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梁啟超曾經評價道如果說商鞅是秦國的俾斯麥,那麼

趙武靈王則是趙國的彼得大帝。為什麼這麼說呢?趙武靈王可謂是一個雷厲風行的改革家,在戰國時期趙國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且常受小國中山的侵擾。趙雍接手王位之時剛十五歲,可謂是內憂外患。

父親殯葬之時“五國會葬”,以魏國為首的幾個大國想借會葬之名趁少主年幼以圖趙國。但趙雍拿出決一死戰的態度,使得各國紛紛放棄。但此時的趙國,處境非常堪憂,白狄的中山國猶如一顆釘子釘在趙國的心臟。而且其他各國,也對趙國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趙雍不得不做出變革。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一、 趙武靈王上位變革圖強

趙國一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西鄰有虎狼之師的秦國;南有戰國七雄的齊國,楚國;北有婁煩,林胡等少數民族;東接燕國,魏國。而且還有猶如頑疾般的中山國在境內,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據《戰國策》記載,在趙武靈王十九年,秦國因立君問題產生內亂而楚國又與越、齊聯軍開戰,燕國正值休養生息時期。這一年,趙武靈王的機會來了。

1、推行胡服的背景

趙武靈王上位以後,一直視中山小國為眼中釘、肉中刺。奈何,自己敵國太多不敢隨意開戰。值此天下大亂之際,各國自顧無暇自然也不會過多的插手趙國事務。於是便親率大軍在邢臺與中山國展開決戰

但出乎意料的是,小國中山戰鬥力非常頑強使得趙國在這場戰役中一直失利。自此,趙雍便開始反思。他想到了

“來飛如燕,去如絕弦”的胡人,他們身著短衫窄襖,在騎馬作戰時非常機動靈活而他們的騎兵和弓箭相較於中原的戰車,長矛也更加的有殺傷力。他對手下說“有如此之強軍,何有不勝之理?”

所以他發表“身胡服,學騎射”的號召,決定深化軍隊體制改革,以改變被動的局面。自古以來“賤夷狄”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植根於所有人的腦海中。所以趙武靈王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受到了叔父趙成的反對“更古之道,逆人之心”。

趙武靈王盛怒的駁斥他,凡是都應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該拘泥於古人之道。大家的反對,更加強了趙武靈王的決心。因為他知道,胡服騎射之法一出其他國家也會遇到反對之聲,那就能使自己始終處於上峰。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史記》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與中原有過接觸。而且也有軍隊中的士兵自發的“易胡服,學騎射”。不過這只不過是某種取勝的手段,或者計謀,並沒有全軍推行。同時,燕國和秦國也曾經招募過胡人士兵,為己所用,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僱傭兵”

但誰都不敢在自己的國家,率先推行全軍“胡服騎射”,因為這樣會承受來自國內很大的壓力。會被人視作是侮辱。趙武靈王就做了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實行軍隊改革強軍強國。王國維曾說如果趙武靈王沒有死,趙國將是唯一一個能阻止秦軍統一天下的國家。

2、力排眾議、推行改革

雖然反對之聲一片,但趙武靈王心意已決不會因此而重要。據《戰國策》記載,趙武靈王在朝堂之上發佈全國“著胡服,習騎射”。並且他親自穿著胡服,佩戴弓箭上朝,起到了

表率作用。這一事件,也被收錄在了初中歷史課本當中。

自此之後他每日親自率領士兵,不斷的練習彎弓射箭,騎馬砍殺,並定期的組織狩獵和演習活動。相傳,在今天邯鄲的插箭嶺就是趙武靈王曾經訓練士兵的場所。眼看胡服之風盛行,趙武靈王的叔父又糾集群臣,散步謠言“雍本不順吾等,此則為其之辱於耳也”。

《史記·趙世家》對趙武靈王聽聞後做法的描述是,他立刻彙集文物群臣於廟堂之上,本人身著胡服手拿彎弓。並對著臣下們說,如果誰膽敢再提出異議,我就用胡人之箭射透他的胸膛。自此之後,胡服騎射算是正式的在趙國境內推行開來,再也無人敢提出反對意見。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今吾之胡服騎射於百姓,而後必論寡人之德,奈何?”因為國君的大力推崇,其轄區各地民眾紛紛響應,穿上這種上褶下絝,並配貂、蟬紋樣,腰帶金鉤,足登短靴的服飾。這比起中原服飾而言,除了作戰靈巧而且在從事農耕活動中也非常方便,提高了國民生產水平。

