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宅在家和朋友語音聊天,不知怎麼聊到了奔三的心酸故事……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好吧,身為標準90後,她確實要奔三了,一直沒對象,她說,一開始也沒打算單身的,有合適的誰不找啊,同期的同學都結婚生寶寶了,心裡多少也著急。但是假如結婚後的生活質量降低,那還不如不結。人說白了還是為了自己而活,結婚會幸福誰不結啊,那不合適就是不合適。


獨身主義原本的意思是不結婚,不戀愛,一輩子以“我一個人生活”的狀態為生活原則。它既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一種活著的方式。但我現在想了想覺得我同事說的也挺有道理的,對於“獨身主義”,現在的90後已經有了新的詮釋。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俞飛鴻47歲還未婚,在座談《鏘鏘三人行》中她表示,自己不是堅持獨身的魅力,更沒想過要為自己辯解什麼,而是在她的概念中,更在意自身的狀態,在她看來單身和婚姻之間並不是矛盾而對立的,只不過是一個人自我選擇的兩種狀態,都是為了更好的過生活。


前幾天陳法蓉也在社交軟件微博上發聲,表示她覺得自己一個人挺好的,想要看書就看書,想要睡覺就睡覺。不想和外界有聯繫就讓自己靜下心來出去旅行或是宅在家裡都好。她也是有52歲的人了,我卻絲毫看不出她的老去。她還強調,愛情不要隨便開始,更不要急著妥協。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直的戀愛觀婚姻觀。


值得承認的是,有的人對婚姻是非常牴觸的,甚至全盤否定了結婚的意義,他們認為婚姻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社會關係,它會嚴重束縛影響兩個人的正常生活,還會牽扯到彼此的家人、朋友、同事……但另一些人則會對你講,婚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兩個人遇到的煩惱其實一個人一樣遇得到,並且還沒有人能分擔了。尤其是等你老去,孤獨無依無人送終,心裡連個念想都落不下怪可憐的。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其實兩種人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愁。90後被催婚更多也是家裡覺得孩子年齡到了,該有個人陪在身邊才是。90後這一批青年大多在社會上努力打拼,從我身邊來看,基本上沒有挨著家裡過日子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工作遇到困難了自己解決,生活不開心了還是自己調節,不靠天不靠地的。坦白來說,能力是有了,前途是有了,卻挺辛苦的,一個人的時候,多少也會覺得有些孤單就是了。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艾裡克·克里南伯格的《單身社會》中說,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不婚獨身的人越來越多?有很多人回答,有人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不想將就,寧缺毋濫;有人是因為害怕結婚後的瑣事與不好的結果,不想結婚……總而言之,原因各種各樣,卻沒有害怕單身的。其中有一個人說的有那麼幾分像樣:“一旦你將結婚生子從人生規劃中剔除掉後,就會發現年齡是無法對你形成束縛的,更不會給你帶來恐懼感。人生那麼長,不需要你著急忙慌、緊趕慢趕,你有很久很久可以用來追逐你的夢想,感受這個世界。”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真正的孤獨,是精神無法獲得共鳴的孤獨。“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在其戲劇《間隔》(又稱《禁閉》)中的一句臺詞。薩特試圖把我們個體與他人的關係從本質上定義為“衝突”。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按照某個形象創造自我,而他人的喜惡,以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是我們用來創造自我的工具。他人提出種種要求,設定期望,來對我們的行為做出條條框框的限制,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也就意識到了身為個體的孤獨無依,這,是孤獨的源泉。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由此可見90後恐婚、獨身主義大有其存在的道理。只是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能理解你精神世界,讓你不再感覺到孤獨,不感到靈魂流離失所,那是你一生的幸運,該好好珍惜才是。相信到了那時候,獨身主義也就不是家裡該擔心的問題了。


分享一些一個人的時候能做的事給看文章的你


1、認知自我:其實就是需要你對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人生理想、價值觀做出清晰的判斷。想不清楚的話寫下來也行。長期或短期目標是什麼?最想做的事是什麼?每天都在煩什麼?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評價,再看待事物的時候你會變得更加淡然。


2、專心讀書:知識是一個人內涵的組成部分,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去讀他讀過的書,你會了解這種人的說話方式、做事風格。讀書能讓人增長見識、開拓眼界,能讓人看明白道理所在與人心所向,還會形成你獨特的氣質。


90後的青年危機系列三-獨身主義


3、等待命定:做最好的自己,等命定的戀人。現在的“獨身主義”不再是古板的釋義,很多時候是在等一個合適的人。如果你有幸遇到,一定要抓住才是。人與人的交往,不管是戀人還是朋友之間,1+1>2才是最好的結局。


(小芒芒不茫)一個生活的冷靜觀察者,專注於有溫度的原創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