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電影《妖貓傳》到底是在闡述什麼?

海上生明月25092287


觀《妖貓傳》有感:術之內核乃“真”相

導演陳凱歌的作品《妖貓傳》上映後,可謂譭譽參半,但是筆者觀後卻喜歡,該影片道出了“術”的奧義,也就是電影中所有人在苦苦找尋驗證的無上秘,即“真相為基,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無中生有,有亦是無”。那麼,讓我們走進影片去看一看吧。

電影開頭不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結鋪墊“瓜翁變幻術”:集市上瓜翁在地上種下西瓜種子,一眨眼的功夫種子就發芽、長出藤蔓、開花,結果,此時所有人都中了幻術,以為那些是真的瓜,只有東瀛和尚空海知道里面只有一隻是真的瓜,為此瓜翁送了一隻瓜給空海,空海捧著瓜沒走多遠,瓜變成了滴著鮮血的半截魚身,主角白樂天趕忙接過魚準備扔掉,此時魚又變成了一段殘缺的瓜。空海說“我也中了幻術”,然後解釋幻術分為這樣三個等級:幻術小白,就像是白樂天,看幻術變出什麼大腦就認定是什麼,看山是山;幻術中級修煉者,譬如空海,能看透幻術技巧,知道幻術是假的,但是還參不透幻術不可能無中生有,哪怕那只是運用一絲存有的怨氣能量,必須依託於一些真的存在的物質才能實現的本質,所以空海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第三,幻術高手,譬如瓜翁,已經處於順物之本性而造勢為我所用,看山還是山的最高境界。所以隨著劇情推進,當妖貓處置了陳家以後,困惑中的空海再次找到瓜翁詢問妖貓的幻術,瓜翁告訴他“幻術中也有真相”,這才幡然大悟。

那麼什麼叫幻術中也有真相?再用劇情舉例,電影正式進入下半段,白樂天與空海跟隨妖貓的指引抽絲剝繭還原見證了一切的真相:最大的幻術師,其實是皇帝李隆基,馬嵬坡事件中李隆基想要自保,但是又不想直接下令殺了楊玉環,他讓白鶴少年(妖貓靈魂的原肉身)的師傅策劃了尸解大法的騙局,讓楊貴妃甘願赴死,又可留下重情重義的美名,成功欺騙了世人;看透幻術的楊貴妃,知道尸解大法的謊言和用意,但是為了所愛的李隆基,選擇裝糊塗,赴死前還送了裝著自己秀髮的錦囊,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她已經參透了無上密,但是選擇了包容,是整個故事裡真正活得最通透明白的人;白龍(妖貓)無私愛著楊貴妃,當他知道真相後無法接受,幫楊貴妃引走體內的蠱蟲,陪伴其屍身30年,附身於貓一直活在復仇執念中。所以當所有的秘密揭開了面紗後,塵歸塵,土歸土,白龍放下了執念化作白鶴飛走了,參透無上密的大師丹龍(瓜翁)收了空海做徒弟;詩人白樂天終於搞明白人物劇情都是謊言 ,但其中的情是真的這件小事,所以不再糾結,搞定了千古名篇《長恨歌》。

術,乃道之顯性,實為工具,是尋道的渡船,為道服務,最終歸於大道。這紅塵世間皆是夢,所以哪裡會有十全十美的理想生活?無論幻術也好、玩心術也好、騙術也罷,都是運用真相與謊言、真實與虛幻,諸相伴生共存、此消彼長、交織摻雜和合而成的相。存在即是合理,所不同的只是沉淪於其中的眾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罷了,有些人能參透生活這一幻術的真相就會選擇覺醒,有些人卻一直沉醉在不同的執念當中。而也只有我們自己放下了“自己”,幻相最終才不會糾纏於我們。


烏龍峽剿匪記


妖貓傳是一個很玄妙的故事,在這部電影開始之前,大家就對妖貓的身份展開了揣測。誰是妖貓,似乎一直都隔著層層的迷霧。是妖豔美麗的春琴,是能歌善舞的胡姬,還是傾國傾城的楊貴妃?而在神秘的妖貓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隨著故事的層層揭開,原來妖貓就是愛慕著貴妃的白鶴少年。通過白鶴少年的口吻,觀眾也明白了妖貓背後的故事。原來多年以來,他都一直守護著已經死去多年的貴妃。當年楊貴妃經歷安史之亂,被迫自殺來安定軍心。唐玄宗對貴妃說,她只要假死就能夠躲過這劫。但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假死藥,玄宗的做法其實是在欺騙貴妃,希望她能夠抱著希望死去。在大唐極盛的時候,貴妃就是盛世大唐的象徵;而在大唐遭遇沒落的時候,貴妃就是大唐最大的障礙。這句旁白真的很讓人難過,關於妖貓的故事,就是關於貴妃故事的悲劇。

整部電影,最讓人覺得炫目的地方,大概就是在極樂之宴上,關於幻術的表演。幻術是一種很障目的表演,那麼多擅長幻術的人,但最擅長幻術的人還是玄宗。他在禁軍譁變的時候,所施展的就是關於愛情的一場幻術。他騙楊貴妃讓她假死來躲過這場劫難,但是根本沒有打算讓楊貴妃在這場譁變中活下來。貴妃的態度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她在電影中,面對玄宗提出來的"假死"的要求,她輕輕地點了下頭,若有似無的感覺讓人覺得很微妙。也許她是真的以為愛的人說的是真的,但也許是心裡明白但裝作不知道。但不管如何,玄宗的幻術還是施展成功了,不管貴妃相不相信這件事,她還是會成全對方的心意。

如果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會發現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情愛幻術,更是對愛的一種痴狂。妖貓也就是白鶴少年,是個對愛痴狂的人。在整個故事裡,他對貴妃是十分深情的。貴妃在世的時候,他就傾慕著貴妃,和貴妃的一面之緣,竟能讓他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報。後來貴妃去世,他為了讓貴妃死去的真相大白天下,不惜化身為妖貓,來揭開這個故事的謎底。在影片的最後,丹龍點透了白龍心中所執著的那種愛意。希望白龍放下這份執念,依舊做自在的白鶴少年。看到妖貓最終化作白鶴飛走的時候,那種對執念的釋然也是讓人覺得很感慨的。

這部電影的其他角色都是讓人覺得想要停留目光的,比如灑脫詩人白居易,比如豁達通透的空海,比如捲入是非之中的春琴和陳雲樵夫婦。張魯一所飾演的玄宗,可以說是在整個故事裡非常出彩的。有一幕是在極樂之宴上,他擊鼓安祿山起舞,節奏不斷加強,這一段看起來似乎頗有些離奇,但其實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在盛世璀璨,讓人目眩的氣象之下,那種暗藏殺機的感覺,讓人覺得心情緊張,跟著透不過氣來。

在這部影片的謎底揭曉之前,可能觀眾都沒有猜到,真正的主角,也就是引起故事發生的,其實是白鶴少年。白龍才是真正的妖貓,是貫穿了整個影片的人物。在拍攝時劉昊然已經很瘦了,但是導演依然覺得他的臉看起來有點胖。為了這個角色,為了達到最佳的呈現,昊然弟弟在自身就很瘦的基礎上,愣是再瘦了二十斤,這樣一來白鶴的飄然之態才能出來。劉昊然的年齡還這麼小,能夠這樣透徹地理解角色,能夠把白龍這個角色詮釋得這麼到位,真的十分難得了。







松鼠剪輯


《妖貓傳》明面上展示的是陳凱歌對盛唐的眷戀,故事明線講的是唐德宗在位的最後一年 (公元805年),宮內突現貓妖作亂,德宗駕崩,順宗重病,金吾衛陳雲樵家中怪事頻發, 白居易和日本來的和尚空海聯手查明真相。但,暗線之深,陰謀之複雜,暗喻之多,。

1、貓妖白龍似乎放棄殺丹龍,回身想跳上楊玉環躺著的石臺時,卻怎麼也跳不上去,摔了 兩下後,死了。嗯沒錯,死的就是這麼突然——這是疑點之一。要知道,這可不是普通的 貓,而是白龍附身的妖貓啊,連皇宮禁闈高牆之上都跳得的,還跳不上只是膝高的石臺? 還摔兩下就死了?

2、當黑貓被抱上石臺,放在楊玉環身邊的時候,切全景,石臺上只有楊玉環和黑貓兩具屍 體,白龍的屍體不見了!你以為,白龍的屍體變成白鶴飛走了嗎?

3、我們不能忽略一個細節——丹龍先白龍一步撿到了楊玉環的簪子,白龍要丹龍還給貴妃 ,丹龍不肯。最後,楊玉環把簪子送給了丹龍。

愛情是《妖貓傳》的明線,兄弟之情才是《妖貓傳》的暗線。極樂之宴的發生地,叫“花 萼相輝樓”。這座樓,被稱為“天下第一名樓”,雖然坐落於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居住的 興慶宮內,但花萼相輝樓卻是李隆基為了他的兄弟們建造的,象徵的也是兄弟之情。或許 就是,展現了人類有多麼需要在困境中用一場帶觀眾的戲來欺騙自己,讓別人和自己都保 留“我是承受著痛苦的善良之人”的印象吧。





黑妹扒劇


電影《妖貓傳》由陳凱歌執導,黃軒、染谷將太等主演。那麼,電影《妖貓傳》講了什麼故事,結局是什麼意思?電影《妖貓傳》最後闡述有什麼深意?一起看看相關介紹!《妖貓傳》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黃軒扮演)與僧人空海(染谷將太扮演)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在《妖貓傳》的“極樂之宴”上,安祿山對楊貴妃一見銷魂,為將美人收為己有,於是舉兵造反。後來馬嵬驛之變,將士們殺楊貴妃,是要讓安祿山失去造反理由。這麼無厘頭的解釋,當然不是真實歷史,但有一點沒錯,那就是:貴妃必須死。究竟是什麼人策劃了馬嵬驛之變,多少年來沒人說得清。有人從動機上揣測,高力士和楊國忠不和,故而發動政變,殺死楊國忠;有人從受益人上分析,推倒楊國忠,並打擊玄宗威信,恰能為太子李亨掃清即位障礙;還有人相信這是一起突發事件,統領禁軍的陳玄禮出於保護玄宗的目的,才縱容手下將士殺了楊國忠、楊貴妃兄妹。

