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囡囡语录


天下事物,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这是规律。

“多藏必厚亡”语出《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这一句,与上一句“是故甚爱必大费”是前三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答案。凡事甚爱其身的人,必然是爱欲缠身,只顾自身物欲满足,所以一生精力完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为物役一生,故曰“大费”。在老子眼中,这些人是耗费自己、浪费一生来满足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慾,而不是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过份的贪求物质与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多。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

贪财货又复不知满足的人,虽然自身用之不尽,可是偏要多藏厚贮,其将来亡失的机会或越多。老子深知“身”是肉身之存在,财货是生存之需要,人之生存,不能脱离居住饮食的生活条件,但是,君子以道生财,以直取货,不妄贪无厌,这才是老子教人“财货贵实用而不必多藏”,积财不如积德,爱货不如爱身,重身不如重德。人若能明悟,君子爱财,取诸于道,且还诸于道,以多余而用不尽之货财回馈社会,树立德于人间,这样才是老子所言之本意。

知足常乐,知足的人,他的心就减少贪求,身心自然超于无忧无虑之间,远离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久了。


一真讲堂


“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原文是: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名声和身体哪一个对自己更亲一些?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应该看重?得与失哪个对自己危害更大?

所以过分追求自己必然会有过度的消耗,过多的隐藏财富也必然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懂得满足则不会受到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所以看了全文才能明白“多藏必厚亡”的意思,我们古人是很有智慧的这句话放到2000年后的今天依旧散发着无尽的智慧,“多藏必厚亡”告诉我们做人要适可而止,万事不要太过,过了就会导致坏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是中庸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家长如果太溺爱了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会把小孩子推到相反的方向,最后这个过多的宠爱就会害了他!

“多藏必厚亡”告诉我们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德不配位就必有余殃。当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没有达到他所拥有的财富的时候就会有灾难,这也是“多藏”最普遍的现象,生活中有些人中了彩票发了大财往往就花天酒地,尽情享受,没有具备驾驭这么多财富的品德,所以好日子就不会长久,最后花光了钱还欠一屁股债,亲人在金钱的纠纷下纷纷离自己而去,凄凉度过余生。


所以一个人不要天天想着有钱之后怎么爽怎么花,往往这种人是不会有钱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提升自己的格局品德,当财富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住!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竹林论风月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取舍,要正确地面对得失,任何获得,都将伴随着失去,不要过度地追逐名利荣华,要知道人生是无法完美的。

甚爱必大费。过分地热爱、追求某样东西,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其所累,消费甚大。比如说:女人越是追求美丽,越是会在面貌上花费,购买化妆品和衣服鞋包,不满意相貌不惜动刀整容。明星为了吸引观众,获得流量,各种花边新闻不断,打造人设,也就不得不忍受其隐私被公众窥视。

多藏必厚亡。人们一向认为,钱越多越好,权力越大越好。可是,对于钱财、名利、权力、地位的追求贪得无厌的人,往往最终会因为金钱、权力而死。而且,钱财动人心,太惹眼的财富还可能招来灾祸,古代许多有钱的大商人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沈万三。

另外,要更好地理解“多藏必厚亡“,还要联系前面几句话:”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连续三个反问句,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呢?生命和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呢?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呢?与名利、金钱这些东西相比,自身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过分地追求名利、权力、金钱、地位,人就会被这些东西所掌控,变成欲望的奴隶,不得解脱,最终被自己的欲望拖垮。要如何对抗贪得无厌的欲望呢?老子这样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世久。人要懂得知足,学会收手,才能长久地生活在世界上。

老子的话理解起来也并不难,但道理都懂,能做到的人却不多。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于欲望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欲望太大的人终究也要被欲望所吞没。所以说: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很重要的。


