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龐統不死,劉備能一統天下嗎?你怎麼看?

執筆憶流年3


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問題!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們常常說袁紹一手好牌,被他打了個稀爛,真是太冤枉袁紹了,與劉備比,袁紹充其量也就是一手好牌。劉備有幾手好牌?被他自己打了個稀碎!我們一個一個地看:

一、徐州,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徐州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各個諸侯都望眼欲穿,特別是豫州刺史劉備,哈喇子都流出來了……而且,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劉備的別駕陳群高瞻遠矚:“當下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好端端的局面被劉備自己砸了個稀碎!他等不急了……穩穩地徐州就這麼斷送了。

二、荊州,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諸葛亮)有意,當然有意了!你管他是奪得還是借的,反正從209年開始荊州就是劉備的了……短短的五年!就五年!“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龐統)這就是劉備統治荊州的結果,五年就把劉表辛辛苦苦治理的江山糟蹋了個一塌糊塗……,而他轉身就走,不但走,還把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等荊州重要力量全部帶走,214年入蜀……留下幾個廢物“守”還是“送還”荊州都說不清楚了。

三、益州,入蜀了吧?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我為什麼要把“今”字單獨給隔開?其實,龐統的這段話與上一段是一脈之成的,就是為了強調“今”的意思就是現在!現在益州國富民強的意思!好,我今天就不說你嚎取強奪、手段卑劣、行為怪異……總之,在益州是立國了,真不容易?薛珝曾經出使蜀國,回來以後向孫休報告。孫休說你看看蜀國怎麼樣啊?薛珝說,我看蜀國恐怕差不多了,為什麼呢?“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我到他們朝廷裡面,聽不到什麼正義的聲音;我從他們的田野裡面走過,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這個國家肯定要亡。這回知道我為什麼強調“今”字了嗎?!劉備、劉禪也包括諸葛亮,把個那麼好的條件的益州都治理的不堪入目了……可憐龐統呀!就這樣的人,誰能扶起他們來!陳群不行、諸葛亮不行!龐統依然不行!!!不得曹操親自去扶?

四、漢中,說曹操曹操到!你劉備什麼樣的好牌沒有?怎麼打不成功?你不打,就坐著不動,這些個地方都是吃香的 喝辣的。唯一一個能把江山斷送的方法被你給用了……你還不算完,又瞄上了漢中,拼盡全力了,在趙雲個人魅力的影響下終於如願以償了,獲得了漢中。曹操經過反覆研究,發現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人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漢川的百姓,戶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張魯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特別是張魯故意把漢中的金銀財寶完好無損地留給曹操,曹操非常感動!哪能讓漢中人民再吃二遍苦再遭二茬罪?!我既然不能控制漢中地域,我也絕不讓漢中人民再由你劉備來統治了,全部遷移!人民愛戴張魯,仰慕曹操,憎惡劉備,這場人口大遷移,不費吹灰之力,漢中人民心甘情願地遷入了中原地區,使魏國的人口宏利進一步擴大……弄得劉備雖有漢中之地,沒有漢中之勢!又不得不對世人宣示漢中是劉備的了,怎麼辦?誰能去“守”漢中這個不毛之地呢?要不魏延你去吧,你平日人緣不好,口碑也差,我呢,讓你當漢中太守!都督!封侯!我能給你的都給你,除了人以外……但是,我可以給你一些牛🐂羊🐑,不讓你寂寞……

劉備統一天下???看完了嗎?他能一統江山嗎?你把江山給他,他能不能坐穩江山才是真正要問的問題,龐統在不在都無所謂了


中行偃1


人一生成敗看的是運勢和局勢,一個國家的興亡也非個人力量就能左右的,在劉備當時的情況下,即使龐統在世,關羽不亡也不能統一天下,但是蜀漢的國祚和疆土卻是很有可能得到延續和擴大的。


在劉備攻取益州戰役中,龐統中了伏兵,身死落鳳坡,這時候劉備就急需一個能對益州戰局做出整體規劃的人才來幫忙,而在荊州的諸葛亮就是當時劉備集團中第二位能當此重任的人了。


