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忠肝义胆岳老三


二战日本陆军并没有严格的甲乙丙丁的划分,不过为了方便,我们也可以大概这么区分。

简单来说,野战师团就是甲级师团,山炮师团就是乙级师团,地方守备任务的守备师团就是丙级师团,独立混成旅团升级的治安使用就是丁级师团。

甲级师团,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的野炮师团,就是师团炮兵联队为榴弹炮和野战炮。另外一种就是后期的摩托化师团,拥有大量汽车等机动车辆,搜索联队也换成装甲车和坦克。

乙级师团主要就是师团炮兵联队是75-105毫米山炮,守备师团炮兵联队主要是75毫米山炮。而丙级师团,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没有炮兵联队这个编制。这些师团没有师团属炮兵,不能执行进攻任务,只能进行扫荡和占领地的防守。

以1943年在关内作战日军为例子,甲级师团,乙级师团都有324挺轻机枪和432个掷弹筒,而丙级师团只有216挺轻机枪和216个掷弹筒。重机枪倒是都一样,是72挺。甲级和乙级师团各自有24门山炮,24门步兵炮,而丙级师团则有9门山炮和18门步兵炮。

另外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还有24门野战炮或者大口径山炮,这个其他级别师团是没有的。甲级师团还有12门榴弹炮,这是其他级别师团都没有的。另外就是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有更多的马匹和汽车单位。携带弹药多,部队机动能力更好。而丙级师团和丁级师团缺乏马匹和汽车,携带弹药少,只能进行短距离作战和扫荡任务,没有长距离进攻战能力。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日军的历史决定的。

日本是个岛国,原则上只要有强大的海军保卫就足够了,陆军属于次要的。

所以,日军基本上只在战争时期扩充大量部队,和平时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队,数量不多。

抗战爆发前,日军只有17个常设师团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1至20(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13、15、17、18师团四个师团,为此日军狂热派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了多次暗杀)。

这就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规模也非常庞大。

甲种师团最初为为四单位制,每个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

每个旅团一般是1万人,师团还有配属部队,总兵力高达2万8000人。

而实际作战时,师团还有额外增添的部队,比如重炮部队、工兵部队、骑兵部队、坦克部队等等,总兵力可以达到3万多的规模,相当可怕。

实际上,战争初期日军甲种师团,相当于国军一个集团军编制。

而国军的主力师往往只有五六千人,杂牌师甚至只有三千多人,兵力相当于日军一个联队。

所以,开战初期日军1个师团就能独当一面,负责一个地区的全部作战。

很多人把日军的师团,等同于中国的师,只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国军的1个军往往只有1万多人,和日军师团都无法相比。

抗战爆发以后,日军不可能单靠这17个师团几十万人作战。于是,他们迅速编组了新的13个特设师团。

特设师团有很多编制,比如有重组的13师团和18师团,也有以17个甲种师团的预备役编组的101师团、104、106、108、109、110、114、116等师团。

这些师团兵力不同,兵员素质也不同。有的师团有2万7000人,有的则只有2万2000人甚至1万多人。既有战斗力强悍的第13和第18师团,也有战斗力相对虚弱的106、109师团。

总体来说,这些特设师团的战斗力有高有低。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士兵多是预备役,年龄偏大,很多都是拖家带口。这些人有了家庭,就不可能像甲种师团那些18到20岁小伙子一样随便拼命。

但就武器装备上来说,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武器都很先进,重武器众多,远非国军可以相比。

为什么编制这么乱?在于日本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很久。所以特设师团原则上只是临时编组用一用,战争结束就要解散了。谁知道战争一打就是8年。

武汉会战前后,日军预计到战争不可避免进入持久战,开始做长期规划。

从1938年4月到1940年11月组建的第21师团到第49师团以及第51、57师团,都取消了旅团的设置。每个师团只下属3个联队,这就是所谓3单位师团,也叫作治安师团。

