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是時代悲劇,不能簡單歸咎於朝廷腐敗、不恤民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的賣炭翁,描寫了一位可憐的賣炭老人。老人在山中砍柴、燒炭,在雪天穿著單衣、趕著牛車到長安城中叫賣。誰想,從宮中出來兩名宦官,用“半匹紅綃一丈綾”強行將一車炭換走。

‍什麼是“宮市”?‍

白居易自言:苦宮市也。何謂宮市?就是派宦官到市場低價採買宮中日常用品,還要賣家把東西送進宮。名為買賣,實為強搶,長安及附近商戶深受其害。賣炭翁,就是宮市的受害者。

《賣炭翁》是時代悲劇,不能簡單歸咎於朝廷腐敗、不恤民生

《賣炭翁》被收入教科書,但教科書上只是把宮市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朝政腐敗、宦官專權、統治者掠奪人民。歷史果真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宮市是唐德宗末年所設,需要說明的是,唐德宗非昏庸無能之輩,也都知道宮市的弊端。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造成的。

唐德宗削藩

唐德宗李適(kuò)生於盛唐,13歲遇著安史之亂,親身經歷了唐朝由盛世到亂世的轉折。20歲時,李適擔任兵馬大元帥,名義上指揮天下兵馬平定安史之亂。雖然只是名義,真正的指揮者是郭子儀、李光弼等人,但李適也算是瞭解軍機。李適即位之初,胸懷大志,力圖削平藩鎮,重回盛世。

  • 藩鎮叛亂

781年,唐德宗即位第三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要求襲位,魏博節度使田悅也上書幫李惟嶽。這是節度使們對新皇帝的試探,試一試新皇帝對他們的態度。唐德宗拒絕了節度使們的要求,堅決收回朝廷對節度使的任免權。同年,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淄青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叛亂。

  • 叛亂擴大

唐德宗命令諸道討伐,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打敗了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想要兼併其地。唐德宗本意是削藩,怎麼可能允許呢?782年,心懷不滿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唐德宗派遣神策軍(中央軍)討伐李希烈,又從涇原鎮調集5000人援助。然而,由於唐德宗沒有給涇原軍賞賜,涇原軍也反了。

  • 削藩失敗

中央軍大都派出去平叛了,長安空虛。亂兵衝入長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陝西乾縣)。不久,太尉李懷光(靺鞨人,賜姓李)叛,唐德宗又逃往漢中。直到784年7月,唐德宗才返回長安。

《賣炭翁》是時代悲劇,不能簡單歸咎於朝廷腐敗、不恤民生

這次叛亂一直持續6年,以唐德宗下“罪己詔”,與節度使們妥協而結束。削藩失敗。

沒有錢什麼都做不成

但唐德宗真的甘心嗎?不甘心,他大力撈錢也正在於此。這次削藩戰爭中,唐德宗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錢、錢、錢,打仗要用錢;第二:將領靠不住,還不如宦官。

  • 剛即位時,天真的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之初,崇尚節儉,禁止天下進貢珍奇之物,拒絕藩鎮進獻,廢除了一系列雜稅。但是,削藩戰爭打到第二年,國庫就撐不住了。只能想出各種雜稅搜刮民財,尤其是富商,逼死許多人。

《賣炭翁》是時代悲劇,不能簡單歸咎於朝廷腐敗、不恤民生

唐德宗即位之初,疏斥宦官,親近朝臣。但是,在亂兵衝入長安時,將領招不到兵卒,是百餘名宦官護送他逃走。這讓他對宦官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 唐德宗撈錢

所以,唐德宗後期,開始擴編神策軍(中央軍)、增加各種雜稅、向節度使索要貢品、派宦官去各地衙門索要賄賂,“宮市”也在這一時期出爐。反正各種撈錢的手段都用上了。這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也是因此,繼任的唐憲宗才能平定川西、鎮海、淮西、緇青、昭義五鎮,逼服河朔三鎮,使得唐朝呈現中興氣象。若非唐憲宗早逝(可能是被郭貴妃聯手宦官毒死,因為唐憲宗不願立郭貴妃為後),唐朝真有可能翻身。

  • 時代的悲劇

韓愈曾記載了一件事,一個農夫去城裡賣柴,遇到“宮市”。宦官只給農夫數尺絹,要農夫把柴送到宮裡。農夫哭訴:“我全家老小就指望我賣柴養活,不給錢,我只能死了。”怒毆宦官。唐德宗知道後,罷黜了這個宦官,又賜農夫十匹絹,但終究沒有廢除“宮市”。大概唐德宗心裡也矛盾。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不能簡單歸咎於某個或某些“壞人”。歷史不是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