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文·段宏剛

“國學”究竟是什麼?恐怕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國學可大可小,小到詩詞歌賦,大到儒釋道,凡是跟傳統文化能扯上關係的學問,通通可以被納入國學的範疇。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如,近一百年來,王國維、章太炎、梁啟超、胡適、蔡元培、馮友蘭等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們通過觸類旁通,熔古鑄今,打通了不同學問之間的界限,創造出許多耀眼的學術高峰,他們被公認為國學大師,沒有什麼異議。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

國學大師就像延綿不絕的山脈,不但崇高,在多個獨門學科上創造了讓人仰視的高峰,而且胸懷博大,包羅萬象,審視起來有縱深感,深不可測,一眼看不到邊。

如奇峰兀立那樣,在獨門學科上創造出高峰的人,學術成果顯得過於單一,難以成為服眾的大師,充其量是一位著名學者。

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像

再加上他活了98歲高齡,德高望重,把他定位為當今文化界的楷模,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但要把他說成是文化泰斗或國學大師,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他的學術成果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榮耀。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季羨林是以語言學家的身份著稱於世的,他精通漢語、德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吐火羅語、南斯拉夫語、梵語等12種語言,是當代不多見的語言學天才。

能掌握這麼多語言,源於他在20歲就考取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大學四年主修德語,課餘時間一邊堅持用德語寫作,一邊翻譯德語作品。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與饒宗頤

或許是接觸外語較早的緣故,以至於讓他在後來的學習中,把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在了外語的學習上。尤其從1935年夏季開始,24歲的季羨林有幸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深造,時間長達10年。這次留學,直接開啟了他在語言學上的天賦,讓他探索到了可以同時攻讀好幾門外語,並把每一門課程學到盡善盡美的好方法。由此,他用這十年光陰打下了遠遠超過同時代學者的深厚的語言學基礎。在後來,他發揮自己語言學方面的優勢,是水到渠成的事。

連季羨林自己也承認,在德國留學十年,他除過鑽研語言學之外,對其它學問幾乎沒有涉獵過。在研究梵文時,需要對印度的古典文學選讀一些,就像研究漢語時必須要閱讀唐詩宋詞元曲一樣,但他身在異國他鄉,留學時間有限,為了爭分奪秒地攻讀語言學,他連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都擠不出來。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羅摩衍那》譯本

靠著這份刻苦精神,到1945年回國之際,他終於把自己打造成一位精通多種語言的專家。

以後的研究成果也證明,季羨林一生的重要學術貢獻,多集中於語言學方面,在古印度語研究,吐火羅語研究,佛教史研究,比較文學的研究,以及印度語文學名著的翻譯等領域,他都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尤其在吐火羅語研究和佛教史研究方面,如,他的學術著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以及對《彌勒會見記》的翻譯和研究,都非常具有開創性,填補了我國在這些學術領域的空白。因這些學術成果的流傳,他註定會留名青史。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書法

然而,這些學問很難跟傳統國學扯上關係,它們跟國學,完全是兩個體系的文化。

如果把季羨林看作是國學大師,不但對同時代的其他國學大師不公平,對季羨林自己也是不公平的,大有冤枉季羨林的嫌疑。就像某人本來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卻要逼迫人家去彈奏鋼琴,豈不是強人所難?也會凸顯出是非不分的常識性錯誤。

當外界把季羨林定位為國學大師和文化泰斗,經常向外宣揚時,連季羨林自己都覺得很反感,因為他有自知之明,身上流淌著民國文人的遺風,非常看不慣那些釣名沽譽之輩,他不想在歷史長河裡被千夫所指。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病榻雜記》

在2007年,藉助隨筆集《病榻雜記》出版之際,季羨林終於站出來為自己澄清了,他難以忍受被人誤解,不喜歡自己的身份被外界張冠李戴。他用自己的學問,向人們解釋了國學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學者才對得起“泰斗”的稱謂。

他進一步昭告天下人: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三項桂冠摘下;洗掉泡沫,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這就是真實的季羨林,一生命運多舛,卻心直口快,敢說真話,不怕得罪人。這才是一名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值得當今所有學者去仰望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