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經歷過兩次內戰的,在1949年才宣佈建立共和國,宣告資產階級對於封建主義的勝利,當時查理一世被處死,但是國內的保王派並沒有消失,同時歐洲各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也對英國革命感到了恐懼,但是當時大家深陷30年戰爭的泥沼無力對英國的這一革命干涉。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英國革命以後的歐洲爭霸

英國國內革命對於英國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土地荒蕪,人口減少,工業產值下降,而當時領導革命軍獲得勝利的克倫威爾卻拒絕在政治上進行任何改革減緩稅收。

甚至通過了大規模圈地的法令條文,這使得社會矛盾再一次爆發,而克倫威爾為了實施自己的集權統治,又對自己的對手和曾經的朋友平等派進行嚴格鎮壓。雖然國內短期達到了一種政治平衡,但是這並沒有真正解決英國社會上的各項難題。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而克倫威爾也並沒有真的要非常完善的去解決國內問題,他更多的關注點其實是在國外。克倫威爾建立共和國以後對國內進行高壓統治,但同時對國外進行瘋狂的擴張和掠奪以緩解國內矛盾。這雖然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但是對於英國資產階級的對外擴張而言,卻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克倫威爾鎮壓愛爾蘭起義以後,遠征蘇格蘭,英國的領土版圖真正擴大,並在同時挑起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貿易糾紛甚至是戰爭。

奪取了世界海洋貿易特權並與法國聯合參加反西班牙的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大片殖民地,即便王朝復辟,克倫威爾死,英國的基本國策也並沒有改變,而是依然遵循著克倫威爾的對外政策,只是在具體做法上更加依賴於歐洲陸權強國法國,甚至將敦克爾克賣給法國,並接受法國津貼,站在法國的一方反擊荷蘭和西班牙。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英國的力量還不算強大,另一方面驅虎吞狼,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同時之後的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也有自己的私心,這涉及到英國國內的宗教問題,而也正因為這一宗教問題又使得英國的陣營出現改變,1688年,輝格黨和託利黨共同發動政變,詹姆斯二世自行退位,其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以後為了奪取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權開始與法國進行長期對抗。

又因為威廉三世的關係,荷蘭和英國被迫握手言和,但此時的荷蘭其海洋貿易的霸權地位已經被挑戰,並且與英國也結束了雙方之間的戰爭。

短暫的海洋強國荷蘭,與英荷戰爭

對於荷蘭而言,自1581年建立聯省共和國以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和殖民強國。在17世紀中葉,它的海洋優勢遍及整個世界。但更多的都是海外貿易據點,它幾乎獨佔了東印度的貿易,以及歐洲西南部和東北部的貿易往來,當時任何一個國家也無法在海洋貿易上挑戰荷蘭的霸主地位。

它的經濟和殖民優勢遭到法國和英國的敵視,這兩個國家都想要取代荷蘭,掌握自己的商業和殖民霸權,於是一場激烈的戰爭,便在英國和荷蘭之間爆發。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1651年克倫威爾當政時期頒佈了航海條例,旨在摧毀荷蘭的商業優勢,凡在亞洲非洲美洲以及其他島嶼生產的商品輸入英國必須有英國的船隻,或者是商品供應國的船隻運載。凡有任何歐洲國家輸入英國的商品,必須由英國船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載,違反條例者一律沒收其貨物和船隻。這一點使得荷蘭的利益鏈條出現斷裂,荷蘭拒絕承認。英國便以此條例為由扣押沒收了70多艘荷蘭商船雙方貿易戰爭爆發。

在戰爭的初期,荷蘭奪得了一些勝利,但是被英軍打敗,被迫簽署威斯敏斯特條約,荷蘭被迫接受英國在1651年的航海條例,這成為荷蘭海上貿易霸權衰落的開始,隨後航海條例繼續生效。1665年到1667年,英國和荷蘭爆發第二次戰爭,因為在此期間兩國的爭端並沒有停止,只是因為英國內部矛盾重重,而暫時達到的一種平衡。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以後,查理二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繼續執行保護英國海外貿易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航海條例的執行和內容,並致力於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隨後向荷蘭宣戰。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在此之前法國一方面內部有問題,另一方面國內的正在養精蓄銳,但這一次英荷戰爭法國主動出兵,在荷蘭一方參戰,荷蘭扭轉敗局,英國在法國的建議下,兩國開始和平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667年荷蘭艦隊攻入泰晤士河,燒燬了大量英國船隻,並封鎖倫敦。英國被迫將航海條例作出有利於荷蘭的修改。五年以後,英國恢復元氣與荷蘭進行最後一次戰爭。

