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唐代宗、唐德宗和唐順宗都曾嘗試解決藩鎮問題,最終都失敗了。唐憲宗幼年時經歷過由於削藩不當導致的“涇原兵變”,親眼目睹了藩鎮的飛揚跋扈和唐德宗的妥協和無能。

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唐憲宗從小就仰慕唐太宗和唐玄宗,他繼位後,日夜不忘恢復祖宗基業,他曾對大臣說:“今兩河數十州,皆國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數千裡,淪於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恥。”

唐憲宗在位十五年,他先後平定西川、夏綏、鎮海、淮西、成德、平盧、盧龍等藩鎮,成為“安史之亂”後唯一一位再度統一天下,實現大唐中興的帝王。

一.平定西川,確立以法度裁製藩鎮的策略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剛剛登基不久,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其心腹劉闢自立為留後,並上書要求繼任西川節度使。

唐憲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劉闢的請求,並任命袁滋為西川節度使,徵劉闢入朝擔任給事中。

劉闢早有割據西川之心,於是他招兵買馬,準備以武力抗拒詔令。袁滋聽到消息後,一直逗留不前,不敢前往西川赴任。


唐憲宗將袁滋貶官後,考慮到自己根基不穩,於是暫時妥協,批准劉闢任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使事。

但是劉闢得寸進尺,元和元年(806年)正月,他上書請求兼任三川節度使,被唐憲宗拒絕後,劉闢率兵攻打東川,準備武力奪取東川。

唐憲宗召集大臣商討西川事宜,許多大臣以“蜀險固難取”為由,主張對劉闢姑息妥協。

宰相杜黃裳力排眾議,“陛下必欲振舉綱紀,宜稍以法度裁製藩鎮,則天下可得而理也。闢狂戇書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勿置監軍,闢必可擒。”

杜黃裳的這番話意義重大。首先它確立了唐憲宗一朝對待藩鎮的策略:以法度裁製天下。其次是它對這次平定西川提供了可行之策,以高崇文為主將和不設監軍是最後能順利平定西川的重要原因。

元和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唐憲宗命高崇文帶領五千神策軍,並派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領兵兩千助戰,還有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也領兵協同作戰。

征討西川的戰役比較順利,高崇文用了九個月就攻入成都,生擒劉闢。

平定西川后,唐憲宗下詔調整西川的行政區域,並要求西川的租稅必須上交朝廷,同時在西川選拔優秀的人才進京做官,通過這些措施,大唐中央政府取得了對西川的控制。

二.和平收服魏博,為最終解決藩鎮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病逝,其妻準備立長子田懷諫為節度使,但是魏博將士卻心向時任內兵馬使的田興。

田興的祖父田延惲是魏博首任節度使田承嗣的叔父,父親田延玠為人忠義,曾經勸說當時的魏博節度使田悅不要與朝廷對抗。

田興受父親的影響,對朝廷也非常忠心,他被魏博將士擁立後,上表朝廷,請求歸順。

田季安的死訊傳到京城後,唐憲宗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處理魏博。對此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宰相李吉甫堅決主張對魏博開戰,以武力解決魏博。而另一位宰相李絳則認為可以不戰而勝,他認為魏博肯定會主動歸順。

最終李絳說服唐憲宗,元和七年十月十日,魏博鎮監軍上報田興要求歸順朝廷的消息。

李絳勸唐憲宗下詔冊封田興為魏博節度使,並賜名“弘正”。為了徹底收服魏博鎮,唐憲宗還派裴度前往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軍士受賜,歡聲如雷”。

魏博的歸順,對於元和中興至關重要,它是唐憲宗收服的第一個強藩,魏博的歸順為日後平定淮西和淄青打下堅實基礎。

三.最艱苦的削藩戰爭——平定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密不發喪,還以吳少陽的名義上奏,請求朝廷批准吳元濟擔任淮西節度使。