大梦觉醒


比句原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历史上富可敌国的人物如和珅、胡雪岩、沈万三、吕不韦等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都没遵循老子所说。但有一个被民间称为财神的范蠡却可以全身而退,明哲保身。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女西施就是范蠡调教出来的,传说帮助越王勾践振兴越国时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子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共同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勾践复国后,范蠡知道勾践此人可以共苦不能同甘,于是回归山林隐退。后来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非常乐善好施,肯于帮助别人,屡次散财,也可以说是慈善第一人,所以也有“富而行其德”的评价。那么,范蠡的财产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不完全统计陶朱公的财产有贰拾亿两刀币,《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t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

我们处在的这个时代,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们做不到富可敌国,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让自己能够实现财政自由。在这个过程当中,心中始终要牢记不忘初心,能够知足所以不辱,做到知止所以不殆,可以长久。




佛与道


“多藏必厚亡”本质上是揭示了“因果律”、“适度性”的关系。

要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明白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说出来的,才能知道老子此言的意之所指。

如果脱离语境来单独看这句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看下它出处的全文。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释义:

首先,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论题。

声名和自身修养品行相比,哪个更值得亲近?

财物和自身修养品行相比相比,哪个更有价值?

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个更有问题?

这三个问题,正是红尘羁绊,世人迷失自我的价值导向何在的问题。

这是如何看待名利,如何看待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如何看待得失的人生哲学。

名缰利锁在眼前,世人谁能自持初心不变?

得失无常,祸福相依,谁能做出正确选择?

每一个发问,都是直指内心,都是对人性的灵魂拷问!

开篇以此诛心之言令人振聋发聩,正是要警醒浑浑噩噩行走世间的每一个人,人生路走得如此匆忙,有没有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自身,想一想名利得失,孰重孰轻?

其次,面对如此三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过分的追求名利,耗费的代价必然更大,即甚爱必大费。

②过分的得到,意味着更严重的失去,即多藏必厚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重,我们每天奔波疲惫,为了生计而算计,为了前途而忙碌,时时刻刻被生活枷锁所困,过分的追求,过分的索取,反而南辕北辙,更加迷失了自我,失却了本心。

老子讲“道法自然”。超越了合理的尺度,过分的索取,破坏了天地大道平衡、自然的法则,必然为大道所不容,必然被天地间的客观规律所反噬。



最后,面对因为过度,而造成的“大费”、“厚亡”的结果,提出了解决方案:

①知道满足欲望的尺度所在,不过度,那么就不会有蒙受耻辱之事的发生,即知足不辱。

②知道适度的节制,适时地停止下来,不过火,就不会发生危险,即知止不殆。

实施这样的解决方案,就不会出现破坏“道”的客观规律,行无咎,那么就不会有灾祸发生,就可以长治久安,即可以长久。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老子在这一章揭示了二个规律:

第一,事物存在因果关系,即甚爱必大费。

你越是偏爱什么,你为之付出的代价必然也越大,成正向的因果关系。

第二,事物存在一个适度性关系,即多藏必厚亡。

超过正常尺度的得到,反而物极必反,得到越多,违背客观规律越严重,失去的就更快更多。

这二个规律,实际上又是一体两面,合而为一的。



正常尺度内事物成正向因果关系,而一旦超过适度的界限,破坏了“道”的平衡,那么物极必反,破坏的越严重,反噬地也越严重。

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本义。

比如,俗语说“吃饭要吃七分饱”,为什么呢?

