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的師團,二戰期間,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個等級?

忠肝義膽嶽老三


二戰日本陸軍並沒有嚴格的甲乙丙丁的劃分,不過為了方便,我們也可以大概這麼區分。

簡單來說,野戰師團就是甲級師團,山炮師團就是乙級師團,地方守備任務的守備師團就是丙級師團,獨立混成旅團升級的治安使用就是丁級師團。

甲級師團,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早期的野炮師團,就是師團炮兵聯隊為榴彈炮和野戰炮。另外一種就是後期的摩托化師團,擁有大量汽車等機動車輛,搜索聯隊也換成裝甲車和坦克。

乙級師團主要就是師團炮兵聯隊是75-105毫米山炮,守備師團炮兵聯隊主要是75毫米山炮。而丙級師團,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沒有炮兵聯隊這個編制。這些師團沒有師團屬炮兵,不能執行進攻任務,只能進行掃蕩和佔領地的防守。

以1943年在關內作戰日軍為例子,甲級師團,乙級師團都有324挺輕機槍和432個擲彈筒,而丙級師團只有216挺輕機槍和216個擲彈筒。重機槍倒是都一樣,是72挺。甲級和乙級師團各自有24門山炮,24門步兵炮,而丙級師團則有9門山炮和18門步兵炮。

另外甲級師團和乙級師團還有24門野戰炮或者大口徑山炮,這個其他級別師團是沒有的。甲級師團還有12門榴彈炮,這是其他級別師團都沒有的。另外就是甲級師團和乙級師團有更多的馬匹和汽車單位。攜帶彈藥多,部隊機動能力更好。而丙級師團和丁級師團缺乏馬匹和汽車,攜帶彈藥少,只能進行短距離作戰和掃蕩任務,沒有長距離進攻戰能力。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日軍的歷史決定的。

日本是個島國,原則上只要有強大的海軍保衛就足夠了,陸軍屬於次要的。

所以,日軍基本上只在戰爭時期擴充大量部隊,和平時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隊,數量不多。

抗戰爆發前,日軍只有17個常設師團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1至20(之前大正裁軍時裁掉了13、15、17、18師團四個師團,為此日軍狂熱派政府高級官員進行了多次暗殺)。

這就是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規模也非常龐大。

甲種師團最初為為四單位制,每個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

每個旅團一般是1萬人,師團還有配屬部隊,總兵力高達2萬8000人。

而實際作戰時,師團還有額外增添的部隊,比如重炮部隊、工兵部隊、騎兵部隊、坦克部隊等等,總兵力可以達到3萬多的規模,相當可怕。

實際上,戰爭初期日軍甲種師團,相當於國軍一個集團軍編制。

而國軍的主力師往往只有五六千人,雜牌師甚至只有三千多人,兵力相當於日軍一個聯隊。

所以,開戰初期日軍1個師團就能獨當一面,負責一個地區的全部作戰。

很多人把日軍的師團,等同於中國的師,只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國軍的1個軍往往只有1萬多人,和日軍師團都無法相比。

抗戰爆發以後,日軍不可能單靠這17個師團幾十萬人作戰。於是,他們迅速編組了新的13個特設師團。

特設師團有很多編制,比如有重組的13師團和18師團,也有以17個甲種師團的預備役編組的101師團、104、106、108、109、110、114、116等師團。

這些師團兵力不同,兵員素質也不同。有的師團有2萬7000人,有的則只有2萬2000人甚至1萬多人。既有戰鬥力強悍的第13和第18師團,也有戰鬥力相對虛弱的106、109師團。

總體來說,這些特設師團的戰鬥力有高有低。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士兵多是預備役,年齡偏大,很多都是拖家帶口。這些人有了家庭,就不可能像甲種師團那些18到20歲小夥子一樣隨便拼命。

但就武器裝備上來說,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武器都很先進,重武器眾多,遠非國軍可以相比。

為什麼編制這麼亂?在於日本根本沒有想到戰爭會持續很久。所以特設師團原則上只是臨時編組用一用,戰爭結束就要解散了。誰知道戰爭一打就是8年。

武漢會戰前後,日軍預計到戰爭不可避免進入持久戰,開始做長期規劃。

從1938年4月到1940年11月組建的第21師團到第49師團以及第51、57師團,都取消了旅團的設置。每個師團只下屬3個聯隊,這就是所謂3單位師團,也叫作治安師團。

