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自明以降,中國史觀對於周邊國際政治的認識過於缺乏,導致了絕大多數國人對於古代中國的周邊政治環境缺乏一個認識,由而產生了古代中國在東亞唯我獨尊的錯覺。然而,在隋唐以前,國人還沒有這種錯覺。

通過對高句麗古國與歷代中原王朝之間的國際關係,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觀念,更深入的認識到古代中國對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所採取的戰略措施。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1.不同的小傢伙

在漢朝時,中國東北部有一個叫做扶余的小部族內鬥,一部分扶余人便遷移了出去。這些遷移出去的扶余人單獨建立了一個國家,名字叫做高句麗。

建國以後的高句麗,回過頭來便與扶余處於敵對狀態,高句麗咄咄逼人,誓要從扶余人身上找回場子,但扶余人與漢朝的關係良好,每當高句麗與扶余發生摩擦的時候,作為東亞的超級扛把子,扶余人老大哥的漢朝便時不時與小弟一起聯手打壓高句麗。也就在這個時候,高句麗開始見於中國的史冊。

史載,高句麗土地貧瘠,氣候寒冷,國小且弱。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卻引起了漢人的注意,他們發現這個小傢伙與其他蠻夷有些不同。高句麗在遊牧的同時,還進行著農耕的發展,也就是說,高句麗擁有著農耕與遊牧相結合的生產方式。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這種遊牧農耕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後來高句麗的發展奠定了根基,然而此時的高句麗盛行奢華之風,認為“宮屋不壯麗,無以示威重”,巨大的支出對於此時的高句麗來說是無法承擔的,要想對國力進行彌補,那就只能靠搶和打。

高句麗人性格豪放,打起仗來一點不含糊,沒過多久就降服了周邊的眾多小族,國力因此而上升。正當高句麗沉浸在東征西討的王霸美夢時,現實給了高句麗夢醒的機會,在它的前方,是漢,那個擊敗了匈奴的存在。

見好就收的高句麗為了消化所佔有土地,乾脆直接依附、稱臣,受到漢玄菟郡、遼東郡管轄,此刻的高句麗看起來十分老實和順服,但是他們的心裡卻時刻在惦記著位於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漢四郡,這一大片肥沃而遼闊的土地使得他們垂涎欲滴,他們在等待,等待一個可以佔領這片土地的時機。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2.挑戰

等待是一個漫長且令人焦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難免有些波折。新朝王莽時期,王莽曾命令高句麗國的軍隊去攻打匈奴,高句麗人一想,這就是忽悠自己去當炮灰啊,於是便紛紛叛逃出塞,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也開始惡化。

此時的高句麗太祖王高宮認為自己的實力有了很大的增長,便有些按捺不住,想通過一番小動作來謀取利益,便開始了與宗主國東漢的摩擦。

高宮請求漢朝賞賜漢四郡玄菟郡的玄菟城,漢朝方面表示不同意,蓄謀已久的高宮在得到這個意料之中的結果後,立馬召集各部落,企圖發大軍佔領玄菟城。

令高宮萬萬沒想到的是,裝備精良的漢軍把他召集的這支軍隊給直接擊潰。高宮詐降,趁漢軍主力撤退之時,火燒玄菟和遼東二城,卻寸土未得。之後,高宮又繼續聯合遼東蠻族圍攻遼東太守蔡諷,就在這個時候,漢朝的鐵桿小夥伴、高句麗的死對頭扶餘國國王看到自己表現的機會來了,發兵兩萬,與在遼東的漢軍聯手將以高句麗為首的諸蠻夷聯軍擊潰。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這場戰爭結束後,高宮病死了。在漢朝使者的恐嚇下,高句麗人感到害怕,便再次歸降。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高句麗問漢帝國索要土地遭拒所,而在大約一千多年以後,高麗國末代國君向剛剛武力驅逐蒙古元政權,擁有百萬明軍的明太祖朱元璋索要鐵嶺,索要不成,發軍攻明,而領兵的將軍一看這是以卵擊石啊,白白送人頭,於是領著軍隊掉頭回了老家,改朝換代,沒錯,這位將軍名字叫做李成桂。