劉備急召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入川,雖然是得到了生力軍,可這就一下子把荊州的家底搬空了一大半,如果龐統不死,那諸葛亮就可以留下和關羽共治荊州,以諸葛亮的穩健和關羽的威望,孫權就不敢隨便白衣渡江,荊州也就不會這麼快的失去了。而荊州對蜀漢政權的重要性就不需贅言了。如果龐統不死,那荊州可安穩,後面也就沒了夷陵之戰,以劉備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家底,保證蜀漢政權數十年絕不是問題。

但是即使龐統不死,劉備也統一不了天下,因為曹魏政權的強大和正統性就已經決定了其在戰爭和社會輿論這兩方面是完全的主導地位,而且曹魏之中也有各種謀臣武將,其智謀完全不下於龐統,諸葛亮,法正等人,即使劉備後面稱帝保證了自己的正統性,可在軍隊和物資,人才上面也是完全不能和曹魏相比。

就算前期能得到漢中,上庸等地,但後續也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即使龐統當時不死,但十年後呢?二十年後呢?總不能保證龐統幾十年後活者!所以成敗自有天定,非人力所能控制也!


關注頭條號《那隻胖狐狸》,以不同的角度討論有趣的歷史!


那隻胖狐狸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莫說龐統不死,即使司馬懿和荀彧等都來輔佐劉備,劉備也不能統一天下的。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劉備在政治上,起步上,經濟上,軍事上等因素上,都比曹操,孫權差的多。下面我就逐條分析劉備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一,劉備是以匡扶漢室為奮鬥目標,他自已又姓劉,又標榜是皇室後裔。但東漢歷時近兩百年,在後期政治腐敗,再加以前的西漢,其政治上的生命力己經償失,劉備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他在政治上已經失去了意義。這就象一棵歷時幾百的老樹,其根基軀幹已經腐爛老化,你想它再喚發象上十年的新樹那樣的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這是不可能事。要不歷史上的那些受禪的各朝皇帝不延襲前朝的名號?這就是政治因素。劉備在這點上就註定了不能統一天下的。二,劉備集團勢力起步晚,當曹操在北方,孫權在南方快上十年發展和鞏固割劇政權時。劉備還在四處打游去,並沒有自已的一寸立足之地,後來雖客居荊州,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同樣是沒有權力地盤的人。文只徐庶,武只關張趙,要不是曹操的赤壁之敗,劉備才弄了點立足之地。在這點上劉備又輸給了曹操和孫權他們。三,劉備在得到巴蜀後,其勢力同曹操和孫權相比還是要差很多,新得手的巴蜀新地盤要鞏固,發展。要不劉備為什麼不趁漢中大捷之威,直下關中三秦之地呢?這還是因為以彈丸的巴蜀之地,在物力人力不能供應戰爭之需,劉備才不敢拿雞蛋碰曹操這塊巨石。四,在當時曹操和孫權的割據勢力在政治上清明開朗,富有年輕朝氣蓬勃的生命力,軍事,經濟等勢力都很強大。正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所說,待天下有變,主公可命一上將由荊州攻宛洛,主公則從益州出秦川。諸葛亮這話非常有道理,但天下到劉備死都沒有變,劉備也就一直無機可趁。強行發動戰爭則是關羽失荊州,劉備人地俱失。連勢力非常強大的曹丕在登位後,強行兩次伐吳都以失敗告終。司馬懿在曹丕,曹睿時不敢發動政變,而在曹芳時發動政變,這就是等待時機。沒有時機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的。之所以劉備並不是多一個龐統或少一個龐統就能統一天下的,即使劉備有再多再比諸葛亮龐統高明的人來輔佐他,在不具備政治,時機,經濟,軍事等因素,是難統一天下的,勉強而為則是自食苦果。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史事顯微鏡


我自認為世事沒有絕對,一個人物的生死可能產生蝴蝶效應,也可能就像一滴落入大海,波瀾不興。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荊州襄陽人。

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一定因為徐庶曾對劉備說的那句: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統一全國,靠的不單單只是個人之力。他是從多方面的角度去考量。