陳凱歌奇幻鉅製的《妖貓傳》怕是會成為縱橫新年最熱的話題吧。長達五年的劇本打磨時間果然是硬功夫,從故事到人物再到場景、特效,無一不是幾近完美。這部作品也可能會成為觀眾最喜歡的陳凱歌作品之一吧。陳凱歌有那種典型的中國文人氣質,文以載道,做出來的作品是要傳遞一些道理給觀眾的。只是電影這門藝術,如何講道理確實是個技術活,寓教於樂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陳凱歌太想講給觀眾一些大道理和小道理,講得好的話自然而然融入故事裡,就是高等如《霸王別姬》;講得差,生硬空洞地說“無極裡有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就會讓觀眾恥笑了。到了《妖貓傳》,我覺得最大的優點就是——陳凱歌這次放棄講道理了。之前的《搜索》和《道士下山》都有連綿不絕的講道理段落,讓人昏昏欲睡十分尷尬;但這回陳凱歌不再執著於講道理,反倒是實打實的講了一個故事。

至於為什麼選擇黑貓作為“妖貓”,陳凱歌導演說:“我並不是覺得妖貓就非得是黑色的,但你想一下,如果用了一隻橘貓,那就……”確實,一般橘貓或者別的什麼貓都給人可愛無害的感覺,而黑貓會給人一種獨特的神秘感,即使看過《黑貓警長》這樣的“洗白”連續劇,暗夜中看到黑貓也免不了心中一驚。在一些歐洲傳說中,黑貓甚至被認定為女巫的專屬寵物。會被與異教徒、邪惡聯繫在一起。

除了空海漂泊萬里,九死一生來到大唐為其師傅尋求一生追尋的“無上密”。白居易依據自己的想象以及前朝的記載和坊間傳聞而創作的長恨歌,為了描述玄宗和楊貴妃透徹天地的愛情故事。白龍和丹龍作為白鶴少年兩兄弟,丹龍用了一輩子修行就是為了彌補當年對於白龍的欺騙。而白龍的無上密則是如何從仇恨中打開心結,放下執念,獲得解脫。

對於不同的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無上密的追求,但是由於幻術的存在,導致無上密全部都被幻化成另一種形態。於是劇中的人們需要突破這些幻術的干擾,尋找屬於自己的無上密。







影視高地


電影妖貓傳在國內上映後也是出現了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許多人都表示妖貓傳裡不知道想要表達什麼,這部電影到底是想講述一個什麼故事,這也讓不少觀眾看懵了,那麼電影妖貓傳講的是什麼?小編帶你瞭解一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看《妖貓傳》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電影之於陳凱歌,從來都不單純只是講故事。他是用電影輸出文化,表達深沉的哲學,實現自我價值。在古代,這叫詩言志。妖貓傳亦是如此

  原著中寫道—

  空海入唐之時

大唐王朝,在長安開花結實

  這是世界史上無與倫比的絢爛果實

  據說,彼時的長安,人口一百萬,其中詩人就超過一萬。

  還有超過一萬的異國人口,分別來自日本、韓國、西域……更不可思議的,外國人還可在唐朝做官,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如此這般的國際都市,現今之世恐也難尋。所以,東方的文化人,常常對唐朝神往,渴望「夢迴唐朝」。


  一開始,作者就用一個含有色情元素的詭異故事提高了讀者的期待:一隻黑貓來到金吾衛劉雲樵家,口吐人言,還強佔了劉雲樵的妻子。

  這部電影裡,空海是從日本來到大唐“想要求取真經”的僧人。白居易是一個醉心寫詩的小官,最崇拜的就是與自己生活年月相差了三十年的李白。空海的“海”字可以理解成從海上來,“空”則是象徵了他的最後追求或者說歸宿。

  白居易剛寫了《長恨歌》,但卻覺得不滿意,不知其內容真偽。空海告訴他“你怎麼知道史書記載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電影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其實都在追求一個真相。

  電影前半部分經過抽絲剝繭地線索追查,觀眾幾乎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真相,估計黑貓就是楊玉環或者是楊玉環飼養的黑貓,與楊玉環有感情所以才要殺掉這些參與殺死楊玉環的人和他們的後代。

  (我沒看原小說,這只是我當時作為普通觀眾的猜測)但突然,出現了阿部這麼個人物,我的心一懸,難不成要開始臆造一段楊玉環的野史了嗎?難不成要在這部電影裡搞人人都愛楊玉環的瑪麗蘇之戀?當然,很明顯是我錯了。阿部的作用在於引出這麼一場極樂之宴。

  極樂之宴,從名字來看,極樂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個人能達到的最大圓滿,是最偉大無極的快樂。這是佛家的終極形態,說人話就是,到頂了。正因為完美,也就虛幻,不切實際


社會向善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前半部好好的在講白居易、空海、陳雲樵和妖貓的故事,後半段從阿部的日記開始突然一轉,主角變成了玄宗、楊玉環,還莫名其妙加進去了白龍、丹龍,前面是探案,後面怎麼就情愛了?陳凱歌怎麼敢這樣講故事?電影最後到底想表達個什麼東西?

如果沒琢磨明白這些,確實就弄不懂《妖貓傳》到底好在哪裡。

我對《妖貓傳》的好感,難道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產生了極強的感情共鳴嗎——

我說的不是電影裡對楊玉環的愛,而是妖貓催作者白居易不斷改稿的過程,可以說是男作者看了會沉默,女作者看了會流淚。

也絕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性——

我說的不是眾星捧皇后便盛極必衰的朝廷,而是黃鶴無論在電影內外都不是好東西。

當然不是因為這些。

雖然黃鶴王八蛋。

其實這部電影最直觀的“好”如你所見,無須我多言:盛唐奇景之下的聊齋故事,觀眾在影院受到的強烈感官刺激自然會宣告這部電影的氣魄與氣質都是超一流的,用恢弘、奢華與驚奇、怪奇等詞語來形容,我相信都不為過。

可是,畫面好誰都看得懂,這卻不是決定一部電影是否是傑作的關健——要不然《無極》也那麼美,為什麼陳凱歌卻因它被批評呢。

所以我要說,《妖貓傳》絕不是一部與《無極》同一檔次的作品。

如果你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你沒有在這個亦幻亦真的中唐回溯盛唐的兩段故事裡,找到前後的聯繫。

只有看懂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才會明白《妖貓傳》好不好、為什麼好。

後方涉及劇透。

和朋友討論這部電影,有位朋友說這裡可以用到一個詩詞中的“上下闋”的概念來形容整個電影結構,正好這部電影的引子也是一首《長恨歌》——“上下闋”是詩詞的一個說法,說的是歌曲的前半段和後半段,一般是上闋敘事、下闕抒情,《妖貓傳》的電影結構正巧也是。

電影的前半段,是一個妖貓對陳雲樵的毀滅(報復)故事,其中也被一些觀眾詬病妖貓的做法簡直莫名其妙。

雖然當時我們還不知道妖貓的動機,但妖貓的復仇方式卻耐人尋味——妖貓並沒有直接弄死陳雲樵,而是先蠱惑了陳雲樵的老婆春琴,還給了陳雲樵一筆錢讓他能到胡玉樓花天酒地。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太有錢?

還有,本來,妖貓想讓陳雲樵命喪在這花天酒地之中,然而毒酒被玉蓮誤飲導致復仇失敗,隨後妖貓卻並沒有馬上採取補救措施把陳雲樵殺了,而是綁票春琴讓陳雲樵來救,最後附身春琴,讓春琴在屋頂吟唱李白的《清平調》。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是李白的腦殘粉?

妖貓附身到春琴身上後,還騙空海和白樂天說自己是30年前床下死去的貓精,貓屍被焚燒後,使陳雲樵覺得自己已經安全,還開派對慶祝。最後,還硬是要在這場派對上讓陳雲樵把老婆春琴勒死。

為什麼?

難道...因為妖貓就喜歡變態party?

乍一看,妖貓很變態。

認真一看的話...

也還是太變態了。

看完了整部電影,如果你不去思索這整部電影的前後聯繫,你就不知道妖貓為何用這樣變態的方式報復,自然你會覺得這裡很奇怪、妖貓很變態,然後你就會想,導演和作者是不是也一樣變態。

但如果你知道了妖貓為什麼這麼做,就知道了這部電影妙在何處——

妖貓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妖貓對陳雲樵的的這整場報復,這種種抓馬,都是對唐玄宗殺死楊玉環的一場重演,妖貓不是簡單地要他們死的這個結果,而是要他們的死是按妖貓的劇本走完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妖貓要讓陳雲樵在這場戲裡作為唐玄宗的“替身”受到懲罰,而春琴,則是受到牽連的楊玉環的“替身”。

既然是替身,就要讓他變得跟唐玄宗一樣才行,於是——

讓陳雲樵發財,是想讓他成為擁有盛世的唐玄宗,錢財即盛世(權力)。

讓陳雲樵誤以為自己安全而開宴會派對,是想讓他成為極樂之宴上那個自信到自負的唐玄宗。

讓陳雲樵勒死春琴,是讓他成為殺死楊玉環的唐玄宗。

最後,讓陳雲樵發瘋,其實就是想讓他落得唐玄宗的下場——被挖去雙目,和瘋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春琴作為“楊玉環”被勒死前,妖貓借春琴之口給了白居易和空海關於楊玉環死的線索,但他卻沒有告訴白居易和空海:我早已把事情的經過全演過一遍給你們看了。

陳雲樵和春琴,不僅僅是作為妖貓報復與殺死楊玉環有關的集體的一環的犧牲品,更是妖貓的戲子。

因此,電影前半段的陳雲樵,就是電影后半段的唐玄宗。

而相應的,電影前半段的春琴,就是電影后半段的楊玉環。

其實,在好幾個情節都有明確地暗示妖貓在重現楊玉環之死,比如白居易和空海在陳雲樵家門前看到的八重櫻之下的楊玉環,比如妖貓綁票春琴後問陳雲樵:這是你的女人你救還是不救,再比如那首在派對上由樂師演奏的禁曲“霓裳羽衣曲”,不就是當年唐玄宗為楊貴妃量身定做的麼。

