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1646 年,張獻忠死於南充鳳凰山後,其留下的寶藏下落不明,對於這批寶藏的去向民間有多種說法,第一種是張獻忠兵敗之後有意將寶藏故意掩埋在水中,被稱為“錦江埋寶”,還有一種說法是張獻忠戰敗後,寶藏隨戰船同沉江水之中,也稱“江口沉銀”。

1、張獻忠生平

張獻忠出生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據《明史》記載,其餘李自成同年出生。張獻忠成人之後便去參軍,做過捕快,而後又輾轉至延綏鎮從軍,但因犯法被處 100 軍棍後便流落於鄉間。直到明崇禎三年,在王嘉胤反明的號召下起義,並自號八大王。第二年加入到王自用聯軍當中,由於其驍勇善戰很快成為了聯軍三十六營的主要首領。

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張獻忠劇照

後來在王嘉胤死後,與李自成一起投奔高迎祥,並被封為闖將,但之後因與李自成因思想觀念不同,而逐漸分開,主要負責長江流域。崇禎十年,張獻忠遭到由左良玉率領的明軍攻打,損失嚴重,地位受到動搖。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受朝廷招安率軍進入王家河,整頓修養。這段時期,張獻忠並沒有遣散義軍,也沒有參加與其他起義軍的戰鬥,而是在不斷地加強軍事力量,修生養息

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因對朝廷官員腐敗、風氣、以及各種刁難的不滿,在五月再次加入到反明的陣營。張獻忠率領的部隊在四川不斷與明軍進行遊擊戰,直到崇禎十四年在開縣黃陵城戰勝明軍,出四川、入襄陽,殺襄王。並於崇禎十六年在武昌自立為王,稱大西王。

隨著其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大,張獻忠很快便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區域,並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國。清順治三年,隨著局勢的動盪,大西國岌岌可危,其麾下將軍劉進忠叛變,帶領清軍入川,經過激烈的交戰,張獻忠於南充鳳凰山中箭身亡,年僅四十。

2、寶藏來源

張獻忠一生積累了無數的寶藏,價值不可估量,關於這些寶藏的來源主要有兩點:

搜刮。

張獻忠自起義到成立大西國,歷經數年征戰,其攻下的城池也不計其數。通過彭山江口出土的文物可以發現,一大部分都是明朝物件,例如藩王金冊、郡王銀冊、金首飾、官銀等。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明朝藩王府,再結合歷史,張獻忠攻佔襄陽後,搜刮盡了襄王宮中的財寶;活捉楚王后,宮中的百萬金銀全部取走,包括長沙吉王、瑞王等,張獻忠在征戰的過程中,對所佔之地大力搜刮,將獲得的財富據為己有。

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政策。

明朝覆滅後,張獻忠佔領四川併成立大西國,在國家財政方面進行暴力“打糧”。大西國內的百姓不允許擁有一兩以上的金銀,如若發現滿門抄斬,一旦達到十兩便要除以剝皮的酷刑。即使建立了國家,張獻忠也並沒有實施徵稅制度,而是依靠財產沒收以及“打糧”的政策進行財產的徵集。富商以及地主的錢被沒收乾淨之後,張獻忠又將“打糧”的對象放在普通百姓身上,可想而知,張獻忠通過大力的收繳為​自己增加了多少財富。

3、“錦江埋寶”

關於張獻忠埋寶的傳聞民間有很多種,其中具有《明史》記載的“錦江錮金”最為有名,據正史所述 : 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錮金”。主要表述的就是張獻忠兵敗之後,為使其寶藏不被他人所獲,將錦江截斷,並在其中挖出一個巨大坑穴,將價值無量的珍寶藏於其中。文中所記藏寶地點在現如今的成都九眼橋、望江樓附近。

除《明史》有所記載之外,崇禎朝史官吳偉業在《綏寇紀略》當中也有描述:“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穿數仞,實以黃金瑤寶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以填之,然後決堤放流,名曰錮金,後至者不得發”。其記載內容與《明史》大致相同,由此可見,“錦江埋寶”這種說法在明末清初時期得到了廣泛流傳。

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1939 年,川軍將領辛蜀峰曾主持過一場挖寶工程,有上百人參與了當時的挖寶行動,通過鋤頭和鐵鍬等簡單工具從如今的安順橋巷順江而挖,形成一條長達 50 米的河道,挖寶工程進行月餘之後,中途卻突然下起暴雨,連續數天導致錦江河水暴漲,這一挖寶工程也被迫中止。雖然這次挖寶工程因不可抗力的因素而被迫結束,並非一無所獲,一個多月以來,川軍相繼挖出了人骨、血沙、石牛以及大順通寶的銅錢,增加了“錦江埋寶”這一說法的可信度。

張獻忠“沉銀埋寶”背後的那些事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歷經數個朝代的更迭之後,現如今的錦江河道淤泥太深,再加上技術限制,無法實現對江底進行勘測,同時這也為後人留下了繼續探索的懸念。

2017 年,一隻專業考古隊在四川彭山岷江河段進行了對“張獻忠沉銀”的水下考古,此次考古相繼發現了木鞘、精美金器、金錠、以及一系列的金耳環金髮簪等器物。此次彭山考古所出文物超 10000 件,各種金銀首飾、刀劍矛等兵器、以及金冊銀冊等,這諸多文物對“江口沉銀”的說法進行了再次證實。張獻忠“沉銀埋寶”的現世,對我國其他傳說寶藏的發現有著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