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呢?

密探零零發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文化必定是繁榮的。在古代有三個時期文化是非常繁榮,第一個時期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眾所周知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期,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為戰國時期。當初西周為了鞏固其統治,建立分封制,在地方上成立諸侯國,事實上卻為以後的統治埋下了隱患。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地位還並未完全喪失,諸侯雖然在做大,但明面上還未敢與周天子撕破臉。雖然最終還是出現了春秋五霸,但這5個霸王明面上還是尊崇周天子的。但進入戰國時期後,周王室的權力已經被各諸侯架空。當初西周建立的分封制,是以周天子為最高統治地位的,但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經完全不將周天子放在眼裡。勢力壯大的諸侯國紛紛稱王,於是便有了戰國七雄。


在東周後期,強國林立。這些強國都不願屈居人下,大家都想吃掉小國,來成為天下共主。於是各地紛爭四起,戰爭不斷。秦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漸漸強大起來。以秦國為首的許多強國,都開始對周王朝的疆域進行擴張,此時東周危!春秋時代雖然各個諸侯國間也有戰爭,但沒有那麼頻繁,戰爭規模也沒有那麼大,畢竟那個時候的周王朝還是有些權力的。

戰國時期分封制的上下級關係已經完全被破壞掉,諸侯國之間的動靜也越來越大。戰爭變得更加頻繁,小國越來越少,強國勢力,天下快要被統一的趨勢也越來越大。東周歷史大致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數量非常多,據說有100多個。而戰國時代,諸侯國數量銳減。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戰爭只是為了爭霸。戰國時期卻是大家們卻是為了爭奪更多的領土,戰國七雄們都想要成為天下共主。


自然大國吃小國,小國找依靠!此外在春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法只是有崩壞的趨勢。但到了戰國時期,分封制、宗法制等已經被破壞殆盡,統治者的眼中只有蠶食土地。什麼樣的歷史事件發生後?才算是進入戰國時期呢?三家分晉之後,周天子正式退出政治舞臺中心。


尚武菌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經濟和政治制度不一樣。

對於周朝的制度,有不同的歷史看法,一種看法是西周時為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制瓦解的社會,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會。

還有一種看法是,封建本意指封邦建國,西周是帶有奴隸制成分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春秋是成熟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戰國是封建領主制瓦解、封建地主制建立的社會。

對比歐洲的奴隸制羅馬帝國和封建領主制的中世紀,西方的封建領主制也有大量奴隸制成分,沙俄直到1861年廢除農奴制前,90%的農民是農奴。


歐洲封建領主制沒有產生封建帝制,王權一直受到領主貴族和商人階層的制約,同時還有大量富農存在,這就讓君主專制制度沒有成長的土壤,歐洲也因此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工業革命。

所以,春秋時的封建領主制是非常成熟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政治制度。

戰國時代,還夾雜有大量領主制,但是戰國的國家兼併現象——就是戰爭太嚴重,導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壟斷階段出現——就是秦滅了山東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我國封建社會的毒瘤——封建帝制出現了。

封建領主制類似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封建地主制類似於壟斷資本主義,而封建帝制類似國家資本主義。


2.春秋時期的國際環境是尊王攘夷,戰國時期就開始諸侯兼併。

春秋時期(上圖),《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

春秋時期,中華文明還在尊王攘夷,內部的聯合、協作大於競爭,中華文明還能對外進行擴張,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戰國末年,荀子曾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

可見,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要比戰國的政治家傑出,戰國雖然有七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和桓、文、管仲相提並論的政治家。沒有一個可以為中華文明而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諸侯盟主

縱約長雖然有蘇秦,但是蘇秦也因為欺騙齊閔王而被殺,只有信陵君才能率領山東諸國一起抵抗強秦。但是信陵君既不是魏國君主,也不是魏國宰相。

秦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在消滅山東六國的時候顯得強大,而在對付匈奴的時候,卻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大。

在山東六國中,燕國擊退東胡,秦開拓邊,國境幾乎囊括整個遼河流域,並進入吉林省境內,甚至控制朝鮮半島。

趙國擊退匈奴,胡服騎射,確立了強大的騎兵。並設立騎邑——結合馬場的軍事殖民據點,如果後世一直沿著這條思路出發,佔領漠北高原,從戰略層面改變漠北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楚國有莊蹻入滇。