這裡再說回兩位春琴之死的見證者,白居易和空海,這兩個人對應的是楊玉環之死的見證者,白龍和丹龍。

先說白居易,電影也是圍繞著白居易的《長恨歌》而串聯起來的,《長恨歌》的“恨”不是仇恨,而是惋惜的意思,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情,是惋惜到了痴狂。

在空海提到《長恨歌》可能是假,白居易立馬就炸了:你說什麼都行,你不準說我的《長恨歌》。其實白居易是在說,你說什麼都行,不准你來評價我對楊玉環的愛。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雖然跨越了時空,但是卻有著超越時空的癲狂。

想到誰沒有?沒錯,妖貓也是這樣。妖貓,即白龍,他選擇了白居易,就是因為他從白居易身上見到了自己,因為白居易和他一樣有著對楊玉環癲狂的愛。

三十年前,楊玉環死了,人們都在遺忘楊玉環了,唯獨白龍沒有。

三十年後,楊玉環的死,人們已經慢慢地忘卻了,唯獨白居易沒有。

只有他們沒有,只有他們還惦記著,所以電影前半段的白居易,其實就是電影后半段的白龍啊。

再看丹龍和空海,他們倆在性格上就極為相似,與感性的白龍和白居易不同,他們更為理性,在故事的進程裡更多充當的都是一個旁觀者。

最重要的一個地方是,兩個人懷有目的也是相同的,丹龍要去尋找的所謂“沒有痛苦的秘密”,不就是空海從倭國冒著生命危險渡船來尋找的“無上密”麼。

在丹龍用幻術表演賣瓜時,空海是唯一一個可以看穿幻術的觀眾,這其實就是一種暗示,他們是一樣的人。

在空海經歷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後,最後以惠果大師的身份來接見空海,其實也是一種二人身份的接軌。

所以電影前半段的空海,就是電影后半段的丹龍。

妖貓在白居易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給了他發掘楊玉環死亡真相的線索。

丹龍也從空海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給了他“幻術中也有真相”的提示。

由此可以分析出,整部電影通過這四組八位角色完成,讓前後兩個部分做到了步步呼應。

陳雲樵——唐玄宗。

春琴 ——楊玉環。

白居易——白龍。

空海 ——丹龍。

其實,《妖貓傳》的上下段,不過是把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空演繹了兩次,電影的後半段,是對前半段的一個完整的呼應和解答。這正如前面說的“上下闋”的詩詞結構,前半段敘事、後半段來解釋每一步都是為什麼,同時引申出背後的感情,也就是抒情。

因此,對於說這部電影在這一點上差的評價,我會理解,但絕不會認同。

我覺得,無論是作為一個講述“盛唐”的大故事,亦或作為是一個講情愛的“小故事”,《妖貓傳》這種前段為後段做鋪墊、後段為前段做解釋的結構都是讓我眼前一亮的。

最後接著聊聊這部電影的情感和內核。

先說情感。愛不是哪部電影特有的產物,而《妖貓傳》裡的“愛”,會讓人去思索“他為什麼而愛”“這是不是愛”。

《妖貓傳》裡每個人都愛楊玉環,但是每個人對楊玉環的愛都不同。

電影裡的愛有四種,我逐個分析。

1. 老百姓對楊玉環的愛。老百姓都愛楊貴妃,但與其說愛貴妃,不如說愛楊貴妃代表的“盛唐”生活,唐玄宗之下的盛世是中國最大的盛世,GDP槓槓的,老百姓各個小康,誰能不愛貴妃?

2. 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白居易愛楊貴妃,有點像作者對於作品的愛,所以這份愛表現出來的方式是對《長恨歌》的愛,而“此恨綿綿無絕期”就告訴我們,這是憐愛,也正是這種憐愛能讓他堅持為楊玉環探索真相。

3.白龍對楊玉環的愛,這個要重點說,因為白龍對楊玉環的愛最特別。白龍的戲不多,導致很多人都會忽略關於他身世的細節——在極樂之宴上,丹龍跟貴妃說白龍是爹撿的,被白龍立刻糾正說自己明明是被自己的爹賣了的。接著,楊貴妃對白龍說,自己從小也寄人籬下,可以理解他的感受。

那可是所有人都愛的楊貴妃,她竟然跟一個什麼都不是的毛頭小子說,她理解他的寄人籬下,“寄人籬下”,聽上去如此低賤,最高貴的貴妃卻說她理解你這種感受。

這才是白龍愛的起因。

有因才有果。白龍之所以之後會做出這麼瘋狂的舉動,也是因為他愛著的和他“同病相憐”的貴妃,被唐玄宗殺死了。

楊貴妃死了,和白龍一樣孤兒出身的楊貴妃死了,和白龍感同身受的楊貴妃死了。

對於白龍來說,彷彿他自己也被殺死了。

之後,白龍確實處死了自己——他殺死了自己的肉身,化身為妖貓。電影裡一句臺詞很精妙:貓哪能活30年?

對啊,貓確實不能活30年,所以他早就死了,正是因為這份愛與恨,他才當了這麼多年的行屍走肉啊。

4.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愛,也是白居易想要追尋的真相。

唐玄宗是不是真的愛楊玉環,就要回到楊玉環之死。

有的人沒搞懂尸解大法那段,其實楊玉環的復生是個意外。尸解大法是唐玄宗哄騙楊玉環的一個手段:沒有讓人長眠的尸解大法,只有讓人龜息兩天的方法。唐玄宗騙楊玉環接受這所謂“尸解大法”的最終目的,是讓楊玉環喝下那杯毒酒,讓楊玉環中蠱毒而在龜息中死去。

明明是要殺死楊玉環,卻要騙楊玉環讓她心甘情願地去死。

哪怕死,都必須帶著對我的愛死——無論唐玄宗愛不愛楊玉環,這種感情一定是自私到極點的。

然而唐玄宗萬萬沒想到的是,楊玉環沒有在龜息中被蠱毒毒死,而是在兩天後醒來,在醒來後於封閉的石棺中窒息而死——這意外唐玄宗不知道,卻被白龍和丹龍(之後白居易和空海)知道了。

正是這份自私,最後卻讓楊玉環受了本不用受的痛苦,正是這份自私,催生了白居易對楊玉環的愛和“恨”,也讓白龍對楊玉環的愛衍生出了白龍對唐玄宗、甚至對這世間的恨。

愛和愛,愛和恨,跨越了三十年時光串聯到一起,綿綿無絕期,這就是電影裡愛恨的因果。

一切由愛起,一切由愛滅。

在電影裡,我們觀眾和白居易一直在問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愛”,然而,“是不是真的愛”哪有那麼重要呢。

尋找了這麼久唐玄宗是否真的愛楊玉環的真相,到最後卻發現,尋找到的多是謊言——高力士勒死楊貴妃是假,空海的驅邪師是假,白龍覺得貴妃沒死是假,丹龍離開白龍是假,就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寫給楊貴妃都是假。

但謊言不可怕。

這就說到了電影的內核,也已經有答案寫了:接納謊言,擁抱真相。

正如丹龍告訴空海的那樣:幻術雖然是假的,但是假的東西里面也有真相。

所以,在這些謊言背後,還是有留下了真相的:唐玄宗依然保留著藏著楊貴妃頭髮的香囊,白居易最後沒有修改《長恨歌》,那句“此恨綿綿無絕期”還在,誰說不能是白龍對貴妃的愛呢?丹龍這麼多年依然守護著白龍的肉體,沒有離去也是真。李白的詩雖然不是寫楊貴妃,但是拿來代表楊貴妃背後的盛唐又何嘗不可。而空海最後也為自己尋到了真正的無上密。

透過謊言,透過虛妄,依然可以看到真相。

電影的內核也在告訴我們,這部電影也是一樣——透過是一部徒有其表的華美電影的假象,去了解其中的感情和內核,會發現,這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有句臺詞:“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這句話對陳凱歌的電影而言,也同樣成立,《霸王別姬》《黃土地》《荊軻刺秦》這些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成了陳凱歌的裡子,《無極》等卻難以成為陳凱歌的面子。

於我而言,《妖貓傳》,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最後,一句話結束這篇回答:

不是情種,不看妖貓。看了妖貓,也許會更明白情為何物。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顏控愛追劇


很高興我能來回答這個問題

《妖貓傳》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對的,這是一部由陳凱歌執導,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的懸疑古裝愛情片。

故事大概講述了在大唐盛世的長安城,本是要官的白樂天甘願為了收集寫詩的素材而被貶為起居郎,長安城連連發生離奇死亡的事件,就連當今皇上也難逃厄運離奇死亡,這一切都和那隻會說話的貓有關。日本僧人空海為了幫皇帝解除厄運不勞萬遠趕來,意外的結識了白樂天,兩人性情相投,決定連手破案。呈現了一幅妖怪、詩人、皇帝、貴妃共同交織的大唐盛世圖。

我覺得這部電影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在後面那段,楊貴妃的死和極樂之宴。這部電影裡,貓妖是幻術,白鶴是幻術,大唐盛世也是幻象,皇帝對貴妃楊玉環的的愛也是幻象,這一切都是假的。

我覺得《妖貓傳》想說的應該是不能被事物表象矇騙,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就是真的,要勇於探索,追尋事物的本源。

謝謝大家觀看,這只是我個人觀點


小梁電影院


很高興分享自己看法,這裡我說下對於馬嵬坡之變這段情節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部色彩華麗,寓意深刻的電影。初看是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愛情古裝玄幻劇。當然這是一種表現手法,以白居易追溯楊玉環和玄宗愛情真相為主線,各路人物相繼登場。輔以不同人物愛恨情仇,將大唐盛極而衰的轉折過程躍然於屏幕之上。

但看電影時候,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在這華美畫面,愛恨情仇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含意。作為一部歷史改編劇,脫離不開當時歷史環境。參考其餘評論解說,我對劇中李隆基和楊玉環這一段有自己看法。

