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電影《妖貓傳》到底是在闡述什麼?

海上生明月25092287


電影《妖貓傳》由陳凱歌執導,黃軒、染谷將太等主演。那麼,電影《妖貓傳》講了什麼故事,結局是什麼意思?電影《妖貓傳》最後闡述有什麼深意?一起看看相關介紹!《妖貓傳》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黃軒扮演)與僧人空海(染谷將太扮演)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在《妖貓傳》的“極樂之宴”上,安祿山對楊貴妃一見銷魂,為將美人收為己有,於是舉兵造反。後來馬嵬驛之變,將士們殺楊貴妃,是要讓安祿山失去造反理由。這麼無厘頭的解釋,當然不是真實歷史,但有一點沒錯,那就是:貴妃必須死。究竟是什麼人策劃了馬嵬驛之變,多少年來沒人說得清。有人從動機上揣測,高力士和楊國忠不和,故而發動政變,殺死楊國忠;有人從受益人上分析,推倒楊國忠,並打擊玄宗威信,恰能為太子李亨掃清即位障礙;還有人相信這是一起突發事件,統領禁軍的陳玄禮出於保護玄宗的目的,才縱容手下將士殺了楊國忠、楊貴妃兄妹。

陳凱歌奇幻鉅製的《妖貓傳》怕是會成為縱橫新年最熱的話題吧。長達五年的劇本打磨時間果然是硬功夫,從故事到人物再到場景、特效,無一不是幾近完美。這部作品也可能會成為觀眾最喜歡的陳凱歌作品之一吧。陳凱歌有那種典型的中國文人氣質,文以載道,做出來的作品是要傳遞一些道理給觀眾的。只是電影這門藝術,如何講道理確實是個技術活,寓教於樂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陳凱歌太想講給觀眾一些大道理和小道理,講得好的話自然而然融入故事裡,就是高等如《霸王別姬》;講得差,生硬空洞地說“無極裡有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就會讓觀眾恥笑了。到了《妖貓傳》,我覺得最大的優點就是——陳凱歌這次放棄講道理了。之前的《搜索》和《道士下山》都有連綿不絕的講道理段落,讓人昏昏欲睡十分尷尬;但這回陳凱歌不再執著於講道理,反倒是實打實的講了一個故事。

至於為什麼選擇黑貓作為“妖貓”,陳凱歌導演說:“我並不是覺得妖貓就非得是黑色的,但你想一下,如果用了一隻橘貓,那就……”確實,一般橘貓或者別的什麼貓都給人可愛無害的感覺,而黑貓會給人一種獨特的神秘感,即使看過《黑貓警長》這樣的“洗白”連續劇,暗夜中看到黑貓也免不了心中一驚。在一些歐洲傳說中,黑貓甚至被認定為女巫的專屬寵物。會被與異教徒、邪惡聯繫在一起。

除了空海漂泊萬里,九死一生來到大唐為其師傅尋求一生追尋的“無上密”。白居易依據自己的想象以及前朝的記載和坊間傳聞而創作的長恨歌,為了描述玄宗和楊貴妃透徹天地的愛情故事。白龍和丹龍作為白鶴少年兩兄弟,丹龍用了一輩子修行就是為了彌補當年對於白龍的欺騙。而白龍的無上密則是如何從仇恨中打開心結,放下執念,獲得解脫。

對於不同的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無上密的追求,但是由於幻術的存在,導致無上密全部都被幻化成另一種形態。於是劇中的人們需要突破這些幻術的干擾,尋找屬於自己的無上密。







影視高地


妖貓傳是一個很玄妙的故事,在這部電影開始之前,大家就對妖貓的身份展開了揣測。誰是妖貓,似乎一直都隔著層層的迷霧。是妖豔美麗的春琴,是能歌善舞的胡姬,還是傾國傾城的楊貴妃?而在神秘的妖貓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隨著故事的層層揭開,原來妖貓就是愛慕著貴妃的白鶴少年。通過白鶴少年的口吻,觀眾也明白了妖貓背後的故事。原來多年以來,他都一直守護著已經死去多年的貴妃。當年楊貴妃經歷安史之亂,被迫自殺來安定軍心。唐玄宗對貴妃說,她只要假死就能夠躲過這劫。但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假死藥,玄宗的做法其實是在欺騙貴妃,希望她能夠抱著希望死去。在大唐極盛的時候,貴妃就是盛世大唐的象徵;而在大唐遭遇沒落的時候,貴妃就是大唐最大的障礙。這句旁白真的很讓人難過,關於妖貓的故事,就是關於貴妃故事的悲劇。

整部電影,最讓人覺得炫目的地方,大概就是在極樂之宴上,關於幻術的表演。幻術是一種很障目的表演,那麼多擅長幻術的人,但最擅長幻術的人還是玄宗。他在禁軍譁變的時候,所施展的就是關於愛情的一場幻術。他騙楊貴妃讓她假死來躲過這場劫難,但是根本沒有打算讓楊貴妃在這場譁變中活下來。貴妃的態度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她在電影中,面對玄宗提出來的"假死"的要求,她輕輕地點了下頭,若有似無的感覺讓人覺得很微妙。也許她是真的以為愛的人說的是真的,但也許是心裡明白但裝作不知道。但不管如何,玄宗的幻術還是施展成功了,不管貴妃相不相信這件事,她還是會成全對方的心意。