秦國呢?下圖是戰國中期的地圖,秦國還沒有進行商鞅變法。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變法過100年了,再看看下圖中的秦國有沒有開拓中華文明的文化圈:

這時候,秦國都已經攻破楚國的郢都了,自己的秦長城還被西北的義渠人攻入,義渠距離關中,距離咸陽很近,秦國不首先像趙國、燕國那樣驅逐義渠之戎,收復黃河上游,反而不斷對山東六國進行攻打,從現代歷史角度和中華民族的整體角度看,秦國是在內耗!

以秦國的軍事實力,如果秦國有尊王攘夷,或者成為中原霸主——真正的西帝(當時,秦國與齊國一度稱為東西二帝),就應該像漢武帝那樣驅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對於河西地區,最早的記載是《穆天子傳》的周穆王西遊。

在秦朝的萬里長城中,秦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更加靠南邊。

我們知道明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靠南,但是即使是明長城的陝甘段也要比秦長城更加靠北!


換句話說,秦國只對內強硬,對外沒有開拓精神

秦國只適合掠奪發達的地區,而對於相對落後的邊疆,秦國的那套系統就不頂用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周朝建立後,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從經濟上講,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主貴族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奴役廣大的奴隸,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從政治上講,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周天子已經不能像西周時期那樣號令天下,一些大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爭霸戰爭,吞併一些小諸侯國。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種思想流派紛紛出現。闡述自己的主張。從社會效果看,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不穩定。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從經濟上講,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從政治上看,各國經過一系列的變法,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奴隸主貴族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國之間不斷兼併。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學術思想的交流與反駁,最終法家思想取得勝利,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社會效果看,秦滅了東方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谷老師


春秋與戰國,是中國古代歷史早期的兩個重要時代。

在西周被滅亡之後,周天子的後代在洛陽重新建立起統治,也就是東周。

而春秋與戰國時期,其實大致都還在東周的時間範圍之內。

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為分割點,那麼從直觀上來說,這兩個時代有哪些不同呢?

局勢:諸侯林立與大國崛起

在西周立國時,大小諸侯國有六七百個。儘管東周時期,周王室已經不再有曾經的權威和影響力,但是從整個中華大地來看,諸侯國林立仍然是一個基本的情況。

在春秋時期,仍然有一兩百個諸侯國,而且大國和小國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非常微妙的。

在一個大國周邊的多個小國,往往更傾向於把自己的安全寄託給大國,而非周王室。

而在戰國時期,儘管仍然還存在幾十個國家,但是已經基本上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大國為核心的格局。

彼此之間的戰爭和權謀,也都是以這七國為主的。

當然了,也存在類似於中山國這樣的小國,憑藉出色的外交手段,也能夠遊走於七國當中。

戰爭:稱雄爭霸與土地兼併在

春秋時期,強國之間的戰爭,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爭霸的層面,大家只是為了證明:我才是最強的。

因此,當時的戰爭,顯得要更加像“君子之爭”,更純粹,也更理想化。

著名的春秋五霸就是典型,他們通過一系列戰役,來獲得軍事上的優勢,然後中原會盟,成為諸侯當中的盟主,並且還會獲得周天子的封賞。

而等到戰國時期呢?戰爭就變得非常赤裸裸,彼此之間的戰鬥,根本目的就是消滅對方,然後兼併對方的領土和人口,是更加你死我活的爭奪。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人性中關於權謀和戰略的智慧,也被充分挖掘出來。

戰國也成為英雄與智者輩出的時代,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當然,在這些不同的背後,是歷史向前進步的表現,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有書君看來,春秋就像是西周統治崩壞之後分裂的開始,而戰國時期,天下則是朝著統一的趨勢邁進,隨著變法慢慢產生效果,最終由秦國一統天下。


有書博物館


春秋五霸意氣風發,戰國七雄犬牙差互,所謂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數不勝數,賢臣良將的典故數不勝數,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常常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也經常將春秋和戰國就這麼理解成一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一、春秋在前,戰國位後