蜀國國力

蜀國天生羸弱,雖然諸侯割據混戰之時,益州幾乎免於禍亂,但劉備入川三年,卻是益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受到重創。與北魏和東吳相比,人口,糧食,經濟,疆域等方面相比,蜀國處於絕對的劣勢。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擁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率領缺兵少糧的軍隊去攻克頑敵。蜀國不缺少謀士,諸葛、法正、蔣琬、李嚴等等皆可謀一軍一役。所以即使龐統沒有死,也只是使蜀國對外戰爭多幾次勝利。

龍鳳相輔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諸葛主內,龐統主外,龐統負責內政,大力恢復益州農業、經濟,盡力支持供應北伐兵員、糧草後勤等事;諸葛亮專心應對北伐戰爭,避免夙興夜寐,減輕勞累,避免發生歷史上五丈原,過勞而亡。或許這樣可以在北伐前期,取得勝利。


青黃不接

面對一個諸葛亮的北伐時,司馬冢虎已經盡取守勢了,我想若面對臥龍鳳雛兩人,司馬懿一定將不戰,“拖”字訣發揮到極致,用魏國強大的國力,拖垮蜀國。

蜀國中後期,缺乏賢臣良將,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也是歷史上蜀國沒有北伐成功,被人們詬病的一點。缺乏良將,對於一個謀士來說是嚴重的,沒有一個能百分比完成所下達的任務的猛將,一條計謀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打個折扣。

所以即使龐統沒死,其之後的歷史發展也不是我們所能揣測的,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我們所幻想罷了。



偉大航路小書生



龐統不死是瞎想,歷史是劉備得到龐統,才有真正有了雄心壯志起來。是真正成為了歷史巨人的事實。

龐統荊州襄陽人,當過道士,道號鳳雛。是有遠見卓識的人才,有非凡軍事謀略之才。劉備那時在荊州名為都督,卻被在周瑜在壓迫下。把劉備的三萬人,迫到公安駐足,還是有要想害死時想法。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去奪取益州。並跟隨劉備,用中策取得益州,但他到雒縣,龐統率領全軍,攻城時卻被亂箭射死。

他是劉備真正的創業的推動人和引導者。如果沒有龐統,劉備不要說當皇帝。頭都可能早叫周瑜割掉了。龐統本來是孫權的謀士,由於孫權重用周瑜,龐統不得志。孫權又不聽龐統建議,龐統也又看不起周瑜。周瑜也陰謀又打擊謀殺劉備。從而成為劉備的謀士。劉備在龐統的論帝王之秘策,攬倚優之要最的啟發下才有一日勝過一日長足進步。樹立了創業安天下的宏圖大願。是龐統無同凡響才華,引導劉備走出寄人笆下困境,開始脫穎而出的根本而在。沒有龐統,劉備會老死荊州,當孫家女婿罷了。在龐統精心策劃下,加上益州內部的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內部策應,劉備入川,進佔益州。完成歷史性根本翻身騰越。也是在龐統,為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正確決策,使劉備過去一直以信義,寬仁傳統理念中解放出來,為自己事業,平定西川,奠定了理想,打下基礎。


龐統是劉備人生路上的真正引路人推動者。龐統在劉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到益州共拒張魯,法正還私下獻秘計要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那時還都是猶豫不絕。龐統立即說,荊州荒老殘敗,人才流失殆盡。東孫權,北曹操,難有發展。而益州人戶百萬,土肥沃,物產豐富。得到必為根本,可成大業。劉備還想用與曹操幹事相反,可得民心。如果去取益州,會失信於天下的糾結。龐統義正言詞說,如今天下亂離,做事不要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吞併弱小,攻擊黑暗,逆取順守就是大義。也是古之所理,取得益州。給劉璋一塊小地。誰還說無義呢?你不在此時取道益州,會讓別人佔了先機。劉備才同意讓關羽他們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數萬人馬進入益州,要謀奪益州。


龐統又策劃了上中下三計,劉備取中計,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益州人一路投降,劉備打到洛城。劉備置酒大樂。有了勝利喜樂。在劉備調諸葛亮,張飛他們來到後。帶兵攻克了白帝,江州,江陽。後圍攻雒城(德陽廣漢)龐統為帥,去攻城被亂箭射死。死時才是36歲。劉備極為痛惜,想到他就長長流淚,劉備成功後封龐統為關內侯諡靖候。

