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只当了几十天皇帝为什么有很多民间袁大头?袁大头官方使用了多久?

女神刘涛的粉丝


袁世凯虽然说只当了不到一百天的皇帝,可是袁大头在当时的历史上是铸造了不少的,从民国三年开始铸造,根据记载一直到1929年还在铸造袁大头。仅一元的袁大头就铸造了近八万个,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曾制造过袁大头,袁世凯当皇帝的时间不久,可是袁大头的铸造量却是很大的,当然这可不是因为袁世凯多么的厉害。

在当时民国推出了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作为中华民国的货币,在民国时期的各种银元当中,袁大头是其中含银量较高的,在当时的历史中,由于国内的白银一直不停的外流,国内发行的货币也是杂乱不堪,这就导致了国民政府后来推行法币改革,在当时已经禁止银元流通,目的就是将白银收为国有,可是后来在战争时期,法币却一直贬值,直到崩溃,后来发行金元券的时候更加夸张一个月的时间就一文不值,所以百姓是拒绝使用的。

在看看袁大头,由于该银元成色好,分量足,而且还都是统一的规格,自从铸造出来就深受百姓的喜欢,而且是社会各界都在使用,袁世凯倒台之后人们也是继续在用,当然和袁世凯已经没有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钱好用,比较坚挺。

说白了就是国民政府自己无能,导致了后来发行的货币百姓不使用,而袁大头又比较坚挺,所以人们才会一直使用,民国三十五年的时候,官方宣布停止流通袁大头,而实际上民间对袁大头是非常喜爱的,所以人们一直在使用,五零年的时候,还专门铸造了一批三角袁大头,运往西藏作为流通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袁大头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银元,而且流通的时间很长,他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目前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袁世凯倒台的一个原因就是,花费大量国库的存银去制造袁大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袁大头”,又称“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指的是民国发行的,正面采用袁世凯侧面像,背面刻有嘉禾图样的银币。


清末,国内充斥着各种金融货币,交易市场极为紊乱。这其中,既有随着西方侵略而进入国境的外国货币,也有由于清廷的衰败,各省为增强自身财力擅自发行的各式货币。据统计,当时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中外货币达百种以上,各有各的流通范围,规格不一,折算繁琐,混乱不堪。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正式提出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宣布着手整顿币制。


1912年,袁世凯窃夺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对币制改革一事也极为上心。究其原因,大概一来有孙中山”创议钱币革命“的通电;二来要重点解决北洋政府的军费问题,巩固统治;三来他的小算盘也打得噼啪响——趁机把自己的头像铸于币面,以此提升政治地位。


民国三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确立”袁大头“为中华民国货币的地位。这种新式货币,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发行后迅速被老百姓所认可。1917 年,官方又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更加巩固了“袁大头”的第一主币地位。


“袁大头”的铸造量很大。南京造币厂在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的近两年时间内 , 就达379819210元;有资料显示仅壹元面额的 “袁大头“ 就铸造了75000万枚。

民国三年的 “袁大头” 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而在军阀混战时期,还有各地军阀私铸的”袁大头“,通常质量良莠不齐。最晚的是“O”版三角圆“袁大头”银元,是1951年期间由新中国政府铸造,仅在云南、西藏等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流通,属于过渡时期的货币。另外目前货币收藏市场上的”袁大头“,也有大量是伪造的。可以说,”袁大头“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生猛历史


不管是在历史记忆里面,还是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经常看到袁大头(即通俗意义上的大洋),为什么整个民国时期大家都喜欢用袁大头,按道理这样一种印有已经被否定的政治人物头像的货币早应该被淘汰了,但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袁大头都是坚挺的,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良心银元:

首先,在民国各种形式的银元当中,袁大头是其中含银量比较多的一种,按照1914年公布的《国币条例》以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国币种类共有银币4种,镍币一种,国币以一元银币为主币,以镍币为辅币,其中作为主币的一元银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掺入其中混合制成,铸造后的总重量为七钱二分。《国币条例》颁布后,在天津、广东、南京、武汉的造币厂纷纷开始铸造袁大头银元。因为袁大头银元成色好,分量足,并且有统一的规制,一改清朝末年铜元制度混乱的局面,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只要钱好用,上面印着谁实际上无所谓。

因为铸造银元花费了大量的国库存银,因此袁世凯政府的财政状况受到了很大影响,更有说法认为这也是袁世凯政府后来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法替代:

