藉重險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觀看劍閣後講: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孫子李勢不到三個月就投降東晉了,東晉桓溫也就幾萬人而已。



蠶食雍涼:

諸葛亮在隆中對講了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北伐。現在天下無變,荊州已失。所以並不是滅魏的好時機。加上蜀漢連續遭受重創。但可以向魏國統治薄弱的雍涼地區進攻,進而蠶食雍涼。就是在以攻為守的同時,也是打算蠶食雍涼。。在第一北伐前,諸葛亮應跟眾將商討伐魏之策。據三國志:魏延提議讓他率萬人跟諸葛亮導道在潼關匯合,像當年韓信一樣。魏略是講魏延要求率萬人走子午谷攻佔長安,諸葛亮從斜谷率主力到長安匯合。這樣就能一舉拿下咸陽以西。兩者綜合就是:魏延率萬人走子午谷,拿下長安後向潼關進軍。諸葛亮率主力從斜谷趕到潼關和魏延一起拿下潼關。蜀漢大軍在潼關切斷魏國跟雍涼的聯繫,這樣雍涼就歸蜀漢了。諸葛亮知道蜀漢跟曹魏的差距,蜀漢尚無跟曹魏在潼關決戰的實力。當年馬超韓遂十萬人在潼關都沒擋住曹操。當年韓信花了一年時間才拿下關中,這還是項羽深陷齊國戰場支援不了的原因。而蜀漢也根本無法供應十萬大軍的糧草。再者潼關距離洛陽六七百里,魏國在洛陽的中軍就有十多萬。而曹真、杜襲駐軍關中扶風郡、郭淮駐軍隴右上邽、徐邈任涼州刺史。三國志: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這些都是當世之人傑。曹真郭淮很多人都知道。杜襲是曹真司馬懿的軍師,徐邈後任司馬懿軍師。諸葛亮不幹掉他們如何能安心西上。一旦諸葛亮在潼關跟魏國援軍交戰。曹真、郭淮、徐邈在後面進攻或切斷蜀漢糧草,該當如何?



諸葛亮並非完全不採納魏延的建議,只是縮小而已。切斷隴道,一舉拿下隴右涼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隴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陳倉(支援東吳)、第三次北伐攻下陰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隴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東吳外,其餘都是蠶食雍涼。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就曾上書阿斗: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這也是諸葛亮不打長安打隴右的原因。因為蜀漢尚無跟魏國決戰的實力。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也是考慮到魏的實力太強。所以才不採用魏延佔領長安潼關,切斷雍涼跟魏國的聯繫。改為攻佔隴右,切斷魏國跟秦州(隴右)涼州的聯繫。公元228年北伐,隴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有吏民叛魏響應諸葛亮。只有隴西郡堅守。所以說諸葛亮並非完全否決魏延的計策,只是有所縮小。諸葛亮的策略是切斷隴道,一舉拿下秦涼兩州。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當時司馬懿講根本不用擔心。郭淮反對,那樣才對魏國威脅大。三國志郭淮傳: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採納了郭淮的建立,立馬在那裡佈防。營寨還沒建好,蜀漢軍果然來攻。後來姜維北伐也是採用當年諸葛亮的策略。三國志: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



(紅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斷涼州和西域跟魏國的聯繫)

當諸葛亮進行第一北伐時,選擇進攻隴右五利。 第一齣其不意:公元227年諸葛亮到漢中時,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勸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據險防守。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派曹真在長安西邊扶風郡郿縣一帶佈防以阻止諸葛亮進軍關中。三國志: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偽裝主力做出向郿縣以進軍關中,諸葛亮率主力進攻隴右。據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就是說當時魏國大臣都沒猜到諸葛亮攻隴右而不進攻關中。諸葛亮隆中對就講益州之眾出秦川。出師表也講還於舊都。誰都沒有想到諸葛亮真正目的是隴右。 第二隴右有糧: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上邽也有糧,後來北伐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麥。 第三秦涼魏國統治力量弱:諸葛亮採用的是向魏國力量薄弱的地方。誘羌胡叛、切斷隴道,一舉拿下隴右以西(涼州、雍州西部)。而雍涼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涼州酒泉郡反。公元220關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攻隴右,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公元233年鮮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涼羌胡叛魏降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第四拉長魏國支援補給距離:隴右諸郡距距離蜀漢近魏國遠。距離蜀漢不過六七百里,但距離魏國洛陽兩千多里。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雒陽西千七百里。隴西郡,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關中):拿下四郡後可進軍關中,收降四郡兵,招納羌、胡擴充實力。三國志: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