如果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會發現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情愛幻術,更是對愛的一種痴狂。妖貓也就是白鶴少年,是個對愛痴狂的人。在整個故事裡,他對貴妃是十分深情的。貴妃在世的時候,他就傾慕著貴妃,和貴妃的一面之緣,竟能讓他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報。後來貴妃去世,他為了讓貴妃死去的真相大白天下,不惜化身為妖貓,來揭開這個故事的謎底。在影片的最後,丹龍點透了白龍心中所執著的那種愛意。希望白龍放下這份執念,依舊做自在的白鶴少年。看到妖貓最終化作白鶴飛走的時候,那種對執念的釋然也是讓人覺得很感慨的。

這部電影的其他角色都是讓人覺得想要停留目光的,比如灑脫詩人白居易,比如豁達通透的空海,比如捲入是非之中的春琴和陳雲樵夫婦。張魯一所飾演的玄宗,可以說是在整個故事裡非常出彩的。有一幕是在極樂之宴上,他擊鼓安祿山起舞,節奏不斷加強,這一段看起來似乎頗有些離奇,但其實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在盛世璀璨,讓人目眩的氣象之下,那種暗藏殺機的感覺,讓人覺得心情緊張,跟著透不過氣來。

在這部影片的謎底揭曉之前,可能觀眾都沒有猜到,真正的主角,也就是引起故事發生的,其實是白鶴少年。白龍才是真正的妖貓,是貫穿了整個影片的人物。在拍攝時劉昊然已經很瘦了,但是導演依然覺得他的臉看起來有點胖。為了這個角色,為了達到最佳的呈現,昊然弟弟在自身就很瘦的基礎上,愣是再瘦了二十斤,這樣一來白鶴的飄然之態才能出來。劉昊然的年齡還這麼小,能夠這樣透徹地理解角色,能夠把白龍這個角色詮釋得這麼到位,真的十分難得了。







松鼠剪輯


《妖貓傳》明面上展示的是陳凱歌對盛唐的眷戀,故事明線講的是唐德宗在位的最後一年 (公元805年),宮內突現貓妖作亂,德宗駕崩,順宗重病,金吾衛陳雲樵家中怪事頻發, 白居易和日本來的和尚空海聯手查明真相。但,暗線之深,陰謀之複雜,暗喻之多,。

1、貓妖白龍似乎放棄殺丹龍,回身想跳上楊玉環躺著的石臺時,卻怎麼也跳不上去,摔了 兩下後,死了。嗯沒錯,死的就是這麼突然——這是疑點之一。要知道,這可不是普通的 貓,而是白龍附身的妖貓啊,連皇宮禁闈高牆之上都跳得的,還跳不上只是膝高的石臺? 還摔兩下就死了?

2、當黑貓被抱上石臺,放在楊玉環身邊的時候,切全景,石臺上只有楊玉環和黑貓兩具屍 體,白龍的屍體不見了!你以為,白龍的屍體變成白鶴飛走了嗎?

3、我們不能忽略一個細節——丹龍先白龍一步撿到了楊玉環的簪子,白龍要丹龍還給貴妃 ,丹龍不肯。最後,楊玉環把簪子送給了丹龍。

愛情是《妖貓傳》的明線,兄弟之情才是《妖貓傳》的暗線。極樂之宴的發生地,叫“花 萼相輝樓”。這座樓,被稱為“天下第一名樓”,雖然坐落於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居住的 興慶宮內,但花萼相輝樓卻是李隆基為了他的兄弟們建造的,象徵的也是兄弟之情。或許 就是,展現了人類有多麼需要在困境中用一場帶觀眾的戲來欺騙自己,讓別人和自己都保 留“我是承受著痛苦的善良之人”的印象吧。





黑妹扒劇


電影妖貓傳在國內上映後也是出現了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許多人都表示妖貓傳裡不知道想要表達什麼,這部電影到底是想講述一個什麼故事,這也讓不少觀眾看懵了,那麼電影妖貓傳講的是什麼?小編帶你瞭解一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看《妖貓傳》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電影之於陳凱歌,從來都不單純只是講故事。他是用電影輸出文化,表達深沉的哲學,實現自我價值。在古代,這叫詩言志。妖貓傳亦是如此

  原著中寫道—

  空海入唐之時

大唐王朝,在長安開花結實

  這是世界史上無與倫比的絢爛果實

  據說,彼時的長安,人口一百萬,其中詩人就超過一萬。

  還有超過一萬的異國人口,分別來自日本、韓國、西域……更不可思議的,外國人還可在唐朝做官,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如此這般的國際都市,現今之世恐也難尋。所以,東方的文化人,常常對唐朝神往,渴望「夢迴唐朝」。


  一開始,作者就用一個含有色情元素的詭異故事提高了讀者的期待:一隻黑貓來到金吾衛劉雲樵家,口吐人言,還強佔了劉雲樵的妻子。

  這部電影裡,空海是從日本來到大唐“想要求取真經”的僧人。白居易是一個醉心寫詩的小官,最崇拜的就是與自己生活年月相差了三十年的李白。空海的“海”字可以理解成從海上來,“空”則是象徵了他的最後追求或者說歸宿。

  白居易剛寫了《長恨歌》,但卻覺得不滿意,不知其內容真偽。空海告訴他“你怎麼知道史書記載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電影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其實都在追求一個真相。

  電影前半部分經過抽絲剝繭地線索追查,觀眾幾乎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真相,估計黑貓就是楊玉環或者是楊玉環飼養的黑貓,與楊玉環有感情所以才要殺掉這些參與殺死楊玉環的人和他們的後代。

  (我沒看原小說,這只是我當時作為普通觀眾的猜測)但突然,出現了阿部這麼個人物,我的心一懸,難不成要開始臆造一段楊玉環的野史了嗎?難不成要在這部電影裡搞人人都愛楊玉環的瑪麗蘇之戀?當然,很明顯是我錯了。阿部的作用在於引出這麼一場極樂之宴。

  極樂之宴,從名字來看,極樂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個人能達到的最大圓滿,是最偉大無極的快樂。這是佛家的終極形態,說人話就是,到頂了。正因為完美,也就虛幻,不切實際


社會向善論


電影《妖貓傳》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一場盛宴。

為什麼要講述這場盛宴?