同时,之前的甲种师团也纷纷进行改造,取消了旅团编制。

到了1942年,日军已经没有4单位师团,全部变为3单位师团。

由此,师团分为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两种。

甲种师团的炮兵和工兵较强,总兵力保持在1.8到2.1万人,主要用于攻击作战。

乙种师团兵力总兵力约1.4万人,主要用于持久战中的治安作战。

其实日军师团是非常繁杂的,要论文才能说清楚。

为了适应中国战场的持久战,日军又编组了丙种师团和丁种师团。

1941年战后,侵华日军的精锐部队部分南调。

为了补充师团的缺口,加上需要适应敌后的游击战,日军推出了丙种师团。

自1942年组建的日军第58师团至第70师团共10个师团,都是丙种师团,由原来的独立混成旅团扩编而成。

这种师团主要用于对付敌后的国军(也包括八路军)以及国军实力较弱的战区。

丙种师团的编制特殊,有恢复了旅团的编制。1个丙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只有大队。1个旅团配属4个步兵大队,1个师团就有8个,大约1万2000到3000人的规模。

为什么这么编制?主要日军扫荡作战多以大队为单位,不需要联队的存在。

比如关家脑战役,日军就是以1个大队孤军深入作战。

丙种师团的炮兵力量薄弱,只装备野炮12门,因为扫荡战基本用不上。他们多配备步兵炮甚至日军很少装备的迫击炮,1个师团装备32门。

这种师团是不能和国军正规军对抗的。如果强行要上,必须单独进行野战训练,再配备相应的炮兵、工兵和辎重兵部队才能打仗。

到了1944年,由于太平洋战争连连失利,日军又继续南下对国军发动一号会战,打通大陆交通线。此次日军集中了50多万主力南下攻击国军主力,敌后非常空虚,形同无人之境。

为了弥补缺口,日军从1944年7月开始拼凑了10个丁种师团,全部用来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

丁种师团番号从115师团到161师团,编制和丙种师团大体一致,但武器装备和人员都非常烂。

丁种师团步兵小队,只有1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而甲种师团步兵小队,则有3挺轻机枪和3到6个掷弹筒。可见,火力差距是极大的。

丁种师团步兵大队只有4挺重机枪,甲种师团步兵大队则有16挺重机枪。

而且,丁种师团的兵员非常差,大部分都是少年兵、胡子兵甚至朝鲜兵。

这种部队其实根本不能作战。


萨沙


这个问题的误导地方其实很多的,虽然现在的中国人将日军在二战以及在抗战中的社团分为甲乙丙丁的社团,就比如说某支中国军队的亲历者会回忆说,当他经历抗战时候,会与日军哪类师团作战?就比如说甲级师团战斗和或者是乙级师团较量。

实际上,在日军的内部并没有很明确的分出甲乙丙丁的说法。

如果就按照中国人在战后的观点,早期侵华日军中的一些社团就有甲乙的区分。

例如说日军的第六师团,这个师团不仅是番号靠前,而且资格老,所以,第六师团是甲级师团。这个师团的主要作战人员由新兵组成,大多会直接18到20多岁的青年人。而另外一些油原来第六师团老兵,也就是退伍军人这一类组成的106师团。会被冠以为乙级师团的说法。因为这类师团的单兵战斗力不算很强,却在武器上和甲级师团持平。甲级师团所拥有的各种重型武器乙级师团也会拥有。

进入太平战争之后,中国人也因此按照这种办法来区分在中国战场的各种日军师团。

其实这个用于区分师团的办法完全是有误的。

就整个日本陆军来说,日本陆军内部也没有完全的区分各个师团之间的优劣。

所谓的甲级师团,乙级师团。日军在区分这类师团的时候,并没有用上这样的称呼,完整的说法应该是甲种编成师团和乙种编成师团。用于区分当时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这个常设师团就是所谓的日本开战前的17个师团,特设社团指的就是开战时候编号在百号以内的师团,例如101,106师团。

从上述的名字上来看,是可以将侵华日军中的一些师团,分成所谓的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

