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屠川"考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我在四川工作過一段時間,對於張獻忠"屠川"的傳說,幾乎每個四川老人都可以說上一段。直到大西軍沉銀被髮掘,彷彿坐實了張獻忠屠川一說。但我對此一直存疑,近期宅在家中,仔細對張獻忠屠川的史料及明末的其他史實記載進行了比照推敲,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即,張獻忠應當屠過成都,但並沒有也沒有能力屠川,造成川地人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清軍入川。也就是說,是清軍入川造成了川地由明末崇禎以前三百萬以上人口減為了順治十八年的僅有八萬人左右。明史記載當時的川地"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齧人,死輒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張獻忠沉銀處

根據我搜集的史實,張獻忠在四川的最後時光應當是這樣的。公元1644年張獻忠再次入川,並在此正式建立了"大西"政權,自稱皇帝,改元"大順",同時頒佈了新朝曆法,還分封他的四個養子李定國等人為王。此時的四川應當是全國一片亂世之中的"孤島樂土"。如果有人這個時候去到成都府,絕對想不到這裡不久之後就會變得十室九空。因為當時川地的鄉紳地主們都十分給張獻忠面子,以至於哪怕張獻忠還存著一些"殺大戶"來填充軍餉的心思,此刻竟也不好意思對這些人下手。史載:"初,成都官吏見獻忠將至,逃避不徨。繼見獻忠稱王,分官任事,以為暴雨之後,雲收霧散,將見太平。又聞獻忠有勇有為,能任國事。於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而在成都以外的其他府縣境內,投奔大西國的狂潮更是激烈到了,"文臣武將,賣降恐後"的程度。這時川地的官紳地主們,在崇禎被李自成逼死於北京,明政權已滅亡的情況下,都存了爭做一個"從龍功臣"的心思,又失去了長久以來作為他們保護傘的明王朝的支持,便沒有任何理由去抵抗張獻忠的統治了。而張獻忠本來還擔心自己直接登基建國這種舉措會不會激起本地勢力反抗,讓他的春秋大夢落空——但是萬萬沒想到,各地士紳紛紛投靠而來,川內形成了一片"四海賓服"之象。給了他驚天之喜。對於這些十分上道的官紳們,張獻忠也做出了回報,大西政權十分注意軍民關係和秩序的維持。例如《長壽縣誌》就記載曾經大西軍駐紮此地之時,"立誓不妄殺一人",這才讓本城"邑中得無恙"。此時的川地應當是中華大地上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張獻忠穩坐成都,掌控巴蜀,地方則自然還是當地士紳代為管轄,一如舊例。民眾們的生活也沒有打破,只是由大明的臣民變成了大西國的子民,繼續享受著天府之國的富庶和悠閒。——這種微妙的平衡一直持續到一位名叫朱由崧的明室宗親在南京披上了黃袍為止。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南明政權的建立勉強續上了因崇禎自縊而斷掉的大明國祚。而此時,清軍攻佔了大明大片疆土,需要休養生息,還要清剿李自成的殘部,暫時無力南下。清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兩大巨頭隔著黃河對峙,南明小朝廷則北依淮河建立防線。在這個相對短暫的戰爭空閒期,南明政權當然想盡快招兵買馬,操練軍隊,防清軍南下,擇機收復河山。但練兵需要兵源和錢糧,於是南明政權將目光放到了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對於失去了湖廣大片糧倉以及北方大片產糧地的南明朝廷來說,四川應當被視為其復興的重要基礎。但張獻忠佔據著四川,討回巴蜀之地,需要與張獻忠打一架,可南明自知是打不過的。打不過怎麼辦?自然是要耍陰謀詭計了。史載有人獻計:"誠得親信之士佈置其間,或散為流言以惑其眾,或伺其隙以間之,使之互相殺戮,而潛結蜀中諸士官與夫忠義之士,陰為部署,伏聚高山長林之間,多設旗幟以寒其膽。又潛與之約,能復一城一邑者即以與之。而其中有能斬獻賊之頭來歸者,即舉蜀地爵之。如此,將不煩大兵而蜀可以得,獻賊可滅。"依此計南明只是派出了兩個人入川,如兩顆石子,將川地的平和打破了。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樊一蘅引兵馬趁大西軍不備潛入了保寧(今閬中)等地,並以總督身份命令鄖陽撫治沿達州、東鄉一線蠶食川東北地區;王應熊則蒐集軍隊意圖從貴州北上,並命令雲南巡撫率兵出滇支援。而原本是因為得知大明已亡,群龍無首之態下集體投奔張獻忠的川內士紳們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動起了別樣心思。畢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川內官紳們把大明當作是正統,而大西還是草寇。公元1645年春,明朝總兵曾英攻破重慶的消息,徹底點炸了四川這個火藥桶。