同時,之前的甲種師團也紛紛進行改造,取消了旅團編制。

到了1942年,日軍已經沒有4單位師團,全部變為3單位師團。

由此,師團分為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兩種。

甲種師團的炮兵和工兵較強,總兵力保持在1.8到2.1萬人,主要用於攻擊作戰。

乙種師團兵力總兵力約1.4萬人,主要用於持久戰中的治安作戰。

其實日軍師團是非常繁雜的,要論文才能說清楚。

為了適應中國戰場的持久戰,日軍又編組了丙種師團和丁種師團。

1941年戰後,侵華日軍的精銳部隊部分南調。

為了補充師團的缺口,加上需要適應敵後的游擊戰,日軍推出了丙種師團。

自1942年組建的日軍第58師團至第70師團共10個師團,都是丙種師團,由原來的獨立混成旅團擴編而成。

這種師團主要用於對付敵後的國軍(也包括八路軍)以及國軍實力較弱的戰區。

丙種師團的編制特殊,有恢復了旅團的編制。1個丙種師團下轄2個旅團,但旅團下沒有聯隊,只有大隊。1個旅團配屬4個步兵大隊,1個師團就有8個,大約1萬2000到3000人的規模。

為什麼這麼編制?主要日軍掃蕩作戰多以大隊為單位,不需要聯隊的存在。

比如關家腦戰役,日軍就是以1個大隊孤軍深入作戰。

丙種師團的炮兵力量薄弱,只裝備野炮12門,因為掃蕩戰基本用不上。他們多配備步兵炮甚至日軍很少裝備的迫擊炮,1個師團裝備32門。

這種師團是不能和國軍正規軍對抗的。如果強行要上,必須單獨進行野戰訓練,再配備相應的炮兵、工兵和輜重兵部隊才能打仗。

到了1944年,由於太平洋戰爭連連失利,日軍又繼續南下對國軍發動一號會戰,打通大陸交通線。此次日軍集中了50多萬主力南下攻擊國軍主力,敵後非常空虛,形同無人之境。

為了彌補缺口,日軍從1944年7月開始拼湊了10個丁種師團,全部用來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

丁種師團番號從115師團到161師團,編制和丙種師團大體一致,但武器裝備和人員都非常爛。

丁種師團步兵小隊,只有1挺輕機槍和1個擲彈筒。而甲種師團步兵小隊,則有3挺輕機槍和3到6個擲彈筒。可見,火力差距是極大的。

丁種師團步兵大隊只有4挺重機槍,甲種師團步兵大隊則有16挺重機槍。

而且,丁種師團的兵員非常差,大部分都是少年兵、鬍子兵甚至朝鮮兵。

這種部隊其實根本不能作戰。


薩沙


這個問題的誤導地方其實很多的,雖然現在的中國人將日軍在二戰以及在抗戰中的社團分為甲乙丙丁的社團,就比如說某支中國軍隊的親歷者會回憶說,當他經歷抗戰時候,會與日軍哪類師團作戰?就比如說甲級師團戰鬥和或者是乙級師團較量。

實際上,在日軍的內部並沒有很明確的分出甲乙丙丁的說法。

如果就按照中國人在戰後的觀點,早期侵華日軍中的一些社團就有甲乙的區分。

例如說日軍的第六師團,這個師團不僅是番號靠前,而且資格老,所以,第六師團是甲級師團。這個師團的主要作戰人員由新兵組成,大多會直接18到20多歲的青年人。而另外一些油原來第六師團老兵,也就是退伍軍人這一類組成的106師團。會被冠以為乙級師團的說法。因為這類師團的單兵戰鬥力不算很強,卻在武器上和甲級師團持平。甲級師團所擁有的各種重型武器乙級師團也會擁有。

進入太平戰爭之後,中國人也因此按照這種辦法來區分在中國戰場的各種日軍師團。

其實這個用於區分師團的辦法完全是有誤的。

就整個日本陸軍來說,日本陸軍內部也沒有完全的區分各個師團之間的優劣。

所謂的甲級師團,乙級師團。日軍在區分這類師團的時候,並沒有用上這樣的稱呼,完整的說法應該是甲種編成師團和乙種編成師團。用於區分當時的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這個常設師團就是所謂的日本開戰前的17個師團,特設社團指的就是開戰時候編號在百號以內的師團,例如101,106師團。

從上述的名字上來看,是可以將侵華日軍中的一些師團,分成所謂的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

