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导语

说起有哪些名气大的铁三角,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数王刚、张国立、张铁林三位老师的黄金组合,他们的影视剧一出品,基本上万人空巷,不过我们今天不是谈崇拜他们,我们要谈的是明朝的黄金铁三角,“三杨”内阁,当时的年代,上至皇帝,下至士绅都对他们敬仰万分,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可见他们在明朝人心目中的地位。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三杨剧照


了解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的产生跟此人大有关联,胡惟庸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继续沿袭元朝官制,设立中书省,分设左、右丞相。早期的胡惟庸只是一个小官,但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巴结上明朝首任臣相李善长,他可是朱元璋的大红人,淮西勋贵之首,有了这样的后台,胡惟庸从此平步青云,1373年,官升任右臣相,1377年又任左臣相,位居百官之首。

此时的胡惟庸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内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开始独断专权起来,许多生杀予夺的大案件往往不经过皇帝,自己悄悄的处理了,而且在朝廷上排除异己,大肆扶持自己的党羽,许多正直的大臣敢怒不敢言。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胡惟庸剧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胡惟庸的位高权重开始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这是对皇权的挑战,必须要铲除,杀心已起,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一个理由。我们来看看史书怎么记载的: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中官出见之,入奏。帝怒,敕责省臣。惟庸及广洋顿首谢罪,而微委其咎于礼部,部臣又委之中书。帝益怒,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乃敕法司取勘。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当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时谪为中书省吏,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讯,词连宁、节。廷臣言:「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胡惟庸的死罪是因为谋反,然而仅仅是御史中丞商暠告发其谋反,并无真凭实据,不过这些奏折就已足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惟庸一案最终牵连诛杀者三万余人。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朱元璋剧照


内阁的雏形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下诏废除中书省,并且规定后世不得重设,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到了朱元璋晚年,国事日渐繁琐,老皇帝的精力也日渐衰弱,为了弥补精力不足,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

内阁的发展 早期的内阁大学士,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们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到了建文一朝,文人士大夫地位上升,但仍无实权,到了成祖永乐初年,正式设立内阁,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到了永乐中期,内阁职权渐重,成为皇帝的最高决策机构,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制度日趋成熟,形成了完善的政务流程,各地奏章先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

内阁的成熟 明代宗景泰年间,内阁大学士都是从各部一把手以及有实权的官员中提拔,这时的内阁堪称实权内阁,由皇帝直接管理内阁,内阁负责掌管六部。到了武宗时期,在内阁中挑选一德高望重的士大夫,由他统管内部各成员,称作首辅,此时的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到了万历早期,内阁权利达到了顶峰,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并让内阁称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的推动了,进行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此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实际上接近于现代的首相地位,内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府。内阁权力达到顶峰,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明朝的内阁制,成就了三杨

如果没有内阁这一平台,也就没有后世称颂的三杨内阁,是内阁制成就了他们。三杨指的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故称“三杨”。

“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也就是说,明人认为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又以居所位置不同,有“西杨”、“东杨”、“南杨”之称。

西杨杨士奇

1365—1444,杨士奇自幼家庭贫苦,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贫苦的生活让他打小就刻苦努力,勤于苦读,长大后已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在当地学行出众。上天不会亏待勤奋的人,建文元年(1399),朝廷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准备从社会征集文人参加,杨士奇因为学行好被举荐,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仕途之旅,历任翰林院侍讲、礼部左侍郎、兵部尚书,长期主持内阁。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东杨杨荣 1371—1440,建文二年,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受到朱棣欣赏,永乐初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由于他思维敏捷,尤其擅长军事防务事务,深得朱棣信任,多次随朱棣北征,谋划边防。历任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进入内阁工作。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南杨杨溥 1372—1446,他和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他的官宦生涯却曲折的多,杨溥早年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因此杨溥成了汉王朱高煦的眼中钉,后为汉王陷害,入狱十年,虽入狱,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历任翰林学士、太常寺卿、礼部尚书,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

三杨内阁上台

三人都于建文帝时进入翰林院,不过三人并非同时入内阁的,杨士奇与杨荣最早入内阁,在文渊阁协助永乐处理政事,但杨溥一直到明宣宗即位以后,才进入内阁工作,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理国是。此时三杨内阁正式形成,也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开启大明王朝盛世之路

宣宗朱瞻基


他们在任阁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宣宗在三杨的协助下,颇能勤政爱民、信用贤良,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明宣宗驾崩后,三杨组合拥立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英宗继位后,对三杨十分信任,让他们继续主持内阁工作,三杨也遵从宣宗的遗嘱,尽心辅佐幼主,正统年间大明依然海内富庶、四海升平,三杨功不可没。

结束语

大明的铁三角,先后辅助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他们相互信任,能力互补,开启了大明盛世之路。史载“三杨”辅政期间,“凡朝廷大事皆自三公处分。数年间,政治清明,为本朝之极盛。”

参考文献:《明史》

《明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