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張騫傑出的外交家、偉大的探險家、著名的探險家、勇敢的將軍、東方的哥倫布、軍事情報人員等等。當我們強行把這些附加的詞彙粘在張騫身上並形成固定認知時,似乎忘了公元前139年那位從長安出發的使團首領還是一位鮮衣怒馬的少年。拋開累贅似的形容,這位少年的出使到底有產生了哪些作用?本文將為您揭示。

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鮮衣怒馬曾少年,尚未老死江湖間

出發前,張騫並不知道再次踏進長安已經是十三年後了。在此之前,他不過是皇帝跟前月俸600石的眾多郎官之一,可當他歸來時,已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

大月氏,這個在公元前177年被匈奴人趕出河西走廊的部族,遷到了哪裡?是他要尋找的答案。聯和他們反擊匈奴,是武帝交給他的政治使命。他的出使,只是武帝大一統事業的試探。這步閒棋能否走活?武帝心裡沒底,畢竟匈奴人此時已經控制了西域。他選擇聯合大月氏,可能仍是對漢興六十年來匈強漢弱的局面心有餘悸。

果然,張騫剛出隴西,就被匈奴扣留了。同唐蒙、嚴助的順利相比,張騫的歷程驚險多了。這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他沒心思考慮,此時他正被匈奴人壓往王庭。當時在位的軍臣單于並沒有殺他,可能是他的副使堂邑父這位忠心的胡人起了作用,也可能是軍臣單于習慣了匈奴在東亞秩序的主導地位,沒有在意他們。總之,張騫沒有死,而是被送回匈奴右翼(西方)——他被扣留的地方。為什麼被送回?我猜想,可能與當時匈奴聯盟國家的制度有關,人是在西方被抓的,應該屬於西方匈奴王的“戰利品”。我們觀察匈奴國家的構成,需要區分統治族群和被統治族群。軍臣單于這麼做,可能是為了維護國家內部的穩定,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然而,被遣回西方,為張騫出逃提供了地理方便。而漢朝一邊,久等不歸的武帝已經掙脫了祖母的束縛,他不在等待張騫的消息,在公元前133年,設謀馬邑,正是開啟他的抗匈事業。馬邑之謀失敗後,又在公元前129年派衛青、公孫賀、李廣分三路出擊匈奴。祖國的正面出擊,也為張騫逃離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樣,趁匈奴不備,張騫帶著使團僅剩的副使堂邑父以及胡人血統的妻子踏上了繼續尋找大月氏的路。

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路線圖

沒有匈奴人的限制,他很快找到了大月氏。萬萬沒想到,大月氏不惦記報仇了。在匈強漢弱的局面下,我們不能怪它。沒有哪個小國會貿然挑戰霸主,縱使他們之間有亡國之恨。也沒有哪個尾巴國會為挑戰者背書。在國際格局裡,強權代表了正義,只有在行動和軍事中證明自己是強者,才會有人跟隨你。無法說服大月氏的張騫,黯然返回。雖然歸途中又被扣留,但他已經有了十多年的逃跑經驗,很快到了長安。

對長安的武帝來說,甚至對此時的漢帝國來說,能不能聯合大月氏已經不重要了,張騫能活著回來,這股勇者無懼的精神,足以讓帝國振奮和沸騰。

歸來後的張騫,除了報告自己的見聞,還向武帝提出了從西南方繞過匈奴和西域小國接觸的策略。這樣,他又帶著使團出發了。

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張騫出使西南夷

從西南方向繞過匈奴的策略失敗了,但滇國等地方的發現,卻擴大了漢帝國的西南邊疆。從西南迴來了,公元前221年,他依靠自己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知識幫助霍去病成功地把匈奴趕出河西走廊,但受李廣的牽連被削職在家。

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線圖

武帝以軍法處置他是為了維護軍隊紀律,被削職的張騫被沒有閒下來,武帝仍需要他的見聞與經驗來幫助自己復仇匈奴。霍去病雖然軍事上趕走了匈奴,但如何才能鞏固河西走廊並靠這條路來維護和西域小國的交往仍是武帝的心頭大事。這時,張騫想到了烏孫,一個敢和匈奴叫板的小國。於是,他又出發了,結果仍是失敗。但這個策略,卻被武帝及其後來者不斷繼承。從烏孫回來不久,張騫就死了。相比於他的生年、他第一次出使的時間,這是一個準確的數字,公元前114年。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張騫帶給了我們什麼?

《史記大宛列傳》稱他的出使是“鑿空”之舉。張騫並不是第一個走在西域路上的人,為什麼他是第一位被銘記的人?顯然,“鑿空”不是指一般意義的開通西域道,而是強調漢朝與西域互通使節始於張騫。《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鄭吉是漢朝第一位西域都護。張騫的最大功績是把河西走廊從西域的概念中析出。兩漢對西域的經營,發自張騫,此後班超憑藉36個人定西域,也是承其餘惠。他的出使,也激勵著一位又一位後來者。

作為外交使節,張騫是失敗的;作為地理學家,張騫除了回來的報告,也沒寫出專門的著作;那是什麼支撐了張騫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一個強大的漢朝,一個主導東亞秩序的大漢。

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反擊匈奴事業的一部分。反擊匈奴的意義,除了把匈奴打到姓劉、打跑到歐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西域的歸屬以及獲得東亞秩序的主導權才是最實在的。西域三十六國的歸順,葡萄胡椒等水果的傳入,不過是副產品。重要的是,打出了漢民族的精氣神。我們要做第一、要做規則的制定者、要做大哥,這種意識永遠地留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縱然有分裂和戰亂,縱然有屈辱與失敗,但我們總能夠站起來。

是什麼力量締造了大漢雄風?我的回答是少年。漢武帝少年即位,張騫少年出使,桑弘羊少年入宮,霍去病少年領兵,以及那些征戰沙場的少年兵士。這股少年力量,不同於徐福東渡的求仙思想,也不同於玄奘西遊的宗教力量,後世只有鄭和下西洋近之,可惜國家沒能持續經營。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願每一位讀者都能保持這股朝氣蓬勃的進取力量。

讀史手記-張騫:出使半生,歸來帶個少年

城固張騫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