吳元濟還派兵劫掠舞陽、葉縣、魯山、襄城等地。

唐憲宗在招撫失敗後,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十七日,發佈《討吳元濟詔》,正式向吳元濟宣戰。

“甲子,以嚴綬為申、光、蔡招討使,都督諸道兵招討吳元濟”。“制削吳元年官爵,命宣武等十六道進軍討之”。

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以統帥的更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和九年十月到元和十年九月。這一階段主帥是嚴綬,他的指揮能力一般,在兵力佔優的情勢下,他採用消極防守的策略。只有李光顏和柳公綽在局部取得了一定勝利。

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請求赦免吳元濟被拒絕後,兩人採取各種手段破壞朝廷征討淮西的活動。

元和十年四月,李師道派人放火燒燬朝廷在河陰地區的糧倉。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李師道派人將主戰的宰相武元衡刺殺,另一位主戰的大臣裴度也被刺客襲擊,受了重傷。

李師道企圖通過這些暴力活動恐嚇唐憲宗,讓他知難而退,但是唐憲宗卻毫不退縮,繼續討伐淮西。

第二階段從元和十年九月到十二年七月。這一階段主帥為宣武節度使韓弘。

這一階段,唐軍在北面戰場攻克郾城,迫使淮西軍抽調兵力前往北線,為之後在西面戰場的李愬“雪夜下蔡州”創造了條件。

在西面戰場,高霞寓率領的唐軍在鐵城遭遇慘敗,唐軍全軍覆沒。朝廷要求罷兵的呼聲高漲。

唐憲宗仍然堅定不移:“兵食不足者助之耳,豈得以一將失利,遂以罷兵乎”?

元和十一年,李愬出任鄧唐隨三州節度使,負責指揮西面戰場,李愬的上任使西線戰場取得較大進展。

第三個階段從元和十二年七月到戰爭結束。這一階段,唐憲宗果斷任命裴度為主帥,裴度到任後,廢除監軍使,軍隊指揮權完全歸將領。

元和十二年十月八日,李愬向裴度彙報奇襲蔡州的計劃,得到裴度的批准和支持。

十月十五日,李愬帶領九千人馬,突襲蔡州。當晚大雪紛飛,給大軍的行進帶來極大的困難,但是也增加了突襲的成功性。


為了保密,李愬沒有告訴將士們此行的目的地,直到東行六十里來到張柴村,這裡距離蔡州已經很近,此時李愬才說出這次的目的地是蔡州。

將士們都以為這次有去無回,但是迫於軍令不得不繼續前行。

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官軍到達蔡州後,蔡州守軍根本想不到官軍會出現,根本沒有防備,官軍輕易地攻下了蔡州,將吳元濟抓獲送往京師。

四.削藩最後一戰——平定淄青李師道

淮西被平定後,對其他藩鎮產生極大的震懾力。

元和十三年,成德的王承宗向朝廷獻出德隸二州,輸賦稅請官吏,歸順朝廷。幽州節度使劉總隨後也歸順朝廷。橫海節度使程權“內不自安,請舉族入朝”。

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遣使上表,請以長子入侍,並獻沂、密、海三州”,本來這是皆大歡喜的結果,但是李師道在妻妾的反對下,撕毀了與朝廷的協議。

元和十三年七月,唐憲宗“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

這次討伐李師道的主力是韓弘的宣武軍、李愬的武寧軍和田弘正的魏博軍,由於朝廷的攻勢凌厲,李師道不得人心,元和十四年二月,李師道手下大將劉悟臨陣倒戈,生擒李師道。

五.唐憲宗為何能取得元和中興的偉業?

