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對於中國古代的記憶,大多數人只停留在強漢盛唐,它們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兩個時代,確實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歷史上也有獨漢以強亡的說法。但實際上唐朝前期文治武功給人感覺是超過漢朝的,高宗永徽年間征服高句麗、滅東西突厥,國土為漢人王朝最大。遺憾的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發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盛世榮光不復,唐朝歷史步入中晚唐時代。

而晚唐最有作為的帝王,莫過於唐憲宗李純。從《新唐書.本紀第七》也可以看出來:“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卒收成功。自吳元濟誅,強籓悍將皆欲悔過而效順。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則其為優劣,不待較而可知也。”箇中盛讚之情,溢於言表!

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圖1|晚唐中興第一人:唐憲宗李純

繼位爭議-逼宮弒父

同時他的上位過程也頗為戲劇,因為其父順宗在貞元二十一年的永貞革新中,動了唐王朝後期最大兩顆毒瘤-宦官藩鎮的蛋糕, 導致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俱文珍發動兵變,逼其禪位給年僅二十八歲的憲宗,李純從此開啟了他的帝王生涯!其上位原因後世流傳最廣的就是弒父說,因為一年時間歷經兩個皇帝,正如後來明朝的萬曆皇帝和泰昌皇帝於同年死去,泰昌皇帝主要是因為紅丸一樣,事出反常必有妖。表面看這個妖是因為皇帝動了宦官蛋糕,宦官頭子自己動手弒主的一場革命,雖然也比較合乎情理,但我們結合憲宗前後表現來看,說他深具弒父嫌疑還真不怎麼冤枉他。

  • 其一:從德宗的性格並不算很強勢來看,順宗身為東宮二十年沒有一點自己的班底似乎不大可能,更何況單純宦官逼宮,除了趙高殺秦二世和宗愛弒殺北魏太武帝之外,少有前車之鑑。而逼宮弒君,任何新君為了以儆效尤,都會嚴懲,但對順宗逼宮的俱文珍在憲宗一朝還逍遙了八年才因病逝世,確實匪夷所思!更何況萬一失敗還要面臨著順宗親信二王等人的報復。所以俱文珍等人逼宮很有可能為他人授意。而能對權傾一時宦官首領授意除了皇帝,恐怕也只有儲君了。
  • 其二:順宗在憲宗即位的第二年,就不明不白的死去,年四十六,事情太過湊巧,且順宗壯年而崩也說不過去,因此很難說順宗之死和憲宗沒有一點關係。
  • 其三:就是李唐素有逼宮傳統:無論是李世民對李淵的態度;還是李顯在當時宰相張柬之的幫助下發動的神龍政變;又或者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西逃入蜀,肅宗於靈武即位等等事例都可證明。以憲宗的雄才大略,做夢都想建立一番功業,而建功立業最大的阻擋就是其父,也難怪有弒父逼宮的嫌疑。

因此綜合以上三點,憲宗弒父嫌疑,恐怕無法擺脫!

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圖2|永貞革新

當然,弒父說只是根據現有史料推論,並沒有實錘,更何況這是私德,我們也無可置喙。最主要的是,是否如他先祖李世民一般,即位之後勵精圖治。

憲宗功績-元和中興

事實也證明:其在位的十五年間取得了元和削藩的重大成果,使得全國形勢重歸一統,幾乎再復盛唐。正如前面《新唐書》裡所提到的那樣:

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

也因此後世史家把他統治的十五年間稱為“元和中興”,自己也當之無愧的成為晚唐中興第一人。

之所以史家會給如此評價, 因為安史之亂後,削藩並不是自他而始,其父祖都有削藩,但收效甚微,只是在他手上趨於大成,這更顯出憲宗的個人素質。

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圖3|元和削藩

這主要還是源於德宗即位後,面對殘破山河,很想有一番作為,但因為操之過急,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涇原兵變“。彼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嶽上奏承襲父爵,德宗早有削藩之意,當然不許。於是李惟嶽糾集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聯合發動叛亂,雖然唐王朝很快做出了反應,調在涇原的五千兵馬平叛這四鎮,但到長安時因為犒賞菲薄,引起軍隊譁變,後擁護朱滔之兄朱泚(ci)為首領,同時和假意救援德宗的李懷光一起攻入長安。德宗倉惶逃往奉天。叛軍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機會?之後窮追不捨,使得德宗陷入險地,史稱奉天之難

