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丞相要那么着急讨伐魏国呢?

pi15131788784


从内政外交上来说,北伐其实是种“以攻为守”的政策。因为,西蜀人才少,如果不赶快北伐,这些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益州,荆州人才都会相继死去,得到各种大小战争锻炼的文臣,武将,还有士兵,都会相继死去,没有了人才,蜀国就等于“坐而待亡”,可以参见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而且魏国一直对蜀国虎视眈眈。所以说,北伐是一种被动的,但是是一种以多年来积累下的人才和经历“赌一把”的“以攻为守”的“战略”。战争消耗国力,是不可避免的,本身战争就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赌博”,肯定有代价的。

再者公元223年蜀国被东吴大败。在刘备死后蜀国国力国威大减,经过诸葛亮几年的整治蜀汉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既七擒孟获之事)。

另外公元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是北伐曹魏的机会。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从诸葛亮这一方面来看在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时就已经阐明的政治思想在这时也是将其一一实施,联吴攻魏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综合内政外交以及策略上来看魏是不得不伐。



挥别的手再多的温柔


因为伐魏是季汉的政治正确,是恢复汉室的必然要求。是他们这一代人毕生努力的方向。不伐魏,季汉甚至连蜀地的统治都有可能不稳固。

01、季汉的立国合法性来源于恢复汉室,还于旧都

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刘备入蜀取代刘璋是做的很不仗义的,蜀中百姓在刘璋父子统治下相对全国的混乱来说日子过得蛮安逸的。刘备进了益州,需要构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而他自己称帝的合法性来自于他是汉室宗亲,东汉已经被汉贼曹操父子篡了。

而他刘备作为正宗汉室宗亲,要像刘秀一样重建大汉,这才是季汉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古人讲究名正则言顺。如果刘备诸葛亮他们这一批人,放下了恢复汉室的理想,不再北伐魏氏,满足于割据蜀中,以张松等为代表的蜀中百姓凭什么支持你们。毕竟人家在刘璋手下日子好过很多。

时间不等人

这里的时间不等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诸葛丞相等人的自然生命。二是越往后拖,形式会对季汉更加不利。


刘备去世那一年诸葛亮已经41岁,再过几年,等搞定南中,准备好了之后,228年诸葛丞相开始第一次北伐。诸葛丞相不知道他会在6年之后死去。但古人40知天命,依据常识他都知道他的寿命剩不了多少年了。当时跟随刘备创业的功臣了。关羽张飞不在了,法正庞统也死了几年了,黄忠赵云等老了。肉眼可见的蜀汉人才越来越少。有着恢复之志的老人如果不开启北伐事业,后续下一代人肯定会忘记这个使命(参见今天的湾湾年轻人)。

而且魏国占据天下十三周的九州,人口资源是季汉的10倍,时间越往后,这种体量之间的差距导致后面不是北伐魏国,恢复汉室。肯定是等着魏国来灭亡蜀中。君不见后续所有在蜀中割据的政权。那一个会长久?

所以,诸葛丞相急于北伐,可以说是他们这一代季汉人的使命,是理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那千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

面对如此理想,并为之付诸行动的诸葛丞相等人。我等只有敬佩。


丁强888


诸葛丞相为什么着急伐曹魏。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诸葛亮一直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刘备的夙愿就是兴复汉室。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二、蜀国所占的位置,难有发展。

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有相对性,曹魏攻不进来,但蜀汉也杀不出去。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诸葛亮的北伐其目的是想占领长安,这样蜀地就活了,才有希望一统天下。

三、汉献帝刘协还在当阳活的好好的。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汉献帝还活着。汉献帝被曹丕强迫篡位,给放到当阳县。

刘备一生要兴复汉室,登基不到两年就挂了。如果北伐成功,在接回汉献帝,刘能占据大意,能起到收服人心的作用,有助于天下一统。

我觉得以上三点,就是诸葛亮积极北伐的目的。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帮助。


闲吃土豆看三国


诸葛亮急于北伐,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为了牢固地掌握兵权。蜀国内部有很多派别,最主要的两个是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军权一直是掌握在荆州集团手里的。然而关羽荆州失守、刘备夷陵之败后,荆州集团的力量大受影响,此时益州集团很有可能压过荆州集团,造成朝廷内部的动荡。诸葛亮想要继续掌握兵权,就必须对外发动战争,以次转移内部矛盾,所以他选择了北伐。

第二,诸葛亮认为“以攻为守”是北拒曹操的上上之策。三国鼎立时,有这样一个现象:东吴的国力居于其他两国之间,孙权又是一个守成之君,并不怎么对外发动攻击,却颦颦遭到曹魏的攻击;而实力最小的西蜀,常常挑战实力最强大的曹魏,反而能让曹魏疲于招架。因此诸葛亮觉得要想不挨打,就主动去打敌人,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扩大势力。