為了這場盛宴,人類準備了幾十萬年,這場盛宴過後,人們又用了一千多年來懷念它。

這場盛宴叫什麼名字?

楊玉環的盛宴。


那場盛宴,在漫長的歷史熊市裡,越來越熠熠生輝,也越來越亦真亦幻,但它已然成了一個標準,一個理想,一種極樂之境的人間版本。

《妖貓傳》講的就是這個。

在這個故事裡(我的意思是,這不是歷史),的確有個盛宴,叫極樂之宴,這場宴會,是大唐這個盛宴的縮影和象徵。楊玉環是這場流光溢彩的盛宴的由頭,李隆基就是為了讓大唐IP有個具體的代言人,為了把她的美昭告天下,舉辦了鞦韆見面會和極樂之宴,薈萃了這個國家在方方面面的精華,讓八方賓客仰望她的美,讓人們知道世間竟然還有這樣的享受,這樣的快樂,讓天堂在人間重現。

她也是這場盛宴的女主人,負責讚美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負責充當李白的繆斯,讓他寫下那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也負責讓白鶴兄弟念念不忘。

這場盛宴,完全沒有中國社會常有的弊端,它兼容性極強,它肯定個人的欲求,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外國人可以居住,可以做官,甚至楊玉環也有胡人血統,皇帝可以嫉妒詩人,可以表演打鼓,明知道軍閥已經有了叛亂之心,還和帶刀的他共舞,詩人可以要求高官為自己脫靴子,可以否認那首最美的詩是為娘娘所寫,娘娘像個沙龍女主人那樣,在賓客間穿行,鼓勵年輕的藝術家。

這其實是一場青春盛會。是中國青春的一次噴射。所以,這個電影裡,會有那麼多有少年氣的演員,黃軒、染谷將太、劉昊然、歐豪、李淳、阿部寬、張天愛。

所以,陳凱歌找了張榕容和張魯一來演楊玉環和李隆基,他們倆,其實都有點異人之相。而唐朝,也是個異樣的時代,是中國社會的一次出軌,它簡直不像中國,不像那個以愁苦為基調,以愁苦為榮的中國。

但盛宴終於過去,緊隨其後的就是衰敗、荒涼和殘穢,前朝的遺恨,化身為慘厲的黑貓,四下作祟。

直到三十年後,白居易和來自日本的小和尚空海,在長安相遇,他們拜訪那個年代留下來的白頭宮女、幻術大師、舞蹈和雜技大師,翻閱詩文,盜取證物,他們痛心疾首地尋找楊玉環去世的原因,尋找盛唐突然中斷的各種徵兆、痕跡,似乎,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重現的可能。

對,只是找出來原由,還不行,最重要的是重現。

白居易寫《長恨歌》,不是為了超越李白,他深知,李白是那個時代的果實,沒有那個時代的那棵樹,自己不可能成為那樣的果實。他只有竭盡全力,要讓自己接近李白一點,像李白一點,似乎,只要他以一己之力,變成了那顆果實,那顆樹也就復生了。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果樹A(盛唐)培養出了果實B(李白),那麼,讓自己成為果實B,或者類果實B,果樹A就再次存在了。

他的狂態,一點都不讓人反感。

世間有太多的白居易,有太多空海,也有太多白龍和丹龍,他們深深相信,時代會有果實,這些果實,就是那些美人、藝術家,時代有多美,美人和藝術家就有多美,每當世上又出現了這樣的美人,不管TA是瑪麗蓮·夢露、林青霞,還是梵·高或者安迪·沃霍爾,蕭紅或者張愛玲,他們都歡呼雀躍,以為好時代又來了,盛宴又在徵集賓客了。


但是,那場盛宴,有沒有可能,只是一個幻覺?

《妖貓傳》裡,有特別多的“幻”,給三分真相,馬上就要推翻兩分,給十分真實,馬上就要指出,其中九分都是虛無。就像那個幻術大師變出的十個瓜裡,只有一個是真的,甚至連那一個,都有可能不是真的。

楊玉環的美貌是幻覺,極樂之宴是幻覺,花萼相輝樓是幻覺,楊玉環的愛情是幻覺,“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是幻覺,白居易已經知道了真相,知道了楊玉環是被李隆基欺騙赴死,但他非要按照他原來的思路去寫《長恨歌》,那是藝術家的創作真實。他寫出來的《長恨歌》,其實就是那九個瓜,就是後世人們的推演、猜測、渲染。

真相到底是怎樣的?楊玉環是怎麼死的?她和李隆基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所相信的那個幻覺,只要相信有那一場盛宴,人就還能好好地活下去。有人說,《妖貓傳》其實是一個淺薄的愛情故事,但我從這個故事裡,並沒有看到愛情,只看到愛情的幻覺。那比愛情更偉大。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點到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維摩詰經》)

都是夢幻泡影,是妄念執念帶來的幻象。

甚至,連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幻象。空海和尚,很可能已經在海難中死了,在電影裡,只有他墜落深海的畫面,沒有他獲救的畫面,乘著木筏走向遠方的,是那個抱著孩子的女人。整個故事,也許就是他在墜海之後的一個閃念。

