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曹家还有夺回政权的机会吗?

扫黑反喷委员会


公元239年,曹叡养子曹芳继位,周岁为7,就这么个儿皇帝肯定是要有大臣辅佐的。曹叡临死前见到太尉宣王司马懿,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三国志魏明帝纪。

此时的君臣关系看似相当和谐,曹叡叫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也算是权力制衡的作用。曹爽此人远没有《三国》中那么英明帅气,在某种程度上,影视剧把曹真和曹爽的能力颠倒了。

魏国传到曹叡一代,宗室近亲已经没有曹操时期的鼎盛,为了当朝的统治,曹叡只能选个曹爽意思意思。“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司马懿传)

“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三国志。曹爽传)何宴是曹爽党羽,尚此作威作福,曹爽呢?

“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其骄纵,跃然纸上,有人想劝曹爽改邪归正,怕他降罪,借他人之口来劝说,曹爽非常不开心,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

到曹芳时期,曹家正统的权力已经在曹爽一人身上,假如曹爽有才干,甘心辅佐曹芳,那是曹家的幸事,反之,曹家必败。曹爽一不竭尽权力辅佐少主,二有公饱私囊,其做法,颇有篡逆嫌疑。

有没有司马懿,曹家也很难回天,在某种程度上,司马懿还救了魏国一名,曹爽为了立危征讨蜀汉,最后贻笑大方,无功而返。假如没有司马懿,曹魏大乱也未可知。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曹髦是最后的反扑者,他20岁那年,带着仆从,组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其低下的“部队”,讨伐司马昭,结果是曹髦被司马昭的属下杀死,自此,天下就是司马氏的了。


大眼大世界



高平陵之变本质上就是一个辅政大臣突然发动兵变,消灭了之前掌权长达十年的另外一个辅政大臣。而曹魏的皇帝曹芳被架空,也已经十年了。在此期间,皇帝并没有对作为权臣存在了十年的曹爽集团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而在高平陵之变后,就更加不可能了。

曹家的人分为内外两层。首先当然是曹操的子孙,也就是曹魏政权内部在血缘上和皇帝最近的这些宗室,其次是外围宗室,也就是曹真曹爽夏侯玄这种曹操的堂兄弟的后裔子孙。

因为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曾经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过,曹丕并不是唯一的人选,而且曹丕在曹植的竞争压力下,处境一度非常危险,所以曹丕在继位以后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们采取了非常严密的防范措施,不仅没有丝毫权力,实际上就是软禁在各自的封地。


曹叡继位后,不但没有对曹丕这一做法进行任何调整,反而变本加厉,不断通过削减封地,调整封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当时还在世的曹植曾经上书提意见,希望能够改善宗室待遇,但曹叡并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曹操的这些子孙在经过了从曹丕继位到曹叡去世的长期控制和防范后,就完全没有什么政治能力了。到曹叡去世的时候,曾经安排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辅政,因为在朝廷内外足够的支持力量,担心自己没有好结果的曹宇也直接拒绝了。

曹丕去世时安排的辅政大臣是外围宗室与功臣元老共治,而到曹叡去世的时候也同样安排了外围宗室曹爽和元老司马懿一起辅政,但曹爽掌权后很快就进行了政治权力分配调整,把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元老排挤出去了,大力提拔任用和他出身相近的外围宗室,以及他自己的亲兄弟。


所以,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而是曹爽所代表的曹魏外围宗室和司马懿代表的功臣元老之间的权力斗争。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曹爽不战而降,整个曹爽集团就此被司马懿一举消灭。随后,司马懿又把曹魏近支宗室迁徙到邺城集中居住,实际上也就是统一控制。

在这之后,剩下还有一点名望的曹魏宗室和外围宗室中就只剩下了夏侯玄,但夏侯玄也同样选择了放弃抵抗,奉命入朝,放弃关中的军权,到朝廷去担任有职无权的太常去了。到司马师掌权期间,因为李丰张缉密谋发兵诛杀司马师,由夏侯玄辅政,被司马师先下手为强,一网打尽,夏侯玄也因此而被杀。

也就是说,经过曹爽时期的折腾,曹爽集团就已经是唯一的曹氏宗亲中有力量的政治集团了,他们的覆灭就意味着曹氏宗亲集团的整个儿覆灭,以后就完全没有有能力反抗司马氏集团的曹氏宗亲了。真正挑战司马氏的,实际上是淮南三叛,而不是曹魏宗亲。但即便是淮南三叛能够成功,推翻司马氏,恐怕也不会把权力再交还给曹氏了。