陳凱歌導演電影一般極富寓意,絕不是一般的愛恨情仇。

白居易於806年創作長恨歌,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43年,已經過五代帝王更替。唐朝國力大不如前,內亂不止。開元盛世的景況已經成為所有大唐百姓心中遙不可及的回憶。

755年爆發安史之亂,這是唐朝盛極而衰轉折點,電影中極樂盛宴正是這繁華盛世一個縮影。756年7月,京師岌岌可危,13日玄宗帶領部分親信,禁軍逃離京師,15日逃至馬嵬驛,在這裡發生著名馬嵬驛兵變。楊國忠被誅殺,楊玉環被縊身亡。電影中借用了尸解大法這一情節還原這一幕情形。這裡引出這個問題:

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真相

有人說這是陳玄禮曄變,意圖謀反,玄宗被迫選擇殺死貴妃。但是電影中這一幕是再現阿布的日記中描寫現象。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最真實的。

首先討論陳玄禮曄變事情。安祿山范陽起兵,尚且不敢直接以反叛之名行忤逆之事,選擇“憂國之危”討伐楊國忠為遮羞布(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也是借用“清君側,誅晁錯”之由)。

他陳玄禮怎會在愚蠢到這個被敵軍追殺時候起兵謀反。首先一個義正言辭的藉口都沒有。而且當時太子及其他近臣都在。除非一個不留,否則他陳玄禮和安祿山之流一樣,甚至不如安祿山。反而會成為附近義軍首要目標(柿子撿軟的捏)。

第二,當時陳玄禮為龍武禁軍首領,手底下將士皆為身家清白良家子,能完全跟隨一起造反嗎?肯定不會。這種百害無利之事沒有人會做。

那麼怎麼看待這個情節呢,我認為楊國忠作為安祿山叛亂名義上直接目標。加上顛沛逃亡兩日,士兵心中皆有不滿,士氣低迷。極易產生曄變,那麼必然借楊國忠之命安撫禁軍。確保李家政權順利延續下去。這其中必須有玄宗受意,陳玄禮才敢完成此事。

一切都是按照計劃,但是楊國忠死後,士兵情緒並未平復,楊玉環不可避免成為下一個犧牲目標。有人說玄宗滿口謊言,對楊玉環愛情抵不過對自己性命的珍惜。 但是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在這一刻是沒有選擇的。

電影中,借阿布日記描述馬嵬驛之變場景。其實就是玄宗和陳玄禮聯手導演一場戲。一場用自己對楊玉環真情實感導演的一場戲。最後阿布感嘆“玄宗是最大的幻術師”。大部份都認為這是諷刺玄宗馬嵬驛之變中對楊玉環愛情的欺騙。不,並不僅是於此。玄宗幻術厲害在於能利用自己任何時候真情為大家營造一個重情重義的帝王表象。

當然電影沒有的情節是,玄宗之後與太子兵分兩路,太子靈武登基,玄宗入蜀避難為太上皇。不得不考慮當了十八年太子李亨對這一切暗中支持。阿布看到馬嵬驛之變就完全是各方面妥協結果,結果在出逃長安那一刻已經註定。

極樂盛宴上玄宗利用各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景象,營造一個表面上盛世太平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的大唐。馬嵬驛玄宗用自己對貴妃真情營造一個悽美愛情故事,掩蓋自己一手促使這叛亂現象殘酷現實,掩蓋這場叛亂真正的原因。這裡真的感情,假的盛世繁榮。

誠然唐朝開元盛世國力昌盛,萬國來朝。但是同時不能忽視邊境的戰亂,土地兼併導致大批百姓流離失所。

這裡舉簡單例子加以說明:

唐高祖時期規定:每戶成年男丁可以分得100畝田地,其中20%為世業田。80%為口分田,死後歸還官府。

由上表可知法定年齡劃分時間段在縮短,側面反映無地可分局面【1】。而且稅收由授田人承擔,土地戶籍和稅收聯繫在一起。但是稅收並不是根據百姓實際獲得田地情況收取,而是應得田地收取。比如張三家裡有男丁一人,規定可以分100畝田地,但是可能實際分得田地並不足100。進一步加劇百姓逃戶現象。

這極樂盛宴代表的大唐的盛世不如說是長安的盛世。這才是本部電影中最大的幻術,曇花一現美景。

【1】趙雲旗. 論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買賣[J];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02期


木月風半


看過這部電影的都知道,也許看到最後心裡都會隱隱作痛,甚至有種想哭的感覺。即使大多數人不理解這電影的過程,覺得它支離破碎,但是大多數人得到的結果基本上都一樣,那就是痛。真的,其實我們不必懷疑陳凱歌的能力,能拍出這麼燒腦的奇幻片,這樣的導演真的沒有多少個!

空海東渡而來,為求解脫法。遇上白樂天,被捲入皇家妖貓案。金吾衛劉雲樵家有黑貓講話,接著附體到了劉雲樵夫人春琴的身上。空海和白樂天一路追查,最後發現妖貓為白樂天而來。白樂天寫《長恨歌》,寫盡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春宵苦短,芙蓉帳暖。

《妖貓傳》這部影片無論是畫面色彩基調還是海報上都有濃厚的浮世繪風格,而這種浮世繪表現的方式,不僅將唐朝盛世的繁榮富庶刻畫到極致,也是將老祖宗的藝術形式用在了應該用的地方,達到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在極樂之宴中,陳凱歌更是將這種繁盛推到最高點,用電影畫面給我們繪製了一幅無比精美的盛唐浮世繪。

在《妖貓傳》中,所有的男人都愛上了一個女人,那就是楊玉環,這也體現了陳凱歌在人物塑造上極端的一面,這一點,觀眾在《霸王別姬》中早就領略到了。十一年後程蝶衣自刎,他說:“說好的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算不得一輩子”。而在《妖貓傳》中,他再次塑造了一位極端人物——楊玉環。他親手將楊玉環推上了天,隨即又將她狠狠的摔下地。所謂“極樂之樂”之後,就是“盛極必衰”。在歷史上,楊玉環因獨得唐玄宗的寵愛為文人騷客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可即使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面對馬嵬兵變,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處死楊玉環的一致要求,唐玄宗還是為她送去了三尺白綾,他對楊玉環的愛不過是一場幻術罷了。

影片中一直陪著楊玉環,一直對她不離不棄的卻是她手中的御貓。你可以理解為有時候人的感情還不如一隻動物來的純粹。然而御貓實則是白鶴少年中的白龍——一位幻術少年,他苦守貴妃三十年,最後終於在恍然:我不是那個身體已經很多年。貴妃也不是那個身體很多年,大唐盛世也不存在了很多年,所有的一切不過鏡花水月、都成空幻罷了。

天子偽善,堵住悠悠之口。在七重寶函中封藏楊玉環一縷秀髮,憑後人追憶,感懷。身為一國之君,既要不負深情,又要不負百姓,既不負野心臣子,又不負浪野文客。李隆基最後捨不得自己的皇權,又貪戀楊玉環的感情,於是設下假死之局。有人說他是不想讓楊玉環帶著絕望死去,似有最後的仁慈之意。只有黑貓知道,在冰冷空寂的陵墓中,楊玉環醒來,身懷盅毒和窒息的痛苦,是怎麼用雙手把棺蓋抓出斑斑血印。

拍攝唐朝唐玄宗和楊玉懷的愛情,沒有當事人,歷史記載無法說清當真相到底是什麼,甚至有野史說楊玉環偷渡日本,即使是謠言,日本對於唐朝而言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略見一斑。

白居易寫詩成魔,為作《長恨歌》而苦苦尋求當年的真相,他因著李白的一句“雲響衣裳花想容”而對楊玉環魔一樣的著迷,對於有著“詩魔”之稱的白居易來說,這樣的劇情再適合不過的了。
一個女人究竟能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呢,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愛到底有幾分真心呢?在影片中,我想你能得到一個答案。楊玉環的死是必然無疑的,而影片中楊玉環的死卻變得更加可笑。盛極之時,所有人愛她,衰敗之時,所有人都想殺她,她問阿部“你不想說出那天你沒有說出口的話嗎”,而後她又放棄了,“你不用說了,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了”,即使阿部仲麻呂留下了自己的暗戀日記,可我仍舊懷疑,究竟有沒有人真的愛過楊玉環。白龍又是否真的存在過呢?

承峰破浪


首先要弄清楚妖貓的身份。

妖貓不是貓妖,妖貓的妖字,並不是我們平時在影視書籍裡看到的,傳統意義上的動物修煉而成的妖怪,妖貓的這個妖字,是舉止妖異的妖,是妖孽作祟的妖。

妖貓的形態舉止是一隻貓,說話做事是一個人,在生時它是一隻被人類靈魂佔據身體的貓,在為貴妃報仇的過程中死在了陳府床下,貓屍無人收拾,怨念久久不散,幻化出靈力強大的實體。

三十年後再度復出的妖貓,就如妖貓自述,是一個心有不甘的冤魂(也就是鬼啦,竟然能過審,大概也是因為身份設置複雜乍看不明顯吧)。

準確地說,妖貓其實就是帶著強烈的執念與怨氣的,白龍的魂魄。

白龍原本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善良少年,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殺掉一隻小貓,當他站在山洞口迎接死亡之際,對貴妃的強烈不捨和想要守護的心情,使他的魂魄在出竅瞬間做出了奪舍的行為,靈魂進入小貓的身體,與貓的靈魂合二為一。

自此後他成了一隻會說人話的貓,也就是妖貓的雛形,融合後的靈魂,主觀意識是白龍的,保留了小貓的記憶。

御貓旁觀了貴妃慘死前的痛苦與絕望,白龍繼承了御貓的記憶,本已為貴妃心痛不已的他,日日夜夜承受著來自御貓記憶裡的折磨,這份折磨最終化成了白龍對玄宗等人更加深切的仇恨,和強烈的報復慾望,驅使他在幾年後下山報仇。