一切都是空無。抱著孩子的女人,也許就是菩薩,只為了告訴眾生,懷中的孩子(執念或者妄念)睡著了,心裡也就安靜了。心中的愛恨不甘散了,怨靈也就消失了。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我們的身體,如同火焰,不過是因為極度乾渴而產生的幻覺;我們的身體如同聲響,是各種因緣的產物。念頭散了,因緣消失,幻象也就寂滅了。

但陳凱歌的善良之處在於,他給出的空無,不是虛無荒涼的,而是甜美的。在幻覺的火焰裡,每個人都熠熠生輝,愛恨都有結果,《長恨歌》千古流傳,人們的生命體驗,都得以通過記憶,通過詩歌、繪畫、電影、傳說延續下去。


回憶深處影音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前半部好好的在講白居易、空海、陳雲樵和妖貓的故事,後半段從阿部的日記開始突然一轉,主角變成了玄宗、楊玉環,還莫名其妙加進去了白龍、丹龍,前面是探案,後面怎麼就情愛了?陳凱歌怎麼敢這樣講故事?電影最後到底想表達個什麼東西?

如果沒琢磨明白這些,確實就弄不懂《妖貓傳》到底好在哪裡。

我對《妖貓傳》的好感,難道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產生了極強的感情共鳴嗎——

我說的不是電影裡對楊玉環的愛,而是妖貓催作者白居易不斷改稿的過程,可以說是男作者看了會沉默,女作者看了會流淚。

也絕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性——

我說的不是眾星捧皇后便盛極必衰的朝廷,而是黃鶴無論在電影內外都不是好東西。

當然不是因為這些。

雖然黃鶴王八蛋。

其實這部電影最直觀的“好”如你所見,無須我多言:盛唐奇景之下的聊齋故事,觀眾在影院受到的強烈感官刺激自然會宣告這部電影的氣魄與氣質都是超一流的,用恢弘、奢華與驚奇、怪奇等詞語來形容,我相信都不為過。

可是,畫面好誰都看得懂,這卻不是決定一部電影是否是傑作的關健——要不然《無極》也那麼美,為什麼陳凱歌卻因它被批評呢。

所以我要說,《妖貓傳》絕不是一部與《無極》同一檔次的作品。

如果你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你沒有在這個亦幻亦真的中唐回溯盛唐的兩段故事裡,找到前後的聯繫。

只有看懂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才會明白《妖貓傳》好不好、為什麼好。

後方涉及劇透。

和朋友討論這部電影,有位朋友說這裡可以用到一個詩詞中的“上下闋”的概念來形容整個電影結構,正好這部電影的引子也是一首《長恨歌》——“上下闋”是詩詞的一個說法,說的是歌曲的前半段和後半段,一般是上闋敘事、下闕抒情,《妖貓傳》的電影結構正巧也是。

電影的前半段,是一個妖貓對陳雲樵的毀滅(報復)故事,其中也被一些觀眾詬病妖貓的做法簡直莫名其妙。

雖然當時我們還不知道妖貓的動機,但妖貓的復仇方式卻耐人尋味——妖貓並沒有直接弄死陳雲樵,而是先蠱惑了陳雲樵的老婆春琴,還給了陳雲樵一筆錢讓他能到胡玉樓花天酒地。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太有錢?

還有,本來,妖貓想讓陳雲樵命喪在這花天酒地之中,然而毒酒被玉蓮誤飲導致復仇失敗,隨後妖貓卻並沒有馬上採取補救措施把陳雲樵殺了,而是綁票春琴讓陳雲樵來救,最後附身春琴,讓春琴在屋頂吟唱李白的《清平調》。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是李白的腦殘粉?

妖貓附身到春琴身上後,還騙空海和白樂天說自己是30年前床下死去的貓精,貓屍被焚燒後,使陳雲樵覺得自己已經安全,還開派對慶祝。最後,還硬是要在這場派對上讓陳雲樵把老婆春琴勒死。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就喜歡變態party?

乍一看,妖貓很變態。

認真一看的話...

也還是太變態了。

看完了整部電影,如果你不去思索這整部電影的前後聯繫,你就不知道妖貓為何用這樣變態的方式報復,自然你會覺得這裡很奇怪、妖貓很變態,然後你就會想,導演和作者是不是也一樣變態。

但如果你知道了妖貓為什麼這麼做,就知道了這部電影妙在何處——

妖貓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妖貓對陳雲樵的的這整場報復,這種種抓馬,都是對唐玄宗殺死楊玉環的一場重演,妖貓不是簡單地要他們死的這個結果,而是要他們的死是按妖貓的劇本走完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妖貓要讓陳雲樵在這場戲裡作為唐玄宗的“替身”受到懲罰,而春琴,則是受到牽連的楊玉環的“替身”。

既然是替身,就要讓他變得跟唐玄宗一樣才行,於是——

讓陳雲樵發財,是想讓他成為擁有盛世的唐玄宗,錢財即盛世(權力)。

讓陳雲樵誤以為自己安全而開宴會派對,是想讓他成為極樂之宴上那個自信到自負的唐玄宗。

讓陳雲樵勒死春琴,是讓他成為殺死楊玉環的唐玄宗。

最後,讓陳雲樵發瘋,其實就是想讓他落得唐玄宗的下場——被挖去雙目,和瘋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春琴作為“楊玉環”被勒死前,妖貓借春琴之口給了白居易和空海關於楊玉環死的線索,但他卻沒有告訴白居易和空海:我早已把事情的經過全演過一遍給你們看了。

