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誰?既不是名臣魏徵,也不是國戚長孫無忌,而是布衣宰相馬周。對於他的諫言,李世民採納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01

說馬周,得從另外一個人說起。

公元626年7月2日,位於長安城大內皇宮北宮門的玄武門發生了一次流血政變,本因戰功與威信皆不及弟弟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聯合弟弟李元吉欲陷害李世民,結果反被李世民所殺,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為贏家,與一個當時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不無關係。這個小人物名叫常何,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人。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位是個有奶便是孃的貨色,先是參加李密的瓦崗軍,然後投靠王世充,後來又成了秦王李世民的部將。

在為李世民工作期間,這位因功獲得了一個重要職位——玄武門守將。

這個職位如此重要,以至於把魏徵都“驚動”了。

當時的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他見太子與秦王的矛盾越來越大,預感到兄弟倆早晚要攤牌,便勸李建成早做準備,這個準備之一,就是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把他培養成心腹。

對於有奶便是孃的人來說,這種收買肯定很容易成功,何況收買他的是太子,別人想巴結都巴結不上呢。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靠收買產生的“友誼”,是最靠不住的,因為一個人既可以被這個人收買,也可以被那個人收買,誰出的價錢高,誰願意付出的利益大,這個“商品”就屬於誰,與拍賣是一個性質。

所以,當李世民決定背水一戰,他想起了自己過去的這個部將,親自去“暗訪”常何。常何決定站在他這一邊。

對於這次“暗訪”,有關史料的說法是“常何看出了其中的利害,決定助李世民成事”。

但事情肯定沒這麼簡單,如果李世民對他沒有許諾,讓他覺得跟著李世民將有更多的肉吃,估計常何也不是那麼好“騙”的。要不就是他確實認識到李建成不夠格當皇帝,而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才是當皇帝的料,幫李世民上位,既有利於他個人,又有利於國家。

無論怎麼樣,李世民的這次“暗訪”沒有白跑,於是,趁李建成和李元吉經玄武門一同入朝之機,常何把玄武門關得死死的,把那兩位和他們的幾千手下隔離開來,使其在政變發生時無法救援,這樣一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成了沒有外殼保護的穿山甲,被李世民一口吃掉。

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02

李世民變身為唐太宗之後,常何因功升為中郎將。

常何是武將出身,沒多少文化,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因為沒讀過多少聖賢書,所以腦子裡就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比如“一僕不侍二主”之類(這可以用來解釋他“有奶便是娘”的行為),壞處是當需要他拿筆桿子的時候,他就傻眼了。

比如貞觀五年,李世民要求每個在朝官吏都要寫一篇文章,議論議論時政的得失。常何傻眼了——老子只會舞槍弄棒,哪會弄這玩藝兒?門客馬周勸主人彆著急,這篇文章我來替您寫。

這本是個權宜之計,為了完成任務而已,沒想到文章交上去後,李世民看了大吃一驚,因為他明白,常何是個大老粗,他那點文化水平,充其量能把請假條寫通順,可是他交上去的這篇文章,分析之透徹無人能比,其中提出的20條建議,條條堪稱“金玉良言”,具有極高的價值,與多數大臣呈上來的那些陳詞濫調或者誇誇其談,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大驚之下,李世民興奮得不要不要的——這說明常何這小子身邊有高人,這種高人,正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就讓他老實交代,文章到底是誰寫的?常何不敢隱瞞,“供”出門客馬周。

常何的行為,有個行話叫“欺君罔上”,在歷朝歷代都是大罪,不少人還因此丟了腦袋。然而,李世民不但沒有責怪這個“欺君罔上”的傢伙,還因他為他發現了馬周這個奇才而予以重獎,當場賜給常何三百匹錦帛,第二年再賜絹一百匹,加太中大夫,除延州諸軍事延州(今陝西延安)刺史,進爵武水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然後就是一路坦途,從貞觀十一年的“授正義大夫,涇州諸軍事,行涇州(今甘肅涇川)刺史”,到貞觀十二年(638年)的“入朝為右屯衛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的“敕修營建九成宮,授左領軍將軍”,再到貞觀十八年(644年)的“奉詔領兵於豐靈等州,防備薛延陀,兼右武衛將軍”、貞觀十九年(645年)的“授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直到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的“除資州(今四川資中)諸軍事,資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的遷使持節都督黔思費等十六州諸軍事、黔州(今重慶彭水)刺史。

這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仕途竟也如此順暢,與上述兩大功勞,不無關係。

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03

那麼這個馬周,到底有何過人之處,以至於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厚愛,後來又成為他最信任的布衣宰相呢?

出生於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的馬周,與史上眾多牛人一樣,也是個苦命人兒,從小就成了孤兒,家裡窮得叮噹響,喜愛學習的他雖然精通《詩》、《傳》等經典,學問遠近聞名,但他自己卻不像別的牛人那樣,動不動在朋友圈發“苦難是一筆財富”之類的雞湯,對他來說,苦難就是苦難,苦難既換不來吃的,也賣不了錢。

他更不像那些人那樣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而總是因貧困失意而放浪形骸,導致人們對他產生的不是尊敬,而是厭惡。

雖有一肚子學問,雖年方二十就滿腹經綸,見識不凡,卻無伯樂賞識,連個養家餬口的工作都找不到,換了誰誰不鬱悶?