妖貓身故前,雖有人的靈魂,卻受限於貓的身體,只能靠自己的肉身去實施報復,它能抓瞎年邁的玄宗的雙眼,卻近不了金護衛的身,因為繼承了貓的天性誤食了有毒的魚,終究力不從心。這毒魚應該就是陳玄禮知道了玄宗眼瞎的真相,特地準備來殺妖貓的。

鬼魂則不同,像大多鬼片一樣,厲鬼纏身、冤魂索命,本就犀利,何況是一個死前就有些本事的人。此時的妖貓不再受制於肉體,可實可虛,能力強大得多,能附身,懂幻術,會下蠱,可以瞬間幹翻一票金吾衛,實施抓傷的物理攻擊。

最初白龍只是以貓身向直接害死貴妃的當事人報仇,比如玄宗和陳玄禮,方法是抓瞎對方的眼睛。但在報仇途中遭到陳玄禮反擊,被對方使陰招毒死,怨氣升級。

報仇未果的不甘,守護貴妃的執念,還有被毒死的痛苦,連綿不絕的恨意讓白龍在經歷兩次死亡後,用二十幾年時間,化成了更加厲害的妖物。因為對人心黑暗的失望,他不願再化身為人,依然幻化成黑貓的外形,但改不了白龍一條瘸腿的特徵。

此時的妖貓更加偏激,不僅向直接當事人報仇,連間接參與者,和被牽連的無辜者, 只要能幫貴妃報仇伸冤,都可以為了需要殺死。白龍從當年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殺一隻小貓的純良少年,變成了一個濫殺、虐殺無辜的厲鬼,何止是人,他連魚都不放過,誰讓魚毒死過自己。

理解白龍的妖貓,有一個關鍵詞是“遺棄”。

白龍被父親賣給師父,他是被父親遺棄的,師父對他沒有多好,可以一棍打斷他的腿,唯一的師兄弟,恰恰是師父的親兒子。這是第一份被遺棄的孤獨之苦。

師兄對他好,故意撒謊給他留面子,說他是撿來的,這是善意的謊言。可白龍討厭謊言,他因為被親人遺棄,內心有些自卑,進而自尊心也很強,不願接受別人哪怕是善意的憐憫。

而貴妃的一番話,是一個有著高貴身份,也同樣高貴的靈魂,站在跟自己平視的角度上,甚至是同一只鞋子裡,說出的最最平等、最最有同理心的話。話裡沒有高高在上的俯視,和讓人生出牴觸的可憐,只有懂得。這是白龍對貴妃一片赤誠之心的緣由——士為知己者死。(還可以參考馬東那句話,心裡太多苦的人,一點甜就夠了)

白龍目睹了貴妃的慘死,世上唯一的知己恩人痛苦離世,這是第二份被遺棄的孤獨之苦。

所有人如何欺騙、辜負貴妃,連唯一的好友丹龍也參與其中,不但騙了貴妃,也騙了自己。當丹龍轉身離去後,再沒有回來,他恨丹龍欺騙自己之餘,更恨丹龍拋下了自己獨自承受痛苦,這是第三份被遺棄的孤獨之苦。

隨後白龍被蠱蟲所殺,奪舍貓身,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之苦。奪舍後,白龍繼承了御貓的記憶,也就繼承了御貓被遺棄在古墓裡的恐懼,和貴妃臨終前所有的絕望與痛苦,這是第四份也是雙重的被遺棄的孤獨之苦。

當白龍以貓身被陳玄禮家的毒魚反殺,這是第二次死亡之苦。貓屍在床下漸漸腐朽,無人理睬,這是第五份被遺棄的孤獨之苦。

經歷了兩次死亡,疊加了五份被遺棄的孤獨,在白龍心裡,只有貴妃是最懂得自己孤獨的人,並且貴妃也跟自己一樣是個慘遭遺棄的人。他欺騙自己貴妃終會醒來,是不願相信自己又再獨自一人。他不願扔下貴妃,也是不願扔下那個孤獨的自己。

白龍的個性與丹龍不同,丹龍隨性些,白龍是個原則性很強的少年。正因為如此,他們的選擇與結局都不同,白龍的忠誠轉化為執著,愛轉化為恨,被遺棄的孤獨轉化為怨毒。

最終丹龍成功度化白龍,也是用行動證明給白龍看,三十年來,就像白龍一直守護著貴妃的屍體,丹龍也一直保護著白龍的屍體。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個活著的人在關心他,從未遺棄他,離他而去。

於是白龍放下了執念,也放下了怨恨,怨念消散,靈魂昇天,他重新變回了當初純白的少年。因為他最終明白了,貴妃有自己,自己有丹龍,貴妃和他都並不孤獨。

解釋得通俗一點,超級簡單,那就是愛戰勝了恨。

補註:關於評論區的一些疑問,我之所以堅持認為妖貓並非活物的緣由,絕不僅僅是因為床下的貓屍,可參考附圖,妖貓的出現和消失可實可虛,乃虛實兩相,而且妖貓絕不會平白無故放過陳玄禮,解密跟復仇並不矛盾,唯一的可能性是妖貓在復仇中途受阻。至於妖貓吐血,我認為是劇組的失誤,為了突出妖貓的憤怒而採用了急火攻心的表達方式,反而出了問題。

關於妖貓吐血的部分,我突然想起《倩女幽魂》裡小倩明明是鬼,但被姥姥毆打會疼痛還會有傷口流血,她還能給缺氧的寧採臣度氣,甚至還能出嫁成親。說起來這些年看了不少怪力亂神題材是影視和文字,最大的感受是在這個題材下作者可以天馬行空,以至於設定不一,沒有統一標準,其實想想白娘子一會蛇身一會人身,同樣是不能細想的。但是話說回來,放在《妖貓傳》這個例子裡,太容易引起混淆,我個人還是覺得吐血情節刪掉比較好,保留到仰天長嘯即可。

接下來要弄清馬嵬坡之夜的局勢。

陳玄禮帶領金吾衛譁變,名義上是要唐玄宗交出楊貴妃的性命,實際上只是個藉口。如果玄宗乖乖服軟,殺死貴妃,則手中權威已喪失,下一步要的便是玄宗的命。如果玄宗拒不交出貴妃,陳玄禮就會以此為藉口,堂而皇之地起兵殺死玄宗。

所以馬嵬坡之夜,在玄宗心裡,貴妃的生死存亡都不重要,他所苦惱的,是如何找出第三條路,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最終黃鶴給他獻上了這第三條計策。

以高力士私自殺死貴妃為名義,既滿足了陳玄禮名義上的請求,又使玄宗並未在與臣子的角力中落了下風,順便藉著棒打高力士重新立了威,嚇退了陳玄禮的野心。

在這個計劃裡,只要玄宗秘密遣人返回古墓,救出貴妃送她遠走異鄉,便能留貴妃一條活路。可玄宗不肯,答案就在極樂之宴那晚,阿倍仲麻呂面見貴妃那一幕。對玄宗而言,貴妃不過是他私人的產權物,可以昭告天下用於炫耀,卻不準其他人對貴妃訴說愛慕。

皇帝的極樂之樂,是凌駕於所有人的無上權力。所謂的“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不過是“你永遠都只能屬於我”的另一種說法。而且貴妃如果不死,就是玄宗的隱患,貴妃本人和相關涉密者都會成為玄宗心上的定時炸彈,不得不除之而後快。

既然皇帝不願讓貴妃自由,給其他人擁有貴妃的可能,那麼等尸解大法讓貴妃昏迷後,命令高力士真的勒死貴妃,也能讓貴妃不受痛苦地死去,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因為玄宗不但要裡子還要面子,他連身邊的高力士都要一併欺騙,因為他還需要高力士繼續侍奉自己左右。貴妃必須活葬,只有這樣玄宗才沒有殺死貴妃,才能成全自己痴情仁厚的形象。

所以真正完整的計劃是,先讓貴妃服下解屍酒,用解屍大法封閉她的氣穴,活葬入古墓的石棺中,待尸解酒發作取其性命。而玄宗其實要貴妃死在館中這個秘密,只有他自己和黃鶴知道,所以黃鶴必須死,才能埋葬終極秘密。

其他知道部分秘密的人,曾看到自己窘況的人,有機會染指貴妃的人,通通都得死。白龍丹龍要死,阿倍仲麻呂和所有知道貴妃墓葬的士兵都要死,連那隻整天抱在懷裡的寵物,也要死。

只有這樣,才能永久埋藏玄宗的秘密,才能讓貴妃永遠只屬於玄宗一個人。

因為這樣,玄宗選擇了最殘忍的方法,讓貴妃被活埋在石棺中孤獨地死去。

就像那隻美其名曰留下陪伴貴妃,實際被活生生封在墓室裡的御貓,不用想也知道將會死得多麼淒涼,多麼悲慘。

玄宗的愛情,是帝王極度的佔有慾,一旦不能再擁有,寧可將它徹底毀滅,以他人的名義。玄宗的愛情,除了皇家的顏面,更是個人的怯懦,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卻不敢在愛人面前袒露自己的私心。

狠辣不過如此,偽善不過如此。

補註:陳玄禮在馬嵬驛是兵諫而非兵變,名義上是正義的,暗地裡則是與玄宗的心理角力,玄宗最後的策略既從名義上滿足了兵諫的目的,交待了外面的眾多士兵,同時心理上並未落下風,此時陳玄禮失去了挾兵眾的藉口,無法再繼續較量,所以馬上抱大腿表忠心,玄宗的制衡效果也就達到了,不需要更不宜殺人。而玄宗的貪心在於還要維持自己在愛妃和寵臣面前的光輝高大形象,折騰出一個局中局,除了黃鶴以外,局中人獲得的信息都不全面,沒有人能徹頭徹尾知道真相。

最後是玄宗與貴妃愛情的真相。

藏在七重寶函裡的髮絲,是對這段曠世戀情最好的註解與象徵,七重寶函,是玄宗在愛情裡的七副面孔,也是玄宗愛情的七重騙局。

第一重,是玄宗和貴妃悽美的愛情傳說。片中借白樂天之口說出,玄宗寵愛貴妃,傾盡能力討她歡心,願用一朝繁榮來換取一個女人的愛情。貴妃的美舉世無雙,李白都甘願破例為她寫出可以流傳千古的佳句。在馬嵬之變,玄宗大局為重,忍痛下令命高力士縊死貴妃。後玄宗追思貴妃,哭瞎了雙眼,深情感動世人。這第一重,是玄宗給世人和後人看的。