陳雲樵和春琴,不僅僅是作為妖貓報復與殺死楊玉環有關的集體的一環的犧牲品,更是妖貓的戲子。

因此,電影前半段的陳雲樵,就是電影后半段的唐玄宗。

而相應的,電影前半段的春琴,就是電影后半段的楊玉環。

其實,在好幾個情節都有明確地暗示妖貓在重現楊玉環之死,比如白居易和空海在陳雲樵家門前看到的八重櫻之下的楊玉環,比如妖貓綁票春琴後問陳雲樵:這是你的女人你救還是不救,再比如那首在派對上由樂師演奏的禁曲“霓裳羽衣曲”,不就是當年唐玄宗為楊貴妃量身定做的麼。

這裡再說回兩位春琴之死的見證者,白居易和空海,這兩個人對應的是楊玉環之死的見證者,白龍和丹龍。

先說白居易,電影也是圍繞著白居易的《長恨歌》而串聯起來的,《長恨歌》的“恨”不是仇恨,而是惋惜的意思,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情,是惋惜到了痴狂。

在空海提到《長恨歌》可能是假,白居易立馬就炸了:你說什麼都行,你不準說我的《長恨歌》。其實白居易是在說,你說什麼都行,不准你來評價我對楊玉環的愛。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雖然跨越了時空,但是卻有著超越時空的癲狂。

想到誰沒有?沒錯,妖貓也是這樣。妖貓,即白龍,他選擇了白居易,就是因為他從白居易身上見到了自己,因為白居易和他一樣有著對楊玉環癲狂的愛。

三十年前,楊玉環死了,人們都在遺忘楊玉環了,唯獨白龍沒有。

三十年後,楊玉環的死,人們已經慢慢地忘卻了,唯獨白居易沒有。

只有他們沒有,只有他們還惦記著,所以電影前半段的白居易,其實就是電影后半段的白龍啊。

再看丹龍和空海,他們倆在性格上就極為相似,與感性的白龍和白居易不同,他們更為理性,在故事的進程裡更多充當的都是一個旁觀者。

最重要的一個地方是,兩個人懷有目的也是相同的,丹龍要去尋找的所謂“沒有痛苦的秘密”,不就是空海從倭國冒著生命危險渡船來尋找的“無上密”麼。

在丹龍用幻術表演賣瓜時,空海是唯一一個可以看穿幻術的觀眾,這其實就是一種暗示,他們是一樣的人。

在空海經歷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後,最後以惠果大師的身份來接見空海,其實也是一種二人身份的接軌。

所以電影前半段的空海,就是電影后半段的丹龍。

妖貓在白居易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給了他發掘楊玉環死亡真相的線索。

丹龍也從空海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給了他“幻術中也有真相”的提示。

由此可以分析出,整部電影通過這四組八位角色完成,讓前後兩個部分做到了步步呼應。

陳雲樵——唐玄宗。

春琴 ——楊玉環。

白居易——白龍。

空海 ——丹龍。

其實,《妖貓傳》的上下段,不過是把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空演繹了兩次,電影的後半段,是對前半段的一個完整的呼應和解答。這正如前面說的“上下闋”的詩詞結構,前半段敘事、後半段來解釋每一步都是為什麼,同時引申出背後的感情,也就是抒情。

因此,對於說這部電影在這一點上差的評價,我會理解,但絕不會認同。

我覺得,無論是作為一個講述“盛唐”的大故事,亦或作為是一個講情愛的“小故事”,《妖貓傳》這種前段為後段做鋪墊、後段為前段做解釋的結構都是讓我眼前一亮的。

最後接著聊聊這部電影的情感和內核。

先說情感。愛不是哪部電影特有的產物,而《妖貓傳》裡的“愛”,會讓人去思索“他為什麼而愛”“這是不是愛”。

《妖貓傳》裡每個人都愛楊玉環,但是每個人對楊玉環的愛都不同。

電影裡的愛有四種,我逐個分析。

1. 老百姓對楊玉環的愛。老百姓都愛楊貴妃,但與其說愛貴妃,不如說愛楊貴妃代表的“盛唐”生活,唐玄宗之下的盛世是中國最大的盛世,GDP槓槓的,老百姓各個小康,誰能不愛貴妃?

2. 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白居易愛楊貴妃,有點像作者對於作品的愛,所以這份愛表現出來的方式是對《長恨歌》的愛,而“此恨綿綿無絕期”就告訴我們,這是憐愛,也正是這種憐愛能讓他堅持為楊玉環探索真相。

3.白龍對楊玉環的愛,這個要重點說,因為白龍對楊玉環的愛最特別。白龍的戲不多,導致很多人都會忽略關於他身世的細節——在極樂之宴上,丹龍跟貴妃說白龍是爹撿的,被白龍立刻糾正說自己明明是被自己的爹賣了的。接著,楊貴妃對白龍說,自己從小也寄人籬下,可以理解他的感受。

那可是所有人都愛的楊貴妃,她竟然跟一個什麼都不是的毛頭小子說,她理解他的寄人籬下,“寄人籬下”,聽上去如此低賤,最高貴的貴妃卻說她理解你這種感受。

這才是白龍愛的起因。

有因才有果。白龍之所以之後會做出這麼瘋狂的舉動,也是因為他愛著的和他“同病相憐”的貴妃,被唐玄宗殺死了。

楊貴妃死了,和白龍一樣孤兒出身的楊貴妃死了,和白龍感同身受的楊貴妃死了。

對於白龍來說,彷彿他自己也被殺死了。

之後,白龍確實處死了自己——他殺死了自己的肉身,化身為妖貓。電影裡一句臺詞很精妙:貓哪能活30年?