第三,三国鼎立的时间越长,对西蜀的未来越不利。西蜀的国力与曹魏相差太大,发展的速度也远远不及,如果任由曹魏发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将西蜀远远甩在后面,到那个时候曹魏要灭西蜀将不费吹灰之力。诸葛亮为了避免坐以待毙,必须尽早对曹魏发动进攻,以影响曹魏的发展。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觉得诸葛亮的决策是完全科学的,不失为伟大军事家的长远目光。


秦曰汉云


一、报答先帝刘备知遇之恩、三顾之情

自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之情打动答应为其效力之后,诸葛亮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刘备,使刘备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北伐中原,一统天下,是刘备临终之遗愿,为了完成先帝的这一遗愿,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唯有以北伐曹魏、统一天下才能报答。

二、实现自己当初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未出山之时,就已经预料天下三分,并且设计了由益州、荆州两路出兵北伐,会师中原的战略设想。只是后来由于东吴用计偷袭荆州,使得两路大军会师中原的战略破产。然而诸葛亮对此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即使只剩益州一路兵马,他还是想要北伐,以期能够实现自己当初的战略设想。

三、是以攻为守的现实需要

三国时期,南方的经济与北方相比,虽然较少遭受到战乱的破坏,但是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也远较北方为晚,经济实力远不及北方。诸葛亮也深知这一点,他知道,如果不北伐,虽然蜀汉的益州经济可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遭受到严重战争破坏的北方的曹魏也会借此得到休养生息,而一旦曹魏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且发展,那么,即使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也不是曹魏的对手。所以,诸葛亮想趁曹魏的经济还未得到恢复,国力还未增强之际,东稳孙权,北伐曹魏,以攻代守,将战争引向曹魏统治区,去延缓其国力恢复的时间。这样,也许会使蜀汉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





太初之道


我很喜欢三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曹操准备攻打孙权,刘备就和孙权联合,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大军,曹操回去后一直休整了几年,也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定国号为魏国,大家都称为“曹魏”。公元221年,刘备以延续、兴复汉室为名,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大家都称他为“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大家都称他为“东吴”。他们连续三人称帝,也拉开了三国历史的序幕。

三国的实力对比,曹魏占据了北方,而当时的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曹丕立国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了公元236年,曹魏人口就达到了440余万,将士就达到了60万人。而孙权虽然占地面积比较大,但当时的南方非常的落后,很多都是荒野之地,到了公元236年,人口大约才有240万,人口还主要集中在江南等地,将士才有20万。 而蜀汉当时主要占据益州、汉中以及西南的广大地区,到了公元236年,人口才有大约100万,而将士大约才有10多万。然而在公元223年,刘备就已经去世了,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太子刘禅即位。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于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 而当时曹魏的实力明显要强于东吴,诸葛亮为什么不着急去讨伐东吴,而要去讨伐强大的曹魏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蜀国是以汉室正统自居,当时的国号就是“汉”,曹丕篡位后,以汉室称帝,并把汉献帝贬为山阳公。这一点刘备和诸葛亮就非常的不服气,因为刘备一直称自己为汉室的后代,心里就一直憋着一股气。

然而公元221年 ,当时又盛传山阳公刘协被杀,这更激起了刘备的怒气,刘备便称帝,诸葛亮每次北伐打的旗号都是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诸葛亮认为,统一了中原,才完成了他们这一辈人的夙愿。


第二:我们从当时的局势来分析,当时三国实力最强的是曹魏,其次是东吴,最后才是蜀汉。而东吴不会对他们发兵,减少了后顾之忧,如果直接去打东吴,曹魏肯定要趁机袭击他们后方,根据蜀汉当时的能力,诸葛亮是顾及不过来的。诸葛亮这么聪明,不会想不到,所以他才一味的去攻打强大曹魏。

第三:我们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带领70万大军,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最后还是被陆逊大败,这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以蜀汉惨败为告终,而蜀国实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东吴虽然打了胜仗,守住了荆州,但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从此两国的边界也确定了,长江三峡就成了两国的分界线,也成为两国的主要通道。

而反观过来,蜀国和曹魏的地理位置正好相连,如果蜀国打曹魏,进可守,退可攻。进攻曹魏,都是陆战,没有水战,符合蜀国将士的部署,可选很多条路进攻,而且都是平坦的大道,都可以去取曹魏。因此攻打曹魏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

第四:诸葛亮有刘备托孤,当时曾答应刘备,要保全蜀国的平安,还要辅佐太子刘禅,当时的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一个蜀国基本上就全靠诸葛亮了。