因为“七分饱”,正是一个合适的“度”,把握好这个“度”,既能保证肚子吃饱,满足身体需要,又不会过剩,增加胃和身体的负担,堆积脂肪。

而如果吃得过量了过度了,不仅不会带来益处,反而加重消化系统负担,让胃感到不适,长期下来,身体就要出现各种疾病。所以,适度性很重要。

超越了“度”的界限,越拥有,则害处越大。

西晋有名的富豪石崇,家有美妾、美婢成群,但他最偏爱的却是其中的美妾绿珠。石崇在朝廷的靠山贾谧被杀后,得势的孙秀派人来索取石崇最爱的美人绿珠。石崇沉默半晌,唤出一群美女让孙秀派的人随意挑选,但却拒绝让他们带走绿珠。


事后,恼羞成怒的孙秀陷害石崇。石崇知道是自己得罪对方的缘故,但也觉得自己并没有多大罪,顶多就流放边远之地罢了。然而,当石崇被押往刑场时,他才醒悟别人是谋其财害其命,石崇最终被杀,蓄积的万贯家财全都没了。

石崇太爱惜他的美妾绿珠,但他无论如何想不到,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此所谓“甚爱必大费”。

石崇强取豪夺,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他蓄积的越多,觊觎他财富的人就越多,想害他的人就越多,竟然因此而亡身殒命,此所谓“多藏必厚亡”。



另一方面,资源是有限的,你拥有的越多,那么别人就拥有的越少,失衡的状态越严重,面临的危机也越严重。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另一层“零和博弈”的含义。

比如说,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有人坐上王位,必然就有人坐不上王位。所以,历来宫廷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场面,而在这场斗争中,谁“多藏”占有优势,谁就会成为众人虎视眈眈的公敌。

康熙在位时,非常看好二阿哥胤礽,在他二岁时,就封为太子,指定为下任继承人,对其各种厚爱,多种关照。

正因为皇位只有一个,想坐的人又太多,而占据明显优势的胤礽自然就成为所有人欲除之而后快的靶子。

最终墙倒众人推,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胤礽最终被废太子身份,终生被圈禁而死。而不起眼又低调的四阿哥胤禛,却出人意料的上位称帝,不得不说,人生真是如梦似幻,难以捉摸。

“多藏必厚亡”,过犹不及。

所以,“多藏必厚亡”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在“适度”范围内遵循“因果律”,想得到越多,则付出越多。

而超过“适度性”的范围,与“道”背驰,则物极必反,自己得到的越多,别人失去的越多;自己拥有的越多,别人觊觎你的越多,最终都会导致失衡的状态愈加失衡,最终被反噬地越严重。

此所谓“多藏必厚亡”之义。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深度文化解读,看透文字背后的故事]


西词上仙


多藏必厚亡

这句话要理解的话也比较简单,当一个人累计的东西超过了自己本应该得到的。

那么,给他带来的未必是长久的财富和安定

相反,事物往往是物极必反的。

所以,这句话也是说给那些没有急流勇退的人。也是为了告诫他们不要太过分了。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几个合伙人创业,最重要的是怎么分名分利,名利分好了,剩下的就是怎么干的事情。

但是有人就藏了私心,起了贪念

他把自己的钱搞的多多的,把合伙人的钱搞的少少的。

最后呢,他因为“多藏”而有了大量了金银珠宝

然后,这几个没怎么得到金银珠宝的合伙人联起手来

把他一开始孤立,使之变成被动的地位。

最后,在集中优势兵力的团结下。

这个人终于被歼灭了。

试问,如果这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就保持公众心,那今天的结果肯定就不会发生。

所以,这句话也就告诉我们

凡事得给别人留条后路

凡事都不能太贪

凡事在任何的时候都得有一个公平、公道、公正。


鬼谷圈


《道德经》四十四章写道,“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视,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珍惜反而会更大的破费,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停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平安。

生命,名声,财富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三样东西对于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生命,名声和财富都是身外之物;有生命而不顾及名声,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有生命,有名声而没有财富,生命之道也难以为继。这三者孰轻孰重,真不是简单就可以作出决定的。老子的观点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要“甚爱”,不要“多藏”。