對啊,貓確實不能活30年,所以他早就死了,正是因為這份愛與恨,他才當了這麼多年的行屍走肉啊。

4.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愛,也是白居易想要追尋的真相。

唐玄宗是不是真的愛楊玉環,就要回到楊玉環之死。

有的人沒搞懂尸解大法那段,其實楊玉環的復生是個意外。尸解大法是唐玄宗哄騙楊玉環的一個手段:沒有讓人長眠的尸解大法,只有讓人龜息兩天的方法。唐玄宗騙楊玉環接受這所謂“尸解大法”的最終目的,是讓楊玉環喝下那杯毒酒,讓楊玉環中蠱毒而在龜息中死去。

明明是要殺死楊玉環,卻要騙楊玉環讓她心甘情願地去死。

哪怕死,都必須帶著對我的愛死——無論唐玄宗愛不愛楊玉環,這種感情一定是自私到極點的。

然而唐玄宗萬萬沒想到的是,楊玉環沒有在龜息中被蠱毒毒死,而是在兩天後醒來,在醒來後於封閉的石棺中窒息而死——這意外唐玄宗不知道,卻被白龍和丹龍(之後白居易和空海)知道了。

正是這份自私,最後卻讓楊玉環受了本不用受的痛苦,正是這份自私,催生了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和“恨”,也讓白龍對楊玉環的愛衍生出了白龍對唐玄宗、甚至對這世間的恨。

愛和愛,愛和恨,跨越了三十年時光串聯到一起,綿綿無絕期,這就是電影裡愛恨的因果。

一切由愛起,一切由愛滅。

在電影裡,我們觀眾和白居易一直在問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愛”,然而,“是不是真的愛”哪有那麼重要呢。

尋找了這麼久唐玄宗是否真的愛楊玉環的真相,到最後卻發現,尋找到的多是謊言——高力士勒死楊貴妃是假,空海的驅邪師是假,白龍覺得貴妃沒死是假,丹龍離開白龍是假,就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寫給楊貴妃都是假。

但謊言不可怕。

這就說到了電影的內核,也已經有答案寫了:接納謊言,擁抱真相。

正如丹龍告訴空海的那樣:幻術雖然是假的,但是假的東西里面也有真相。

所以,在這些謊言背後,還是有留下了真相的:唐玄宗依然保留著藏著楊貴妃頭髮的香囊,白居易最後沒有修改《長恨歌》,那句“此恨綿綿無絕期”還在,誰說不能是白龍對貴妃的愛呢?丹龍這麼多年依然守護著白龍的肉體,沒有離去也是真。李白的詩雖然不是寫楊貴妃,但是拿來代表楊貴妃背後的盛唐又何嘗不可。而空海最後也為自己尋到了真正的無上密。

透過謊言,透過虛妄,依然可以看到真相。

電影的內核也在告訴我們,這部電影也是一樣——透過是一部徒有其表的華美電影的假象,去了解其中的感情和內核,會發現,這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有句臺詞:“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這句話對陳凱歌的電影而言,也同樣成立,《霸王別姬》《黃土地》《荊軻刺秦》這些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成了陳凱歌的裡子,《無極》等卻難以成為陳凱歌的面子。

於我而言,《妖貓傳》,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最後,一句話結束這篇回答:

不是情種,不看妖貓。看了妖貓,也許會更明白情為何物。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顏控愛追劇


觀《妖貓傳》有感:術之內核乃“真”相

導演陳凱歌的作品《妖貓傳》上映後,可謂譭譽參半,但是筆者觀後卻喜歡,該影片道出了“術”的奧義,也就是電影中所有人在苦苦找尋驗證的無上秘,即“真相為基,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無中生有,有亦是無”。那麼,讓我們走進影片去看一看吧。

電影開頭不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結鋪墊“瓜翁變幻術”:集市上瓜翁在地上種下西瓜種子,一眨眼的功夫種子就發芽、長出藤蔓、開花,結果,此時所有人都中了幻術,以為那些是真的瓜,只有東瀛和尚空海知道里面只有一隻是真的瓜,為此瓜翁送了一隻瓜給空海,空海捧著瓜沒走多遠,瓜變成了滴著鮮血的半截魚身,主角白樂天趕忙接過魚準備扔掉,此時魚又變成了一段殘缺的瓜。空海說“我也中了幻術”,然後解釋幻術分為這樣三個等級:幻術小白,就像是白樂天,看幻術變出什麼大腦就認定是什麼,看山是山;幻術中級修煉者,譬如空海,能看透幻術技巧,知道幻術是假的,但是還參不透幻術不可能無中生有,哪怕那只是運用一絲存有的怨氣能量,必須依託於一些真的存在的物質才能實現的本質,所以空海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第三,幻術高手,譬如瓜翁,已經處於順物之本性而造勢為我所用,看山還是山的最高境界。所以隨著劇情推進,當妖貓處置了陳家以後,困惑中的空海再次找到瓜翁詢問妖貓的幻術,瓜翁告訴他“幻術中也有真相”,這才幡然大悟。

那麼什麼叫幻術中也有真相?再用劇情舉例,電影正式進入下半段,白樂天與空海跟隨妖貓的指引抽絲剝繭還原見證了一切的真相:最大的幻術師,其實是皇帝李隆基,馬嵬坡事件中李隆基想要自保,但是又不想直接下令殺了楊玉環,他讓白鶴少年(妖貓靈魂的原肉身)的師傅策劃了尸解大法的騙局,讓楊貴妃甘願赴死,又可留下重情重義的美名,成功欺騙了世人;看透幻術的楊貴妃,知道尸解大法的謊言和用意,但是為了所愛的李隆基,選擇裝糊塗,赴死前還送了裝著自己秀髮的錦囊,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她已經參透了無上密,但是選擇了包容,是整個故事裡真正活得最通透明白的人;白龍(妖貓)無私愛著楊貴妃,當他知道真相後無法接受,幫楊貴妃引走體內的蠱蟲,陪伴其屍身30年,附身於貓一直活在復仇執念中。所以當所有的秘密揭開了面紗後,塵歸塵,土歸土,白龍放下了執念化作白鶴飛走了,參透無上密的大師丹龍(瓜翁)收了空海做徒弟;詩人白樂天終於搞明白人物劇情都是謊言 ,但其中的情是真的這件小事,所以不再糾結,搞定了千古名篇《長恨歌》。