但如果看戰爭中的過程的話,又不能區分日軍中各個師團的性質了。

特設師團,也就是乙級師團。這類師團在抗戰中,因為作戰不力。日軍將其調回國內解散。然而,這不代表這類師團的命運就此結束了。一些師團在回到日本後,雖然在番號上撤編,師團原來的士兵加入後來的日軍新建師團。就比如106師團的一些官兵,重組為後來的日軍第56師團。114師團的是官兵,後來重組為日軍的第51師團。

51師團組成以後,日軍將其稱之為甲種師團。不僅如此,如果只從日軍的人員性質來區分日軍師團的話,另外一些新組編的師團,也不能說成是乙級師團。這類師團團組成時候的士兵就是從一些原來的老資格的師團中抽調過來的部隊。

在日軍重組師團的時候,就會會將原來一些現存老部隊的部隊調離到著新的地方,然後加入新兵在編製成新的師團。

那個日軍的第25師團。他所下轄的的三個步兵聯隊,是從原來的第四,第十,第十二師團中抽調過來,再加上新的輔助部隊組成的新師團。也就是說這個師團的大部分人不是就新兵或者是退伍老兵,全都是現役師團的士兵。其戰鬥力自然不可能低於聯隊所在的原來師團。

再從裝備上來說的話,後期日軍混合成的一些師團,僅僅只看火力的強弱,那些後來組成的師團甚至在火力上超過原來現有的師團。筆者此前曾經將二戰中再度組成的109師團說成是乙級師團,因為這個師團的部隊,是是從一些其他地方調過來的新兵,從人員上可以這樣看,從裝備上就不能這麼理解了。這個師團所擁有的火炮,在抗戰初期的一些師團中都未能曾經有過,109師團的火炮部隊,其前身是原來的父島要塞守衛隊。日軍的要塞火炮部隊,裝備有24門150或者是240毫米重炮。抗戰初期的日軍師團,就不可能在師團的番號內,擁有240毫米火炮的部隊。當時擁有這類火炮的部隊,被作為是師團的輔助部隊存在。

以上來說的話,不好區分日軍的所謂甲乙丙丁師團。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總體戰、消耗戰,如何將有限的資源轉變為更強的戰鬥力便是各國爭相努力的目標,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突出重點,從而在決戰方向上儘可能的集中優勢。例如二戰德軍也分為好幾類,一線的野戰師、二線的守備師和保護後方交通的警衛師等。軍事力量以陸軍為主的德國都尚且如此,對於本就對陸軍投入較少的日本來說,就更得精打細算了,針對不同的作戰任務組建專門的作戰師團也就順理成章了。



日軍甲種師團(常設師團)戰鬥力最強,擁有4個步兵聯隊、工兵聯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淄重聯隊各1個,總共8個聯隊,總兵力2.8萬人,而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擁有強大的攻防能力,這種師團常常作為突擊兵團投入戰場,擔負最艱苦的進攻任務。

日軍乙種師團(特設師團)是以甲種師團的後備役兵員擴編而成,基本按照甲種師團的標準進行組建的,只是將騎兵聯隊縮減為騎兵大隊,這樣就成為7個聯隊,總兵力2.44萬人。雖然少了一個騎兵聯隊,但是戰鬥力並不會降低太多,一個騎兵也就幾百支步槍幾挺輕機槍,連重機槍都沒有,並不會對師團的整體火力帶來明顯的影響,而且騎兵聯隊多做偵查和追擊使用,多不參與正面作戰,所以乙種師團同樣可以和甲種師團一樣作為野戰兵團使用,具備很強的進攻能力。



至於丙種師團嘛,只有3個步兵聯隊,工兵、炮兵聯隊各1個,沒有了騎兵和淄重部隊,很明顯這種師團並不具備野戰能力,當然日軍組建的初衷也不是像前兩種師團那樣執行野戰任務,而是執行防禦任務。1939年隨著中日之間大規模戰事的結束,日本對中國開始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主”的策略,於此同時日本和北方的蘇聯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原部署在中國戰場的甲種、乙種師團大量調往偽滿洲國,為了接替中國戰場的防務才組建了丙種師團。



丁種師團的實力最弱,只轄有2到3個步兵聯隊,其他技術兵種只有中隊的規模,這種缺乏工兵和炮兵以及運輸部隊的師團幾乎沒有野戰能力,連基本的防禦作戰也非常吃力,而組建它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進行高強度的野戰,而是執行反游擊戰以及大後方的防禦等任務,也就是所謂的治安戰,他們面對是沒有重武器而又靈活機動的游擊隊,所以並不需要太強大的火力,作戰範圍也不大,所以丁種師團的裝備以輕武器為主,對資源佔用也最少。


