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減小生命機構破壞

過去的戰爭,由於領導者對戰爭所負的責任往往很難與其個人得失掛鉤,甚至成為其轉嫁國內危機、鞏固個人地位的一種手段,致使戰爭蠻動性概率驟增。如果倒置一下,戰爭首先在領導者之間展開,死亡的先是領導者本身,這種極其殘酷的武力戰是否會少一些呢?農業時代打仗,兩軍對陣,首先是將帥相搏,擺陣佈勢,失敗一方之軍隊必敗。工業時代打仗,雖然高級將領已退居後方指揮所,但前方官兵血與火的拼搏仍是將帥決心意圖的體現,思維的延伸,是智慧的較量,戰略上的失誤很難用戰役、戰術上的努力來挽救。現在打仗,領導者又跑到了前臺。當然,這裡講的領導者,更多的是指領導者群體的概念。卓越的領導人可以使我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信息時代,大量消滅敵有生力量的原則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減小戰爭對生命機構破壞將成為趨勢,取而代之的將是領導人先死,或者說是擒賊先擒王。即通過首先打擊和消滅敵人的首腦機關,使敵人整體癱瘓,失去戰鬥能力和意志,從而贏得戰鬥和戰爭的勝利。提出這樣的原則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就是信息時代高度發達了的攻擊手段,使戰場趨於一體化,前後方界限模糊所帶來的。手段和目的從來都是一致的。有什麼樣的手段就追求什麼樣的目的,想達到什麼目的,就發展相應的手段。現代攻擊手段已經發展到遠程超精確攻擊的程度,與高度精確的偵察手段相配合,基本上達到了發現就摧毀的能力。這使得交戰雙方的指揮員開始追求用力少而收益高、代價小而取勝大的方法和途徑。那就是直接攻擊對方的首腦機關,直接消滅和自己作對的敵方的領導人。這樣更容易較快地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一點,在工業時代是做不到的,軍事技術和手段的發展達不到現在這樣的水平。手段和目的不相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