第二重,是玄宗和貴妃愛情的樣子。極樂之宴上,高力士問貴妃是否喜歡玄宗送的霓裳羽衣,貴妃不作答也無笑意。玄宗因貴妃的混血容貌與眾不同而寵愛她,以貴妃的名義,極盡奢華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深情和包容。貴妃並不愛這些奢侈的東西,她只提出宴會要人人平等上下無別,貴妃最喜歡的是會說真話的人。玄宗向貴妃許諾,兩人要永遠在一起不分開。這第二重,是玄宗給貴妃看的。

第三重,是玄宗對貴妃的表面態度。玄宗對阿倍說,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但貴妃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玄宗沒有懲罰阿倍,讓阿倍感到他的仁慈與自信,這種仁慈實際是一種不屑的看輕,看輕是因為自信,自信來自於凌駕一切之上的權力,是帝王的極樂之樂。就如同玄宗對安祿山的盛情款待,明知對方有異心,依然擊鼓迎接毫不放在心上。這第三重,是玄宗給阿倍、安祿山這樣的崇拜者、覬覦者們看的。

第四重,是玄宗對貴妃的真實態度。玄宗對阿倍說的話,本質是一種宣誓主權的行為,貴妃是屬於玄宗一個人的私有物,其他人永遠不能妄想染指。如果有一天貴妃不能留在玄宗身邊,那她也不準擁有自由,只能被毀滅。而且貴妃的性命,重要程度遠低於皇帝的權力地位,兩相沖突時前者必須馬上犧牲。所以玄宗在跟黃鶴合謀自保的計策中,無論如何貴妃必死。這第四重,玄宗只給黃鶴這個唯一合謀者看。

第五重,是馬嵬驛事件中,玄宗對貴妃的偽裝態度。玄宗說自己很想用人頭換貴妃活命,但怕違背永遠陪著貴妃的誓言所以不能去死。黃鶴提出早已合謀好的尸解方案,玄宗先是聲稱不要貴妃受這樣的苦,又在演示後假意詢問黃鶴,引出尸解法沒有痛苦的回覆。這是玄宗在演戲,他要在貴妃和在場其他人的面前,保持自己深情仁慈的假面。除了少年們,其他人包括貴妃都知道,一個眾所周知已經死掉的著名女人,是不可能再回到皇帝身邊的。貴妃知道玄宗的真實想法,知道他在騙自己,無論尸解法真假,兩人不會再相見了,自己也許會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死,以為能得個痛快,也許真的會長眠,但不會被人找到,那也等同於死。高力士、阿倍和白龍不知道尸解大法有詐,他們以為貴妃只會長眠在古墓裡。對高力士而言,貴妃不死,這已是玄宗的仁慈。對阿倍而言,貴妃會永久沉睡,但還有一絲重生的希望。對白龍而言,自己會盡快返回救出貴妃。丹龍起初也被矇在鼓裡,後來從父親那裡得知真相,無法違抗父親退出騙局,成了協助者,但他以為貴妃會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被尸解酒殺死,不受痛苦。這第五重,是玄宗給黃鶴以外的在場親歷者看的,因為每個人參與程度不同、認知不同,他們看到的也並不相同。

第六重,是馬嵬驛事件中,玄宗對貴妃的公開態度。貴妃假死後,玄宗借黃鶴之口,強迫高力士去給貴妃製造勒痕。勒痕這件事並不容易做,輕了留不住也不像,重了很可能失手。如果高力士真的失手勒死貴妃,倒也能遂了玄宗的心願,可他不知玄宗的真實意圖,小心翼翼不辱使命,讓貴妃錯失一個痛快死去的可能性。對親歷者以外的人,貴妃的貼身宮女,金吾衛士兵們,只知道皇帝為了國家責任,忍痛賜死自己的心愛的女人,深明大義。就像他被抓瞎的眼睛,被粉飾成為了思念貴妃而哭瞎。這第六重,是玄宗給馬嵬驛事件的外圍人士,以及天下人看的。

第七重,是馬嵬驛事件中,玄宗對貴妃的公開態度的反轉。也就是所謂的,高力士欺瞞聖上,自作主張勒死了貴妃,這一幕是玄宗和高力士,還有其他親歷者一起,合夥演給陳玄禮看的。這就是貴妃生死兩條路之外,保住玄宗權位的第三條路的核心關鍵。名義上,貴妃已死,堵住了陳玄禮譁變的藉口,給了天下人一個交代。實質上,玄宗並未妥協於陳玄禮的威脅,對高力士的一頓棒打,給了陳玄禮一個硬生生的下馬威。這第七重,是玄宗給陳玄禮這樣的野心臣子看的。

在玄宗的七副面孔前,貴妃是表裡如一的。在玄宗的七重騙局之上,貴妃建立了另一重騙局。她早已看透了局勢,也一直明白帝王的愛如牢籠,預感到自己將被無情拋棄的結局。她明白玄宗的心意,還願意假裝並不知情,配合玄宗的演出,以免拆穿了對方這層深情的面具令他難堪。她留下愛情信物給玄宗以撫慰他,然後懷著自己對愛情理想的堅守,平靜地接受死亡安排,死去的樣子比在生時更加美麗。

更重要的是,她明知道自己不過是別人的藉口。她是玄宗奢靡生活的藉口,炫耀權威的藉口,狼狽逃離的藉口,她是安祿山謀反的藉口,是陳玄禮譁變的藉口,是天下人推卸盛世滅亡的藉口。

可她從不爭辯,她不想令丈夫為難,也不想讓天下人受苦。她是真的願意為了愛而獻祭出自己的生命,不止是男女愛情這麼淺顯,她對所有人都懷有一份包容和寬恕的心情。危機來臨時,她也曾慌亂,但一個人愛她的眼神,就讓她重新擁有了原諒所有人的勇氣。

玄宗對貴妃也並非全無愛意,即便當時真的想不到,事後他也會明白貴妃對自己配合的情意,幾年後妖貓向他復仇時,他獨自拿著貴妃留下的信物,臉上有痛苦的樣子。玄宗去世後,也命人把這份信物,供奉在最珍貴的地方。這些已是玄宗所能給予的最多的感情了。

七重寶函之中深藏的髮絲錦囊,就是七重騙局之下貴妃的一顆真心。

明白以上幾點後,就很好理解全片了。

三十年前的白龍,丟棄了自己的身體,堅持陪在貴妃的屍體旁邊,他堅信貴妃會醒來,說到底是不願承認貴妃真的已經死去。

這種強烈的執念,皆因貴妃在他心裡是白月光一般的完美存在,也是真正懂得他內心的同病相憐的孤獨之人。白龍把自己的靈魂活埋在小小的貓軀裡,如同貴妃被活活禁錮在那口冰冷的石棺。

妖貓在山洞裡孤獨地生存了好幾年,久到唐玄宗也變得衰老。他的痛苦無以釋放,思想開始扭曲,他無法放下又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於是踏上了復仇之路。

他要報復每一個直接害死貴妃的人。

先是抓瞎玄宗的眼睛。你這個有眼無珠之人,不配擁有看到美麗的能力,償還你的罪惡吧,像貴妃一樣陷入黑暗的石棺裡。這一次,妖貓很輕易便成功了。

接著該陳雲樵的父親了。把所有的錯誤推卸到一個無辜的女人身上,把她的生命作為籌碼,用她的名譽洗淨別人的骯髒,這就是你所謂的護衛嗎。就在這一次,妖貓行動未遂,肉體便隕滅了。

貓屍深藏在陳家床底下,就像貴妃在黑暗的石棺裡苦苦掙扎卻找不到出去的活路。

白龍的靈魂一直淹沒在黑暗裡,變得越來越黑。下一次的復出報復,會充斥著偏執、仇恨與鮮血。

二十幾年後,一個至關重要的人出現了。

一心向往著開元盛世的詩人白樂天,開始嘔心瀝血地研究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愛情故事,他想要書寫自己心中最偉大的詩篇。

妖貓的執念終於被喚醒,復仇的靈魂蠢蠢欲動。但比起復仇更要緊的是,揭露那些掩蓋在虛偽之下的殘酷真相,為無辜的貴妃洗血沉冤,還她清白。

白樂天無疑是最佳人選。

他是皇帝的起居官,有機會了解到歷史如何被篡改。他嚮往貴妃的故事,有足夠的動機與動力探究真相。他對貴妃抱有同情心,能夠說出“大唐的隕落不是她的錯”這樣的公正之言。他是個著名的大詩人,對天下人有重大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只願意說真話的人。明明早已詩成,卻遲遲不公佈,因為他無法說服自己相信這個愛情故事是真的。一個真心愛自己女人的男人,怎麼會把女人一手推出去擋在自己面前送死?可他也不願相信這段動人的愛情傳說是假的,於是更加努力地尋找一切蛛絲馬跡,試圖找到真愛的證明來說服自己。

於是妖貓的復仇洗冤行動開始了。

第一步,施展妖術令皇帝中邪駕崩,將白樂天與空海捲入事件。

白樂天作為起居官目睹一切,卻因堅持書寫事實而被罷工,獲得第一條經驗:至少在關乎皇家顏面的重大時刻,歷史可以被輕易篡改。再另新帝中邪,為了大唐未來的安危,使得查清妖孽作祟的原因刻不容緩,給白樂天追查真相加上一層動力,避免他中途知難而退。從日本請來的驅邪人空海和尚,不受幻術所影響,可以協助白樂天去偽存真。

第二步,設局魅惑陳雲樵夫婦,考驗人性。

開始陳雲樵跟妻子春琴看似恩愛有加,春琴從妖魅處得來金錢後,陳雲樵毫不介意這錢來路可怕,揹著妻子便拿這錢花天酒地肆意揮霍,到妖魅索債時,眼見自己不是對手,又把一切責任歸咎於妻子,危難來臨時,不止扔下她逃走,當觀眾下意識以為他可能見妻子瀕死要豁出去一救時,看到的卻是他回身鎖上大門送她一人去死。