龐統死了,如果不死讓小說家去想,去那是三國演義續集,更是可能顛覆黑白的娛樂小說與歷史無關會非令人驚奇神往。會有許多大師去做故事出現,我們等待。


ww3721


龐統不死,蜀漢也未必就能統一天下。

龍在淺底遭蝦戲,鳳凰落地不如雞。為什麼會這樣?全在於沒有一個可供人才展示的平臺。龍在淺水中乏力不能騰飛,平臺空間不足,鳳凰飛不起來,跟雞禽就沒二樣了。

劉備手下有了一臥龍,一鳳雛,也算人才聚會了。共同輔佐定能成功的。怕就怕在時間長了,容易生隙。這在歷史上不少見。眾所周知的韓非與李斯,二人還不在同一個陣營,李斯想方設法把韓非結殺了?就是怕學兄韓非與自己在秦王手下爭寵爭功爭利。陳涉手下的陳餘張耳,就更可怕了。"刎頸之交"的兄弟,同事,同僚,但後來據國爭權,反目成仇,先後死了。諸葛亮與周瑜,更是有"蒼天既己生周瑜,塵世何須出孔明"的哀嘆。這就是"人才不相容原理"。

劉備應益州劉璋之邀去攻張魯,帶上龐統,留下孔明與關羽守荊州。別說這是偶然,他已經嗅出了點危險的味道。所以,帶上龐統走了。不幸的是,龐統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了。

當然,如果龐統活著,而漢中益州又下了,孔明在荊州,與關羽固守此地不失,憑了孔明的外交方針,荊州不失之後,還可北伐,還可順流而下。孔明或龐統必須分開,就象劉備把關羽長飛分開一樣,為什麼?因為有距離才安全!

龐統一死,孔明就走了,荊州就失了,命中註定劉備不能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了。





劉一千五


我認為,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也統一不了江山,就是諸葛亮不死,劉備也難成就統一大業。其理由是,劉備敗於封建“禮治”。

“禮治”的核心內容是按照宗族血緣關係的親疏確定貴賤等級關係和權力,用來維護王、候、卿、大夫等對國家和人民的統治。是王權與族權的統一。自天子到諸候、卿、大夫、士只能是同宗人擔任,而且是嫡長子世襲制。所以,劉備明明知道劉阿斗扶不起來,還要按照“禮治”的規矩精心地扶持阿斗。雖然劉備對諸葛亮說過,如果自己的兒子劉阿斗難以扶持,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可是諸葛亮根本就無法打破束縛人們手腳的封建禮治!只有全力以赴扶持劉阿斗。

諸葛亮為了劉氏江山,可以說是鞠躬盡瘁,而且不惜一切代價除掉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打仗失敗後回到成都。諸葛亮告訴劉備,劉封性格暴烈,難以駕馭,必須除掉劉封。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除掉了劉封。不容將那能取得江山,這也預示著諸葛亮六出祁山也難統大業的結局。因為扶持了一個根本就扶不起來的劉阿斗!最後劉阿斗被晉國所滅。還引出了“樂不思蜀”的典故。

一個國君以吃喝玩樂治理國家,豈有不敗之理。所以,對歷史深入研究的毛澤東把反腐倡廉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他說:“如果我毛澤東腐敗,你們就割我的腦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張越智872


這要看劉備是否死於龐統與諸葛亮之前。若劉備先死,龐統不死,蜀患更深。對於劉備實現統一三國的主張,反倒有害無益。

因為,一山不容二虎。龐統與諸葛亮皆大謀者,但用謀主旨風格相悖,從行事用謀中可以看出,龐統用謀急激,求速成;諸葛行事用謀風格緩和,求穩為先。劉備在日,尚能居中調和,居中緩衝調度。而龐統與諸葛均年少於劉備許多,劉備一死,無人可以駕馭,二人必然形成相悖的兩股政治勢力,甚至造成蜀漢分裂。

另者,若歷史重生,龐統不死,劉備得龐統跟隨伐吳,不會有陸遜逞謀火燒連營的事情發生。對於蜀漢的繼續存在,是能夠大有助益的。甚至可以赴荊州協助關羽,避免麥城之敗,兩保蜀漢元氣不失,最後幫助劉備實現“隆中對”,一統三國是有可能的。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不能。

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為何劉備都有卻不能統一天下?