術,乃道之顯性,實為工具,是尋道的渡船,為道服務,最終歸於大道。這紅塵世間皆是夢,所以哪裡會有十全十美的理想生活?無論幻術也好、玩心術也好、騙術也罷,都是運用真相與謊言、真實與虛幻,諸相伴生共存、此消彼長、交織摻雜和合而成的相。存在即是合理,所不同的只是沉淪於其中的眾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罷了,有些人能參透生活這一幻術的真相就會選擇覺醒,有些人卻一直沉醉在不同的執念當中。而也只有我們自己放下了“自己”,幻相最終才不會糾纏於我們。


烏龍峽剿匪記


很高興我能來回答這個問題

《妖貓傳》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對的,這是一部由陳凱歌執導,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的懸疑古裝愛情片。

故事大概講述了在大唐盛世的長安城,本是要官的白樂天甘願為了收集寫詩的素材而被貶為起居郎,長安城連連發生離奇死亡的事件,就連當今皇上也難逃厄運離奇死亡,這一切都和那隻會說話的貓有關。日本僧人空海為了幫皇帝解除厄運不勞萬遠趕來,意外的結識了白樂天,兩人性情相投,決定連手破案。呈現了一幅妖怪、詩人、皇帝、貴妃共同交織的大唐盛世圖。

我覺得這部電影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在後面那段,楊貴妃的死和極樂之宴。這部電影裡,貓妖是幻術,白鶴是幻術,大唐盛世也是幻象,皇帝對貴妃楊玉環的的愛也是幻象,這一切都是假的。

我覺得《妖貓傳》想說的應該是不能被事物表象矇騙,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就是真的,要勇於探索,追尋事物的本源。

謝謝大家觀看,這只是我個人觀點


小梁電影院


很高興分享自己看法,這裡我說下對於馬嵬坡之變這段情節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部色彩華麗,寓意深刻的電影。初看是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愛情古裝玄幻劇。當然這是一種表現手法,以白居易追溯楊玉環和玄宗愛情真相為主線,各路人物相繼登場。輔以不同人物愛恨情仇,將大唐盛極而衰的轉折過程躍然於屏幕之上。

但看電影時候,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在這華美畫面,愛恨情仇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含意。作為一部歷史改編劇,脫離不開當時歷史環境。參考其餘評論解說,我對劇中李隆基和楊玉環這一段有自己看法。

陳凱歌導演電影一般極富寓意,絕不是一般的愛恨情仇。

白居易於806年創作長恨歌,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43年,已經過五代帝王更替。唐朝國力大不如前,內亂不止。開元盛世的景況已經成為所有大唐百姓心中遙不可及的回憶。

755年爆發安史之亂,這是唐朝盛極而衰轉折點,電影中極樂盛宴正是這繁華盛世一個縮影。756年7月,京師岌岌可危,13日玄宗帶領部分親信,禁軍逃離京師,15日逃至馬嵬驛,在這裡發生著名馬嵬驛兵變。楊國忠被誅殺,楊玉環被縊身亡。電影中借用了尸解大法這一情節還原這一幕情形。這裡引出這個問題:

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真相

有人說這是陳玄禮曄變,意圖謀反,玄宗被迫選擇殺死貴妃。但是電影中這一幕是再現阿布的日記中描寫現象。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最真實的。

首先討論陳玄禮曄變事情。安祿山范陽起兵,尚且不敢直接以反叛之名行忤逆之事,選擇“憂國之危”討伐楊國忠為遮羞布(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也是借用“清君側,誅晁錯”之由)。

他陳玄禮怎會在愚蠢到這個被敵軍追殺時候起兵謀反。首先一個義正言辭的藉口都沒有。而且當時太子及其他近臣都在。除非一個不留,否則他陳玄禮和安祿山之流一樣,甚至不如安祿山。反而會成為附近義軍首要目標(柿子撿軟的捏)。

第二,當時陳玄禮為龍武禁軍首領,手底下將士皆為身家清白良家子,能完全跟隨一起造反嗎?肯定不會。這種百害無利之事沒有人會做。

那麼怎麼看待這個情節呢,我認為楊國忠作為安祿山叛亂名義上直接目標。加上顛沛逃亡兩日,士兵心中皆有不滿,士氣低迷。極易產生曄變,那麼必然借楊國忠之命安撫禁軍。確保李家政權順利延續下去。這其中必須有玄宗受意,陳玄禮才敢完成此事。

一切都是按照計劃,但是楊國忠死後,士兵情緒並未平復,楊玉環不可避免成為下一個犧牲目標。有人說玄宗滿口謊言,對楊玉環愛情抵不過對自己性命的珍惜。 但是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在這一刻是沒有選擇的。

電影中,借阿布日記描述馬嵬驛之變場景。其實就是玄宗和陳玄禮聯手導演一場戲。一場用自己對楊玉環真情實感導演的一場戲。最後阿布感嘆“玄宗是最大的幻術師”。大部份都認為這是諷刺玄宗馬嵬驛之變中對楊玉環愛情的欺騙。不,並不僅是於此。玄宗幻術厲害在於能利用自己任何時候真情為大家營造一個重情重義的帝王表象。