事了之後,陳雲樵跑去請人救自己的命,還要打著救妻子的旗號來掩飾自己的懦弱不堪。妖貓幻化成春琴的容貌,和白樂天心中楊貴妃的模樣,吟誦李白的詩句,暗示二人一切詭異的事件皆指向索債,此債乃是前朝舊債。

第三步,白樂天帶空海找到了歷史的人證之一——貴妃貼身宮女,得知所謂貴妃被縊死的經過,其實多為口口相傳,此人證也並非真相的見證人,只是白綾的提供者。妖貓趁此機會,以老宮女所織白綾的材料殺死了她。

白樂天、空海與妖貓附身的春琴,在被幻術幻化得殘破不堪如同洞窟的陳府正面交鋒,妖貓拋出第一個顛覆白樂天認知的真相,他以為李白唯一一次破例歌頌權貴,寫給貴妃讚頌她美貌的詩篇,其實並不是描寫貴妃的。

白樂天看到的那杯蛛網叢生的茶湯,不過是幻相而已。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你知道的也未必是真實的,歷史更是如此。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一隻會織網的蜘蛛,每一重利益關係,都是一層密密匝匝的蛛網。

妖貓親口揭開了殘酷的一角:我是一隻被活埋的御貓,而她的命,不也跟我一樣麼。

春琴康復後,陳雲樵設宴款待白空二人,妖貓再度施展幻術蠱惑人心,放大了陳雲譙心中的黑暗,陳在陷入癲狂後殺死妻子,清醒後卻不願承認,於是真的瘋了。

陳雲譙夫婦這個局,是為了向白空二人展示人性之醜,身為丈夫是如何懦弱與殘忍,將所有責任與惡果推卸到妻子身上。陳雲譙還算有些良心,殺死愛人的罪惡至少令他無法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因此而精神崩潰。

第四步,白樂天與空海找到了另一個真實的歷史見證人阿倍仲麻呂的日記,一步步走近由阿倍所記錄的,以楊貴妃為象徵所代表的,大唐開元盛世最輝煌燦爛那一刻,和身處其中的人們,“情痴”玄宗、詩仙李白、宦官高力士、術士黃鶴師徒們。通過阿倍日記裡的內容,白空二人找到了宮殿廢墟,通過廢墟中酒池裡腐爛的毛筆,印證了妖貓之言的可信度。

三者交相印證,似乎證明了傳說中的深情故事,可能真如妖貓所透露的,其實另有版本。

第五步,白樂天與空海繼續閱讀阿倍的日記,終於看到了馬嵬坡之夜,貴妃死亡的真相,原來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騙局。帝王狠心並非不能理解,狠心卻偽善才是無法原諒,他要那個結果,還不要揹負那個名聲。

於是乎,對局外人,貴妃是高力士自作主張勒死的,皇帝是痛心的,是被高力士欺瞞的,是深情的。對局內人,計策是黃鶴獻的,皇帝是要救貴妃性命的,是被黃鶴欺瞞的,他依然是深情的。都是他們這些臣子作祟,諒其忠心可憫,帝王我左右為難,何其無辜?

少年白龍看不透,他只聽到這雙重騙局的表面,以為貴妃真的不會死,卻依然連一點委屈都不願讓貴妃承受。空海看到了第三重騙局——貴妃也在欺騙玄宗,她用自己的平靜,來安撫玄宗虛偽的為難,帶著對愛的堅守勇敢赴死。

第六步,白樂天與空海跟著日記提示終於找到了石棺所在,棺蓋內部帶血的抓痕觸目驚心,空海悲慟落淚,事情遠比他想象更加驚心動魄。

空海沒想到的是,已經死過一次的貴妃,竟然又再死了一次,第一次她懷著犧牲的幸福而死,而這第二次的死亡卻滿是絕望,慘烈至極。尸解大法只不過能封閉氣穴一兩日,黃鶴謊稱可以永久保持假死狀態,不過是為了幫玄宗編織美麗的謊言,營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幻相,將謀殺粉飾為暫時的別離,好讓貴妃心甘情願的走入騙局之中。

在石棺中困死能有多絕望恐怖,連經歷過海上風暴死亡威脅的,一直微笑旁觀世人的,脫離紅塵俗世的僧人空海,在石棺中親身體會後都難以承受。

最最讓空海沒想到的是,在這第二次極盡痛苦與絕望的死亡之後,貴妃依然沒有一絲怨念留存下來,她就那樣徹底地消散在世上,走得如此乾淨,依然沒有詛咒任何人。

空海的眼淚為貴妃而流,是對貴妃極度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也是被貴妃極度純淨的心靈震撼動容。

玄宗為了滿足自己齷齪的小私心,陰錯陽差之下,最終讓貴妃承受了百萬倍的痛苦而死,愛情走到最後關頭,他的心裡從來只有自己。跟包容一切的貴妃想比,玄宗是如此齷齪,他甚至不如陳雲譙,殺死愛人後還能扮演情聖,讓世人傳頌自己的偉大愛情。

在古墓裡,白樂天與空海終於猜到了妖貓的真實身份是白龍,他是整個騙局的旁觀者,是騙局裡被騙最深的人,也是對貴妃最真心的人。白龍告知白樂天第三個被篡改的真相,玄宗的眼睛不是為了貴妃哭瞎的,而是被自己抓傷的。又是一個被篡改美化的傳說。

至此貴妃之死的真相被全部揭開,白龍開始威脅白樂天重寫《長恨歌》,他要揭穿玄宗的虛偽,向世人還貴妃清白。

以上六步是白龍的計劃,他一步步製造事件,推動白空二人追查真相。唯一的變數是玉蓮代陳雲譙喝下了尸解酒,讓陳少受了一些罪,但不影響整個復仇計劃的方向。

白龍在明處推動,丹龍其實也在暗中推動自己的計劃。他用西瓜幻術,三次引導空海尋找到追查妖貓的關鍵之處。事件的最終,也就是第七步,是丹龍超度白龍魂魄的心意達成。

三十年前的丹龍,最初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進了騙局,後來才被父親黃鶴告知騙局的實情,他為了父親選擇隱瞞同伴白龍,違背自己的心願,做了謀害貴妃的幫兇,這是他曾經犯下的錯,原因不僅是受親情所困,更是因為面對父權的懦弱。

但當白龍決定回去救貴妃時,他已知騙局下是何種殘酷,依然選擇跟白龍一起去面對,也是個勇敢的少年。

白龍得知真相遷怒丹龍,趕他離開。丹龍說,人心如此黑暗,我想要去找不再痛苦的方法。丹龍走後,並未真正遠離,他關注著白龍的動向,修復並保管好他丟棄的身體,這才外出獅子國求法。

三十年來,丹龍專注修行,成了舉世聞名的得道高僧,他找到了不再痛苦的無上密法,不再懼怕黑暗。而白龍被徹底困在黑暗裡,因為他的光熄滅了。

三十年前的白龍,即使被黑貓的痛苦記憶折磨,也不過只找玄宗和陳玄禮報復,且不想殺人性命,高力士甚至本不在報復的範疇。而陳玄禮的自保行為,雖然留住了自己的命,卻升級了白龍的仇恨與能力,最終換來的卻是更慘痛的下場。

三十年後的白龍,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必要時不惜犧牲無辜的人。

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當有人逃避了該負的責任,便有他人代替承擔後果。

玄宗瞎眼後依然粉飾真相,後果是繼任皇帝的中邪殞命。

陳玄禮毒死妖貓,後果是自己的兒子與兒媳一瘋一死。

高力士親手造成的勒痕,後果是織錦的老宮女代為受過。

黃鶴獻了活埋的毒計,白龍便要拿“幫兇”丹龍的一條命來償。

當年的金吾衛眾人間接促成了貴妃之死,如今便有金吾衛丟掉一雙眼睛。

白龍和丹龍是一組對比。一個犯了錯的少年,抱著對他人的歉疚,一心彌補,去拯救別人,用尋找光和製造光,來克服黑暗。另一個沒犯錯的少年,抱著為他人鳴不平的堅持,跌落黑暗,與黑暗融為一體,用鮮血來索取他人欠下的債。

白龍和貴妃也是一組對比。同樣是多次被遺棄的孤獨之人,同樣是承受過兩次死亡痛苦的人,貴妃經歷多少絕望傷心,也沒有怨恨詛咒世人,白龍卻被執念所誤,變成了害人的厲鬼。

所以說,無上密在貴妃的選擇裡,也在白龍的修行裡。

不過也可以換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有因便有果,丹龍跟其他人犯了錯,便有貴妃和白龍承受惡果。有光便有黑,貴妃自己不留怨氣,但她的絕望通過御貓轉移到了白龍心裡成了魔,就像神仙和短笛大魔王。

眼珠是慾望的象徵,春琴貪財,麗香善妒,被妖邪操控時眼中閃爍妖異的光芒,妖貓用人們的慾望操控了人們。白龍死時割捨不下貴妃,瞬間求生欲爆棚,眼中也是閃爍藍or綠光。這是電影特意選擇的表達手法,也是對觀眾的提示。

貪慾

嫉妒心

求生欲

第一次見妖貓時,春琴就知它會說人話,還會血淋淋地只吃魚眼珠虐殺,如此妖異恐怖的景象,春琴卻為了貪財渾然不覺危險。

妖貓跟陳家及相關人等,做的是一場交易,先給錢,再索債,陳雲譙夫婦為慾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妖貓偏激的心裡,這些人都用了他的錢財,撓他們幾爪,收了他們眼珠又何妨,不過是一場交易。重點是妖貓對金吾衛本就沒有好感,特殊身份讓他們個人的無辜變得不再無辜。整件事裡最無辜的是春琴,但對妖貓來說,誰讓是陳雲譙的妻子,是陳家的人,更何況殺她的還是陳雲譙本人。玉蓮屬於陳雲譙誤傷,不能算數。