最終這場叛亂歷時四年,唐王朝依靠李晟、馬燧等將領收復長安,消滅了朱泚、李懷光等叛軍,其他叛軍雖然表面上表稱臣,但實力絲毫沒有削弱。而德宗歷經這一次叛亂,短時間再無魄力來第二次削藩,只得妥協,以至於唐王朝威嚴掃地。但德宗能在晚唐歷史上赫赫有名,並不是一無是處,之後開始加強神策軍且充實府庫,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的積累兵和錢,以待下一次削藩,但他沒有等到就於貞元二十一年去世。

之後順宗即位,其發起的永貞革新在當時,也主要針對於藩鎮和宦官,但藩沒有削到,自己反而被宦官所逼宮。他們與憲宗形成鮮明對比,可想而知憲宗能取得元和削藩的不易,非雄才偉略不足以開創此偉業。

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圖4|涇原兵變

箇中原因,也正因為涇原兵變等唐王朝的內憂外患,使他過早認清了李唐所處的形勢,以至於過早成熟。

雄才偉略-童年鑄就

到涇原兵變結束的興元元年(784),憲宗虛歲已經七歲,雖然不大,但已記事,更何況憲宗早慧,因此更難不倒他過早成熟。這一點也可以從德宗和憲宗之間的一個小插曲說明。《舊唐書·本紀·卷十四》有所載:

(憲宗)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問曰:“汝誰子,在吾懷?”對曰: “是第三天子。”德宗異而憐之。

大致意思是:憲宗六七歲的時候,祖父德宗把他抱在膝蓋上逗樂,問他父親是誰?誰抱他之語,他回答自己是第三天子。這也很好理解:抱他的爺爺是天子,而爺爺到他,正好三代,看似簡單回答,實則引人深思。也可見憲宗小的時候就知道劍走偏鋒,和晉明帝小時候所說的”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如出一轍,大有小主人公的架勢。也導致德宗覺得這個孫子早晚必成大器,和數百年後的明朝宣德皇帝被祖父永樂皇帝認為好聖孫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雄才大略也不止於過早成熟,還要能保持好學來培養治國理政才能。否則有心治理,不知道怎麼入手也是空談。

也正因為如此,他登基之初就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當作自己效法的楷模,這也就有了之後的”元和中興“,他也因此成為繼先祖太宗、玄宗之後又一位有作為的帝王。

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卻開創盛世,原來大志年少就已成

圖5|唐憲宗勵精圖治

遺憾的是善始者眾、善終者寡,憲宗並沒有將中興大業貫徹始終,在其晚年迷信方士、寵信宦官,更加因為誤服丹藥,脾氣變得暴怒無常,以至於深受憲宗暴怒之痛的身邊宦官,為了換個主子,早日讓李桓登基,王守澄、陳弘志潛入寢宮將其謀殺。從此唐朝皇帝廢立,皆由宦官操縱,中興大業毀於一旦。

這些種種,也使得憲宗爭議頗大。但筆者認為,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儘管宦官權勢在憲宗晚年更上一層樓,還是無法抹滅他元和削藩的功績。因為此次削藩直接壓制了藩鎮的氣焰,唐王朝才能短暫一統。之後直到朱溫崛起前,唐王朝對藩鎮仍然可以控制,這些都是因為憲宗奠定的基礎。

從小時候的第三天子來看,可以說他和歷史上的眾多帝王一樣,少年已見大志。縱觀他一生:先樹立志向,然後一步步實現,終成大業,成為浩瀚史書中有所建樹的帝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