周人發跡於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經周文王、周武王時,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然盛衰無常,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戲諸侯,哪知第三次犬戎真的來犯,大多諸侯王不聞不顧,至此西周滅亡,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遷都洛邑,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也是戰亂的開始。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如果說春秋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話,那戰國時期,周氏王朝的勢力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周王室衰微而七雄興起,中原持續動盪,至秦朝統一六國終止,因此時間的先後,是春秋戰國最大的不同。

二、春秋爭霸,戰國統一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春秋五霸人人聞名,然此“霸”非取周而代之,而是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質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國互相攻交伐戰,小國抱團取暖,在轟鳴的鐵騎下,無數小國被吞併、或成附庸,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戰國與春秋暫無明確的時間界限,但公認的戰國開端便是“三家分晉”,經過春秋時期百餘諸侯國互相兼併,戰國時只剩下二十幾個相對強大的國家,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征戰也不只是簡單的奪城掠池,百姓希望有個安定的環境,國君圖謀天下歸一,七雄相爭,要的不是隻做“霸主”,而是要取代周室,“以天子自居”。

三、君權下替,加固王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子”之稱名不副實,周王室也只等同一個中等諸侯國,然而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弒君現象屢見不鮮,雖然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春秋早期,但戰國的開始正是“三家分晉”,三位大夫瓜分晉國,君權下替。戰國時,國君學聰明瞭,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不僅任人唯親,同時也重用出身卑微之人,士人階層得以崛起並與外戚互相周旋,在君王的有意安排下互相爭鬥,似兩虎相爭而君王得利,王權得以加固。

四、國無定界,郡縣代邑

春秋時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國與國之間少有界定線,對於這百餘諸侯國來說,“國”只是後世定的稱謂,那時的大國尚有城池,但一些小國只有些縣、邑,雖稱一“國”,實為一家,並沒有國家形態。而戰國則不同,隨著國士不斷開疆拓土,為了方便管理,便設立郡縣以取代縣邑,大國之間便互相劃分國界,約定土地,所以戰國有國界。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點,比如春秋的官僚制度便是官位世襲、土地世祿,但戰國時期,布衣們也能登上朝堂,也能拜爵封侯;還有農業制度,春秋多為氏族集體勞作,而戰國時小農經濟迅速發展,男耕女織已成社會主導,林林總總。但不可否認,即便是社會動盪、民心難安,但春秋戰國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農業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鄧海春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中國歷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顧整個東周歷史,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開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的結束時間,歷史爭論不同,但主要時間有三大傳統強國的顛覆與衰落,包括楚國都城郢被吳國攻克(楚國短暫滅亡)、齊國陳氏取代姜氏、已經三家分晉,標誌春秋時期的結束。

至於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也就是約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可以稱得上分裂最為嚴重、對抗最為持久的歷史階段之一,類似的歷史時期還包括三國、南北朝等。

那麼,既然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其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

從表面上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至少在一百個以上,而到了戰國時代,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這七個國家,也就僅存衛國、宋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國。

如果從春秋和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戰爭來討論。

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

尤其是對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併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鬥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

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

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

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看了這篇文章,有沒有使您迫切地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知識呢?如果有的話,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




富士康一哥


春秋和戰國是一個叫周的老爺子的倆兒子。

叫春秋的,算是老大吧,這老大還聽點老爺白話,外頭喝個酒,打個仗,吃個火鍋唱個歌兒還能給老爺子打個招呼。老爺子受其他人的擠兌呢,春秋還能拎著板兒磚撲上去。村子裡的大情小事兒,也是讓老爺子出面,春秋則在後頭站著,充當個跟包或保鏢的角色。兄弟之間說得過去,有點齷齪時能商量就商量著來,儘量動口不動手。

戰國就不一樣啦,等他長大時,老爺子已經老了。怎見得呢:有詩為證:走路似風擺楊柳,說話如漏氣皮球。一日三餐吃不夠,喝點小酒還上頭。所以戰國一看老爺子這樣了,也就起了個不尊敬的心了。首先是向自己的兄弟們開火,老爺子出來調停?門兒都沒有,說不定還得給老頭一個沖天炮。