戰略論


日本在抗戰中期,共有17個常設師團,意即常備軍,有兵力2.8萬人左右,加強時可達到3.5萬人。又叫挽馬師團。這就是甲種師團。

日本在戰爭中發現,師團編制過於龐大,調動不方便,於是設立乙種師團,又叫馱馬師團,有兵力2.5萬人,加強時大約3萬人。

隨著戰爭的擴大,兵力的緊缺,又設立了丙種師團,兵力約1.5萬人,僅比旅團大一些,用於次要戰場或守備,兵力構成以預備役為主。師團長往往是少將,不同於甲、乙師團長的中將。

丁種師團又些人又把它叫做“守備師團”兵力約1.1萬人,師團長基本都是少將,其任務往往是地方守備或對付共產黨的部隊,戰力最弱,兵力往往比旅團還少。

另外,後兩種師團往往由旅團或混成旅團改編而來。


大衛思想


日本軍隊的編制很有意思,從上到下分成了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等等。其中,師團是日本軍隊最常用的軍事編制單位,關於師團的定位,這是一個非常難劃分的問題。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總計擁有17個師團,這些師團屬於常備軍。武器裝備比較好,而且官兵也都接受了完整的軍事訓練。按照日本軍隊的標準,一個師團下轄了8個不同兵種的聯隊,一個師團的總兵力在27000人到30000人之間。

從師團的編制來看,明顯超越了其他國家的整編師,與其他國家的整編軍非常接近。所以說,日本軍隊的一個師團類似於其他國家的軍,兵力略微少一點。但是這樣的部隊只有17個,在抗戰爆發以後,隨著局勢的變化,日本軍隊佔領了大片的地區。但是依靠數量有限的部隊,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因此,日本軍隊集中了預備役和後備役官兵,組成了新的師團。這些師團也經歷了軍事訓練,但戰鬥力不如常備師團,因此被稱為乙級師團,而常備師團被稱為甲級師團。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大部分甲級師團需要調往東南亞地區,在東亞戰場上的兵力出現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把國內的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集結起來,組成了戰鬥力更差一些的師團。這些師團就是丙級師團,戰鬥力明顯不如甲級和乙級師團。由於大部分甲級師團都被調往了東南亞地區,在東亞戰場上,出現了以甲級師團為戰略機動、乙級師團為作戰主力、丙級師團負責協助的新局面。

到了抗戰的後期,由於敵後戰場的作用,越來越大,日本軍隊的兵力已經逐步枯竭。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軍隊把國內半大的孩子們也編入了部隊,這就是丁級師團。丁級師團是在旅團的基礎上擴大而來的,丁級師團基本上都有新兵,而是未成年的新兵很多。在電視劇《亮劍》中,聽說日本軍隊中含有大量的孩子之後,楚雲飛說:“日本人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次戰爭快見分曉了。”因此,丁級師團的戰鬥力最差,一般只能承擔警戒戰備等任務。


繁華萬里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成非常特立獨行,有別於其它交戰國家的軍隊,師團是其最常設的作戰單位,此外,還有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和分隊。

其中,大隊、中隊、小隊和分隊,相當於其它國家軍隊的營、連、排和班級作戰單位,而且兵力配備儘管有所出入,但卻大體相當,可以視作一樣。

但如果以此類推,聯隊為團級,旅團為旅級,師團為師級,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齊裝滿員的聯隊有3800人,甚至有的負責後勤的緇重兵聯隊,兵力竟然超過了4000人。

一般交戰國家軍隊團級大都為1500人左右,超過2000人的都很難少,所以日軍的聯隊相當於其它國家軍隊的旅級作戰單位,只是人員稍少些而已。

師團大約有2.5-3萬人,實際上就是其它國家軍隊的軍級作戰單位,同樣一個8000餘人甚至1萬餘人的旅團,就是其它國家軍隊的師級作戰單位。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陸軍擁有17個常設師團,都是訓練有素,兵員質量佳,裝備精良的野戰部隊,是日本陸軍絕對主力和生力軍,齊裝滿員的甲級師團擁有2.7-3萬人。

由於戰爭全面鋪開,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鑑於美軍武器裝備的優良,戰鬥力的強悍,所以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調了許多甲級師團赴太平洋戰區,與美軍展開了殘酷的島嶼爭奪戰。

常設師團的兵力不夠用了,日本就急劇擴軍,組建了一批乙級師團,主要用於中國戰場,部分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區,除了戰鬥力稍弱於甲級師團以外,騎兵由聯隊降格為大隊,後期組建的乙級師團乾脆就沒有了騎兵,因此比甲級師團少了一個騎兵聯隊,戰鬥力就受到了嚴重影響,兵力有2.5萬人左右。