但是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時,法國就已經發動了對西班牙的遺產繼承戰爭,這也是法國為什麼能在英荷戰爭當中戰到荷蘭進攻英國的原因,因為這個並不是法國的目的,而西班牙才是法國最想要的東西。而英國隨即合縱連橫在與荷蘭軍事鬥爭結束以後隨即與荷蘭瑞典結成反法同盟,他們共同的利益所求就是西班牙的遺產。即便是敵人,即便是戰略對手,他們也不會允許法國在他們大打出手的時候奪得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爭的勝利。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但是我們都知道英國總是一個反覆的國家,也並不是英國沒有自己的戰略構想和措施,而是因為英國此時正處於王朝復辟和新教之間相互矛盾的政治區間內,所以反法同盟即使英國建立起來的,但同時英國也與法國達成妥協,共同反對荷蘭。畢竟英國所想要的只是西班牙王位繼承不被法國得奪得果實,但也並不想讓荷蘭重新崛起。

開始英國確實獲得了海上的勝利,但威廉三世成為荷蘭執政以後作為威廉的舅父查理二世便不再同荷蘭繼續作戰。所以英國接受了西班牙的斡旋,簽訂了第二個威斯敏斯特條約,尤其是在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以後,英國和荷蘭的海上霸權鬥爭也暫時平靜下來。即便如此,荷蘭也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海洋地位,由英國取而代之。而且英國議會在威廉三世當英國國王時也與威廉三世簽署了很多協議,其中就包括荷蘭艦船和商船必須受到限制,法律上確定的英國對荷蘭的海外優勢。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來看一看在英國與荷蘭進行貿易戰爭時法國在做什麼?

這時期的法國一直在尋求歐洲大陸的霸權,而英國與荷蘭的戰爭,僅僅是法國考慮的一部分,法國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在當時就是與西班牙王朝進行長期鬥爭。雖然30年戰爭削弱了西班牙,法國也獲得了西班牙的一些領土,但是西班牙並未衰落到不反抗的地步,尤其是在1649年巴黎市民發動投石黨武裝起義,西班牙藉此之名派兵進入法國北部,佔領法國東北部地區的重鎮香檳。1653年法王路易十四平息投石黨運動,並積極推行外交政策,1657年與英國結盟共同防禦反對西班牙,次年與德意志北部的邦國建立防禦聯盟抵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西班牙的支援。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正是在這一聯合和打擊之下,西班牙1656年與法國簽訂比利牛斯和約,規定西班牙與法國雙方王室實施聯姻,而英國也與荷蘭簽訂了威斯特法利亞合約,這在剛才說過,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比利牛斯和約對於法國也有很大的助力,它擴充了自己的領土實力,使其成為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強國。西班牙被進一步削弱,而海上霸主荷蘭遭到沉重打擊,英國在當時還不足以威脅自己的霸權地位,這也使法國激起了由自身稱霸歐洲的強烈慾望。

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束縛了法國的發展,那就是連年的大戰包括對英國的支持,使法國陷入財政困境。法國不得不停下腳步,整頓內政改革稅收和關稅條例擴大,對外貿易使經濟有所恢復。在1664年創辦了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中東公司發展海外貿易,致力於訓練強大的艦隊和陸軍。這時的法國如日中天就連英國也無法與之正面爭鋒,但是法國並沒有將英國放在自己擴張其霸權地位的必要道路上,他真正要做的是進一步削弱奧地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哈布斯堡王室控制的國家。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在比利留斯合約當中西班牙和法國路易十四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就有婚姻聯合以及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許諾的50萬克郎嫁妝。但是這50萬並沒有兌現,在其過世以後有其子查理二世即位。於是路易十四就藉著這一理由要求繼承西班牙的部分遺產,包括西屬尼德蘭。但這只是一個藉口,路易十四早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當時正值英荷戰爭時期,法國雖然站在荷蘭一方參戰,但是依然與英國查理二世簽訂秘密協定,英國不在與法國為難,隨後發動了繼承人戰爭。