但如果看战争中的过程的话,又不能区分日军中各个师团的性质了。

特设师团,也就是乙级师团。这类师团在抗战中,因为作战不力。日军将其调回国内解散。然而,这不代表这类师团的命运就此结束了。一些师团在回到日本后,虽然在番号上撤编,师团原来的士兵加入后来的日军新建师团。就比如106师团的一些官兵,重组为后来的日军第56师团。114师团的是官兵,后来重组为日军的第51师团。

51师团组成以后,日军将其称之为甲种师团。不仅如此,如果只从日军的人员性质来区分日军师团的话,另外一些新组编的师团,也不能说成是乙级师团。这类师团团组成时候的士兵就是从一些原来的老资格的师团中抽调过来的部队。

在日军重组师团的时候,就会会将原来一些现存老部队的部队调离到着新的地方,然后加入新兵在编制成新的师团。

那个日军的第25师团。他所下辖的的三个步兵联队,是从原来的第四,第十,第十二师团中抽调过来,再加上新的辅助部队组成的新师团。也就是说这个师团的大部分人不是就新兵或者是退伍老兵,全都是现役师团的士兵。其战斗力自然不可能低于联队所在的原来师团。

再从装备上来说的话,后期日军混合成的一些师团,仅仅只看火力的强弱,那些后来组成的师团甚至在火力上超过原来现有的师团。笔者此前曾经将二战中再度组成的109师团说成是乙级师团,因为这个师团的部队,是是从一些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新兵,从人员上可以这样看,从装备上就不能这么理解了。这个师团所拥有的火炮,在抗战初期的一些师团中都未能曾经有过,109师团的火炮部队,其前身是原来的父岛要塞守卫队。日军的要塞火炮部队,装备有24门150或者是240毫米重炮。抗战初期的日军师团,就不可能在师团的番号内,拥有240毫米火炮的部队。当时拥有这类火炮的部队,被作为是师团的辅助部队存在。

以上来说的话,不好区分日军的所谓甲乙丙丁师团。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总体战、消耗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转变为更强的战斗力便是各国争相努力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突出重点,从而在决战方向上尽可能的集中优势。例如二战德军也分为好几类,一线的野战师、二线的守备师和保护后方交通的警卫师等。军事力量以陆军为主的德国都尚且如此,对于本就对陆军投入较少的日本来说,就更得精打细算了,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组建专门的作战师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日军甲种师团(常设师团)战斗力最强,拥有4个步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炮兵联队、淄重联队各1个,总共8个联队,总兵力2.8万人,而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拥有强大的攻防能力,这种师团常常作为突击兵团投入战场,担负最艰苦的进攻任务。

日军乙种师团(特设师团)是以甲种师团的后备役兵员扩编而成,基本按照甲种师团的标准进行组建的,只是将骑兵联队缩减为骑兵大队,这样就成为7个联队,总兵力2.44万人。虽然少了一个骑兵联队,但是战斗力并不会降低太多,一个骑兵也就几百支步枪几挺轻机枪,连重机枪都没有,并不会对师团的整体火力带来明显的影响,而且骑兵联队多做侦查和追击使用,多不参与正面作战,所以乙种师团同样可以和甲种师团一样作为野战兵团使用,具备很强的进攻能力。



至于丙种师团嘛,只有3个步兵联队,工兵、炮兵联队各1个,没有了骑兵和淄重部队,很明显这种师团并不具备野战能力,当然日军组建的初衷也不是像前两种师团那样执行野战任务,而是执行防御任务。1939年随着中日之间大规模战事的结束,日本对中国开始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主”的策略,于此同时日本和北方的苏联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原部署在中国战场的甲种、乙种师团大量调往伪满洲国,为了接替中国战场的防务才组建了丙种师团。



丁种师团的实力最弱,只辖有2到3个步兵联队,其他技术兵种只有中队的规模,这种缺乏工兵和炮兵以及运输部队的师团几乎没有野战能力,连基本的防御作战也非常吃力,而组建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进行高强度的野战,而是执行反游击战以及大后方的防御等任务,也就是所谓的治安战,他们面对是没有重武器而又灵活机动的游击队,所以并不需要太强大的火力,作战范围也不大,所以丁种师团的装备以轻武器为主,对资源占用也最少。