說到龐統,很多人喜歡拿諸葛亮做比較,其實龐統與諸葛亮沒有可比性。諸葛亮未出山前名聲確實沒有龐統大,但從諸葛亮的表現來看堪稱全才,如果說龐統是張良,那諸葛亮就是蕭何+半個韓信。



劉備之所以帶龐統入川,讓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是因為此時荊州是劉備唯一的根據地,而益州尚未平定,荊州就是劉備的全部家當,劉備難道沒想過萬一平定益州失敗了呢?

龐統死於意外,攻城中了流矢。在龐統給劉備建議的上、中、下三策中,劉備選了中策,個人覺得這是最合理的選擇,穩打穩紮,既顧及劉備名聲,又能招撫人心,而龐統之死純屬意外,與劉備無關。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奪下益州後,肯定是以益州為大本營,此時荊州地位下降,變成前線。而諸葛亮是類似蕭何的內政部長,必會被劉備召回益坐鎮後方,足兵足食,而劉備會帶著龐統、法正爭奪漢中。

之後的事就如歷史發展的一樣,劉備舉全國之力,拿下漢中,休養生息,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卻被東吳偷襲,白白失去荊州。



龐統在世,能阻止東吳偷襲荊州嗎?不能。

能阻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嗎?不能。

既然如此,龐統不死,劉備仍然不能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龐統不死,劉備能統一天下嗎?這要看劉備集團最關鍵的節點,入蜀之戰,和孫權的外交(也就是白衣渡江),乃至夷陵之戰。這是蜀漢由弱轉強到由強轉弱的過程。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或者蜀漢未必奪取天下,但是起碼蜀漢會保持一定的強盛。

(蜀漢最強盛時)

赤壁之戰後,劉備擁有一部分荊州的根據地。此時,隔壁益州劉璋闇弱,法正和張松想引劉備入蜀,並奉為主。劉備當然是欣然願往,但是,入蜀的前途還是茫然的。所以,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強大的陣容守護荊州“大本營”,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入蜀。這樣安排比較合理,荊州連接著曹操,又是此時的“根據地”,不能丟失,否則入蜀不利,劉備就沒有退路。

劉備和龐統入蜀後,龐統貢獻上,中,下三計。上計以精兵偷襲成都,一步到位。中計步步為營,攻破成都。下計回荊州,依靠“大本營”用兵勢威壓。劉備選擇中計,結果在執行中,龐統意外犧牲在雒城。此時,除了關羽外,諸葛亮等人入蜀,分取各地。所以,龐統無論死不死,拿下成都沒有問題的。

(龐統和劉備)

劉備奪取益州後,把重要的治理和後勤交給諸葛亮,因為龐統一死,其他人包括李嚴,蔣琬等人在此時或者是新人,或者還沒有崛起。法正等主要能力在於“謀略”,並非治理。劉備能用的,只有諸葛亮了。這就造成一個重大的影響,荊州無人可以制衡關羽,結果關羽和孫權關係惡化,關羽“大意失荊州”。與其說大意,不如說荊州必失,因為關羽“腹背受敵”。可是蜀漢的損失不只是荊州,夷陵之戰,把蜀漢消耗得差不多了,成了三國鼎立中,實力最弱的。

(臥龍和鳳雛)

那麼重點來了,如果龐統沒有死,只要他和諸葛亮不要都窩在成都,而是有一人在荊州,那麼局勢可能完全不同。當然,最好在荊州的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在荊州有關係網,和孫權陣營的大臣關係都還不錯。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至少不會讓關羽輕動,不會讓內外關係惡化,荊州也就不會那麼容易丟失,自然也不會有日後讓蜀漢損失殆盡的“夷陵之戰”。而且,只要和孫權的和平保持一定的時間,蔣琬,黃權等人成長,進入蜀漢中樞,也會極大的分擔諸葛亮和龐統的壓力,這時,局勢還是能偏向蜀漢集團的。

當然,也不能這樣就能奪取天下,畢竟曹魏,東吳也是人才濟濟。但是至少,蜀漢的局勢會好轉很多,假以時日,也許會催生出統一天下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