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知道蜀国国力最弱,为何还要执意北伐?

理工文艺范


在有关蜀汉的历史研究中,有这么一个著名观点:蜀汉国小势弱,如果不出兵攻魏,势难久存。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蜀汉在明知综合国力不如曹魏的情况下,依然以攻代守。这看上去似乎是个悖论,国力弱小应该死守才对,本来就没多少家底,够蜀汉折腾的吗?蜀汉于三国中第一个灭亡,似乎印证了蜀汉亡于穷兵黩武。

实际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不少人为蜀汉主动攻魏而辩护。先来说说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触目惊心”。

在地理层面上。东汉十三州,曹魏占据了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大部)、冀州(河北中南部)、并州(山西)、青州(山东东部)、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兖州(山东中西部)、豫州(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国都洛阳所在司州(河南大部)。同时,曹魏从凉州分出雍州,也就是今甘肃省东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另外,曹魏还占据了东汉荆州的北部,置荆州,以及淮南地区,置扬州。这还只是曹魏的核心统治区,凉州以西的西域,也在曹魏统治之下,设西域长史府,至少名义上属曹魏。

曹魏的东部,也就是太行山、伏牛山、大巴山以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肥沃,适宜大规模耕种。在农业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就看有多少耕地,能养活多少人。

再来看蜀汉。蜀汉的面积看似不小,包括不含青藏高原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秦岭以南、甘肃东南角,以及缅甸北部。但是蜀汉真正的核心地带,只有四川盆地。这里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除了四川盆地海拔低,适宜大规模耕种,其他地区都是高原地带。比如现在的云南及贵州,都位于云贵高原上,耕地面积较少。比如贵州省,有个著名的说法,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及“地无三尺平”。现在贵州省的耕地面积也只有约1.77万平方公里,而贵州省总面积是17.6万平方公里,确实是“一分田”。在秦汉三国时期,云贵高原的开发相对缓慢,也就是说,三国时的贵州耕地,不可能有1.77万平方公里,要比现在少的多。

蜀汉在地理上可以分为三大块:汉中军事防御区,南中战争资源供应区,以及四川盆地的粮食供应区。云贵高原在三国时称为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这里耕地较少,但战争所需要的资源较多,比如金、银、铜、铁、盐、牛等。只不过,曹魏的战略资源供应区并不逊于蜀汉的南中。尤其是作战所需马匹,曹魏东可取辽东之马,西可取凉州之马,北可取鲜卑各部之马。牛就更不用说了,华北平原耕地那么多,牛遍地都是。

再说人口。魏、蜀两国灭亡时,在籍人口分别为443万、94万,相差约5倍。有学者认为这些人数不可能是其所有的人口,如果算上不在户籍上的人数,曹魏人口约1300万。实际人口约为在籍人口的3倍,按这个标准,蜀汉人口约在300万左右,与曹魏的差距依然非常大。

这么大的差距,执掌蜀汉大权的诸葛亮以及之后的姜维,都义无反顾北伐曹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无休止地消耗蜀汉本就不充足的国力,其实有他们独特的考虑,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以攻代守。

足球比赛中,有些球队会屯重兵于中场。主教练会告诉队员: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只要我们不让对手攻过中场,我们不能赢,至少也不会输。蜀汉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其实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三国之中,魏最强,蜀最弱,而吴国的综合实力是有能力与魏国打长久消耗战的。但对曹魏来说,蜀汉相对较弱,是比较合适的进攻对象。蜀汉如果不主动进攻曹魏的话,曹魏是否会与蜀汉讲和呢?怎么可能!蜀汉不主动进攻曹魏,闭关自守,则曹魏必然会主动进攻蜀汉。即使曹魏一时半会灭不掉蜀汉,但可以与国力不足的蜀汉打长久的消耗战,一点点消耗蜀汉的国力。打个比喻,曹魏的实力值是100,蜀汉的实力值只有20。在正常情况下,曹魏需要用其中45%的实力对付东吴,另45%的实力对付蜀汉,剩余10%用在其他方向。那么,曹魏可以用45来拼蜀汉的20(蜀汉至少还要拿出一部分实力值防备东吴),蜀汉还怎么拼?根本拼不过。