妖貓專吃眼珠,他認為世人多有眼無珠,看不清真假,留這眼珠何用。而且人心黑暗,不配看到光明,人心齷齪,不配看到美麗。

影片中有許許多多幻術,都抵不上最大的幻術師玄宗,他玩弄的最高級的真假,是人心。

電影的結局,丹龍如願看到白龍重回白鶴少年,空海領會了無上密,白樂天找到了詩裡的真情。

白樂天說,這詩是白龍寫的,因為他不再執著於表面上的真假,已經過去的真相往往無法百分百探究,但真相不會因為不被人們看到就不存在,真永遠存在,存在於歷史中,也存在當事人的心裡。電影中古墓的壁畫睜開眼睛,就是這一層意思,歷史自有見證“人”,也許是建築,也許是植物,也許是別的什麼。就像林憶蓮一首翻唱歌《我坐在這裡》裡面的歌詞,“老房子若有話說 它說什麼”“窗口長了眼睛 說不定拍下來拿去廣播”“只有老房子記得這些人的承諾”“窗簾長了耳朵 說不定錄下來拿去廣播”。

我認為空海早已死在海浪中(鑑於海中的鏡頭設計),來到大唐的是他對求真經的執念,也就是魂魄。因為是魂魄,所以不懂驅魔的空海可以輕易看破幻想,而丹龍的幻術高明到連鬼都能騙到。他指引空海明白,真中有假,假中也有真,真相是散落在假象中的碎片。有執念的魂魄未必一定成魔,甚至可以悟道,關鍵在於內心的選擇。在海上度化他的那對母子,我想也許是菩薩吧。

當然,空海理解為活著也完全說得通。所謂幻術,並不是變戲法,戲法欺騙的是人的雙眼,也不是魔法,魔法能真的變出實體來。幻術欺騙的,是人的大腦。空海能看穿幻術,是因為他一心求法,不被慾望所擾,就能直觀本質,不被幻術所騙。但空海卻被丹龍的連環幻術給騙了,因為他一心求法也是執念,有執念就有被矇蔽的可能性。片尾的空海,放下了求法的執念,反而獲得了無上密。

整部電影圍繞愛情傳說,講述歷史的真與假,這是本片的基礎,從理性層面探討真相。在這之上還有精神層面的講述,是感性的對美的追求。

最初的白樂天是感性的,他熱愛美,歌頌情。片末時,經過對真相的理性探究,他找到的美與情更真。

最初的空海是理性的,他冒名而來只為求法,無意救人。片末時,他被貴妃與白龍的故事所感,理解了情與大愛,終於找到了法。

人性、慾望、愛、美,等等一些是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表達這些並不俗,關鍵還是看導演如何表達。

欺騙有多可惡,看看慘死的貴妃。孤獨有多可怕,看看魔化的白龍。

愛有多偉大。

看看貴妃赴死前,只要還有一個人(阿倍)真心對她好,她就有了勇氣,不再孤獨,願意繼續相信人間有真情,甘心犧牲。

看看白龍超度前,只要還有一個人(丹龍)真心對他好,他就失了戾氣,不再孤獨,願意拋開過往種種仇與怨,甘心消散。

電影裡的貴妃是美好的化身,她是光,是愛,是真,是善,是美,是包容,是寬恕,是同理心,是兼容幷蓄,是接納與融合,是盛世真正的強大。

但導演也並非想完全神話貴妃,即使她如此美好,李白還是在見到她後直言相告,我的詩不是寫給你的。完美並不存在現實中,美人不是最美的,盛世也不會完美。大唐盛世衰落前,就是片頭那個成熟到了頭的蘋果,甜得開始發膩,最終摔落下果樹。這能能怪地心引力嗎?引力是客觀規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才是真理,只有思想才能無極。

李白詩中的美是屬於意象的,雖不能見心嚮往之的美,多少人愛慕的貴妃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標準,因為想象中的美,是沒有頂點、沒有實體的,如同維納斯的斷臂。靈光乍現,神來一筆,這種對極美的想象讓詩人沐浴在神聖的光芒裡,熱淚盈眶,哭中有笑。

電影裡有導演對盛世的想象,那種開放、包容、自信,氣象萬千海納百川的燦爛,對文化藝術的尊重,對追求理想的熱衷,對個性的極度包容, 那時的人活得恣意灑脫,自由而浪漫。 他嚮往著看到甚至重現那個時代。

可惜,樂極生悲,盛極必衰,盛世無法永存。《妖貓傳》是一出大唐盛世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盛世的隕滅,是從對美好的詆譭開始的。與《羅曼蒂克消亡史》不同的是,前者是高貴精神在對抗卑劣的過程中被迫丟失高貴,《妖貓傳》則是高尚靈魂在面對齷齪時甘願自我犧牲。

前者偏向來自外來力量達爾文似的摧毀和改變,後者更多指向“從裡面是殺不死的”。前者更積極些但帶了遺憾,後者雖消極些但保留了希望。

因為在改編後的劇本里,作為盛世象徵的貴妃,既沒有被侵略者奪走,也沒有在仰慕者的請求下離開,她留在了中華的土地上,守護她的,掛念她的,依然是我們自己的少年們。

希望在少年。

(電影跟歷史無關,只是個同人,比如玄宗在這裡只是抽象成了皇權的符號,劇本跟原著改動非常大,所以傳遞的思路大大不同,劇組美指和導演的訪談裡都說了唐城並非完全復原,極樂之宴和花萼相輝樓的設計是為了玄幻主題,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關周邊,宣發的鍋還是歸宣發吧,一碼歸一碼,對事不對人)

最後說說電影的缺點。

總覺得陳凱歌導演在某些時候不算很擅長調教演員,他主要是引導作用,最終表現如何還要藉助於演員自身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片中所有演員都非常好,貴妃的虛非常非常到位,只是覺得春琴被妖貓控制前後的變化,似乎不夠清晰。玉蓮這個角色雖然是個功能性人物,但有點太單薄。

而且陳導看重對精神層面的詩意化表達,往往欠缺了細節上的邏輯關聯。再加上廣電審核對鬼魂的禁忌,和院線播放對片長的苛刻,導致電影在表達和剪輯上,應該是被迫放棄了一些東西。

但是像《妖貓傳》這樣的電影,因為有大量的幻術、魂魄等超現實表達充斥其中,尤其應該把需要觀眾分清的真實部分夯實,才能幫助理解劇情和人物,不會模糊觀眾的觀影感受。

比如妖貓大鬧陳府,是用了幻術嚇唬陳雲譙夫婦,還是真的殺了全府的下人。這對理解妖貓的行為非常重要。

又比如最後妖貓作為鬼魂幻化的實體,本來就容易引起觀眾對床下貓屍的混淆感,偏偏還讓白龍的肉體化作白鶴,看起來完全不合常理。能理解導演想留下最終一人一貓的畫面,我可以把肉身化鶴這一幕理解為一種表達手法,因為白龍的肉身是完全純潔沒有罪惡的,殺生從死亡那刻才開始由魂魄進行的。但這種演法太容易帶來觀影不適了,觀眾甚至可能覺得,丹龍竟然用幻術欺騙白龍進行超度……

同時《妖貓傳》也算是一部懸疑片,有許多情節反轉,邏輯一定要順,有可能引起觀眾誤會的細節都要表達得更清晰,杜絕一切不該有的誤導性情節。否則觀眾剛到一個情緒點,就被突如其來的疑惑打斷了。

比如白樂天一個人就能推動石棺蓋這裡,幾乎所有觀眾都注意到了,卻理解不一,這是不應該有的。其實細看,棺蓋第一次被推動時,就是白樂天那側明顯推開了一個角,第二次推到地上依然是白樂天推得快,說明白樂天的力氣比較大,而且空海可能也在棺內協助託舉棺蓋了。這裡改句臺詞就能避免麻煩的事,恰恰是電影較明顯的瑕疵。

又比如棺蓋內的血跡,顏色太豔了些,很出戏,也缺少視覺刺激,沒傳達出那種三十年的滄桑感。

再比如貴妃為何在尸解酒發作前就醒來,這是懸疑的核心情節,必須應該交待清楚的,對交待玄宗和黃鶴對貴妃的態度極其重要。原作裡好像是高力士把針拔出來了一點點?電影完全也可以跟高力士聯繫一下,可以加強貴妃的悲劇感,每個人都是間接害她承受更多痛苦的兇手,無論有意或無意。

再再比如尸解大法跟尸解酒,名字太像,功能卻完全相反,作用交待得不夠清楚,這些不應該靠觀眾再去推理,而是交待清楚方便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推理劇情中的邏輯。

還有故事的連接。黃鶴為什麼跟著玄宗,為什麼獻計,我猜應該是為了榮華富貴,但好歹要交代一下。黃鶴什麼時候告知丹龍真相的,是丹龍配合展示尸解術時,還是意識到皇帝要滅口讓兒子逃跑時,這也應該交代得清楚些,對理解丹龍這個人物很重要。尤其是少年白龍如何被貴妃的氣度折服的,前面為了保持懸念不能多下筆墨,後面揭曉答案時可以用閃回交代個表情特寫什麼的,方便大多數觀眾理解劇情。(當然缺點也不止這些,暫時就說這麼多吧)

否則會有很多人把貴妃理解成瑪麗蘇,白龍對貴妃理解為愛情。

這事真的不能全怪觀眾。

期待將來出一個導演剪輯版,能給出更完整、合邏輯的劇情線。

補註

至於白龍身體消失,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當妖貓試圖爬上冰臺未果,摔出好遠一截後,身體冒出綠光,這是靈魂開始出竅消散的意思,但影片裡做得非常非常隱蔽,我也是最近在電腦上重看時發現的,不曉得創作者的意圖是否故意掩蓋靈魂出竅的畫面,莫非也跟審查有關。按這個思路來看,妖貓被感化後,怨氣逐漸消散,變得衰弱,無法跳上冰臺靠近自己的肉身,而它的靈魂開始溢出妖體重新淨化,雖然過程沒展示,此時發生的應該是純淨的靈魂重回肉身,而後化作白鶴而去(也就是昇天去往西方極樂了)。邪惡變回純潔,黑暗恢復光明,留下的黑貓實體是執念,飛走的白鶴少年是解脫,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