丙級師團,事實上是由混成旅團擴編而成,不再配備卡車等運輸車輛,全都以徒步為主,基本上沒有炮兵配置,以步槍、輕機槍、擲彈筒,以及少量的重機槍為主,軍帽是布製品,就連鋼盔都沒配置,其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兵力約為1.6萬人。

丁級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而成,但兵力配置卻急劇下降,也就1萬多人,有的丁級師團甚至不足萬人,兵力素質很差,甚至有上了一定年紀的,不到18歲的青少年,武器除了步槍和輕機槍以外,重機槍都很少,根本沒有火炮,是戰鬥力最差的師團,在中國戰場上,有20餘個丁級師團,是日軍下鄉進山掃蕩的主力部隊。

綜上,二戰期間,日軍將師團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四個等級,最主要是根據部隊的裝備、訓練、戰鬥力、戰鬥規模等因素綜合考慮的,既方便部隊的統一管理,同時有利於部隊的作戰,什麼樣的地方,就投入什麼樣的部隊,所以作戰的針對性比較強。


國平軍史


二戰日本在亞洲的確所向披靡,因為當時日本在一戰和一戰以前在東亞地區獲得了不少好處,從而大力擴充自己的軍力,日本本身又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沒辦法支持日本的擴張野心,所以日本把心思放到了資源豐富的弱國身上,事實上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的確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從而奠定了日本二戰的軍力基礎。

當然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已經深深的知道了精兵的巨大作用,養兵養數量不如養精,而日本自身的文化一直都是皇族統治的制度,而且日本的洗腦制度使得日本民眾對皇族的崇拜達到了巔峰,這也成就了日本軍人的那種被洗腦過後悍不畏死的精神態度,而日本軍隊其實實行絕對服從的制度,在沒有開始二戰的時間裡面,日本就招收了大量的軍隊進行訓練和對外行動,大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加上日本的洗腦文化,使得日本的正規軍戰鬥力非常的強悍。

而日本的軍隊等級其實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等級,而原本就只有正規軍的後備軍以及一些地勤保障兵種,而在日本對我們中國發動侵略的時候,日本在前期的時候都是正規軍和後備軍,正規軍就是甲級兵種,後備軍是乙級兵種,入侵我國初期就是這兩種兵種,只是在戰爭形式並沒有向日本意料的方向發展,中國戰場進入僵持,而日本又調集部隊對東南亞進行侵略,使得日本正規軍的兵力分散。

在戰爭不斷加進的過程中日本正規軍的數量在戰場上不斷消耗和分散,使得日本甲級兵種減少,乙級兵種成為了主要力量之一,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兵力又被分散很多,一部分的甲級兵和乙級兵被調到太平洋各島嶼和東南亞島國上面進行佈防,在中國戰場上的兵力不足,於是又組建了丙級兵,也就是一些沒有經過訓練的年輕人進入部隊的新軍,戰鬥力非常的低。

而丁級兵就更有意思了,是日本國內的一些未成年人和年齡比較大的中年人組成的雜牌軍,丙丁兩級的部隊其實不是負責戰場的主要進攻力量,而是負責進行防衛的部隊和控制佔領地區進行安全掃蕩和防衛人物的,戰鬥力其實相對於甲乙兵種來說不在一個等級,而二戰後期在國內戰場上日本的絕大多數兵種都是乙種兵為主力,丙丁為輔助,戰鬥力已經遠不及甲乙配合的戰鬥力強悍。

其實這些日本人自己也知道,但是他們也沒辦法,沒想到在中國戰場上耗費那麼多的精力,甲級兵種被慢慢的消耗得差不多,而太平洋戰場上又連連失利,加上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的部隊留下了不少主力用來防範蘇聯,所以日本的兵力太過分散,導致兵力不足,說白了就是日本野心太大太貪慾的原因,而日本的兵種等級劃分其實是在戰爭裡面不斷消耗的情況下的一種兵力補充和戰鬥力的劃分,其實也類似於我們的正規軍和預備役以及民兵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戰鬥力的劃分。


無法超越的足跡


李雲龍說過小鬼子也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轉打甲等師團!


川菜大師大呲花


鬼子師團未發動侵華戰爭前一般編為甲種乙種,區別在於騎兵與炮兵,甲種的為聯隊乙種為大隊,大致區別如此,二戰中後期鬼子沒有甲種師團均為三聯制的師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