东吴大臣张俨就曾讨论蜀汉与曹魏的国力,认为蜀汉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只占曹魏地盘的九分之一而已。如果不是蜀汉与东吴结盟,让东吴在淮河、湖北两个方向牵制住魏军大量兵力,蜀汉是拼不过曹魏的。那么,蜀汉主动进攻曹魏,有什么战略好处?蜀汉刘氏是对益州来说是外来户,如果不打着灭魏复兴汉室的旗号,刘氏集团取代刘璋就失去了正统性。只有连年北伐,蜀汉作为“汉朝的继承者”的身份才名正言顺,堵住反对者的嘴。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得非常清楚:蜀汉实力太弱,不北伐要亡,北伐也要亡。这样的话,还不如北伐更划算,至少以攻代守,多存在一段时间。

其次,蜀汉连年北伐,重点是进攻曹魏的凉州与雍州。而雍、凉是曹魏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综合实力还不如蜀汉。即使曹魏可以从中原抽调资源赴雍、凉与蜀汉作战,还有东吴在江淮牵制曹魏,曹魏实际上能抽调到雍、凉的资源并不算太多,至少在蜀汉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蜀汉能有一次机会拿下雍、凉,则可一举扭转与曹魏的战略劣势,这是蜀汉不顾弱小的国力,连年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蜀汉以弱国的身份主动挑战强国,在战略上是没有错的。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要在蜀国国力极弱的态势下坚持北伐,因为诸葛亮不想背负分裂大汉疆土的千古骂名。先三分天下,再匡扶汉室是《隆中对》既定战略方针,不管北伐成功与否,最起码表明诸葛亮想天下统一的愿望。

刘备白帝城临终时也意识到,分裂大汉疆土闹独立是千古罪人,必须北伐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战略方针不能改变。

刘备临终前诏见诸葛亮说:“你治国理政之才是曹丕十倍,但带兵打仗不行,知道打益州,夺汉中我不让你去吧,因为你不是带军打仗的将才,我让李严主外,你主内政,相互配合则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点头会意道:“臣之君意矣!”

刘备接着说:“若刘禅有才,你可辅佐之,若刘禅不才,你可取代之”

诸葛亮赶忙跪下发誓道:“臣应当歇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说道:“马谡徒有虚名,不可大用。”刘备再次旁敲侧击诸葛亮,用马谡拐个弯来提醒诸葛亮不要亲自带兵。

刘备交待完诸葛亮,又传呼刘禅进见。

刘备说:“禅儿,知道我为什么单名备吗?知道你单名禅吗?”

刘禅摇摇头说:“孩儿不知,愿听父亲教诲!”

刘备说:“时刻准备着禅让皇位,保命才是王道!,如果武力不能统一天下,就投诚魏国,一样实现天下一统,来弥补父亲分裂大汉疆土之罪也!”

刘禅点头说:“若禅儿不能北伐武统,就让魏国武统,禅儿投诚诏安便是!”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刘禅投降的主要原因。





襄阳论语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全面接管了蜀汉的一切事务,史书记载诸葛亮治理蜀汉的时候,不管大事小事,全都亲自批阅处理。在整个蜀汉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人比诸葛亮更清楚蜀汉的现状,诸葛亮知道蜀汉的国力弱小,也知道蜀汉很难灭亡曹魏。但是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不得不进行北伐,如果不进行北伐,蜀汉必然会被曹魏步步蚕食,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皇帝曹睿召集大臣开了一次御前会议,讨论如何对付蜀汉和东吴。曹魏的一位大臣提出:“蜀汉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凭借着地理位置优越,才能够苟延残喘,假如我们防守住雍州和凉州,把蜀汉困死在益州,用不了多长时间,蜀汉就会不攻自破。”