萧武


会有比较微渺的机会。

司马懿控制的魏国并不是统一的国家,会有内外两方面的威胁:

外部威胁来看,主要是吴蜀两个威胁,还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夏侯霸作为曹魏皇亲国戚加入蜀国,并帅军攻打魏国,给曹家指明了一条引入外援的道路,在司马统治魏国不稳定的阶段连续接受外部的攻击,部下战败则丢失威望,亲征则远离政治中心,都会有丧权的危险。

这样的机会有两次,一是姜维北伐,司马昭奉令出征,曹芳在平乐观观兵,曹芳部下就计划乘司马昭面君时杀死司马昭,从而夺取军权对付司马师;

另一次是司马师东征病死,司马昭当时在许昌,曹髦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让傅嘏帅军回京,结果被钟会识破计谋而失败。

这是曹家翻盘最大的机会被钟会给识破了。

从内部威胁来看,又分为两小块:

第一块是世家大族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各自有各自的派系,这就比较多了,主要分为河北、山东、关中、河东、中原颍川、汝南等地块,由于价值观或利益不同,这些家族跟司马氏有的结盟,有的中立,有些也是可以争取的。

王凌作为司徒王允之侄子,属于世家大族的太原王氏

另外,电视剧里司马懿的死党郭淮,其实是王凌的妹夫······

其实像陈泰质疑司马昭弑君一事,说起来一些世家大族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拉拢的,就看曹家的人有没有办法跟手段了。

第二个小块是司马懿掌控的军权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司马懿充其量只掌握关中的军权,夏侯霸几兄弟还掌握一部分,更别说荆州方向和淮南地区的兵权了,淮南三叛说明司马懿并没有掌握全国性兵权。

毌丘俭

诸葛诞,再加上第一次的王凌,共三次叛乱。

总的来说,曹家在司马懿之后还是有机会的,时间越早机会越大。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曹家人冒险精神丧失而坐失机会,而叛乱的力量分散又不能集中而失败。


铯媒体


政变之时有机会,政变之后机会全无,政变之时如果曹爽挟天子进许都,司马懿就算有天大的本领也会满盘皆输。这个机会也是曹氏的最后机会。更是除掉司马懿的最佳机会。



高平陵政变之时曹魏的三个最大的军事部队,分别是雍凉、邺城、许昌三地的兵马,司马懿一个指挥权都没有。洛阳的兵力只有自己的3000死士,其余的兵力虽然表面臣服,但是极不稳定,这时候如果曹爽挟天子进许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很有可能都不用动兵马,洛阳城内的乱军都可能杀死司马懿。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转瞬即逝,曹爽甘愿束手被擒,交出权力后,满门抄斩。司马懿紧握权力,迅速清除异己。曹氏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是以1%的希望博取99%的利益,同时也伴随了99%的危险,但是司马懿却胜利了,赢得了这次无与伦比的胜利。


我是越关


在高平陵政变中,曹家或者说曹爽本还有机会夺回争权。只是可惜,曹爽实在是个草包,一手好牌,硬是被他打坏了!

高平陵政变,对于司马懿来说其实是孤注一掷。当时司马懿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傅,看起来一人之下。但实际上太傅不过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但是曹爽官至大将军,是整个曹魏掌握军政大权的人!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主要兵力只是司马家豢养的死士,兵力不过3000。司马懿凭借这些死士,控制了都城洛阳,也就是说控制了太后和百官!而曹爽在洛阳城外,手中掌控着小皇帝,大将军的官衔也挂在身上。

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乱政。而这个时候的曹爽发挥了他草包本色,慌了神,竟然说:他交出兵权,希望司马懿能让他在洛养当个富翁养老!


与司马懿打商量,简直与魔鬼做交易。要是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振臂一呼,号令兵马进京勤王,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只是曹爽竟然乖乖交出兵权,还妄图做个富翁!没了兵权的曹爽,只能等死!曹爽一死,曹氏再无机会翻盘!