武德年間,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卻是個助教,只能說聊勝於無,所以他的心境,基本上沒有改變,依然整天借酒澆愁,工作也不用心,多次遭刺史達奚恕——還想不想幹了?不想幹就滾!

滾就滾,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馬周憤然離職,卻再也沒有找到可以留他的地方,只好在曹、汴之間流浪。浚儀縣令崔賢首也來欺負他,想怎麼侮辱就怎麼侮辱。

看來此處真的容不下爺了,那就乾脆遠走高飛,到首都長安去,那裡才有廣闊的天地!

然而,長安的天地雖然廣闊,卻仍然沒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只能寄居一個小小的旅店中,連老闆都不待見他,讓他自己照顧自己,而只顧照顧有錢的商販。

這種待遇也不是第一次了,馬周也不以為意,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獨飲”,把老闆驚得目瞪口呆——這人到底是人,還是酒罈子?

若不是中郎將常何收留了他,讓他當了一個門客,他的命運,也不知會有多慘。

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04

李世民做夢也沒想到,大老粗常何府中居然藏了這麼一個奇才,馬周也沒想到,原本“為主分憂”的一篇文章,竟然獲皇帝大人如此青睞!

也許馬周自己,並未認識到那篇文章的價值,但在李世民眼裡,他看到的是一篇“甚合朕意”的奇文(一千多年後的毛主席也曾給予馬周的《陳時政疏》極高評價,稱其為西漢賈誼《治安策》之後第一奇文,並認為馬周的才德遠在商代名相傅說、助武王滅紂的姜子牙之上),所以他想馬上見到這篇奇文的作者,當天就予以召見。

他太急於見到這個人了,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居然四次派人去催,及至馬周到來,一番交談過後,李世民對他不同凡響的見解更是佩服有加,“與語甚悅,令值門下省”。

也就是說,馬周的起步並不高,李世民最初僅僅是讓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很可能屬於“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那種,但如此奇才,又得皇帝大人如此賞識,不青雲直上是不科學的。

於是——

貞觀六年,因“奉命出使符合旨意”,馬周被授監察御史,其諫言大多被李世民採納,隨後又被授授侍御史加散朝大夫。

貞觀十五年升任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檢校晉王府長史,拜授中書侍郎,併成為太子李治的老師。

貞觀十八年,馬周升任中書令,依舊兼任太子右庶子,同年,李世民征討遼東,太子李治坐鎮定州,李世民令馬周和高士廉、劉洎輔佐。

貞觀十九年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書。

貞觀二十一年,馬周加銀青光祿大夫。

自從入朝為官後,馬周不但能力出眾,更是小心謹慎,認真負責,在工作上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也從來沒有受過處分,堪稱完人,深受李世民信任。

而他短短十多年時間,就從一介布衣官至宰相,軍國政令都歸他掌管,成為皇帝大人最得力的助手,不知算不算一個吉尼斯紀錄?

如果算的話,那麼這個出身卑微毫無背景的屌絲,還創造了一個吉尼斯紀錄,那就是“讓”皇帝大人當著其他大臣的面對他“朕若是一天沒見到馬周,就想他得很”(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又親筆寫下“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贈給馬周。

這樣的“肉麻”話,史上有幾個皇帝對大臣說過?

李世民最看重馬周的,似乎是他的“忠良”,而馬周最大的貢獻,在於勸諫,他巧妙的進諫藝術,還成為後人學習的“教材”,所以對於他的諫言,李世民採納率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盡孝上皇、廢除世襲、祭祀太廟、嚴明賞罰、倡行節儉、與民休息、約束藩王、選拔良吏等等,李世民所做的這些大事,都是馬周勸諫的結果。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提到馬周這個名字,不由得就會想到他那句名言——臨天下者,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者,正是一千多年前的這個布衣宰相。

李世民之所以特別欣賞他,還因為他提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治國原則——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而大要節儉於身,恩加於人,故其下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

李世民最信任最願意納諫的不是魏徵,而是馬周!

萬分可惜,這樣一位治國奇才,卻患上了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的消渴病,整年不好,哪怕李世民親自為他調藥,皇太子親臨問病,也不見好轉,並且病情日益加重,於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初九病逝,年僅四十八歲。

馬周去世後,李世民為他舉行了最高規格的葬禮,還特別讓他陪葬於自己的昭陵。

從破格任用馬周這件事來看,李世民的胸懷之博大,的確非常人可比,如果他不具備比其他帝王更博大的胸襟,對弄虛作假的常何也來個“欺君罔上”,那麼馬周這個奇才,可能一輩子也不過是個門客,甚至與“欺君罔上”的常何同罪,也未可知。

世人常常爭論一個問題:是千里馬重要,還是伯樂重要?千里馬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伯樂去發現,那麼它一輩子也不過是一匹普通的馬。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老天爺做得到這點,問題是,你做得到不拘一格發現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