三十多年前,从我们家乡到省会城市五毛钱的火车票,大家都想尽办法逃票。现在从我们家乡到省会城市是19元钱的火车票,而现在就很少有人逃票。其原因就是在三十年前挣五毛钱不容易,宁可被查出来接受惩罚也不愿主动买票,这是名声与五毛钱相比,宁可要五毛钱不要名声。现在19元钱与名声相比,宁可要名声而不要19元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名声不止值19元钱,这是看重名声。三十多年前看重五毛钱,而轻视名声,是名声不值钱。“身与货孰多”,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它离不开社会大背景,离不开各人所处的地位。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高尚的价值观,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基础,这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知识。


山野老人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话的意思是: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因此,过分吝惜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糟受屈辱;知道适而可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长久。

“多藏必厚亡”,自古以来皆有事例,从古代的宦官、名臣,到如今的贪官,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不知满足,最后造成家破人亡的结果。读史可以明鉴,这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有分寸,不要贪心,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要去触碰不属于你的东西。



【1】明代刘瑾:宦官专权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入宫后,他先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朱即位为武宗,刘瑾和马永成等宦官皆因东宫的旧恩得宠,号称“八虎”,刘瑾还当上了最重要的内宫衙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八虎”中的马永成、谷大用分掌特务机构东、西厂。   

刘瑾为聚敛财产,不惜公然索贿受贿,如下令天下巡抚入京受敕,这些来京的官员,向刘瑾送银,少则数千,多则万两。重贿者升官,不贿者得祸:或贬官,或下狱,或勒令致仕。刘瑾还大肆贪污国库金银,中饱私囊。

刘瑾当政5年,最后谋反事败,被捕处死。当时武宗亲自抄没其家,除了抄出伪玺、玉带、兵器外,还有金银数百万两和不计其数的宝货。



【2】明代严嵩: 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

严嵩,江西分宜人。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严嵩由于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和重用,骄奢霸横之气日益显露,收受贿赂成为常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纨绔子弟,整天借着其父的势力,违法乱纪,卖官鬻爵,胡作非为。他们父子二人先是控制了吏部、兵部,这就为他们卖官收取贿赂大开了方便之门。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其他房屋、土地、珍宝、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玉器、服饰、家具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还查抄了严家在京师、江西等地的财产。同时皇帝下诏贬严嵩与诸孙为民。严嵩从“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的高位,顷刻之间一下子掉在地下,沦落为家败人亡、孤身一人,实乃其咎由自取。 



【3】清朝和珅: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大的贪官。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和珅自尽,并抄了和珅的家财。有人估计,和家产值8亿两白银,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部分清单如下: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当之无愧。




大志读书


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在此章中以反问的形式问出了几个问题:名声与生命谁重要,身体与财货谁重要?得与失谁更有害?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在为后文铺垫。名声与生命,大家都会说选生命,但在抗日期间,如果鬼子逼你做汉奸,你选留名还是留命?身体与财富,大家都会说珍惜身体,但在你至亲至爱之人患病,你身无分文。还会珍惜身体吗?得与失,大家都会选择得!但武大郎得到了潘金莲,他快乐了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老子用几个反问证明了一个道理,即辩证的看待事物,看待得与失!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苏辙在《老子解》解道为:爱之甚,则几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叉众,能无亡乎?

苏辙的解侧重于人性,即一个人如果痴迷于某一事物,就会因为此投入巨大的金钱与时间。一个人过份的富有,则嫉妒他,打他主意的人必然众多,能不消灭吗?!

但这并不是这句话的全部释义!如果联系前文,老子是在阐明世间的等价交换原则,即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爱)必然付出巨大的物质上的代价(费,即金钱,精力),拥有众多的产业财富,为了保证能够永久的拥有它们,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而当成本超过收益之时,就是灭亡之时!


九龙王龙九


《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其意思是:贪欲过多(不干净)的财富,必遭惨重的亡失。藏,聚集大量的东西。藏古通“脏”,肮脏,不干净。厚,深,重(《辞海》),惨重。那么,为什么《道德经》里面会说这句话呢?其原因就是老子告诉后世人:为人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长久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