於是川內各地的反叛之舉數不勝數,一時間處處烽火,處處失地,最後竟然到了"成都百里外,耰鋤白梃,皆與賊為難",也就是連首都圈都發生反叛的這等局面。面對各種叛亂,張獻忠只能以軍事鎮壓。只是鎮壓了一處自然有另一處掀起叛亂,在到處救火無果之後,張獻忠的心態,也徹底被川地民眾們給整崩潰了。為了從根源上"消滅"叛亂,張獻忠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把反叛的中堅力量,也就是讀書人殺光。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張獻忠以"特科"之計殺川地讀書人的故事我就不重複了。此事確實發生了,只是張獻忠當時殺讀書人應當不是因為發瘋弒殺,而是他認為讀書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早晚也要反叛。與其坐等他們反,不如提前一步將他們聚集在一起殺掉,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叛亂之事。殺人的地點,史書記載有點偏差,例如李馥榮《灩澦囊》記:"八月,屆期至者五千餘人,盡殺於青羊宮側。",這裡記載的屠殺地點是在青羊宮。而由明人歐陽直(據說因為年紀小逃過了屠殺)所寫的《蜀亂》一書中記載,這次屠殺則是發生在大慈寺邊。我個人認為應當在青羊宮側,因其靠近浣花溪。被殺的讀書人應當是《灩澦囊》所記載五千餘人比較符合實際(以當時川地人口推測生員數量)。這裡必須要提到一個功德無量的普通人,即當時雅安地區的官員郝孟旋,他認為張獻忠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還有心思開特科,應當有問題。於是冒著被處死的風險,偽造了一份大西國的詔書。謊稱雅安生員因為戰亂已經文墨不通,不宜參加此次考試。以這個藉口把本州的生員都留在了雅安。而其他府縣生員無一例外的都到了成都,在大西政權岌岌可危之時還幻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結果不僅天子堂沒登上,反而把命都丟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裡了。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殺生員的事根本瞞不下來,各地反叛的怒火更盛了。接下來的屠城應當是張獻忠被叛亂打昏了頭腦,對"川民"毫無理由的猜忌,神志應該都不清醒了做的錯誤決定。公元1645年11月22日,,張獻忠下令除大西政權官員家屬以外,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第二天,"各軍人皆奉命認真嚴剿,毫不容情"。面對百姓的求饒,張獻忠不僅不動容,反而對著他們破口大罵,稱他們為反賊,罵他們該殺該死,而後縱馬跳進人群之中,任由馬匹踐踏人群。而後他命令士兵動刑,滿城百姓幾乎無所逃脫,全部死於毒手,以至於"錦繡蓉城頓成曠野,無人居住,一片荒涼慘象,非筆舌所能形容。"這次大屠殺具體有多少人死去,據《利類思傳》所說為四萬人"是以命所部將卒盡殺成都城內居民,不分男女老幼貴賤,四萬餘人盡死。"此數字較為可信。而清代官方史料中說張獻忠殺了全四川"六億九千九百餘人",基本屬於胡扯了,因為晚明中國全境都超不過一億人口。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我不認可張獻忠有"嗜殺"的性格,至少在其建立大西政權之前並不"嗜殺"。史載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在其率軍作戰過程中,有過多次戰敗假投降,度過危機就造反的狡詐性格,但沒有屠城殺降等"嗜殺"記載。而如果張獻忠真的如《明史》、《綏寇紀略》等清代官方文獻所述"殺人成性""殺人為樂",則其不可能快速地擴充軍隊獲取給養並能遊刃有餘地與明軍作戰中取得優勢。另一點也能說明問題,眾多歷史記載都表明張獻忠死後,他的幾個親信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率領的大西軍餘部,軍紀極好。如果大西軍真是在張獻忠時代"嗜殺",也不可能很快變成一支軍紀好,受民眾擁戴的部隊。對於張獻忠屠成都的原因,我推測認為當時張的神經可能錯亂了。這也是其後來失去理智,殺妻殺子、兵敗鳳凰山、親臨前線被箭射死的主要原因。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張獻忠迷信武力,在危機面前屠殺無辜民眾,應當是屬實,只是將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幅度下降全部歸咎於張獻忠,也確實不正確。畢竟當張獻忠開始屠殺川人時,其實際控制的範圍僅限於成都周邊了,其在川造成的人口死亡數字最誇張也不會超過五十萬。而明史等清代典籍中詳細描述的張獻忠及其軍隊殺人的方式,我認為大多是刻意汙衊,不屬實。至於在張獻忠晚年是否精神出現錯亂,則有待考證。而明末川民數量大量減少應當大多是清軍屠殺(川人擁護大明政權,視清軍為蠻夷)、戰爭、饑荒、瘟疫等造成的。


正史也需要推敲,張獻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