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导语:

清宫戏是目前古装剧的一个主流观。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步步惊心》、《甄嬛传》、再到《延禧宫略》、《如懿传》等系列清宫剧。

这些影视剧中,多数都是讲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个人功绩或者帝王以及后宫帝王家的残酷宫廷斗争。

无论这些清宫剧内容真实度是否符合史实。从古装剧的产业历年量产来讲,视乎清宫剧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一方面是清朝毕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国,从时间上讲,清朝是离我们现在人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自然后世对于清朝的了解,相对其他封建王朝更为了解;另外一方面,清朝起源于东北女真族,是一个有少数民族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清王朝从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一共历经十二帝,而清朝也给后世遗留众多百年之谜,如:“努尔哈赤去世之谜”、“孝庄下嫁之谜”、“顺治出家之谜”、“康熙驾崩之谜”、“雍正继位正统之谜”、“雍正去世之谜”、“乾隆是否是汉人之谜”等。

因而,可以讲清朝给后世历史学者留下众多未解之谜,这也是后世人对于清朝宫廷剧广为喜爱的原因之一。

熟悉清朝观众也熟悉,清朝从东北的一个原始部落,一步步成长为最终一统中原的大一统王朝,正是依靠八旗兵,纵横沙场,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八旗军


因此,在明末清初对于八旗兵有这样一句评价:“女真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以此来讲述女真人在战斗中横扫天下,败敌无数。

然而,对着清朝入关后,曾经所向无敌的八旗兵,随着时间推移,到康熙平三藩初期,八旗兵子弟很多已经尚不会骑马,失去入关前八旗军骁勇无敌的战斗力,为何八旗兵入关前后的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这其中原因众多,后续作者给大家一一讲解。

本期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为何八旗兵入关前后的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 一、八旗兵的历史演变过程。
  • 二、八旗兵入关前后的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的原因。
  • 三、总结。

其一、八旗兵的历史演变过程。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黑旗为帜。随着努尔哈赤对外不断的征战,逐渐统一其他部落,到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的实力早已不是当初的规模,此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因而努尔哈赤针对原本红白黑三旗以及所领牛录进行细化,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八旗制度由此初步形成。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八旗制度


随着后金政权不断对外进行连年的战争,后金人口规模也逐渐壮大,努尔哈赤、皇太极相继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清皇太极天聪九年,后金征服察哈尔后,后金对于蒙古各部落进行统一的编审,正式设立蒙古八旗。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明朝之时,虏获大量的汉人,随着后金对外战争频繁,需要大量兵员,因此后金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编成军队,清皇太极崇德七年,皇太极正式设立汉八旗,由此清朝二十四旗正式组建完毕。

其二、八旗兵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的原因。

我们这里讲的八旗兵指的是满族八旗兵。

入关前

1、入关前满族八旗兵时常参加战斗,实行军民合一的制度,初期的历史积极性。

八旗制度从努尔哈赤起兵创建后金开始,一直到顺治帝入关,最终清朝一统天下,八旗兵对满洲满族社会而言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熟悉清朝的学者,对于八旗兵的起源,想必非常了解,在八旗制度之前,女真族多数以松散的氏族领主封建制为特征,其中有不少部落还是处于酋邦部落阶段,其中典型的就是北方东海女真与索伦部各部。

由于当时女真族划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这三大部落之间又划分为众多小的部落,各个部落之间经济发展不单缓慢而且极不平衡,由于各个部落之间的首领在政治上长期得不到统一,因此,当时的女真族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受到限制,以明中期谕治辽东记录为例,仅成化至弘治两朝四十年间授予女真各部的敕书就多达三千多道。

由于女真族各个部落长期处于分裂无秩序的局面,因此女真大小领主为取得更多与明朝官方的贸易机会相互掠抢争夺敕书与官印,各部落之间时常发生征战,而明朝由此可以利用女真族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争斗,更加容易控制住整个女真族。而女真族各部落之间时常相互厮杀,严重破坏了女真族的长治久安。

一直到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各个女真部落之后,女真族才逐步建立起统一有效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服,是努尔哈赤以往氏族围猎组织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形成的,八旗兵组织严密化,正规化,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实行军民合一的这种制度,使的八旗兵有着严格等级森严制度。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八旗军

八旗兵以领主氏族为核心其他附庸氏族作为领主家的包依尼雅玛依赖领主氏族分赐的土地生活,并以交纳供赋,承担军事任务作为对领主的义务回报。

由于女真族在入关前,基本以狩猎为生,常年在东北原始茂密的森林与豺狼虎豹进行搏斗,因此女真人不仅体格强健,而且女真人骑射功夫是天下一流的。

虽然女真人人数较少,但是箭术超一流,这和他们从小就射箭有关,女真人从小就以以射箭为生,自很小起就射猎各种野兽从来箭不离身,在这种狩猎的生涯中练就了一身的好箭术。这也铸造八旗兵入关前战斗力强悍的先天优势;这种先天的优势,是当时中原大明王朝的军队所不能具备的优势。明军当时的射箭最多就是在操场上进行骑射练习,并且不可能做到时常性的战备训练。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八旗军