当诸葛亮的耳目将这件事告诉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非常的害怕,曹魏的国力是蜀汉的数倍。只要两国和平发展一段时期,曹魏的国力必然十倍于蜀汉,到时候蜀汉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在听到曹魏的计划后,诸葛亮下达了北伐的决心,并且在公元228年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并没有任何防备,因为曹魏国内普遍认为蜀汉弱小,对曹魏构不成威胁。结果诸葛亮的大军到达曹魏境内后,曹魏的将领望风披靡,很多人都投降了蜀汉。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也是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打破曹魏对蜀汉的战略封锁,为蜀汉续命。另一个目的就是趁机夺取雍州和凉州,改变蜀汉不利的战略地位。

在第一次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后,蜀汉国力弱小的缺点便开始暴露出来。曹魏很快便集合了数十万军队围攻诸葛亮的北伐军,而诸葛亮参与北伐的部队,总人数不超过十万人。

最终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蜀汉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因为蜀汉的国力不济而最终失败。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后,就开始了穷兵黩武的北伐策略,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每一次都因为蜀汉的国力不济而失败。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一直都采用被动防守的战略,不和诸葛亮进行决战。在这个过程中,蜀汉的国力逐渐被消耗殆尽,曹魏的国力越来越强,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北伐都没能取得大的成绩。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进行了十多年的修养生息,直到姜维掌权后,蜀汉再一次开始北伐战略。一直到蜀汉灭亡,姜维和诸葛亮进行了16次北伐,却都因为蜀汉的国力不济,最终以失败告终。

蜀汉的国力不济,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硬伤。假如蜀汉和曹魏和平发展,最终必然会被曹魏吞并,蜀汉北伐虽然徒劳无功,但是也削弱了曹魏的国力,完成了为蜀汉续命的目的。


史海泛舟摆渡人


老生常谈的问题,相关论文也有很多。

专业历史考证分析我们不谈。就简单聊一点人所共知的历史。

第一,自古守成小国结局如何?

或灭或降或篡。

灭好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觉得可以偏安,早晚有人想起你,然后灭了你。

降也好理解,寻求大国庇护,逐渐成为附庸,内化为臣属。

篡是被篡权。小国资源少,分配不均,权力更容易被权臣篡夺。想坐坐王座的人大有人在,参考春秋战国各国内部的下克上。

守是守不住的。

第二,蛮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何侵略性那么强?

回望历史,哪个蛮族比中原王朝更富强?为什么成天进犯中原?

孙子有云,以战养战。正因为生产力不足,所以,物资全靠抢。

女真崛起,源于努尔哈赤大破明朝。蒙古崛起,是铁木真带着一支氏族刀口舔血舔出来的。以小博大,越战越强。

再举个简单例子,秦国原为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奖励耕战,越打国力越强。这应该就是诸葛亮治理下的蜀中所借鉴效仿的一部分。

第三,没有理想,与咸鱼何异?

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都清楚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当我们不知道了,那就代表我们没资格接班了。

蜀汉也一样。

诸葛亮接的是刘备的班,刘备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光复中原,重整山河。

姜维接的是诸葛亮的班,诸葛亮的理想自然也就成了他的理想。实现刘备的理想。

注意,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的力量是逐渐在消亡的。因为人永远只会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一切,而这一代只知道上一代怎么想的,这就造成再多代以后,估计人只知道一个形而上的口号了。

你会为100年前的人的理想奋斗吗?


秋山三国



这个问题诸葛亮早就在《后出师表》里说明了,原文如下: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译文: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总而言之,伐而亡,不伐亦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力伐之。

所以诸葛亮执意北伐,六出祁山(按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北伐次数实际是七出祁山),终未成功。但诸葛亮敢率领弱蜀攻打强魏也取得了一些战绩不得不说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雨知雨止


