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疫後期經濟的反彈力度取決於這兩個方面

李稻葵:疫後期經濟的反彈力度取決於這兩個方面

李稻葵:疫後期經濟的反彈力度取決於這兩個方面

專家簡介

李稻葵: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多國蔓延,給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疫情將給財政、金融、產業等諸多方面帶來哪些具體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2020年3月5日,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舉辦的線上經濟論壇中,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創始院長李稻葵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表示,疫情如果應對得當,它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可控的。他認為,疫情以後,經濟會出現反彈,反彈力度、大小一方面取決於社會心理的修復,一方面取決於當前潛在的壓力有多大。

李稻葵將整個疫情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醫學方面,在醫療健康體系裡面,集中精力嚴防、嚴控。目前,從各種指標來看,都在逐步逐步的向好;

第二階段的關鍵是復工復產,現在看來複工復產在製造業建築行業、交通運輸行業,進行得還是不錯的。“我們現在正處在復工復產階段,這個工作如果做得好,能夠大大的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它的效果會比任何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得更及時。”

第三階段主要的挑戰是社會心理的修復。他表示,經過這一場疫情,老百姓可能會很擔心自己被傳染上,因為剛剛判斷這次疫情不可能像非典一樣,數字馬上歸零,而可能是循序漸進,國內數字比較好了,但是美國和歐洲的數據可能不太好。“如果第三步棋能夠走得比較好,全年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應該說能夠有一個保障。”

談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長遠影響。李稻葵說到,“我相信再過三、四、五、六年回頭來看,這次疫情對中國和世界而言都是一個拐點,我們判斷是政策取向的一個拐點。”他表示,過去這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似乎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但是最近一兩年,尤其是2019年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了需求側,尤其是長期的需求不足,反映在住房,反映在汽車等方面。

他認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不是簡單的降低槓桿率,中國宏觀儲蓄率比較高,是美國的三倍,宏觀槓桿率就應該高;日本儲蓄率比我們低,槓桿率比我們高。在這個高槓杆應該有一個流動的機制,不良的資產通過正常市場經營能夠退出去和排出去,新的槓桿能夠上來,這是一個政策思路的改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

文章選自封面新聞,2020年3月6日

⊙ 美前國務卿克里:中美應合作以實現更好願景

⊙ 中美關係中的迷思與現實:CCG在第56屆慕安會舉辦中美邊會

⊙全球化智庫(CCG)報告/期刊在線閱讀

⊙CCG訪美“民間外交”開展二十餘場活動:關鍵時點發出智庫聲音

李稻葵:疫后期经济的反弹力度取决于这两个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