女真人正是由于常年的射猎为主,随着努尔哈赤开始逐步一统女真族各部落,自然意味着后金对外战争频繁的加剧,本身就占据骑射优势的八旗兵,加之八旗兵来源女真族于各个部落,由于当时女真族各部落尚处于于酋邦部落阶段,自然战斗力十分强悍。

当时后金对于八旗兵的奖惩也非常的严厉,首先为了鼓励八旗兵子在战场上,敢于奋勇杀敌,建立军功,后金给予八旗兵丰厚的待遇,给予每个八旗兵最基本的银两,八旗兵在战场上,如果立下军功,不仅可以凭借军功作为晋升的通道,同时还可以获取丰厚的宅子、田地和奴隶,当一个八旗兵在战场上,杀敌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免除兵役。如果八旗兵战死沙场,八旗兵家人一次性可以获取丰厚的抚恤金,并且阵亡将士的亲人由国家供养。

当然,对于八旗兵惩罚,也非常严厉,八旗最小的作战单位是牛录,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

为了防患八旗兵战场出现逃兵现象,首先针对牛录下面一起作战的八旗兵之间进行相互监视,如果一人逃跑,其他人没有举报,一律按照同等罪责处罚,其牛录额真首先接受处罚,然后层层的按照罪名往上追究。另外,战场上溃逃士兵的家人,一律没收为官奴或者发配边疆。后金对于八旗兵士兵的惩罚,非常类似商鞅变法实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和连坐法。

另外一点,当时八旗兵最基本的牛录都是以血亲、家族、村寨为纽带组成的团体,每个牛录中的人都和周围的人存在血亲、家族关系。其中服兵役的名额可以父死子继,兄亡弟代。

因而牛录作为八旗兵基层战斗单位,其凝聚力可想而知,毕竟都是血亲、家族关系,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直接关乎这这些八旗兵一个姓氏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这些八旗兵在战场上往往会更加的拼命。在后勤方面,后金实行的是每个牛录都需负责自己牛录的物资,由于一个牛录基本都是自己血缘亲人,因而他们亲人会一起竭尽全力为前线的将士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因而这样大幅度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

由于清朝入关前,清朝对外不断的拓土开疆,先后统一女真各部落,而后征服朝鲜、蒙古各部落,在之后进军辽西地区,自然在清朝入关前,八旗军对外战争十分频繁,因为八旗军在入关前战斗力十分强悍,在当时可以说,八旗军确实是一支“虎狼之师”。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八旗军

入关后

2、入关后八旗兵,随着天下太平,八旗兵由清朝专门供养,逐渐腐败不堪。

公元1644年,清军开始入关,随着清军逐渐一统天下,天下逐渐进入和平生产时期。而失去战争的八旗兵,自然就逐渐丧失用武之地。

当然,清朝皇家对于这些曾经帮助自己一统天下的八旗兵,也没有亏待,毕竟在爱新觉罗皇家眼里,八旗军是清皇室维护自己统治的根本点。这一点我们从清朝两位皇帝对于八旗军评语可以看出:

雍正帝一再说:“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八旗满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国家之根本。”

乾隆皇帝也曾经这样对于八旗军评价:“八旗为国家根本。”

随着天下安定,清朝对于所有旗人,由朝廷拨款财政进行供养维持,这无疑加重了清朝中央的军费负担,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在入关后对于所有旗人规定

:所有旗人不得经商、不得做手工业、不得私营土地、不得出卖劳动力、不得从艺为伶。

清朝的这些规定无疑严重限制了旗人自谋生路的途径,而这些旗人绝大多数部分没有土地,这使他们几乎完全依靠朝廷的救济过活。随着清军入关后的时间推移,八旗军的规模由入关之初的十万左右规模到清朝中期30万以上的规模,这使得清朝财力却日渐枯竭,这便造成军费的入不弥出,军饷发放都捉襟见肘,更不要提八旗军的战备训练了,因此,这是造成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逐渐腐朽不堪原因之一。

另外一点,入关后,随着天下安定,八旗军逐渐不用参加战争,而是面对农业社会以及繁华的市井生活,使的八旗军与游猎驯牧生产逐渐疏远。在平淡的农业田园与五花八门的城市喧闹环境中长大的年轻旗人自幼就无法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由于清政府国家直接供养这些旗人,又天下太平,这些八旗兵逐渐进入只会提笼架鸟、看戏的纨绔子弟,早已经失去入关前八旗军的战斗力。


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为何入关前后的八旗战斗力相差天壤之别

入关后八旗子弟


总结:纵观八旗兵的兴衰荣辱,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入关前,八旗军得益于起源于草原部落,世代以射猎为主,自然骑射功夫一流,在入关前,清朝拓土开疆,四处征战,八旗军自然有用武之地,这为八旗军兴盛提供了条件。

但是,清朝入关后,随着天下安定,八旗军失去了用武之地。由于八旗制度自身缺乏长期维持军事财政的功能,清朝又对这些旗人严格限制他们的谋生之路,专门由清朝财政供养,随着时间推移,八旗兵规模不断增加,造成清朝军费入不敷出,自然这些旗人缺乏战备训练,而长久的天下太平生活,造成这些曾经堪称”虎狼之师“的八旗军变成腐朽不堪的纨绔子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