而当时诸葛亮的年龄也不小了,并且打仗是非常的需要时间,有名的将才,在当时随他们一批的已经死的死,老的老,能用的将士很少,没有几个能挑起大梁的。诸葛亮也非常的不容易,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给蜀国换取一个和魏国抗争的机会。 综上所述,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管是从出师之名,还是以弱蜀伐强魏,更是从年龄、局势和地理位置来分析,诸葛亮讨伐曹魏都是非常明智之举,诸葛亮的时间不多了,所以诸葛亮才那么着急的去讨伐曹魏。


萍儿文史局


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五魏纪三中描述,公元228年11月,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想出兵伐魏,群臣对能否取胜多存怀疑。

诸葛亮对刘阿斗阐述了六点意见,一是魏蜀不能同时并立,尽管蜀国不如魏国强大,但是不讨伐敌人,帝业也会灭亡,与其坐等失败,倒不如主动讨伐敌人!所以我只能冒着危难来继承先帝的遗志。二是今年不打仗,明年不打仗,使得孙策安然地强大起来。三是我才疏力弱,必须在危难时刻平定天下。四是曹操是个英才,还有不少失误,何况我是庸才,更不能懈怠。五是自从我到了汉中仅一年时间,竟丧亡了赵云等战将七十余人,散骑、武骑等一千多人,如果再等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还能用什么去打垮敌人呢?六是如今民众贫困,士兵疲乏,可是国家大事不可停息,原地守卫和出兵进取,所付出的辛劳和废用正好相等。我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还是主动出击为好。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知此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然而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的国家贫困,战将不足,又没有刘邦这样的明主,更没有张良、萧何这样的谋士,却要一意孤行,通过蜀道攻击魏国,哪有不败之理?

尽管诸葛亮六出祁山,屡败屡战,还是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所以只为实现目标,而缺乏实现目标的实力,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半途而废。





张越智872


诸葛亮这个人因《三国演义》被太多人理解成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形象,但实际上他真正被后世帝王津津乐道的反而是他的鞠躬尽瘁,而这一切都和诸葛亮的北伐分不开,诸葛亮之所以着急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统之争,蜀汉政权的唯一性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从而有了闻名于世的隆中对,隆中对中有个关于北伐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天下有变”,但诸葛亮北伐前,曹魏政权相当稳定,不可能出现“天下有变”得情况,那么问题就出在蜀汉自身了。

蜀汉政权号称正统,但是却偏安一隅,尤其后世陈寿的《三国志》开篇便是《武帝纪》,纪是专门用来写帝王的,而蜀汉刘备是《先主传》,陈寿还是蜀汉的官员,陈寿为什么这么写,证明当时民间官方其实都不认为蜀汉是正统政权,而只有北伐才能实现这种政权正统的可能性。

二、兵权之争

诸葛亮是什么人?那可是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物,可是刘备托孤的时候,把军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诸葛亮手里,一部分在李严手里,诸葛亮是荆州来的,李严是益州本地的,刘备可能是为了平衡这种臣子见的关系,不想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毕竟江山是留给他儿子的,不能他不在了,任人做大。

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蜀汉的军权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通过北伐,这样就可以把丞相和元帅合二为一了,北伐之前为了拿到军权,诸葛亮做了哪些工作?先是南征,整顿了边陲少数民族,结果很成功,最主要的是由此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很强军队,就是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无当飞军。

继而诸葛亮写出千古留名的《出师表》,彻底借助北伐拿到了蜀汉的全部军权。

三.身后之名

诸葛亮不知道北伐会失败吗?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做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事情,随着北伐的失利,诸葛亮本应该休养生息了,但是他并没有,而选择继续北伐,这就是诸葛亮开始考虑身后之名的问题了。

之前说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并没有达到管仲乐毅的高度,诸葛亮肯定会想,大话已经放出去了,没当成管仲乐毅后世会怎么看他,于是他继续北伐,选择了不能建功立业也要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忠臣,在这个定位下诸葛亮继续北伐,并最终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世称颂。

总结: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为了保证蜀汉政权的唯一性,合法性;其次获取蜀汉政权的全部兵权,最后即使北伐失败,自己也要留下名垂千秋忠臣的名声。


梦九霄


提起东汉末年,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辈出英雄好汉的时代。也是最慌乱的时代天下各地纷纷诸侯纷纷都开始积聚势力,一个朝代被分成了三个,当时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是很有实力的,相信很多人对刘备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刘备是蜀国的君主,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的手下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的结拜的兄弟是张飞和关羽,当时还有一个人对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个人就是诸葛孔明。

