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瑞幸到底是一傢什麼企業?終端、數據、新連接、品牌、技術

瑞幸咖啡,從2017年橫空出世,到在納斯達克上市僅僅花了18個月的時間。江湖上一直在猜測它還能活多久,還能撲騰多久。

關於瑞幸咖啡的批判和質疑,以及對它什麼時候倒的猜測,自它起勢後,就從未停止過。中國的主流輿論場甚至呈現一邊倒的局面,這折射出許多問題,比如我們對新事物普遍不信任、不理解,依然在用過去的思維判斷今天的商業模式。比如我們試圖借用經驗對所有企業硬套硬歸類,比如我們太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而不獨立思考。

但是,瑞幸如果真的那麼差,又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階段性成功?但因為發展太快,本身也一定會有問題,所以這是一個辯證的探討。說實話,撰寫這本書的壓力非常大,稍有不慎,我就會陷入兩邊不討好的境地。

在整個輿論場上,大家對瑞幸的質疑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大類:資本、盈利、供應鏈、組織能力、市場營銷、食品安全、擴張速度。我並不想借此書進行一場批判,因為批判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的企業。即使是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及的那些世界企業,在過去的20 年裡,起碼有1/4 已經隕落了。我們要在問題中看到真知灼見,看到值得學習的東西,看到需要規避的問題。

如果我只是因為瑞幸咖啡階段性的成功,而不斷吹捧它,那是不是又陷入了另一種偏見?答案是肯定的。要了解它,就必須內觀。因為要內觀,就必須深入其組織中,難免不被其思想左右,故而在此時, 要保持冷靜客觀是相當難的。每當可能有失偏頗時,我便找別的行業的佼佼者來反駁我的觀點,來讓自己“冷眼旁觀”,然後便停筆數日, 去別的企業看看,爭取做到去偽求真。

我希望借這本書,全面客觀地向大家展現瑞幸這家公司,將它成功的要素以及所有存在爭議的地方儘可能剖析出來。我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哪怕學到一點點,哪怕依然不相信它,也能獲得一些對該行業的認知,這便是這本書存在的價值。


瑞幸到底是一傢什麼企業?終端、數據、新連接、品牌、技術

在你完整閱讀本書之前,我們必須認識到,那麼多的爭論,其實症結是一個底層思維的問題。

我們到底把瑞幸歸為什麼企業?

如果我們把它歸到餐飲類,那麼它確實和這個行業中的絕大多數玩家不一樣。

這亦是絕大多數吐槽的根源,即瑞幸的參考軸依然是一個餐飲企業。很多人批判它把咖啡當作商品,而不是藝術。很多人認為,它的擴張速度已經顛覆了這個行業的常識,所以它必然會倒塌。還有很多人認為短時間內不可能培養出那麼多成熟的咖啡師和店長,放在過去傳統的行業語境下確實是這樣的。

但本書從創作起,便將瑞幸咖啡定位為一家“科技+零售”企業。它的誕生恰逢一場巨大的時代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新的基礎設施替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新的連接方式替代了老的連接方式,將需求側與供給側重新組合,迸發出了超乎想象的巨大的能量。

瑞幸的主要投資方之一——大鉦資本董事長黎輝在紐約接受專訪時表示,瑞幸在美國資本市場受到認可和追捧並非意外,因為瑞幸不是風口上的豬,而是用技術的手段提高供應鏈效率,使得成本下降。

我們對它的想象,應該是“星巴克+7-Eleven+好市多+”。我們看到它在做更多品類,開更多店,做更多衍生品,擁有更多數據。

終端、數據、新連接、品牌、技術,是這個時代成功企業的五大標誌。

這家公司,從品牌名字還沒想好起,就組建了數百人的專業團隊來開發App(應用程序)和系統。這便是它的基因:科技。

而其開發系統的底層邏輯是:未來必須是服務於零售的。

所以對它的探討維度之一便是:它的實力到底能不能支撐科技零售這個概念?

有人認為瑞幸的成功靠的只是資本。

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

但是資本的巨大成功,掩蓋了它在其他維度的努力。若無系統,則無法支持擴張。若無數據,則如盲人摸象。若無供應鏈,早晚死於膨脹。若無組織能力,則早已亂成一團。若無品牌,則無法形成勢能。

這個世界上確實有非常多項目死於資本。但它們往往存在巨大的短板,基本逃不出團隊、賽道本身、戰略問題這幾個大類裡的一個或多個。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本書想要驗證和探尋的一部分,也正是瑞幸除了資本光環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值得學習的地方。通過客觀理性的系統性論證,證明它真的除了資本沒什麼別的能力也不是不行。

有人說它是一個創業公司。

這句話只說對了一部分。它是一傢俱有創業精神的成熟企業。它初期的核心團隊幾乎都來自神州系。這一點無須迴避。

神州平臺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是撮合移動的車和移動的人。瑞幸的CEO 錢治亞之前在神舟掌管一萬多名司機,司機群體的複雜程度和管理難度遠遠高於門店店員。在這個基礎上打造一個“撮合”的店和一個接近固定用戶的平臺,在 IT 系統難度上是降維的。神州曾經的地面軍團,去做門店拓展亦是得心應手。

故而,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這家公司都不是稚嫩的創業公司。

有人說這是一家燒錢的公司。

這句話的第一層含義是對的,但第二層含義是錯的。中文的博大精深之處在於,當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它只會燒錢,沒有競爭壁壘,不能賺錢。

