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如果說魏國和韓國的苦惱是深處中原腹地,四周都與他國接壤,無險可守的話。那麼趙國的苦惱就是國內涇渭分明的兩種文化,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

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趙國由於出力最多,在分地盤的時候,拿到了面積最大的一份,主要是原來晉國北部區域的土地。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1|三家分晉

趙國原先的大本營在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地區。在完成“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第三任君主趙敬侯高瞻遠矚,將都城從晉陽遷到邯鄲,大約在河北南部。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地處平原,經濟更加富庶,交通更為便利;二是離中原更近,便於趙國參與到各國的角逐中去。

趙敬侯自中矣徙此(邯鄲)。 ----------《漢書·地理志》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2|趙國遷都

但是遷都也帶來一個問題,邯鄲太過靠南了。之前說過,趙國的土地繼承於晉國的北部,其北方能夠達到今天山西與河北的北部,甚至內蒙古地區,直接與草原遊牧民族接壤。

來往比較密切的有樓煩、林胡等草原部落。趙國與他們經常發生軍事碰撞和商業來往,雙方百姓之間通婚是很常見的事情,甚至趙國的高層貴族也與草原部落通婚。很多趙國的大臣身上都有草原血脈和背景,這在戰國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時間長了以後,趙國以北方的代郡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草原遊牧氣息濃厚的文化圈。而在南方的都城邯鄲,則是典型的中原農耕文明,歷來瞧不起北方的遊牧文化。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3|趙國南北兩大中心

文化上的差異,逐漸演變成趙國南北兩派的政治勢力。這兩派人馬誰也不服誰,從開始的敵視,發展到後面要動武的程度。趙國前期屢屢發生政變,其根源就在這裡。

除了文化上的不相容,趙國地理上的近乎隔絕,對於國家內部的溝通也是極其致命的。邯鄲和代郡分別處於趙國的南北兩端,相隔千里之遙。這個距離可能在今天看來不算遙遠,但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那就是極其漫長的一段距離。兩地之間有政令來往,消息傳遞至少要延遲半個月的時間。

而更要命的是,但是趙國境內還有一箇中山國,就彷彿一個巨大的楔子,釘在華北平原上,將趙國幾乎從地理上一分為二。趙國南北之間想要溝通交流,必須從西邊的太行山區繞一個大圈子,極為不便。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4|中山國嵌在趙國境內

君主的位子傳到趙武靈王手上的時候,趙國南北兩種文明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如果再任其發展,趙國一定會被一分為二。

趙武靈王以非凡的魄力和胸懷,做出了改變趙國命運的決策,主動擁抱草原文化,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

為什麼會選擇北方的遊牧文明?其一,趙國的北方勢力佔據優勢,強勢一方改變弱勢一方,這樣改革的成本最小。其二,在戰國的大爭之世,提升國家的武力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趙武靈王的這一次軍事和文化改革,不僅對於趙國,而且對於後來的中原文明,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01 開歷史先河,主動擁抱草原文化

在趙武靈王之前,從夏商周開始算起,從來沒有中原文明向草原文明主動學習的先例。中原農耕文明由於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先進性,歷來對於四周的其他文明擁有一種優越感和高傲的目光,不願意向其他文明學習。

但是趙武靈王從胡人的穿著和戰法上,看到了其軍事作戰的優越性,要求趙國人民拋棄傳統寬大的衣服和古老的戰車,向胡人學習,換上更加適合戰鬥的胡服,學習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5|胡服騎射

這不僅僅是裝束或者戰法的改變,而是中原文明第一次以客觀平等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周邊其他文明的優點,並且主動擁抱和吸納進華夏文明體系中來。對於華夏文明的豐富和成長,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02 兼容幷包,為華夏注入尚武精神

趙武靈王在學習和吸收草原文明的同時,對於草原部落本身,也持包容的態度。趙國的騎兵隊伍中,有相當比例的胡人士兵和軍官。相比於草原上苦寒的遊牧生活,如果能夠加入趙國騎兵,將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對於草原的部族人員而言,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大量的草原人民脫離部族,加入趙國。不僅迅速增強趙國的實力,同時也削弱了草原部落的威脅,減少了趙國北部的邊患。

趙武靈王:第一位主動擁抱遊牧文化的君主

圖6|草原民族注入尚武精神

從趙武靈王開始,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王朝擔任官職成為被主流價值觀認可的現象。後來的漢、唐等強盛王朝,都有相當數量的匈奴和突厥等草原民族擔任重要職務。將草原民族堅韌的耐力和尚武的精神,注入到華夏血脈之中。從這一點上看,趙武靈王成功地開歷史之先河,他的改革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