蜀汉虽然比不上魏吴那么强大,但是他们国家却有一代大将赵云,更是收了个这么有勇有谋的诸葛亮。在当年的动荡时期,刘备是很幸运的因为他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多星”,所以统一大业对他来说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希望总会给人们泼冷水刘备还没完成就去世了,刘备死后就由儿子刘禅来继位了,当年刘备在死之前就告诉诸葛亮一定要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孩子,诸葛亮一直都铭记于心。

但是当年刘禅继位的时候太年幼了根本就说明都不懂,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交给诸葛亮一个人来完成的,从那时候开始蜀汉就走下坡路了。因为诸葛亮也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各方面都不如从前了。

蜀国虽然是不如从前了,但是不能被轻易攻破的,当年诸葛亮要是不去讨伐魏国的话,他的晚年生活肯定能平平安安的。那么既然当初的蜀国都要没落了,那为何诸葛亮要多次对魏国进行讨伐,而不是去攻打一些小的地方呢?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能很有头脑的人,所以他出征魏国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实就是与当年的一个承诺有关系。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大家都一定非常清楚,刘备那个时候对诸葛亮非常敬重还与他在一起同住同吃,诸葛亮被他的这种诚心所打动了,所以就愿意跟随刘备帮助他完成大业,一定要平定这天下,这个是两个人当年许下的承诺。

但是还没等大业完成刘备已经去世了,还把自己幼小的孩子刘禅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继续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肩上的重任就更加的沉重了,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直在发展着蜀国并且还多次出征魏国,他也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许下的承诺他想要做到。

除了这个当年的承诺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看见曾经他付出青春洒过汗水的蜀汉,就这样慢慢一步步走向末路了。他想给蜀国找到新的希望想让蜀国重新在振作起来。可以说诸葛亮的大半辈子都花在蜀国上了,很多大臣或者是上了年纪的老百姓可以安度晚年他不能这样,他还有很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要去出征讨伐魏国。

在当年那个时候魏国一开始的军事实力就比蜀国要强,更不要说等到蜀国走向末路了,蜀国是根本比不过魏国的。但是蜀汉的经济实力是当时继承来的,魏国在经济实力是比不过蜀汉的。诸葛亮心里很明白魏国不攻打蜀汉无非就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原因,但是一旦魏国的经济实力都超过蜀汉的话,蜀汉就生存不下去了,所以诸葛亮必须采取行动必须要出征魏国,诸葛亮这后半辈子都为蜀国尽心尽力!

如果诸葛亮不这样做的话那么蜀汉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为自己的蜀汉带来一丝希望他也想把魏国给攻破,但是这个愿望一直等到诸葛亮死了之后也没有完成,出征魏国去北伐也没有成功,而且当时还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之所以他北伐不成功其实面临的问题有很多,蜀汉的经济还有人口都是很严重的问题,而且更不用说军事实力了这些都是比不过人家魏国。蜀汉在出征的时候损失惨重,失去了很多的能人大将。

蜀国的灭亡是真的非常可惜的了,当年刘禅太小年幼无知,不懂得政治上的事情而且他也不配合诸葛亮。更重要的是刘禅还听信了小人的话,导致了自己蜀国的灭亡。在刘禅继位期间蜀汉内部都太混乱了,当年很多人都是不满刘禅的,心里充满着怨恨,所以这些种种原因堆积在一起,哪怕是诸葛亮再厉害,也是拯救不了蜀国了啊!


曾经的阿楚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如下:

1、继承刘备遗志

北伐这几次战争都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了兵权,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的刘备就没有现在的诸葛亮。诸葛亮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围绕刘备前期的一些指导思想来做的。

刘备的理念就是恢复汉朝的统治,关羽这些大将都是因为刘备的这些口号才跟在了他身边,当刘备死后,那边诸葛亮掌握大权后也必须跟着这个思想一直做下去,这是诸葛亮坚持北化的第一个动机。

2、调和蜀汉内部的矛盾

蜀汉这些军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刘备自己带的军队,称外来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诸葛亮就利用北伐战争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这样下来外来人实力就会慢慢压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现有人才

当诸葛亮接收蜀汉的时候算个烂摊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现在大将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过几年或者十多年,那个时候拿什么战争,连大将都没有了。现在魏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了,在不北伐就来不及了。

4、政治正确

在刘备称帝之前,实际上整个中国还是在汉朝民意之下维持的这么一个统治,但是自从曹丕串汉之后,这个汉朝整个中原地区实际上分划成两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还是向着大汉朝的子民,所以诸葛亮北伐还是向着民心的。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么这部分向着大汉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后,再去北伐,就没有民意支持了,也不能打着当初刘备的口号匡扶汉室。这样诸葛亮的战争就不叫讨伐战争了,应该叫侵略战争了。

5、现实所迫

不攻曹魏,蜀汉必亡。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汉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