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是五代最出名的皇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他评价非常高,特别是对他的用人,更是赞誉有加。书中说道:(周世宗)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我们下面就具体阐述这位英主的用人,展现他的卓越风采。

斥冯道,树权威

公元954年,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创立者周太祖死去,他没有儿子,他的义子柴荣继承了皇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堪称一代英主,若非英年早逝,也许他会创立比宋太祖赵匡胤更为辉煌的业绩。周世宗刚即位就遇到了麻烦事,北汉国主刘崇借着后周太祖新故的机会,发兵三万,又请求辽主派出一万骑兵助阵,向后周的潞州进攻。消息传到汴京后,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并提出要亲自带兵抵抗。大臣们不太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周世宗认为事态严重,必须亲征,并想通过这次战争树立自己的威信。大臣们看周世宗的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反对,只有老臣太师冯道出来反对。这冯道从后唐明宗时起就任宰相,历仕后唐、辽、后晋、后周四朝,在每一朝他都能随机应变,保持宰相、太师、太傅等高位,是个政坛不倒翁。现在,冯道觉得周世宗年轻,就以老资格的身份来劝阻周世宗亲自带兵出征。周世宗对冯道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带兵出战,我怎么能苟且偷安呢?”冯道觉得周世宗太过狂妄,冷冷地说:“陛下能和唐太宗相比吗?”周世宗明白冯道有些看不起他,就激动地说:“我们后周兵力强大,要消灭刘崇,岂不犹如大山压鸡蛋一样容易!”冯道立即反嘲道:“陛下像一座大山吗?”周世宗听了十分气愤,甩袖而出。由于别的大臣支持周世宗,于是亲征的事也就决定下来了。此后,周世宗对冯道倚老卖老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件荣誉差使,派他去掌管修造周太祖坟墓的事,不久,冯道郁闷而死。年轻的君主即位的时候,总会碰到一些老资格的旧臣,对于他们,不好直接顶撞,也应当注意听取他们的建议,但是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保持绝对威信。

整饬行伍

周世宗率领大军亲征,在高平与北汉军队接仗,双方摆开了阵势。北汉刘崇的军队远超过后周,但周世宗斗志旺盛,精于排兵布阵。他令大将白重进和李重进率军在西侧列阵,樊爱能和何徽率军在东侧列阵,向训和史彦超领精骑在中央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领禁军护卫着周世宗在阵前督战。刘崇指挥北汉军猛攻周军,樊爱能和何徽临阵脱逃,带领骑兵败退,步兵纷纷投降,情况十分危急,周世宗于是亲自上阵,冒乱箭督战。他手下大将赵匡胤和张永德见状,也奋不顾身地各领两千亲兵冲进敌阵。后周军队受到周世宗的激励,奋勇冲杀,以一当十,声势大振,很快反败为胜,击溃了北汉军队。助阵的辽军看到北汉失败,后周军队士气正盛,不敢跟后周军交锋,悄悄撤军。北汉刘崇于是节节败退,狼狈逃回晋阳。高平大战周世宗取得辉煌的胜利,但也暴露了后周军队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周世宗赏罚分明,重赏有功的将士,然后将因临阵脱逃而险些导致全军败北的樊爱能、何徽等的将校七十多人全部斩首,使得全军震动,周世宗的威望也大大提高。

用王朴,定大计

周世宗雄才大略,致力于天下统一的大业,但他自己又没有很好的统一战略,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割据形势,他觉得缺乏一个很好的统一规划。于是善于用人的周世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二十多位才华出众的大臣每人撰写策论一篇,表面上是要试试他们的才能,其实是想从中发现安邦定国的良策。大臣王朴脱颖而出,写就了《平边策》献给周世宗。《平边策》是一篇非常简练的策论,才六百余字,却确立了周世宗统一天下的规划,其治国安邦的策略论述全面,见解独到,堪称一字千金,最后成了后周和北宋统一天下的战略蓝图,原文如下: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僭,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周世宗读了王朴的策论之后,大为赞赏,立即采纳了他的规划,并要加以重用。可是天妒英才,王朴竟然很快英年早逝,享年只有54岁。周世宗大哭,亲自前往吊丧,以玉钺叩地,痛哭再三,不能自止。左右从旁慰劝,周世宗仰天叹道:“天不欲我平中原么?何为夺我王朴,有这般迅速!”回到宫里之后,数日不欢。

改革吏治

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之后,周世宗针对五代以来的政治弊病,推行了改革。他虚心纳谏,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诏书中说他治理国家处理政务肯定存在过失,但没有大臣指出他的过失,没人说他施政的缺陷,而出现这种情况,是自己的责任,因为自己没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征求良言。他说如果人们不上书言事,自己就没机会了解大臣的才干与品德,而不能量才重用。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尽量上书言事,并鼓励他们指责自己的过失,让他们不要顾虑文笔,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可以根据大臣的表现予以使用。在用人方面,周世宗能够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到朝廷各个部门,提高机构办事能力。他又命人整顿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发挥作用。周世宗高度重视吏治整顿,他惩处贪官污吏也毫不手软。大臣孟汉卿主持税收事务,私自加派了税额,被揭发出来,周世宗将他赐死。主办官员认为孟汉卿罪不至死,周世宗则说,这样做可以威慑众人,杀一儆百。一次,周世宗重修永福殿,他亲自视察工地,发现内供奉官孙延常克扣工人报酬,虐待役夫,有的役夫甚至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杀。周世宗深知乱世用重刑的道理,对贪财或滥杀俘虏的大臣,绝不姑息,经常毫不留情地处死。但是这并不是说周世宗是个滥杀之主,相反,他彻底修订了五代以来的酷法,废除了很多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凌迟之类的酷刑,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并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

天妒英才

周世宗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后,致力于北伐事业,进击契丹。他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关三个战略要地,夺回了三州十七县,取得了五代时中原政权和辽交战的最大胜利。周世宗趁胜进军,想一鼓作气夺回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班师回朝,不久病逝于宫中,年仅39岁。周世宗对于自己的早逝似乎有所察觉,他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统一大业,曾经祈求给他三十年时间,让他“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上苍只给了他五年多的时间,大志未酬,英雄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让后人叹惋。《旧五代史》对周世宗的评价极高,赞叹周世宗:“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更是感叹道:“至若周世宗之英武过人,王朴之智谋绝俗,天独未假以年,不获共谋统一,命耶数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矣。然世宗美政,王朴长材,不容过略,故类叙之以风示后世云。”我们讲述周世宗的用人故事,也有此意在其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