他還時不時眯縫眼瞅著老爺子屋裡,看看這個家還剩下多少值得糟蹋的東西。老爺子在外頭受點氣,回來想跟他嘮叨兩句吧,等來的全是冷嘲熱諷。戰國一天到晚就盼著老爺子早些歸天,好把偌大的一片家來繼承下來,又得防著身邊的兄弟姐妹們都來爭奪。所以一個挺好的家,整天打得烏煙瘴氣的,兄弟姐妹們也不好過,個個整天互揍,一個個烏煙青,形象極磕磣。

所以說,這就是兩個不孝子,不過一個面上過得去,一個連面子都不要的混帳玩意兒。


崔文瀾


從歷史的進程上來看(也是周王朝的角度),春秋和戰國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東周時期,在整個東周時期一樣的“禮崩樂壞”,周王室權利衰微、有名無實,國家的政治實際上被諸侯王操縱,只是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吞併爭霸愈演愈烈,更加的明目張膽。

但若是從各個諸侯國的角度來看,春秋時期是爭霸,實際上只是爭奪代表周王室的權利,而戰國時期是爭奪天下,也就是看誰可取代周朝。



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陽

晉:都城在今山西翼城

齊:都城在今山東淄博

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楚:都城在今湖北荊州

秦:都城在今陝西寶雞

吳: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越:都城在今浙江紹興

魯:都城在今山東曲阜

燕:都城在今北京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有“春秋五霸”或是說“春秋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先後稱霸,到了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越國也先後北上稱霸。但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實力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即使是大的諸侯國的兵力也不會超過十萬。



到了戰國時期(前475年起始),各諸侯國相繼實行變法圖強,各國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起初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後又有部分諸侯國被大國吞併。秦國由於商鞅變法也在這時迅速崛起,實力強勁。諸侯國間實力差距明顯,秦、楚兩個大國的兵力可以達到百萬,實力較弱的齊、燕、韓、趙、魏的兵力也有數十萬。


所以,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更多、規模更大,也更殘忍,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在長平之戰光是被白起坑殺的就有多少人啊……


文物考古聊歷史


春秋和戰國是人為將東周這一朝代分為了兩個時期。具體劃分年代史學界並無定論。如果要說區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最明顯的就是國家數量,下面兩圖一對比,就一目瞭然了。進入戰國時期諸侯國少了很多,基本都被大國吞併了。也就是說經過春秋的海選,進入戰國的複賽基本都是種子選手了。

第二,制度變化。發起於魏國的李悝變法,拉開了這一時期政治變法的序幕,奴隸制逐步被瓦解,新型制度被各個國家開始嘗試(我不能說封建制度,雖然這個大家認知度高,但中國真心沒有啥封建制度,始皇帝創立的是郡縣制,後世封建的嘗試都失敗了,這個有機會另說。)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完備徹底,最終成為統一中國的那個人選。

第三,春秋尊王,戰國稱王。瞭解這段歷史都知道春秋五霸(有爭議不列舉)他們基本都是啥公,啥侯。大家還都是在周天子規則下活動。只有不是周天子封的楚國稱了王,鬧了個問鼎中原灰溜溜走的笑話。戰國時期七大戰國的國君先後稱王,周天子被徹底無視。

以上應該事春秋和戰國的三個主要區別,有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斧正。




吳頔5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不是兩個王朝,而是我國古代奴隸制王朝周朝其中的一個歷史時期。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而在東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221)中的公元前(770—476)被稱為春秋時期,而公元前(475—221)則是被稱為戰國時期!

至於春秋和戰國的不同,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國君對待周王室周天子還是比較尊敬的,在對外征戰之時,都是以周天子的名義,

周天子對待各諸侯國還有名義上的約束!

而戰國時代則是不同,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只能控制王幾周圍的一小部分地區!

二: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皆稱“公”或“候”,在春秋時期,“王”是指天下共主的意思,只有周天子有資格稱王,

而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都是稱王的!

三:春秋時期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則是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國家過渡的一個時期!

四:從經濟上來說,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後,井田制的存在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相繼變法使得井田制逐漸瓦解,解放了生產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請各位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