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我國古代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佛教道教等都平時佔據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古人往往也都虔誠,尤其在亂世中,宗教給人一種心靈的寄託,他們描述的未來美景讓暫時飽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生活的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胡亂華之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內,各地大大小小建立幾十個政權,其次就是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一時間幾十個政權,建立者各懷鬼胎,不同的時期傾向於不同宗教。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雞鳴寺佛牆


當權者的傾向並沒有導致神權無限擴大,世俗社會遭遇動盪,神權獲得一定的發展之後,世俗社會穩定,接下來的皇權就會對神權進行一次權力清洗以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受第二勢力挑戰,比較知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來自於當權者的打壓無可否認的是造成神權不能威脅到皇權的原因,可是在平民中,只要在太平社會時間間,神權一樣舉步維艱,沒有動盪,暫時獲得安穩的人會立刻放棄神權。

在混亂歲月,神權撫慰飽受苦難的人的心裡,但是,當戰亂弭平,生活秩序重新得到恢復,普通人對宗教的熱忱就會一落千丈,重新走回務實的路線,面朝黃土背朝天,將未來的希望從寺廟拉回來,寄託在自己手中,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這個背景之下,宗教以及他背後的神權從來都不是社會的主流,甚至只能作為一個工具,如同麻醉藥一樣,用完就放在一邊,於是,絕大多數時間,神權都是皇權的附庸。作為一個世俗化的社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歪史認為主要是這幾點原因導致。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南京雞鳴寺


第1, 百家爭鳴的思想很難讓任何一家獨大。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環境奠定了華夏民族包容多元的民族性格,諸侯國之間激烈的競爭保證了諸子學說有效傳播。經過幾百年的文化傳承,各家的學說互相影響,即使後來法家和儒家獨大,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朝廷的獨尊並沒有打壓其他的諸子學說,僅僅就是檯面上不再推廣。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佛像


但是在民間,諸子,反而更好的保護起來,為後來的人們接觸瞭解。歷朝歷代都有人前仆後繼的輯錄刊行,這一些多元的思想又保護了我們先民的腦子不被某一個主張封閉固化。獨尊儒術的政策保證儒家學說始終都是顯學,封妻廕子,家國天下一直是士子的終極目標。

第2, 以人為本,崇拜祖先的習俗根深蒂固

自從商朝、周朝以來原始先民敬天法祖的習性加上以人為本的社會風氣經歷兩朝的持續鞏固在春秋時期已經變成全民運動,華夏衣冠禮樂成為支持當時中原地區唯一動力,兼容幷包的性格能勾及時吸收周邊四夷的良好文化,同時激烈的競爭逐步排除自身缺點。堯舜禹以來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從來沒有因為易代而改變。弔民伐罪成為反抗強權的主要藉口。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道教三清


適時的變通讓華夏族更加強大,靈活,這個就是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它不僅弭平趙國南北差異的文化,又增強自身軍事實力,成為戰國後期能夠抵抗秦軍的唯一力量。

第3, 狂熱的宗教無法消除殘酷的現實打擊

宗教的核心就是神權,神明主宰一切,在這個口號號召之下,貌似做什麼都是正義的,因此有很多狂熱的人員往往企圖建立神權統治,但是這個目的從來在國內沒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們先民在面對神仙、理想未來利益的時候,更多的人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務實的民族性,加上封閉的小農社會只看重當下。

這就是當亂世來臨,神權會井噴式的擴張,一旦戰亂弭平,神權馬上就衰落,因為大多數人都去用雙手經營人生,對於諸多神靈未來的描述不去繼續支持。從而使得神權失去底層支持,後勁不足。

古代佛教道教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麼無法形成神權社會?三個原因

耶穌受難


這也就是自官僚社會以來諸多借口宗教發動的戰爭往往都虎頭蛇尾,譬如東漢以太平道為藉口發展的黃巾起義,元明清時代白蓮教起義,最為聲勢浩大的莫過於太平天國,但是也都一樣沒有一個取得建設性的成績。

主要是因為狂熱的宗教支持者在現實的殘酷血腥打壓之下紛紛清醒,對自己的信仰發生質疑,進而務實的性格讓他們不在去支持當初的信仰,轉而尋求自己的當下利益。

概括這一些,幾個對聯就可以完全描述千百年以來國人的性格:

耕讀持家久,詩書濟世長!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

耕田猶在讀書之上。反應的是小農社會的世界觀,先顧眼前,再談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