1.財政因素

我們知道,打仗拼的是財力,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持是無法進行一系列的戰爭。

唐代宗和唐德宗儘管未能成功削藩,但是他們發展經濟,選用劉晏和楊炎兩位理財能手整頓財政。

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唐德宗時朝廷的財政收入達到一千三百萬六千貫,比唐代宗末年的收入翻了一倍。

到唐憲宗時,全國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三千五百一十五萬貫。

由於唐憲宗在位期間多次進行削藩戰爭,耗資巨大,儘管此時國庫比唐代宗和唐德宗時充實,但是僅僅靠當時的國庫是無法完全支撐那麼龐大的開支的,因此,唐憲宗還採取了多種財政補充措施。

一是接納違制進奉。唐順宗時,下詔“諸州府常貢外,不得別進財物、金銀器皿、奇綾異錦、雕文刻鏤之數”。

到唐憲宗時,雖然他知道這些進奉對國家財政不利,但是為了削藩,他對違制進奉採取和稀泥的態度,他對違制者不加處罰,還將進奉之物送入度支庫。

二是緊縮財政支出。唐憲宗通過削減邊防開支、動用禁軍參與工程建設等措施減少財政支出。

財政的充實,為平叛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

2.與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穩定

“安史之亂”後,對唐朝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有吐蕃、回紇、南詔。

在唐代宗和唐德宗時期,吐蕃和唐朝的關係十分緊張,吐蕃曾經三次進攻長安,其中一次甚至攻陷長安,逼得唐代宗逃出長安。

唐德宗時,唐和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人卻縱兵突襲唐軍,造成唐軍死亡500多人,被俘1000多人,唐蕃關係徹底惡化。

為了防備吐蕃,牽制了大唐不少兵力。元和年間,唐憲宗對吐蕃採取和而不盟,防禦而不進攻的策略。此時唐朝在較長時間內與吐蕃保持和平關係,雙方只在元和十三年和十四年發生過大規模衝突。

唐與回紇、南詔的關係一直不錯。因此,元和年間,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大部分時間處於和平狀態,良好的民族關係使唐朝可以將更多兵力用於削藩。

3.唐憲宗的個人能力是實現元和中興的重要原因

  • 識人用人的能力

唐德宗不信任宰相,“天下細務皆自決之”,因此導致政局動盪不安。唐憲宗對此引以為戒,他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特別是宰相的人選。

唐憲宗說過:“以太宗、玄宗之明,猶籍輔佐以成其理,況如朕不及先聖萬倍者乎”。

唐憲宗一朝,人才濟濟,“杜黃裳善謀,裴垍能持法,李藩鯁挺,韋貫之忠實,”其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唐朝可以排名第二,僅次於太宗朝。

其中有三人,對於元和中興的貢獻巨大。

杜黃裳在唐憲宗繼位之初,堅定支持平定西川,並且幫助唐憲宗確定“法度裁製藩鎮”的政治思想,又對平定西川給出具體可行的建議,還推薦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高崇文做主將,杜黃裳的這些策略幫助唐憲宗打贏了繼位後的第一場削藩戰爭,給唐憲宗極大的信心。

李絳則在魏博的歸附立下大功,他力排眾議,建議唐憲宗和平收服魏博。魏博的歸順為最終平定河朔地區打下堅實基礎。多年來,河朔三鎮互相結盟,對抗朝廷。魏博的歸順給淄青、成德、淮西等藩鎮帶來恐慌,是中興功業最重要的一環。

後來朝廷討伐淮西,成德由於魏博的阻擋,無法援助淮西,淄青的李師道同樣害怕魏博軍隊攻擊而不敢援助淮西。而且魏博還出兵幫助朝廷攻打淮西和淄青,為平定這兩個藩鎮做出重大貢獻。

裴度則是平定淮西的功臣。平定淮西之所以打得異常艱苦,前兩任主帥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裴度的上任徹底扭轉了淮西的不利局面,最終李愬在裴度的支持下“雪夜襲蔡州”,一舉平定淮西。

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 意志堅定,百折不撓

唐憲宗的削藩,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也遭遇過許多挫折,但是他一直堅定信念,堅持以法度裁製天下的原則。

淮西之戰打得特別辛苦,經歷過許多挫折,成德、淄青兩個藩鎮惡意阻撓,李師道派人放火燒了朝廷的糧倉,甚至派人將宰相武元衡刺殺。

成德、淄青一系列的恐怖活動,給唐憲宗的削藩造成巨大壓力,動搖了許多大臣的信心。

宰相韋貫之多次請求罷兵,中書舍人錢徽、令狐楚等人也呼籲罷兵,甚至有人提出罷免裴度向淮西妥協。

唐憲宗以過人的毅力,堅持討伐淮西,他將裴度升為宰相併說:“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吾用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賊!”