其一,瑞幸咖啡的主要花費用在了開店、建設供應鏈、圈用戶、打造品牌勢能上,這些其實都是資本市場衡量的資產。

其二,公司分兩種,一種是賺錢的,一種是值錢的。大多數在短期內賺錢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都不太值錢,比如廣告公司。大多數值錢的公司,短期內出於戰略目的考慮,可以犧牲賺錢。這類公司的是,這麼多年基本沒有賺過錢,但不妨礙其股價一路飆升。

確實有很多公司燒錢燒死了,但也有很多公司燒成了,所以即使你不相信瑞幸咖啡是好的,也不能簡單地、情緒化地把燒錢的公司劃入不好的陣列。

瑞幸的數據能力、技術能力、組織能力等,是不是藉助資本完成了護城河的建設?這是我們要探討的。

有人說它不是一家正常的做咖啡的公司。

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但因為它不是正常的、傳統的,所以它不成功,這個邏輯是錯的。

瑞幸從第一天開始,瞄準的是咖啡,又不是咖啡。咖啡一定是其商業帝國之肇始,但絕不是終點。一如大多數成熟的咖啡連鎖品牌,瑞幸也有品類擴張,但它走的必然不是長尾擴張的道路。瑞幸以咖啡為切入點,成功地創造了一個新模式,打造了一個已經集結了數千萬人的平臺、網絡和渠道,同時在產品上,平臺同時在線售賣的SKU(庫存量單位)會限制在100~120種,同品類中優勝劣汰,不斷循環,保持消費者的新鮮感。未來它將打敗的不是咖啡店,而是大量低頻的弱鏈接的公司。

但是,這樣的企業不僅容易因為過度擴張而死,也容易在擴張的過程中踏空。向市場證明自己的無邊界,證明自己的延展性,是瑞幸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

所以,瑞幸到底是什麼企業?是否可以通過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標籤給它下個定義?

我覺得很難。它的變化太快,它的想象空間太大。這便是新商業的大特徵吧。

舊的商業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商業秩序尚未完全確立。這便是我們面對的偉大而充滿迷霧的時代。

好似新的大航海時代,勇敢者早已登船出發,有人遇上海嘯,有人迷失了方向,有人幸運地找到了美洲大陸,但不管怎麼樣,都好過在岸上嘲諷的人。他們並未見過大海的波瀾壯闊,也沒有聞到過自由的味道。

瑞幸,正如它的名字luckin,從商業角度來看是極其幸運的,以至於它成為一個教科書式的閃電戰案例。

但如果我們認為它只是幸運,那或許會失去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並錯失只屬於瑞幸的一些方法。

這便是本書撰寫的意義,無意吹捧,而是帶著客觀的心態去發現、去辯證地思考為什麼成功的是瑞幸。

這場閃電戰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而閃電戰結束後的拉鋸戰,更是我們要探討的。瑞幸咖啡未來的瓶頸會因為什麼而出現?是否有因為前期突進太快而需要還的債?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這些探討,終指向的是一個時代中商業思考模型的建立。

關於瑞幸是一傢什麼公司,我們起碼建立了在評價體系上的共識。我們應該從平臺邏輯、零售邏輯等方面去切入,而不僅僅是基於傳統餐飲行業來討論。我想這取決於以下幾個維度:

1、戰略是否長期具有正確性和領先性?

2、組織能力是否能夠匹配其擴張速度?

3、 數據能力、新技術是否能夠進一步幫助其建立護城河?

4、 隨著規模的擴張,能否完成真正的品牌塑造?

5、能否真正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

6、“供應鏈+數據+規模”能否讓其與後來者形成成本上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過去數月中,我深入瑞幸咖啡與他們一同辦公。對絕大多數部門的核心骨幹、投資人、高管、供應商進行深入訪談,以尋求答案,對於一家成立才兩年的企業來說,這一定不是終極答案,而是在路上的見證。我想,2020年此刻,我們再打開這本書,可以看看有哪些變了,哪些沒變。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我們再次記錄的事情。

在我進駐瑞幸總部的那一週,所有人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在這忙碌之中,我看到的是井井有條,而不是亂。第一週的前半周,我幾乎沒有抓到一個人做專訪,這在我的諮詢和寫作生涯中是的,如果這只是一個以噱頭為導向的公司,那麼他們應該急切地和我聊天,讓我多寫點好話。這亦堅定了我更深入地撰寫好這本書的決心,我所說的寫好,並不是用更華麗的辭藻,而是呈現更深的洞察、更本質的東西,是那些外界沒有機會接觸的真相和前沿趨勢。我想,這便是我的使命。

北宋大儒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前行。或許,這也是我一生的堅持。

那我們縮小到這本書的語境中,我想“為先行者立傳,為後來者探路”是我的本分吧。

本書將重點對瑞幸的組織能力、數據能力、供應鏈能力、品牌能力、經營哲學等一系列核心競爭力展開驗證和討論,力圖將瑞幸剖析清楚。這一系列因素的組合,才是瑞幸閃電戰的全部組成要素。如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環,都不會實現如此具有整體性的戰果。

瑞幸不只是閃電戰,它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現代商戰,只是它的快速爆發了大多數人的理解和過往的認知。

瑞幸不只是閃電戰,這場經典商戰背後隱藏的是,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中國新商業的新邏輯。

所以,這本書更大的理想並不是闡述瑞幸,而是借它解答數以千萬計的渴望改變命運的中國人的疑問,解答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瑞幸這家企業本身也是在不斷進化和快速改變的。而書籍出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故而書中的某些內容一定是有一些滯後性的,但我能保證的是在我寫的那一刻,我已經努力“榨乾”所有與之相關的人, 將他們的真知灼見、我自己的理解與見識展現給你。

見字如面,願你的遠大前程,轟轟烈烈。

—— 《瑞幸閃電戰》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