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春秋》為孔子修訂,直至今日學術界對此說尚有諸多質疑,並無統一觀點。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前後將近六百年,是中國最長的亂世,也是奠定中國版圖和文化的基礎。

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春秋時代,族群的衝突和融合經歷了非常長期的演化過程。在平王東遷之後,第一期爭奪霸權的諸侯,是鄭、衛、宋,再加上齊和魯。這一段時期,只有尊王,還未見攘夷。在齊桓公定威取霸時,則是號召周王麾下的諸侯,挽救受狄人和山戎侵犯的邢國和衛國。宋國的霸權,實際上沒有完成。晉國長期稱霸,則是以晉國作為諸侯領袖屢次和南方崛起的楚國抗爭。在這一段爭奪霸權的戰爭之中,最主要的參與者,是齊、晉、楚、和吳、越。這些國家興衰的歷程中,他們不斷擴大自己疆土,也不斷地收納本來不歸屬他們的族群,融合為新的族群國家。

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以齊國而論,姜姓的齊國,本來就是西周封建體制經略山東半島及其外圍的主力軍。擴大而言,齊國的外圍是海岱地區,在西周初年,這一廣大地區有不少於三十個小國。中原靠東的魯國本來與齊國都是西周開拓東方的主要據點,可是魯國沒有廣大的後方,而齊國則有大半個山東半島作為其開拓的對象。春秋末年,田氏的齊國,代替了姜姓齊國,成為東方大國;那個時候,齊國已經容納消化了幾乎整個海岱地區。如前文所說,有些族群,例如徐、舒,其相當多數的人口陸續遷往南方和淮河長江流域的中段。至於莒和杞這些小國,都已經淪為齊國的縣邑,當地的居民,都已經同化為齊國人。

晉國本來的封地是在山西沿著黃河邊上的運城平原,其中心地區是在汾水的下游;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則是被許多所謂的“戎狄”佔據,例如,赤狄、白狄、陸渾之戎、東山皋落之戎等。唐叔受封時,接收的命令就包括要尊重戎的風俗和夏的傳統。在晉楚長期爭霸的過程中,中原已經擠滿了原有的封國。晉國為了取得爭霸的資源,只有向後方開拓。晉國不斷經營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戰馬、銅料、食鹽和兵源;晉國的疆域,終於擴大到西至黃河,北達“壩上”,涵蓋整個山西地區和河北的一部分。原來的山戎、赤狄、白狄等族群,都成為晉人。晉國擴大後,一時強大無比;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國擁有的土地和人口,是在山西的東半邊和河北;魏國的領土,則稍微偏南和中央,佔據晉國的核心部分;韓國的地域,則是偏西的一塊。三國疆域,整體計算,有四分之三以上是併吞了晉國後方其他族群的領土。

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楚國的建立,是從西周的晚期開始。東方祝融八姓中的羋姓,遷移到漢水流域和當地的百蠻合作,建立了楚國。楚國扼據漢中盆地的出口,漢水流域進入中原的交界,而且據有湖北、安徽的銅礦,和雲夢大澤的種種資源。在西周的銘文之中,取得“南金”,是個重要的任務。所以對西周而言,漢中孔道的出口,被楚國佔據,西周就無法取得東南方的重要資源。因此《詩經》中,才有對荊、舒的仇視。春秋時期,楚國與中原霸主不斷鬥爭,不僅沒有失敗,而且使它繼續壯大,就是因為楚國有廣大的腹地可以開發。楚國最初是先向北面和東北前線發展,蠶食淮上和漢上的諸侯。不久,楚國也向南面腹地擴張。到了戰國之末,楚國的領地,西南可以進入今天雲南的滇池,西方據有四川盆地的東半部,東南可以到達長江下游,向南可以到達武嶺:楚國疆域廣大,等於大半個後世中國本部。在楚國西、南兩面,本來與中原不通聲氣,都是楚國著力經營的地區。民族學上,中國的西南夷、巴、濮、滇等,東方和東南的百越,都經過楚國擴張的階段,後來終於併入中國的族群。

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南方的吳、越,雖然在他們自己的族譜上,號稱是中原族群的後裔,例如,吳人自稱是西周王子泰伯之後,越人自稱是夏禹之後。實際上,他們都是大汶口文化南下,和良渚文化合流,再融合南方當地文化族群,成為分佈在華南、華東沿海的百越。在晉楚相爭時,晉國為了抵制楚國,在楚國的後方培植了吳國;楚國為了抵制吳國,又在吳國的後方培植了越國。吳、越兩地的土著,以他們本地的資源,已經發展了高度的製陶和冶金技術;沿海的沼澤和沖積平原也已經出現了一些頗具規模的聚落。在晉、楚各自影響下,這些當地文明和北方主流文明融合為一。這一大片地區的眾多人口,也成為中國族群的一部分。

西方的秦國,本來是接收了西周王室留下的關中地區,他們消化了分散在關中地區的各種族群,那些關中出土考古數據顯示的小國,其中不乏原來在更西、更北地方遷移到關中的人群。秦國也參與春秋戰國的爭霸,因此,他們也必須要不斷地開拓自己的腹地。在戰國時期,秦國已經儼然是東方列國的共同敵人,秦國能夠崛起為如此強國,就因為他們很容易就取得西邊隴西和北方河套地區的戰馬和兵源。關中向南,可以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半邊,秦人很早就將蜀地據為己有,擁有鐵礦和鹽礦兩大資源。西北、西南地區的當地族群,例如義渠之戎,經過秦人的經營,也接受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影響,融入中國眾多族群之中,成為後世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歷史最長的亂世春秋戰國塑造中國的大一統思想

在春秋時期,遠在北方的燕國,已經和中原失去聯絡。在戰國時期,因為中原各國的擴張,燕和趙、齊都有過接觸和衝突。燕國為了取得更多資源,向北方和東方的腹地擴張,遂據有今天內蒙古的東半邊和東北地區的遼河流域。遠在新石器時代,這些地區的族群,曾經和渤海地區的族群文化,也有過分分合合和彼此影響。經過燕國的擴張,東北地區的當地文化,也與中原文化因為交流互動而逐漸融合,那些族群終於成為後世中國眾多族群之中的一部分。

為了爭奪中原的霸權,這些地居四處邊緣的競爭者,在競爭過程中,都不斷壯大自己,整體而言,各國的擴張、聚合的成果也擴大了中國。春秋戰國擾攘五、六百年,在中國歷史上常當作亂世,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和融合,終於整合為秦漢大帝國的基礎,也正是這場亂世塑造了中國大一統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