蜀汉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汉室后裔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是后世为区分东西汉,刘备称帝国号是汉。蜀汉内部也自称季汉。蜀汉在东汉也指汉中巴蜀之地,三国也是如此。公元219年是蜀汉的顶峰,但接连受挫。失荆州、失汉中东部、东征大败。这三挫人口损失七十万、人才三十五人(战死、投降有名字记录的)、军队在十二万—十五万?地盘荆州三个郡、汉中四个县。汉中丢的虽然是四个县,但人口是蜀汉剩下汉中的三倍。蜀汉除蜀郡人口比这四个县多,其他郡只有三分一。魏国在此成立三个郡。所以这时的蜀汉非常虚弱。但已经不是刘备的事了,因为公元223年刘备就死了,南中诸郡皆叛。蜀汉进入诸葛亮执政时代。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派邓芝使吴。蜀汉东吴重新联盟抗魏。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征讨南中,秋天就平定了。内部稳定了,东吴又重新联盟了。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准备北伐。诸葛亮把注意力放在北边魏国。三国志: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在其一生中进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讲是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连年北伐是穷兵黩武,蜀汉的衰弱也是他们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次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大多是很小规模的。论北伐次数规模东吴远胜蜀汉,东吴北伐次数超过二十次。但却从未有人讲东吴穷兵黩武?像明朝洪武永乐五十年间十三次北伐,规模是蜀汉的五倍十倍。也没有人讲穷兵黩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间对外讨伐战争,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么没有人讲穷兵黩武?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以成王败寇来论。假设蜀汉统一了中国,别说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会有人讲穷兵黩武的。曹魏的人口军队五倍于蜀汉,经济更是无法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一路北伐岂能成?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汉这时又处于虚弱时侯。第一次北伐因街亭之败不得不退回,迁回了三县百姓。第二次支援东吴,只打了二十天。第三次派偏师攻阴平武都两郡,准备围城打援。郭淮不敢救援,于是攻下了两郡。蜀汉得到了数万人口。第四次取得了局部胜利,打了四个月。因大雨粮草不继,于是退军。第五次打了半年,前三个月进攻。司马懿坚守不出,双方对峙百日。因诸葛亮病逝退军。我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以攻为守,立功以自存:

公元227年率军进驻汉中。这时侯蜀汉的国力并没有恢复好,诸葛亮为啥这么快北伐。在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就是说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汉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从魏人袁准的一段话就知诸葛亮为啥不偏安而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像当然刘表在荆州时有众十万,不去征伐开疆扩土。而曹操当年还很弱小,依然南征北伐兼并兖、徐、豫、司四州。在争夺北方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而刘表豪无作为使曹操坐大。三国志: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孙策当年不过带着两千人去江东。而刘繇、王郎、许贡、周昕、华歆、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祖郎、焦等人,多则数万,少则万人。却让孙策坐大把他们都兼并了。默记: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写道: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蜀魏频繁交战的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消耗了魏国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国一直未能修养生息。据三国志魏国大臣上书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魏国一直到公元242年才开始大规模屯田。这时蜀汉不北伐,东吴陷入党争。据默记: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蜀汉的人才有四类组成。北方随刘备南下的、荆州人、避乱入蜀、益州人。第一类不是死了就老了,剩下赵云陈到等人。荆州已失再也不能从中补充。三国已鼎立也没有避乱入蜀。只剩益州人,但是诸葛亮再怎么起用培养都不能跟据九州魏和据三州的东吴相比。前面也说到了失荆州失汉中东部东征损失了很多人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武器没了可以造,粮食没有了能再种。但人才的培养一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十年后蜀汉的小孩会长大,但经验是要花很多时间的。东征后将士很多都是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的,历经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蜀汉诸贤又早世。法正、刘巴、张飞、霍峻、马超、邓方、庞统、马良、习桢(名亚于庞统)、卫文经、韩士元、殷观、张存六人并称楚之兰芳、王甫(秭归之败战死)、李邵(诸葛亮提到的永南就是他)、马勋、李朝(随军东征)、龚禄(死于南中叛乱)、王士(死于南中叛乱)等并称蜀之芬香。董和跟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府事。还有一些人就不在详述。都是蜀汉数十年收集的四方人才。再过些年剩下的那些人老的老死的死,那时连自保都成问题了。



偏安者不能久存:

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是坐镇汉中的。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曹丕称帝后就急切的想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因为曹丕是因为曹操打下的底子才得以称帝。询问过不少大臣要统一天下,先伐那一国。当时不少大臣反对,应休养生息。辛毗建议: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这一点东吴诸葛恪也讲到了,所以要北伐。曹丕反问难道要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曹丕连续用兵伐吴,五年间就三征东吴。曹丕征东时,魏国很多人反对并建议:蜀汉东吴凭山川重险三江之固,阻挡魏国统一。我们不如屯田练兵,数十年后魏国益强。蜀吴衰弱,那时再讨伐可一统。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内三征东吴。电视剧三国曹丕讲人生有几个数十年,岂能等那么久。虽然是电视剧,但说出了历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国地盘是占据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吴加起来还多。如果大家一起发展,蜀吴怎么也发展不过魏国的。正是由于蜀吴频烦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魏国一直没能安心修养生息。



电视剧三国中,阿斗问诸葛亮。魏国并没有打我们,反而我们频繁打人家。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应该是二十一)我已经五十有三了。凭蜀中险要可保二十年无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虽然是电视剧,但道理是对的。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三国志: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三国志:虑於长久不得两存者耳!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虽说凭重险之固能偏安一时,但不能久存。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满足偏安而终不能久存。难道凭借重险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



蚕食雍凉:

诸葛亮在隆中对讲了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北伐。现在天下无变,荆州已失。所以并不是灭魏的好时机。加上蜀汉连续遭受重创。但可以向魏国统治薄弱的雍凉地区进攻,进而蚕食雍凉。就是在以攻为守的同时,也是打算蚕食雍凉。。在第一北伐前,诸葛亮应跟众将商讨伐魏之策。据三国志:魏延提议让他率万人跟诸葛亮导道在潼关汇合,像当年韩信一样。魏略是讲魏延要求率万人走子午谷攻占长安,诸葛亮从斜谷率主力到长安汇合。这样就能一举拿下咸阳以西。两者综合就是:魏延率万人走子午谷,拿下长安后向潼关进军。诸葛亮率主力从斜谷赶到潼关和魏延一起拿下潼关。蜀汉大军在潼关切断魏国跟雍凉的联系,这样雍凉就归蜀汉了。诸葛亮知道蜀汉跟曹魏的差距,蜀汉尚无跟曹魏在潼关决战的实力。当年马超韩遂十万人在潼关都没挡住曹操。当年韩信花了一年时间才拿下关中,这还是项羽深陷齐国战场支援不了的原因。而蜀汉也根本无法供应十万大军的粮草。再者潼关距离洛阳六七百里,魏国在洛阳的中军就有十多万。而曹真、杜袭驻军关中扶风郡、郭淮驻军陇右上邽、徐邈任凉州刺史。三国志: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这些都是当世之人杰。曹真郭淮很多人都知道。杜袭是曹真司马懿的军师,徐邈后任司马懿军师。诸葛亮不干掉他们如何能安心西上。一旦诸葛亮在潼关跟魏国援军交战。曹真、郭淮、徐邈在后面进攻或切断蜀汉粮草,该当如何?



诸葛亮并非完全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只是缩小而已。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陈仓(支援东吴)、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东吴外,其余都是蚕食雍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曾上书阿斗: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这也是诸葛亮不打长安打陇右的原因。因为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也是考虑到魏的实力太强。所以才不采用魏延占领长安潼关,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攻占陇右,切断魏国跟秦州(陇右)凉州的联系。公元228年北伐,陇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有吏民叛魏响应诸葛亮。只有陇西郡坚守。所以说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当时司马懿讲根本不用担心。郭淮反对,那样才对魏国威胁大。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立,立马在那里布防。营寨还没建好,蜀汉军果然来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采用当年诸葛亮的策略。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不过数日。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葛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此次失败的原因在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布置,不下据城舍水上。诸将攻城不利,人马皆多于魏军却迟迟攻不下陇西郡。此战要是拿下了陇西,蜀汉就全据陇右四郡。就能切断凉州跟魏国的联系,凉州也坚持不了多久。蜀汉又能联络凉州的反魏势力。蜀汉把秦凉消化后,又可趁机向东进逼长安。虽然雍秦凉残破,但确实是一块值得经营的好地方。汉巴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堪为天狱。粮草很难运送到前线。刘备当年东征打一年都不缺粮,那是因为水运比陆运至少节约三倍。路蜀地难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汉军队可在雍凉秦屯田,再召抚四周的汉朝遗民。东汉末大乱时很多汉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去了。例如高昌国是汉魏遗民建立的。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就是说他们是汉末魏末时迁到那的,在晋朝八王之乱后建立国家。后来想归附中原王朝,当时北魏没有接受。他们的礼仪跟汉朝差不多。