战略论


日本在抗战中期,共有17个常设师团,意即常备军,有兵力2.8万人左右,加强时可达到3.5万人。又叫挽马师团。这就是甲种师团。

日本在战争中发现,师团编制过于庞大,调动不方便,于是设立乙种师团,又叫驮马师团,有兵力2.5万人,加强时大约3万人。

随着战争的扩大,兵力的紧缺,又设立了丙种师团,兵力约1.5万人,仅比旅团大一些,用于次要战场或守备,兵力构成以预备役为主。师团长往往是少将,不同于甲、乙师团长的中将。

丁种师团又些人又把它叫做“守备师团”兵力约1.1万人,师团长基本都是少将,其任务往往是地方守备或对付共产党的部队,战力最弱,兵力往往比旅团还少。

另外,后两种师团往往由旅团或混成旅团改编而来。


大卫思想


日本军队的编制很有意思,从上到下分成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等等。其中,师团是日本军队最常用的军事编制单位,关于师团的定位,这是一个非常难划分的问题。在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军队总计拥有17个师团,这些师团属于常备军。武器装备比较好,而且官兵也都接受了完整的军事训练。按照日本军队的标准,一个师团下辖了8个不同兵种的联队,一个师团的总兵力在27000人到30000人之间。

从师团的编制来看,明显超越了其他国家的整编师,与其他国家的整编军非常接近。所以说,日本军队的一个师团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军,兵力略微少一点。但是这样的部队只有17个,在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局势的变化,日本军队占领了大片的地区。但是依靠数量有限的部队,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日本军队集中了预备役和后备役官兵,组成了新的师团。这些师团也经历了军事训练,但战斗力不如常备师团,因此被称为乙级师团,而常备师团被称为甲级师团。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部分甲级师团需要调往东南亚地区,在东亚战场上的兵力出现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把国内的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集结起来,组成了战斗力更差一些的师团。这些师团就是丙级师团,战斗力明显不如甲级和乙级师团。由于大部分甲级师团都被调往了东南亚地区,在东亚战场上,出现了以甲级师团为战略机动、乙级师团为作战主力、丙级师团负责协助的新局面。

到了抗战的后期,由于敌后战场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军队的兵力已经逐步枯竭。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军队把国内半大的孩子们也编入了部队,这就是丁级师团。丁级师团是在旅团的基础上扩大而来的,丁级师团基本上都有新兵,而是未成年的新兵很多。在电视剧《亮剑》中,听说日本军队中含有大量的孩子之后,楚云飞说:“日本人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次战争快见分晓了。”因此,丁级师团的战斗力最差,一般只能承担警戒战备等任务。


繁华万里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编成非常特立独行,有别于其它交战国家的军队,师团是其最常设的作战单位,此外,还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

其中,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相当于其它国家军队的营、连、排和班级作战单位,而且兵力配备尽管有所出入,但却大体相当,可以视作一样。

但如果以此类推,联队为团级,旅团为旅级,师团为师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齐装满员的联队有3800人,甚至有的负责后勤的缁重兵联队,兵力竟然超过了4000人。

一般交战国家军队团级大都为1500人左右,超过2000人的都很难少,所以日军的联队相当于其它国家军队的旅级作战单位,只是人员稍少些而已。

师团大约有2.5-3万人,实际上就是其它国家军队的军级作战单位,同样一个8000余人甚至1万余人的旅团,就是其它国家军队的师级作战单位。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陆军拥有17个常设师团,都是训练有素,兵员质量佳,装备精良的野战部队,是日本陆军绝对主力和生力军,齐装满员的甲级师团拥有2.7-3万人。

由于战争全面铺开,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鉴于美军武器装备的优良,战斗力的强悍,所以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了许多甲级师团赴太平洋战区,与美军展开了残酷的岛屿争夺战。

常设师团的兵力不够用了,日本就急剧扩军,组建了一批乙级师团,主要用于中国战场,部分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区,除了战斗力稍弱于甲级师团以外,骑兵由联队降格为大队,后期组建的乙级师团干脆就没有了骑兵,因此比甲级师团少了一个骑兵联队,战斗力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兵力有2.5万人左右。