當然電影沒有的情節是,玄宗之後與太子兵分兩路,太子靈武登基,玄宗入蜀避難為太上皇。不得不考慮當了十八年太子李亨對這一切暗中支持。阿布看到馬嵬驛之變就完全是各方面妥協結果,結果在出逃長安那一刻已經註定。

極樂盛宴上玄宗利用各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景象,營造一個表面上盛世太平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的大唐。馬嵬驛玄宗用自己對貴妃真情營造一個悽美愛情故事,掩蓋自己一手促使這叛亂現象殘酷現實,掩蓋這場叛亂真正的原因。這裡真的感情,假的盛世繁榮。

誠然唐朝開元盛世國力昌盛,萬國來朝。但是同時不能忽視邊境的戰亂,土地兼併導致大批百姓流離失所。

這裡舉簡單例子加以說明:

唐高祖時期規定:每戶成年男丁可以分得100畝田地,其中20%為世業田。80%為口分田,死後歸還官府。

由上表可知法定年齡劃分時間段在縮短,側面反映無地可分局面【1】。而且稅收由授田人承擔,土地戶籍和稅收聯繫在一起。但是稅收並不是根據百姓實際獲得田地情況收取,而是應得田地收取。比如張三家裡有男丁一人,規定可以分100畝田地,但是可能實際分得田地並不足100。進一步加劇百姓逃戶現象。

這極樂盛宴代表的大唐的盛世不如說是長安的盛世。這才是本部電影中最大的幻術,曇花一現美景。

【1】趙雲旗. 論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買賣[J];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02期


木月風半


看過這部電影的都知道,也許看到最後心裡都會隱隱作痛,甚至有種想哭的感覺。即使大多數人不理解這電影的過程,覺得它支離破碎,但是大多數人得到的結果基本上都一樣,那就是痛。真的,其實我們不必懷疑陳凱歌的能力,能拍出這麼燒腦的奇幻片,這樣的導演真的沒有多少個!

空海東渡而來,為求解脫法。遇上白樂天,被捲入皇家妖貓案。金吾衛劉雲樵家有黑貓講話,接著附體到了劉雲樵夫人春琴的身上。空海和白樂天一路追查,最後發現妖貓為白樂天而來。白樂天寫《長恨歌》,寫盡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春宵苦短,芙蓉帳暖。

《妖貓傳》這部影片無論是畫面色彩基調還是海報上都有濃厚的浮世繪風格,而這種浮世繪表現的方式,不僅將唐朝盛世的繁榮富庶刻畫到極致,也是將老祖宗的藝術形式用在了應該用的地方,達到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在極樂之宴中,陳凱歌更是將這種繁盛推到最高點,用電影畫面給我們繪製了一幅無比精美的盛唐浮世繪。

在《妖貓傳》中,所有的男人都愛上了一個女人,那就是楊玉環,這也體現了陳凱歌在人物塑造上極端的一面,這一點,觀眾在《霸王別姬》中早就領略到了。十一年後程蝶衣自刎,他說:“說好的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算不得一輩子”。而在《妖貓傳》中,他再次塑造了一位極端人物——楊玉環。他親手將楊玉環推上了天,隨即又將她狠狠的摔下地。所謂“極樂之樂”之後,就是“盛極必衰”。在歷史上,楊玉環因獨得唐玄宗的寵愛為文人騷客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可即使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面對馬嵬兵變,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處死楊玉環的一致要求,唐玄宗還是為她送去了三尺白綾,他對楊玉環的愛不過是一場幻術罷了。

影片中一直陪著楊玉環,一直對她不離不棄的卻是她手中的御貓。你可以理解為有時候人的感情還不如一隻動物來的純粹。然而御貓實則是白鶴少年中的白龍——一位幻術少年,他苦守貴妃三十年,最後終於在恍然:我不是那個身體已經很多年。貴妃也不是那個身體很多年,大唐盛世也不存在了很多年,所有的一切不過鏡花水月、都成空幻罷了。

天子偽善,堵住悠悠之口。在七重寶函中封藏楊玉環一縷秀髮,憑後人追憶,感懷。身為一國之君,既要不負深情,又要不負百姓,既不負野心臣子,又不負浪野文客。李隆基最後捨不得自己的皇權,又貪戀楊玉環的感情,於是設下假死之局。有人說他是不想讓楊玉環帶著絕望死去,似有最後的仁慈之意。只有黑貓知道,在冰冷空寂的陵墓中,楊玉環醒來,身懷盅毒和窒息的痛苦,是怎麼用雙手把棺蓋抓出斑斑血印。

拍攝唐朝唐玄宗和楊玉懷的愛情,沒有當事人,歷史記載無法說清當真相到底是什麼,甚至有野史說楊玉環偷渡日本,即使是謠言,日本對於唐朝而言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略見一斑。

白居易寫詩成魔,為作《長恨歌》而苦苦尋求當年的真相,他因著李白的一句“雲響衣裳花想容”而對楊玉環魔一樣的著迷,對於有著“詩魔”之稱的白居易來說,這樣的劇情再適合不過的了。
一個女人究竟能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呢,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愛到底有幾分真心呢?在影片中,我想你能得到一個答案。楊玉環的死是必然無疑的,而影片中楊玉環的死卻變得更加可笑。盛極之時,所有人愛她,衰敗之時,所有人都想殺她,她問阿部“你不想說出那天你沒有說出口的話嗎”,而後她又放棄了,“你不用說了,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了”,即使阿部仲麻呂留下了自己的暗戀日記,可我仍舊懷疑,究竟有沒有人真的愛過楊玉環。白龍又是否真的存在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