法國確實佔領了西屬尼德蘭,並且順利進軍,這招致荷蘭和英國的擔心,他們都害怕法國佔領這一附屬地區以後會對兩國產生嚴重威脅出於共同利益考慮雙方在第二次英荷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便萌生出了共同對付法國建立反法防禦同盟的意願,隨後北歐強國瑞典也積極參加。這促使西班牙像法國割讓部分土地也換取兩國和平,但法國並不接受三國斡旋,此事的法國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西歐霸主,面對三股的聯盟壓力,法王路易十四確實想要一硬到底。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但是國內的貴族反對最終只得實施和談,而法國也不算失敗,在整個過程當中贏得了對四國的有利地位,從而簽署了亞探合約,而西班牙在戰爭當中,雖然孤立無援接連戰敗,但不肯做出讓步,在三國聯盟的壓力之下才簽訂合約。法王並沒有這麼好糊弄,在簽訂合約以後距離其實現天然國界和歐洲霸主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在簽訂條約不久,他便籌劃了對荷蘭的戰爭,併成功瓦解了英國和三國聯盟的聯繫,包括瑞典也退出聯盟,並形成法國英國瑞典的反荷蘭同盟。

三方共同對荷蘭作戰荷蘭被徹底孤立,而英國和荷蘭而言,這便是第三次英荷戰爭。在1673年荷蘭進行積極的外交彌補了聯盟的漏洞,將奧地利西班牙和洛林公國組合在一起結成聯盟對法作戰,扭轉戰爭被動局面,而英國查理二世也因為宗教問題在國內受到議會限制,接受西班牙的調停,路易十四知道對荷蘭的戰爭如果失去英國在海上的攻擊,那麼一時難以實現於是轉而進攻西班牙。

可以說在當時,各國之間的聯盟貿易體系因為國家利益的原因就已經如此混亂不堪,但不論怎麼混亂?每一個國家都在想著保證自己國家的地區和國際利益。

大同盟戰爭,法國的短暫霸權

在英國退出戰爭以後,法國繼續說服英國並重新簽訂秘密協定。英國重新成為法國和荷蘭兩國之間國家利益的調停者,幫助法國擺脫因荷蘭的出色外交而陷入的孤立困境。法國最終同荷蘭西班牙奧地利簽訂了邁梅根合約,法國交還侵佔全部的荷蘭領土,恢復兩國的戰前邊界,荷蘭商船有權同法國和敵國進行充分的自由貿易,雖然法國做出了讓步,但在戰爭中的一些優勢也給法國帶來了談判籌碼,法國也由此進入在歐洲最強盛的時期。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如果法王路易十四就此終止,那麼法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並沒有結束,而隨即發動了第三次擴張,這遭到了歐洲各國的聯合打擊。

在一系列混亂的歐洲戰爭宣告結束以後,巴拉丁選帝候於1685年死亡並沒有子嗣,路易十四決定趁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作戰之機兼併德意志的領土,進一步擴展自己在歐洲霸權的優勢。因為歐洲各國實施政治聯姻所以出兵的理由很好找,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主張通過仲裁解決,遭到法王無視。隨即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瑞典,巴伐利亞等結成反法同盟,共同對法作戰,路易十四決定用武力達到自己的目的對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此時的法王情緒戰勝了理智,在剛剛結束了對荷蘭和英國的戰爭以後又再次向荷蘭宣戰,而英國已經爆發光榮革命,荷蘭的執政者威廉三世成為英國王。由此英國也公開執行反對法國的政策。原本的歐洲霸主在轉瞬之間就遭到了幾乎四面八方的歐洲國家的反對,戰爭一直延續到海外的殖民地,雖然法國在陸地和海上都取得了勝利,並且擊敗了荷蘭軍隊。戰爭優勢,甚至保存了長達兩年的時間,但是卻無法迫使同盟國家退出同盟,或停止作戰。

總結,大同盟戰爭的結果

路易十四原本想憑藉強大的法國軍隊軍隊,但是卻陷入了與多個國家同時作戰的巨大消耗戰,法國與各同盟交戰四年多難以取勝,被迫邀請當時依然中立的瑞典國王查理11出面調停,企圖在有利的形式之下與參加反法同盟的各國進行和談,但遭到同盟國家的拒絕。此後路易十四也改變外交手段力圖瓦解同盟。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他知道荷蘭和英國因為這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所以面對法國的善意威廉三世也予以認可,兩國紛紛響應,最終法國外交成功。經過四個月的爭辯,法國與西班牙英國荷蘭神聖羅馬帝國簽訂條約總稱里斯維克條約。法國將兼併的西班牙土地歸還西班牙,承認威廉三世為英國國王,並同意不再援助威廉三世的敵人,英法兩國的海洋邊界進一步被劃分,歸還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但阿爾薩斯依然在法國的統治之下,一舉結束了為期九年的大同盟戰爭。


交戰雙方互有得失,法國雖然獲得了斯特拉斯堡,但是在這場戰爭當中失去了之前吞併的他國領土,法國接連發動的戰爭也過度地消耗了本國的資源和財力也使自己在歐洲被孤立,法國的霸權之位還沒有坐穩就已經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