丙级师团,事实上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不再配备卡车等运输车辆,全都以徒步为主,基本上没有炮兵配置,以步枪、轻机枪、掷弹筒,以及少量的重机枪为主,军帽是布制品,就连钢盔都没配置,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兵力约为1.6万人。

丁级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但兵力配置却急剧下降,也就1万多人,有的丁级师团甚至不足万人,兵力素质很差,甚至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不到18岁的青少年,武器除了步枪和轻机枪以外,重机枪都很少,根本没有火炮,是战斗力最差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有20余个丁级师团,是日军下乡进山扫荡的主力部队。

综上,二战期间,日军将师团分为甲级、乙级、丙级和丁级四个等级,最主要是根据部队的装备、训练、战斗力、战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既方便部队的统一管理,同时有利于部队的作战,什么样的地方,就投入什么样的部队,所以作战的针对性比较强。


国平军史


二战日本在亚洲的确所向披靡,因为当时日本在一战和一战以前在东亚地区获得了不少好处,从而大力扩充自己的军力,日本本身又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没办法支持日本的扩张野心,所以日本把心思放到了资源丰富的弱国身上,事实上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的确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从而奠定了日本二战的军力基础。

当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已经深深的知道了精兵的巨大作用,养兵养数量不如养精,而日本自身的文化一直都是皇族统治的制度,而且日本的洗脑制度使得日本民众对皇族的崇拜达到了巅峰,这也成就了日本军人的那种被洗脑过后悍不畏死的精神态度,而日本军队其实实行绝对服从的制度,在没有开始二战的时间里面,日本就招收了大量的军队进行训练和对外行动,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加上日本的洗脑文化,使得日本的正规军战斗力非常的强悍。

而日本的军队等级其实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等级,而原本就只有正规军的后备军以及一些地勤保障兵种,而在日本对我们中国发动侵略的时候,日本在前期的时候都是正规军和后备军,正规军就是甲级兵种,后备军是乙级兵种,入侵我国初期就是这两种兵种,只是在战争形式并没有向日本意料的方向发展,中国战场进入僵持,而日本又调集部队对东南亚进行侵略,使得日本正规军的兵力分散。

在战争不断加进的过程中日本正规军的数量在战场上不断消耗和分散,使得日本甲级兵种减少,乙级兵种成为了主要力量之一,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兵力又被分散很多,一部分的甲级兵和乙级兵被调到太平洋各岛屿和东南亚岛国上面进行布防,在中国战场上的兵力不足,于是又组建了丙级兵,也就是一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年轻人进入部队的新军,战斗力非常的低。

而丁级兵就更有意思了,是日本国内的一些未成年人和年龄比较大的中年人组成的杂牌军,丙丁两级的部队其实不是负责战场的主要进攻力量,而是负责进行防卫的部队和控制占领地区进行安全扫荡和防卫人物的,战斗力其实相对于甲乙兵种来说不在一个等级,而二战后期在国内战场上日本的绝大多数兵种都是乙种兵为主力,丙丁为辅助,战斗力已经远不及甲乙配合的战斗力强悍。

其实这些日本人自己也知道,但是他们也没办法,没想到在中国战场上耗费那么多的精力,甲级兵种被慢慢的消耗得差不多,而太平洋战场上又连连失利,加上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的部队留下了不少主力用来防范苏联,所以日本的兵力太过分散,导致兵力不足,说白了就是日本野心太大太贪欲的原因,而日本的兵种等级划分其实是在战争里面不断消耗的情况下的一种兵力补充和战斗力的划分,其实也类似于我们的正规军和预备役以及民兵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战斗力的划分。


无法超越的足迹


李云龙说过小鬼子也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转打甲等师团!


川菜大师大呲花


鬼子师团未发动侵华战争前一般编为甲种乙种,区别在于骑兵与炮兵,甲种的为联队乙种为大队,大致区别如此,二战中后期鬼子没有甲种师团均为三联制的师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