這時魏國已派張郃率五萬援軍救援隴西郡。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就是為了擋住張郃為大軍攻取隴西郡贏得時間。當時隴西官員講如果蜀軍能切斷隴道並擋住援軍一個月以上,不用打隴西郡就會投降。三國志裴注: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馬謖只要擋住張郃一個月就夠了。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也就是說馬謖守街亭不過數日。當時諸將是推舉魏延或吳懿去守街亭,諸葛亮不聽眾人的執意用馬謖。 馬謖只有在街亭擋住張郃援軍一個月以上,隴西郡一破。諸葛亮就能率軍回師跟馬謖內外夾擊張郃。張郃援軍一破,曹真根本興不起什麼浪。等到魏國再集結大軍前來。則隴右城已固,諸軍足辦,蜀軍所在深險。此次失敗的原因在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事佈置,不下據城舍水上。諸將攻城不利,人馬皆多於魏軍卻遲遲攻不下隴西郡。此戰要是拿下了隴西,蜀漢就全據隴右四郡。就能切斷涼州跟魏國的聯繫,涼州也堅持不了多久。蜀漢又能聯絡涼州的反魏勢力。蜀漢把秦涼消化後,又可趁機向東進逼長安。雖然雍秦涼殘破,但確實是一塊值得經營的好地方。漢巴蜀地雖然是天府之國,但蜀道難於上青天漢中地理堪為天獄。糧草很難運送到前線。劉備當年東征打一年都不缺糧,那是因為水運比陸運至少節約三倍。路蜀地難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漢軍隊可在雍涼秦屯田,再召撫四周的漢朝遺民。東漢末大亂時很多漢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去了。例如高昌國是漢魏遺民建立的。魏書: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就是說他們是漢末魏末時遷到那的,在晉朝八王之亂後建立國家。後來想歸附中原王朝,當時北魏沒有接受。他們的禮儀跟漢朝差不多。



諸葛亮北伐第一、第三、第五次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因街亭之失而退回蜀漢第三次已經打得司馬懿畏蜀如畏虎,打了四個月因糧草不繼退軍。第五次打了半年,前三個月蜀漢進攻,後三個月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派軍士跟魏國百姓一起種地為長久打算,因諸葛亮病逝而退回蜀漢。陳壽認為有五個原因。敵方的文武曹真、郭淮、杜襲、張郃、司馬懿皆人傑。魏蜀實力相差甚遠,寡不敵眾。蜀漢進攻,魏國據險而守。蜀漢沒有城父、韓信這樣的名將。諸葛亮要做蕭何又要做韓信,未能兼有。我認為自古成就霸業者,明主加上三傑缺一不可。漢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劉邦為明主,蕭何為股肱,張良為謀主、韓信為爪牙。而劉禪並非明主,諸葛亮是股肱,蔣琬也能成為股肱。蜀漢的謀主龐統、法正、劉巴皆死,剩下的人也不足以擔任謀主。爪牙指的是戰克之將,而蜀漢能稱的上爪牙的只有馬超、張飛、關羽等皆死。諸葛亮一個人要把股肱、謀主、爪牙的事都做了,這也許是他五十四而病逝的原因。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鴻哥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統一了北方;劉備佔據荊州以匡扶漢室為名,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權據守江東,建立了吳國。

北方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曹操自從赤壁戰敗之後,回到北方韜光養晦,發展經濟。相比於蜀漢來說,地獄狹小,人口稀少,土地貧瘠,它的發展速度比不過曹操統治的北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終有一天,等魏國強盛之後,會揮師南下,一舉擊敗蜀漢的政權,諸葛亮正是看穿了其中的奧義,所以才會舉國之力北伐。



諸葛亮雖然聰明過人、能掐會算,但是卻不得天時,最後五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他也因憂勞過度,病死五丈原了。


本文是悟空問答首發,歡迎轉載、評論,關注小馬論古今,瞭解歷史,以史鑑今。

小馬論古今


在諸葛亮眼中,北伐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為什麼這樣說?諸葛亮不可能估計到北伐的難度,但是他在蜀國所做的努力都在為北伐做準備。其實北伐在諸葛亮在出山那一刻就決定了,因為諸葛亮給劉備許諾助其匡扶中原,興復漢室。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忠心,執意北伐,輔佐少主。記得諸葛亮病重的時候還在工作,屬下勸他休息,他卻說先帝給予託孤之重,恐他人覺得自己不用心工作,所以才拼了命的北伐,以表忠心。如果說自己不做了,那違背了自己一直來的說辭,為了踐行自己的言行,劉備遺志。諸葛亮算是完人形象,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諾言,最終死於北伐。可是諸葛亮擔心的還是發生了,阿斗降魏,蜀國滅亡。這麼來看,諸葛亮有點逆歷史潮流而動,可最終沒改變什麼。


過去即歷史


1 因為諸葛亮對劉後主的失望,雖說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阿斗,但是他心裡承認阿斗也是扶不上牆。他在世還好說,一旦他去世那麼按照阿斗的能力,蜀國很快會被魏國吃掉。那還不如在有生之年先吃掉魏國,讓阿斗做一個太平皇帝,給他以後鋪好路

2 因為蜀國是三國當中建立最晚的一個國家,本來土地就不夠,如果不爭取一些土地,無法和曹操對抗

3 當時劉備是以恢復漢室為由建國,而諸葛亮在那個時候怕後主劉禪無法完成劉備的遺囑開始北伐

4 當時諸葛亮七擒孟獲,又休養了一陣子,再加上和東吳一起,認為自己已經可以與曹操對抗,所以才開始北伐,但結果卻沒有和諸葛亮所想象的一樣



其實我對這事也不太瞭解,我只是看了幾遍三國演義,寫不好的話還請各位幫我改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