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內容摘要:人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一項流行時間相當長的喪葬文化,直至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還相當流行,尤其以秦國為最,那麼,為什麼秦國會將這項殘忍且有損國力的文化延續瞭如此之久呢?本文就來剖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何為人殉?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彙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要說起人殉的起源,恐怕還有一定的爭議,畢竟,考古資料只能反映目前的一些數據而已,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人殉的起源肯定是在史前時期。早在齊家文化時期,就曾經出現過女人對男人殉死的埋葬方式,可見,殉死的習俗早已有之,大約應該起始於父系氏族社會時期。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齊家文化紅陶盉

之後,私有制開始出現,貧富分化也就隨之而來。慢慢的,一些制度雛形就出現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方國。有了國家機器,人殉就不再僅僅是個人行為了,以前,人死了,把自己的女人帶走也就可以了。但擁有大量財富的統治者不再滿足於此等殉葬層次,而是把姬妾、臣下、奴隸也納入到了殉葬隊伍。這下子,殉葬的規模一下子就提了上來。到了商朝,我國的殉葬習俗達到了鼎峰。有些人說,周滅商,是人本主義的勝利,事實上,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西周早中期,還是保留了大量商朝的習俗和制度,比如殉葬就是個典型案例。一直到春秋,殉人的做法還是非常普遍。《墨子·節葬》曾經這麼記載: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十。

可見,周人的殉葬規模也很大,並談不上什麼“人本主義”,這時候的文明,還是具有很強的原始性。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武王伐殷

秦國的人殉規模之大令人瞠目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國的人殉制度肇始於秦武公時期,原文是這麼說的:“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這裡面的“初”,意思就是秦國從武公開始才有的殉葬。事實上,《史記》記載是不準確的,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至少在秦襄公時期,秦國就已經出現了相當規模的人殉,甘肅大堡子山秦公墓就是例證。

從殉葬規模上來說,除了秦武公的六十六人,還有秦穆公的一百七十七人,秦景公的一百八十六人,其數量都遠超其餘諸國。根據《左傳》所載,晉景公僅僅殉葬一人,楚靈王僅僅殉葬兩人,這與秦國的規模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秦穆公相

從殉人的身份上來說,秦國也別具一格,不僅僅婢妾、近官從死,就連貴族、大臣也被捲入了殉死的漩渦,可以說,貴族們也是人人自危,只要國君喜歡你,就會把你帶走。關於這個事情,《史記·秦本紀》有這樣一段記載:

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榮,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緘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不用說,大家肯定猜到了,這裡面所說的三個人是名副其實的貴族,當時以賢良、勇武著稱,可謂算得上是人傑,可是,就是這樣的貴族,也沒逃掉殉葬的命運,可見,秦國當時的殉葬之風有多重。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為什麼會是秦國?

既然春秋時期,人殉在中原諸國中已經接近了終點,為什麼秦國依舊興盛了很多年呢?關於原因的分析,主觀性就會顯得比較強了,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其實應該慎重言之的,但考慮到只是與大家探討,並非是學術論文,也就斗膽陳述一二吧,還望方家斧正。

其實,要想分析明白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展開,那麼,咱不妨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第一,從秦人的起源問題談起。這個問題比較大,爭議肯定也比較多。秦人久居西隅,但實際上並非土生土長的“西方人”,其祖先應該是來源於東方。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觀點,提出來的非常早,也逐漸被史學界不少人所接受。後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通過對戰國竹簡的修復和研究,其中內容也基本坐實了秦人祖先來自東方的說法,其原文是這樣的:

飛廉東逃於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於朱圉,以御奴虘(cuó)之戎,是秦之先。

毫無疑問,戰國時期的竹簡,顯然比《史記》的可信度要高很多,這裡面說得很明白,意思就是一個叫做飛廉的人套到了商蓋部落,周成王征伐商蓋,最終將飛廉殺掉,並把商蓋的民眾遷徙到了朱圉,讓他們來抵禦戎人。那麼,朱圉在哪裡?這個沒什麼爭議,也就是現在的甘肅,而處於西部的少數民族,被中原政權統稱之為“戎”。換句話說,秦人是商蓋氏的後裔,也就是東夷的一支,屬於典型的商人後裔,這就不難理解了,秦人既然是商人後裔,繼承商人的一些習俗也就無可厚非。

商人向來有“靈魂不死”的風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深入人心,遵從的是“先鬼而後禮”的傳統,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和放馬灘秦簡的《日書》也有大量關於鬼神的記載和描述,所以,秦人殉葬之風盛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雲夢睡虎地秦簡

第二,從秦國制度的滯後性談起。人殉制度的盛行其實是與奴隸制相伴而行的,從秦國的殉葬規模和方式來看,人殉在秦國早已經形成了制度,這種制度化的背後,與社會體制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不妨從奴隸制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春秋時期的秦國,雖然在秦穆公時期曾經獨霸西方,但東部卻一直被晉國遏制,幾次東出都是以慘敗告終。因此,與中原列國相比,秦國在制度發展方面存在相當一段時間的滯後性。當中原列國的奴隸制開始出現鬆動,封建制開始蓬勃發展時,秦國的奴隸制反而剛剛發展到鼎盛時期。而人殉的“主力軍”其實就是奴隸,奴隸是可以自由買賣、任意屠殺的,加上,秦國獨居西戎,長期與戎人發生戰爭,戰俘的數量也相當巨大,這就給人殉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儲存”,所以,無論從制度上,還是從地緣上,都對秦國的人殉造成了影響。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秦霸西戎

第三,從秦人的地緣和習俗談起。文化和習俗向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交融的,秦人久居西戎,與戎人不但發生戰爭,還會發生交流,甚至雜居,那麼,久而久之,風俗自然也會與中原列國迥異。這一點,《史記》裡面有記載:“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狄。”也就是說,秦人長期處於戎狄包圍之中,逐水草而居,中原各國都視之為蠻夷。關於秦人的習俗,商鞅也有過類似的描述:“始秦戎狄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為其男女之別。”從這裡可以看出,秦人的風俗確實已經沾染上了戎狄之氣,與中原的風俗已經相去甚遠。由於地緣和習俗的影響,秦人對禮制的重視程度較低,這也是秦人殉葬之風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秦獻公影視形象

人殉在秦國的終結:從秦獻公的個人履歷談起

眾所周知,秦國的人殉是被秦獻公廢止的,那麼,肯定與他個人的經歷有一定的關係。秦獻公的一生,可謂是一波三折。他的父親為秦靈公,本來他是可以順利繼承君位的,誰知他叔祖父插了一槓子,發動了政變,生生把君位給奪走了,也就是歷史上的那位秦簡公。當時,年僅十歲的秦獻公(當時還是公子連)逃到了魏國,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巧合的是,秦獻公在魏國流亡期間,正好是魏國變法之際,他親眼看到了魏國通過變法強大的過程,受到的刺激很大。後來,秦獻公回到秦國,奪回了君位,也開始效仿魏國,實行了變法。雖然變法不徹底,但卻為秦孝公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秦獻公的變法措施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人殉這個制度,於是,人殉就在秦國逐漸消失了。應該說,人殉在秦國的消失,還是受到中原的影響才最終實現的。


殘忍的文明,淺析秦國人殉制度盛行的原因

秦國武士

從更深層次來說,人殉的消亡,其實代表著奴隸制的衰落,這也給商鞅變法吹響了號角。

好了,關於人殉的問題,就寫這麼多吧,歡迎網友們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