诸葛亮北伐第一、第三、第五次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因街亭之失而退回蜀汉第三次已经打得司马懿畏蜀如畏虎,打了四个月因粮草不继退军。第五次打了半年,前三个月蜀汉进攻,后三个月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军士跟魏国百姓一起种地为长久打算,因诸葛亮病逝而退回蜀汉。陈寿认为有五个原因。敌方的文武曹真、郭淮、杜袭、张郃、司马懿皆人杰。魏蜀实力相差甚远,寡不敌众。蜀汉进攻,魏国据险而守。蜀汉没有城父、韩信这样的名将。诸葛亮要做萧何又要做韩信,未能兼有。我认为自古成就霸业者,明主加上三杰缺一不可。汉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刘邦为明主,萧何为股肱,张良为谋主、韩信为爪牙。而刘禅并非明主,诸葛亮是股肱,蒋琬也能成为股肱。蜀汉的谋主庞统、法正、刘巴皆死,剩下的人也不足以担任谋主。爪牙指的是战克之将,而蜀汉能称的上爪牙的只有马超、张飞、关羽等皆死。诸葛亮一个人要把股肱、谋主、爪牙的事都做了,这也许是他五十四而病逝的原因。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鸿哥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占据荆州以匡扶汉室为名,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据守江东,建立了吴国。

北方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曹操自从赤壁战败之后,回到北方韬光养晦,发展经济。相比于蜀汉来说,地狱狭小,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它的发展速度比不过曹操统治的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终有一天,等魏国强盛之后,会挥师南下,一举击败蜀汉的政权,诸葛亮正是看穿了其中的奥义,所以才会举国之力北伐。



诸葛亮虽然聪明过人、能掐会算,但是却不得天时,最后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他也因忧劳过度,病死五丈原了。


本文是悟空问答首发,欢迎转载、评论,关注小马论古今,了解历史,以史鉴今。

小马论古今


在诸葛亮眼中,北伐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为什么这样说?诸葛亮不可能估计到北伐的难度,但是他在蜀国所做的努力都在为北伐做准备。其实北伐在诸葛亮在出山那一刻就决定了,因为诸葛亮给刘备许诺助其匡扶中原,兴复汉室。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心,执意北伐,辅佐少主。记得诸葛亮病重的时候还在工作,属下劝他休息,他却说先帝给予托孤之重,恐他人觉得自己不用心工作,所以才拼了命的北伐,以表忠心。如果说自己不做了,那违背了自己一直来的说辞,为了践行自己的言行,刘备遗志。诸葛亮算是完人形象,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最终死于北伐。可是诸葛亮担心的还是发生了,阿斗降魏,蜀国灭亡。这么来看,诸葛亮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可最终没改变什么。


过去即历史


1 因为诸葛亮对刘后主的失望,虽说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阿斗,但是他心里承认阿斗也是扶不上墙。他在世还好说,一旦他去世那么按照阿斗的能力,蜀国很快会被魏国吃掉。那还不如在有生之年先吃掉魏国,让阿斗做一个太平皇帝,给他以后铺好路

2 因为蜀国是三国当中建立最晚的一个国家,本来土地就不够,如果不争取一些土地,无法和曹操对抗

3 当时刘备是以恢复汉室为由建国,而诸葛亮在那个时候怕后主刘禅无法完成刘备的遗嘱开始北伐

4 当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又休养了一阵子,再加上和东吴一起,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与曹操对抗,所以才开始北伐,但结果却没有和诸葛亮所想象的一样



其实我对这事也不太了解,我只是看了几遍三国演义,写不好的话还请各位帮我改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