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宜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重地,據史料記載,這個地區的面積十分之大,大概是今天上海市世博園的兩倍,要說周天子的皇城洛陽也就這麼大了。

據墨子記載,宜陽城池的佔地面積之廣,可以讓數十萬的百姓在此生存。再有,就是考古界的證實,宜陽城內部有宮城和郭城的劃分。因為,城池是四邊形的,再加上,佈置便於勘察敵情的高塔,宜陽可謂是易守難攻。而且,韓國的物資也存放在這裡,所以,宜陽在物資方面也是十分豐富的。

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說到韓國把物資放在宜陽,那就要提到秦、韓之間的戰爭了。最開始,在公元前391年,因為,魏國、趙國、韓國一起對楚國發動了攻擊。而楚國為了自保,給秦國國君送去了數額龐大的金銀財寶,使得秦國對楚國給予了援助,隨即,秦國向韓國的宜陽發起了進攻,最後,得到了宜陽六個附屬城池。

但是,很快韓國就將失去的土地奪了回來,可秦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之後,秦惠王派兵再次對宜陽進行了進攻,只是沒過多久,韓國又收復了回來。而後,秦太子蕩繼位,因為其年幼,不能親政,必須由朝廷上的大臣們一起商議,決定朝廷的大事。

在秦國的文武百官中,樗裡疾位於文武百官的首位,同時,他的身份背景也十分傳奇,戰國時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為韓國人。他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綽號“智囊”,擅長外交、軍事。而這,也導致了韓國與秦國的友好關係。

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只是,這樣的友好,終究是暫時的,兩年後,秦太子親自處理政事。他剛開始還是願意維持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因為,他的母親是魏國人,即便,在韓國和魏國之間,他更為傾向於魏國,但是,對韓國也沒有做出什麼不好的措施,只是派出朝廷大臣樗裡疾去韓國做丞相,輔佐韓國君主。

然而,往往這樣的冒險試探,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樗裡疾來到韓國之後,仍然本著為秦國利益出發,來參加韓國的政治商議,而這,便使得雙方矛盾開始激化。沒有半年時間,兩國之間的矛盾與成見,就已經越來越深了,最後,秦君不僅將其召回,還想對韓國進行討伐。

這個時候,秦國內部的聲音是十分雜亂,有支持攻打韓國的,自然也有不支持攻打韓國的。看著群臣們意見紛紛,秦武王在多次思慮之後,也沒能下定決心。只能採取迂迴的形勢,先讓親信大臣前往各國,試探一下其它國家的反應,這就是“息壤之盟”的由來。

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親信最先來到了與秦交好的魏國,對其國君進行遊說。說是韓國滅亡以後,秦國會與魏國一起瓜分土地資源,而這,便是戰國時期一些沒有書面化的條約。之後,親信又前往趙國,這個時候,韓國已經得到了風聲,並派遣使者來到趙國。只是終究秦國給的物資利益更讓趙王心動,由此,趙國便支持了秦國。

然而,其它的幾個國家,楚國和秦國的關係尚且友好,燕國和秦國也是盟約關係。即使,齊國、宋國、韓國聯合,也無法對局勢形成什麼根本性的影響。所以,韓國就處於一個沒有援助的狀態。而後,秦國對韓國的討伐,也就開始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宜陽之戰”。

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秦國、趙國、魏國對韓國展開了包圍。雖然,韓國處於劣勢,但是,韓國卻沒有放棄對周邊國家的外交戰略,依舊向它國求援。而其它的幾個國家,如:楚國,雖然與秦國是盟約關係,但卻並不妨礙它對韓國的救援。最終,在韓國忍痛用諸多利益交換之後,開始有國家施以援手。

之後,三國聯軍久攻不下,導致秦國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臣子們為了爭奪功勞出了各種主意,最後,秦武王採取了親信甘茂的策略。

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當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之後,雙方的物資耗費都是天數。並且,之前的合約關係也變得不再牢固。在秦武王本著必勝的心態下,秦軍終於攻破了宜陽城。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

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率領親信去拜見周天子。興致一來,便與有名的大力士孟說比舉鼎,最後,造成了一個天大的悲劇:被鼎活活砸死,當時的他只有二十三歲。秦武王一死,局勢驟變,年輕的秦武王尚無子嗣,遺詔由其異母弟公子稷繼位,是為秦昭王。

公子稷這年十九歲,和他父、兄即位時的年齡一樣,尚不能親政。此時秦廷百官之首依然是樗裡疾,這對韓國君臣來說著實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韓相公仲朋立刻向秦國伸出橄欖枝,左丞相甘茂充分發揮了策士“朝秦暮楚”的特性,極力贊成與韓和好,並建議將武遂歸還韓國。

秦、韓戰爭,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一年,最終還是秦國扛不住了

甘茂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國倒向了齊國,一下子楚、韓、齊、魏都成了秦國的敵人,趙國只是支持秦伐宜陽,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其態度並不明朗,所以,秦國需要尋找盟友。之後的秦國便積極組織與各國的友好往來,甚至,在韓國向秦國求援的時候,出兵替韓國解圍。

之後,秦國與韓國還是和好了,只是秦武王的千秋霸業卻一去不復返了。但是,秦國卻並沒有停止發展壯大。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承王位。之後,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戰國策·卷四·秦二》、《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