3、胡服騎射的進一步推廣

國運昌盛與否,與民眾對國家之信心是分不開的。為了增強百姓對國家的信賴,趙武靈王多次以身示範,展示胡服騎射的好處以求民志。雖然趙國的兵力有限,經費有限。但趙武靈王還是傾盡所有組建了一隻人數不多的騎兵部隊

《史記》記載,這支精銳部隊由他本人親自率領,於高邑大破中山國主力部隊使其大傷元氣,橫貫中山東西直到代郡猶如無人之地。此後,又率軍抵達邊境無窮之門橫穿樓煩和東胡境內,無人阻攔。繼而向西,渡過黃河到達東胡的老巢

黃華

此舉極大的鼓舞了士氣和人心,同時也更有利於胡服騎射的推行。趙武靈王趁熱打鐵,再次召見群臣,展開胡服騎射好處的討論。由於趙國身處北地邊境,與中原諸侯國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其境內就有許多的胡人,所以學習起來也非常方便。其次武靈王此行使得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好處。他們深信,胡服騎射武裝成的軍隊勢必能一統天下。結束此四分五裂的局面。趙雍還向叔父公子成,明確表示不會動搖他的利益也表現出了自己的決心以及整體構思。從而,得到了全國上下的支持。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二、 胡服騎射制度影響深遠

胡服騎射的推廣,其意義遠不止於軍事和民生層面。此舉一推,等於是釋放了一個信號——蠻夷在趙國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能入朝為官,不再受輕視。趙武靈王率先打破了“賤夷狄”的概念,不再以夏為貴。這種積極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

1、 功在當代

這種以“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的做法,甚為有效。在得到全國支持後,趙武靈王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親作表率,並指導指揮訓練,將跟隨自己的騎兵轉化為教官團。以便於更好的訓練大量騎兵。

步兵如果想要成為騎兵,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成績合格以後才能進入騎兵部隊。與此同時,趙武靈王還招募了大量的“僱傭兵”,使其他騎兵耳濡目染以便更好的學習。這兩支部隊的指揮權全為趙武靈王一人所有,此時的他在趙國可謂是處在了

權力的巔峰。其他王公貴胄再也無法干擾他的決定。

從此騎兵的地位大幅度上漲,《戰國策》曰“百姓皆盼家有騎兵”。因為當時的騎兵相當於“特種兵”,待遇與普通貴族無異,而且也有更多可以晉升的空間。此後趙武靈王率領他的騎兵軍團先滅中山國,西與秦國交手,直取潼關,離咸陽僅一步之遙;南抑魏國,齊國,北驅三胡,拓土三千餘里。一時之間,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史記》誇讚趙國曰“趙騎,天下不二”。而且騎兵的誕生也促進了本國遊牧業的發展,一時之間養馬業在國內蔚然成風。而且隨著胡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他們所掌握的先進技術也大肆傳播。“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胡人身上堅毅勇敢,吃苦耐勞,重義尚武之精神也植根於趙國百姓的骨髓。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除卻了民族自卑心理,樓煩和東胡紛紛歸附與趙國。“林胡王獻馬,樓煩王致其兵”。一個提供戰馬,一個提供士兵這都使得趙國得以越來越強大。趙國,自此由一箇中山小國都敢欺負的國家變成了東周強國。

2、利在千秋

趙武靈王是偉大的變革家,雖然胡服騎射只是在軍服上做出了變革但他的意義卻不僅於此。這使得人們一直以來輕視蠻夷的傳統思想發生了動搖,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就像樓煩和東胡等民族早就成為我中華民族之一員,沒有分別。

人們常說第一印象,而見到一個陌生人首先會根據其服裝樣式來判定此人。胡服騎射的推廣也弱化了此項,衣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便利。如果穿著不方便,那還有何意義?短窄的胡服,不僅利於作戰還利於躬耕生產。

自古華夏多鄙視蠻夷,但當大家都穿上了同樣的服裝之後,夏夷之界限也就不是那麼的明顯。此舉加強了胡人對於華夏的依附心理,為後來秦漢一統天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也奠定了基礎。而且自此以後,華夏的服飾多學習借鑑於胡人,到了魏晉時期這已成了普遍現象。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實行的制度改革,為何會成為趙國的發家史?

三、結論

毫無疑問,趙武靈王此舉是非常正確的。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變革精神,固步自封只會使自己越發的軟弱。只有下定決心,做出改變,虛心學習他人之優點,才能使得自己不斷的強大,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