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世间难以言说的奇缘偶遇是真正存在。置身于碌碌红尘,每一日都有相逢,每一日都有离散。茫茫人海中是数不胜数的陌路擦肩。某一个人走入你的视线,成为令你心动的风景,而他却不知道这世上存在过一个你。又或者,你落入别人的风景,却不知世界上还有一个默默注视自己的人。不知道多少年后,再次相遇,算是初见还是重逢呢?

1918年,林徽因14岁,在教会女校读中学,日子过得平静如水。不过,人生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用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可能是一次平平常常的会面,一次客客气气的寒暄,来调转你人生的方向。而你正沉浸在自己构筑的小世界里不自知呢。

有一天,一个叫梁思成的少年到林家拜访。他戴着眼镜,有着坚毅的眼睛和端正的面孔,只是神态有些局促不安,这让林家大小姐觉得很有趣。之前父亲林长民告诉过她,这个少年是他的好朋友,大名鼎鼎的维新派领军人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就像接待其他的来客那样礼貌而周全的招待了他。

梁思成走后,二娘程桂林对徽因打趣道:“宝宝,这个梁公子怎么样?你爹打算招他当女婿呢。”徽因立刻羞红了脸,低头跑开了。

二娘不会无缘无故说这句话的。林长民和她亲近,必然跟她提起过什么。可是从那以后。父亲好像忘了那个面目端正的少年来拜访的事儿,梁思成也就此从林徽因的生命淡出了。

三年之后,已经是个花季少女的林徽因才重遇梁思成。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1921年10月14日,结束了一年多的欧洲游学,林徽因和父亲乘坐“波罗加号”邮轮从伦敦转道法国,踏上归国的旅程。林徽因又得和父亲分开生活了,父亲留在上海,她回到北京的教会女中继续上学。梁启超派人来接林徽因。然后,梁思成出现了。他是专门来拜访林徽因的。

梁思成是年20岁,在清华学校(今天的清华大学)上学,美术、音乐、政治都是他的追求。他在学校广受欢迎,颇有名气。小小年纪便有丰富阅历的林徽因和他详谈甚欢,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时辰。

他们谈起各自的理想,梁思成笑言:“我啊,跟父亲一样,样样都爱,样样都不精,也许,我以后会和他一样,从政?”

林徽因并不以为然:“从政需要磨练,也需要天赋,古往今来,把政治之路走的顺风顺水的不多,即使我的父亲,也许还有尊驾——不好意思,唐突了,不过这不是我操心的,我感兴趣的是建筑。”

梁思成感到惊讶:“建筑?你是说,盖房子?女孩子家怎么做这个呢?”

“不仅仅是盖房子,准确的说,是architecture,叫建筑学或者建筑艺术吧,那是集艺术和工程于一体的一门学科。”林徽因对他解释道。

回到家,梁思成告诉父亲梁启超两件事,第一,他要把建筑作为终身的事业和追求;第二,他想要约会林家大小姐。

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讲述了她的父亲母亲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大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裤衫,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眼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思成对林徽因可能算不上绝对的一见钟情,但有好感应该是没错的。从梁再冰的记述可以看出来,林徽因和梁思成身边的女孩子都不一样,正是这份特别的清新气质吸引了他。三年之后,当年的十四岁少女已经脱去了稚气,一年多的异国生活令她的眼界比寻常人家的女孩开阔许多,自然多了一份大气脱俗。再加上敏捷的思维,优秀的谈吐和出落得越发美丽的容貌,二十岁的梁思成真的动了心。

梁启超很高兴,对儿子说:“徽因这孩子不错,爸爸早就支持你们交往,其他的,就要随缘分了。”

梁启超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父母留意,选定人选,然后创造适当的机会让两人接触,经过充分地了解,自由恋爱后的结合是最好的,这是这位维新派大人物心目中的“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家的大小姐梁思顺就是父亲“理想的婚姻制度”的实践者。梁启超的选定的得意女婿周希哲,原本出身微寒,但后来成为驻菲律宾和加拿大使馆总领事,对梁思顺和梁家都很好,这是梁启超一直引以为傲的。1923年11月5日他给女儿写信说:

……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不得了,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罢。徽因又是我的第二回的成功。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林徽因没有拒绝梁思成的追求,他们时常选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游玩约会,一起逛太庙,也会去清华学堂看梁思成参加的音乐演出。虽然梁思成比起徐志摩少了些浪漫温柔,但多了一份踏实稳重,又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梁思成和林徽因年龄相仿,感兴趣的话题相近。更重要的是,和梁思成在一起,林徽因才真正恢复了与年纪相符的轻松,而不是那种混合着负罪感和忧愁的沉重。

事情进展颇顺。这对金童玉女相处愉快,彼此好感渐长。其实早在1923年1月7日,梁启超就在给思顺的家书提起梁、林两家联姻的事宜了:

思成和徽因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因须彼此学成之后乃订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林家欲即行订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你的意见呢?

梁启超不急于让两个孩子订婚当然不是他对未来的儿媳妇不满意。他延缓婚期大概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学业的问题。梁思成是他一直寄予厚望的长子,不想他沉溺于儿女情长误了前途;二是梁太太李惠仙,李惠仙思想传统,看不惯留洋归来的林徽因的新派作风。她对林徽因的偏见甚至影响了居住海外的大女儿梁思顺。再来,梁启超毕竟思想开明,想尽量减少家族对孩子们感情的影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磨合,甚至做出新的选择。只有这个过程够长,婚姻才越稳定。

林家即是女方,林徽因按现在的话说条件一流,理应矜持一些才对,为何提出即行订婚呢?有人认为这和徐志摩有关。林长民一方面看好梁思成,一方面也希望女儿早日断了对徐志摩的念想。最终双方家长经过商讨,同意了梁启超的提议,暂不订婚。林徽因和梁思成直到1927年一起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才订婚,次年三月二人结婚。

这对恋人终于结成了伴侣,从此将共度漫漫人生,一切尘埃落定。大概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吧,所以没有多少惊喜,一切都很安静。梁、林二人的婚姻,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美谈,多少人在称赞他们的郎才女貌,相敬如宾。他们有共同的追求,谁也没有遮掩谁的光芒,如此的交相辉映着。战争和疾病没有分开他们,而是让他们更坚定的握紧彼此的手,直到林徽因生命的最后一刻。

结婚之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个答案就像林徽因这个人一样,太特别太令人深陷了。她果然用一生给出了答案,甚至她留在人世的最后两个字,是她丈夫的名字。


不说媒、不提亲,梁启超一手促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另类包办婚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