之後唐憲宗將反對討伐淮西的官員貶官,為平定淮西創造了良好的朝野輿論。

  • 虛懷若谷,勇於納諫

唐憲宗十分景仰唐太宗和唐玄宗,因此注意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

唐憲宗對大臣說過:“朕覽國書,見文皇帝行事,少有過差,諫臣論諍,往復數四”。因此他要求大臣“每事十論,不可一二而止”。

宰相李絳直言敢諫,元和五年,李絳面陳宦官吐突承璀專橫跋扈,言語尖銳。唐憲宗聽了十分惱怒,認為李絳說話太過分了。

李絳回答說:“臣若畏避左右,愛身不言,是臣負陛下;言之而陛下惡聞,乃陛下負臣也。”

唐憲宗被李絳的忠心感動,稱讚他“真忠臣也”。

如果李絳等人很久沒有進諫,唐憲宗就會反省:“朕豈不能容受邪?將無事可諫也。”

在唐憲宗這種求諫若渴的感召下,大臣們都知無不言。

  • 不斷調整策略,糾正錯誤

唐憲宗的削藩並非一帆風順,也存在失誤。但是他能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直到做出正確的部署。

徵淮西時,唐軍主將的三易其人,第一任主帥嚴綬,被裴度評價為無能之輩,他將軍費拿來收買人心,濫賞將士以及賄賂宦官,在戰場上他卻毫無辦法。第二任主帥韓弘的能力不錯,但是他本身也是節度使,對於削藩他消極應付,因此戰事拖延很久。最後唐憲宗確定裴度為主將,裴度上任後,罷監軍,重用李愬,最終平定了淮西。

另外,淮西戰場還未結束,唐憲宗就急於向成德開戰,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徵成德失敗後,唐憲宗及時接受大臣的建議,暫時赦免了成德。集中兵力全力對付淮西,終於將淮西平定。

  • 制定正確的削藩策略

唐憲宗的削藩,基本上按照先易後難、以藩制藩、避免兩線作戰的正確策略。

唐憲宗繼位後,首先平定的三個藩鎮西川、夏綏、鎮海都是實力不強的藩鎮,這些藩鎮只是出現暫時性的割據,其周圍各鎮都忠於朝廷,不像河朔三鎮那樣結盟對抗朝廷。因此唐憲宗平定這三鎮比較順利。

先易後難,解決容易的,可以提高朝廷的震懾力,萬一失敗了,也不至於造成太壞的影響。

唐德宗時就是急於向河朔三鎮開戰,最終釀成“涇原兵變”和“四王兩帝”的叛亂,大唐差點就滅亡。

唐憲宗還堅持以藩制藩的策略。平西川時,除了高崇文率領的神策軍參戰,還有山南西道節度使和東川節度使率兵助陣。平淮西時,更是動員16道兵馬,討伐淄青李師道,朝廷也動用了5個藩鎮的人馬。

六.結語

唐憲宗能夠取得中興的偉業,既是唐代宗和唐德宗打下的基礎,也和唐憲宗個人能力相關。

可惜的是,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未能持久,在他死後,由於繼任者唐穆宗昏庸無能,河朔三鎮重新反叛,藩鎮割據死灰復燃,其原因在於唐憲宗未能改變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節度使擁有重兵和掌握地方財賦的問題未得到解決。

因此,元和中興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唐憲宗不失為中晚唐最傑出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