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覺著自己的機會來了,便開始大舉進攻漢邊境,企圖把漢四郡納為己有。然而,高句麗人沒高興多久,便悲哀的發現,盤踞在遼東的漢人軍閥和世家大族不好惹,以公孫度為首的漢族軍閥雖然在中原的戰爭中排不上什麼名號,但收拾起來他們卻綽綽有餘。

在經歷了數次慘敗以後,公孫度之子公孫康最後教會了高句麗如何做人,公孫康率軍深入高句麗,大敗其軍,並且焚燬了他們的國都。

就在高句麗要死心的時候,司馬懿幫了他們一個大忙。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3.玩笑

司馬懿突襲公孫氏等遼東軍閥,且為了消滅有生力量,又對遼東地區進行了一輪大屠殺,將大量遼東漢人遷往內地,直接削弱了漢人在遼東地區歷代所盤踞的勢力,導致了權力的真空與統治勢力的薄弱。

高句麗清楚的看到了這次的機遇,便再次磨刀霍霍的向著遼東進發。然而,上天又給高句麗人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因為此時的幽州刺史是毋丘儉。

對於毋丘儉,很多人也許並不熟悉,但他卻是三國時曹魏集團中的名將。毋丘儉因在遼東作戰立有大功,被封為幽州刺史,在覺察到了高句麗的企圖以後,毋丘儉主動出擊,討伐高句麗。

正始五年,毋丘儉率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兩敗高句麗東川王,兩萬人的高句麗軍被其誅滅一萬八千人,攻入其首都丸都城,進行了屠城,又分路追擊,摧毀高句麗人的聚落。

正始六年,毌丘儉再徵高句麗,高句麗東川王逃跑。毌丘儉坐鎮丸都城,玄菟太守王欣,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分路攻打與高句麗聯盟的濊貊部落。

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次消滅其餘部,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故地再次納入版圖。東川王則在逃跑的過程中病死。

高句麗這次是被徹底打趴下了,但就在曹魏以為高句麗已滅國的時候,殘餘的高句麗人悄悄地回到了故國,奇蹟般的再次復甦。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4.達摩克利斯之劍

五胡亂華時期,高句麗開始了真正的崛起。它聯合百濟國,對漢人勢力受到極大摧殘的漢四郡進行了進攻。到了公元四世紀時候,高句麗基本佔領了漢四郡。

到了著名的高句麗好太王時期,高句麗徹底擊敗慕容鮮卑,並兩度擊敗日本,繼而又征服了新羅和百濟。佔領了漢四郡,得到了其數代所夢寐以求的土地。

到了楊堅建立隋朝的時候,高句麗已經完全建立了律令制國家,設立了百官與朝廷,土地面積和產出相當於好幾個關中地區。

上升的國力使得高句麗擁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高句麗經常聯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後,直接介入到了隋朝統一天下這盤局中,一點點蠶食遼東秦漢故土的高句麗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懸掛在中原王朝的頭上。

因此,從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中國歷史上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朝四位皇帝都把高句麗作為心腹大患。

歷史經驗證明,西北遊牧民族對於強盛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而言並不是最大的威脅。而起與中國東北部,憑藉地理位置優勢和農牧兩種生產方式結合的勢力,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對於高句麗,隋唐兩朝四位皇帝的態度達到了驚人的一致,隋煬帝不惜身死國滅,也和高句麗一直死磕下去;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御駕親征遼東,足可見隋唐時中原王朝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對外所擁有的敏銳的戰略眼光。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5.遼水可廣?