小镇月明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挺好!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放在曹真身上失效了。曹真一生还算是能压制司马懿,但曹真的儿子曹爽只被司马懿出手一次就打败了。如果说曹真的政治智商为100的话,曹爽的政治智商只有30不到。这就是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最着急的应该是司马懿,形式对司马懿非常不利。换句话说,曹家还有夺取政权的机会,而且胜利的天平是倾斜于曹爽这一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矛盾,其实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两人背后是两股巨大的势力集团。司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团,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倾向于司马懿。曹爽代表的是皇亲国戚集团,就是所谓的官二代。

高平陵之变其实很简单,司马懿通过三千死士,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洛阳至高平陵给曹叡扫坟扫墓之际,控制了京都,以太后的名义免除曹爽的大将军之职,发动了宫廷政变。

这时,司马懿的尚方宝剑是皇太后,而曹爽的尚方宝剑是皇上。而且司马懿只有三千人而已。曹爽麾下的中领军别营、洛阳典农的治所都在京都城外,至少能聚集5000人。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如果曹爽有一点点政治头脑,他完全可以带着皇帝曹芳先去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征调全国的驻军前来平定叛乱。当然了,司马懿也会调兵,那么皇上的圣旨和司马懿的命令哪一个令更奏效呢?显然不会有人响应司马懿。

错就错在曹爽把这件事情想的简单了,而司马懿恰恰利用了曹爽这个心理!

高平陵之变发动后,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和曹爽谈,谈什么?让曹爽主动投降。因为司马懿知道,宫廷政变这个事情,拖得时间越长,变数越多。自己本来就不占理,况且皇上在曹爽手上,一旦曹爽反应过来,或者被逼的太急,带着皇上去了许昌,自己肯定要失败。于是司马懿赶紧派了许允和陈泰去

游说曹爽。

这时曹爽其实还有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曹爽虽然智商低下,但是好在他的谋士来了。谁呢?大司农桓范。桓范拼着命逃出京都,他给曹爽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力劝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然后调集军队反击司马懿。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可惜曹爽低估了司马懿,他认为自己即使投降后还能不失富贵,至少还能做个无忧无虑的皇亲国戚。一旦失败,恐怕自己就要被凌迟处死。这就是曹爽的内心写照!

曹爽不知道,当时的时刻其实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任何一方胜利了都不会给对方机会存活。曹爽骄横自负的性格在关键时候害了他,气的桓范暴跳如雷,骂曹爽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也会连累整个家族和攀附于他的人。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事情果然跟桓范预料的一模一样,曹爽在投降后被司马懿屠杀并且夷三族。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高平陵政变后曹爽有极大的机会夺回政权,可惜一副好牌被曹爽打烂了。曹爽一生一直在平静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政治智慧令人堪忧。司马懿利用曹爽幼稚的政治缺陷,猛然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然后用几个说客就让曹爽兵不血刃的投降了。曹爽的行为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每日趣评


几乎没有机会了,我们主要从曹爽专权来看看为什么没有机会夺权了。

曹芳在登基后的十年时间内,曹爽对司马懿还是非常好的,什么事情都和司马懿商量,要是这样下去的话,曹家政权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但是曹爽在身边一些人的鼓动下,开始专权了,说是要立威名于天下,于是曹爽开始不顾劝阻的讨伐蜀国。

因为蜀道难于上青天,再加上蜀国的有利防备,曹爽大败而归。

这次战役让本来声望就比较高的司马懿,声望更加高了。曹爽在专权的路上感觉打仗不行,于是又想了另一个办法。

他让自己的亲信全面把持朝中的权力要害部门,对朝中有些事情也不再过问司马懿了,曹爽还假装让司马懿当太傅,连司马懿手中的权力都夺了,太傅其实就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官。

在将朝中的权力全部掌握后,曹爽又让自己的兄弟们掌握禁军,日夜在皇宫驻守,后来曹爽还让郭太后迁移到永宁宫,自己完全把控朝政。

司马懿也假装生病不再上朝了。

曹爽任用亲信,专权蛮横,这时候很多大臣都已经对曹爽起了疑心,很多昔日的大将,都靠向了司马懿,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但是军队中的干将一步步靠向了司马懿。

曹家军权旁落,这一点注定了它的败亡。

还有一点和曹爽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曹爽将朝政把控后,开始过起非常奢靡的生活,他竟然还霸占先帝的宫女,贪污国家的乐器。

另外,曹爽强抢民间的田地,迫害官员,最后带着一家子出去游玩,有的兄弟提醒他会有人在朝中作乱,曹爽怒吼:谁敢。

曹家政权在这样的人的管理下,怎们会有夺权成功的希望呢。


史家吟唱


不会有了,曹魏政权后继无人,加之腐朽奢靡,早就丧失人心。而导演高平陵事变的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阴谋家。几十年来默默经营。到事变发生时司马氏的党羽已经遍布朝野。忠于曹魏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贬,曹魏已经没有实力抵抗司马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