隋文帝楊堅滅陳以後,便派遣使臣帶了一封恐嚇意味十足的詔書,“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但是,沒過多久,隋朝前往突厥的使節居然正好碰到了高句麗的使臣。文帝便覺著給你小子說了也不聽,還和突厥眉來眼去的,沒辦法,只能打了。

文帝出兵三十萬征伐高句麗,運氣卻確實在有些不好,水路兩邊都遇到了極端惡劣的天氣,除了風暴還有疾疫。儘管沒什麼太多戰果,但高句麗王迫於隋軍勢,遣使謝罪,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這卻為後來隋煬帝傾天下之力來攻打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煬帝時,突厥已經臣服,隋朝國內經濟達到了鼎盛,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本就騰出手來的隋煬帝聽裴矩這麼一說,便開始準備攻打高句麗。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大業七年,隋煬帝下詔,動員全國,天下兵馬不論南北,集合於涿郡,起兵百萬,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史雲:“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隋煬帝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浩浩蕩蕩的開往遼東。

煬帝效仿苻堅,要玩就玩大的,可是奈何有百萬雄兵,煬帝卻不是韓信,由於指揮不當,供給不足,楊廣的第一次親征慘敗而告終。

大業九年,煬帝第二次御駕親征,親統六十萬軍徵遼東,但是國內楊玄感叛亂,隋軍不得不班師回朝而平亂。

第二年,隋煬帝第三次親征,高句麗這次是在有些吃不消了,雖然前兩次煬帝親征都沒有什麼戰果,但高句麗的國力卻因此消耗巨大,再和煬帝死磕下去,恐怕沒被隋煬帝給滅了,自己內部就先完蛋了,遂遣使請降,煬帝見挽回了些面子,加之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遂班師回朝。

然而,高句麗還是沒來朝覲,也拒絕放回俘虜的大批隋朝軍民,並用隋軍戰士的屍骨築城景觀,來恐嚇前來征伐的中原王朝。

雖然煬帝因征伐高句麗使得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最終而身死國滅,但煬帝的三次親征卻極大的消耗了高句麗,方俞先生的《爭霸東北亞》中有這麼一句,“中國用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讓高句麗失去了成為東北亞霸主的最好機會”。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6.不為子孫憂

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四方夷狄挨個被打服,隋末的緊張局勢終於安定了下來,騰出手來的唐太宗便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

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唐,訴說百濟對其的攻伐,以及與高句麗對唐圖謀不軌,企圖斷唐朝的通路,太宗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拒絕,太宗便決意征討高句麗。

唐太宗曰:“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蕩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徵,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

從唐太宗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征討高句麗的原因:

一、高句麗佔有的遼東土地,本就是秦漢故土,現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二、隋出師死傷頗重,為中國子弟復仇。

三,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繼隋煬帝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接著,唐太宗御駕自洛陽出發,加入進攻遼東的陸軍。

張亮率水軍渡海襲佔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

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句麗舉國震恐。

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還朝,沒有達到預期對高句麗滅國的戰略目標。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於高句麗的征討雖然沒有達到戰略目標,卻也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太宗回朝後,群臣上奏,建議改用小股偏師襲擾,消耗其國力。唐太宗納之。

64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

655年,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句麗;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

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7.滅國

終於到了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唐滅百濟,剪除掉了高句麗的羽翼。

龍朔三年,劉仁軌指揮唐軍在白江口擊敗來援的日本軍,焚燒日本船隻四百艘,史載“煙炎灼天,海水皆赤,”通過此戰,日本便義無反顧的走上了學習唐朝的路子。

而距離高句麗的徹底覆滅越來越近,公元666年,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

李績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

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

隋唐為何拼了命都要滅掉高句麗?為後世子孫取,不為後世子孫憂!

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江。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

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李績縱兵登城鼓譟,焚城四周,泉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分其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由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領兵兩萬鎮守。高句麗的貴族和約十萬百姓被遷往中原,少部分留在遼東,一部分流入新羅。

至此,這個與中原王朝來回走了這麼多回合的古國終於在隋唐巨大的軍事打擊下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高句麗雖然滅亡,但通過它與中原王朝的歷史。我們可以認識到兩點比較有價值的東西:

第一,中國史觀自明以降,對於周邊政治形態的認識有所缺乏,只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更好的體會到古代中國對外的戰略理念和根本支撐。

第二,一個國家,只有擁有敏銳的戰略目光,認識到外患所在,採取積極主動的戰略應對措施,才可以維護國家安全,在競爭中掌握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