北京政府结束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自然不会再以袁大头银元作为国币,因此开始铸造印有孙中山头像和蒋介石头像的银元,但是因为铸造发行量远远不及袁大头,所以并没有取得与袁大头一样的地位,民间仍然继续使用袁大头,官方在许多时候也用(比如发军饷的时候)

这种状况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持续了两三年,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家还没有建立对人民币的充分信任,因此袁大头仍然在使用,但是经过新政府的整顿之后,袁大头作为一种交易货币,最终走向历史。


青年史学家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民间俗称的“袁大头”是袁世凯通过假立宪和伪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的举措,1914年2月开始铸造,主币是壹元银币,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七钱二分,材质中银占89%,铜占10%,锡占1%。总的来说就是币型规整,成色、重量有严格的规定,容易识别。再加上图案是总统侧面像,老百姓第一次见啊,比当时流行的清朝的“龙洋”强多了,听声音就能辨别出真假,所以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货币。

袁世凯是仅在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2日间称帝83天,可后来的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整天打来打去的,谁有闲心管货币的事情,袁大头就一年年的在铸造。据记载仅壹元的“袁大头”就铸造了7.5亿枚。1935年,迫于经济崩溃的压力,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制,发行法币,可准备金不足,外汇短缺,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1949年又发行金圆券,可朝令夕改,严重超发,短短九个月金圆券就变成了废纸。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就是讲述了金圆券从发行到崩溃的这段历史。于是袁大头在民间又开始流通。1951年,新中国为了稳定云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与经济,特别铸造了一批袁大头在当地使用,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后来逐渐被中国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袁大头”,又称“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指的是民国发行的,正面采用袁世凯侧面像,背面刻有嘉禾图样的银币。

不管是在历史记忆里面,还是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经常看到袁大头(即通俗意义上的大洋),为什么整个民国时期大家都喜欢用袁大头,按道理这样一种印有已经被否定的政治人物头像的货币早应该被淘汰了,但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袁大头都是坚挺的,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民国清末,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外国币在中国行用,失去了货币自主权。对内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长官为增强各自的财力及扩充军事力量也纷纷制造和发行货币,货币金融十分紊乱。

首先,在民国各种形式的银元当中,袁大头是其中含银量比较多的一种,按照1914年公布的《国币条例》以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国币种类共有银币4种,镍币一种,国币以一元银币为主币,以镍币为辅币。

其中作为主币的一元银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掺入其中混合制成,铸造后的总重量为七钱二分。《国币条例》颁布后,在天津、广东、南京、武汉的造币厂纷纷开始铸造袁大头银元。

因为袁大头银元成色好,分量足,并且有统一的规制,一改清朝末年铜元制度混乱的局面,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只要钱好用,上面印着谁实际上无所谓。

因为铸造银元花费了大量的国库存银,因此袁世凯政府的财政状况受到了很大影响,更有说法认为这也是袁世凯政府后来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大头作为我国银元史上铸量最多,流通时间较长的银元,也不可否定它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抵御了外国银元

袁大头发行后,广大民众愿用国币,不要“洋钱”。如在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高潮中,上海钱业公会宣布使用袁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钱币。

抵御了国内发行乱象
因当时颁布的《国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元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国币。


统一了币制
改变了清代长期实行不完全的银、铜平行本位制的乱象。银、铜平行本位制是把银和铜都作为货币的材料,分别铸造成货币,但铜制币规格不很统一,纹银的铸造成色、重量的计算单位各地更是各搞一套,这必然形成流通中的币种繁多、比价不一、换算复杂的局面。袁大头发行后,规格、成色统一,并以此为本位,使币制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统一,紊乱状况稍改善。


蚂蚁收藏


大家初中和高中都学过,货币的本质就是商品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如此才有买卖的意义和功能。在人类历史上,能够被各国和民族公认的,作为货币的,只有金属,而金属当中,又以金银铜最佳。黄金稀缺,黄铜太普通,白银这种不高不低的金属就自然成为了通行的货币的最佳载体。而我们经常使用的纸币,实际上不能陪成为货币,纸币上面因为有国家或者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我们才敢使用,如果我们对一个政府失去了信任,那纸币就一文不值。

所以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民国政府选择白银来作为通用货币,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为清廷已经没了,新政府实力又偏弱,如果采用纸币,则国家的金融系统会很快混乱。

再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袁大头银币不是因为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之后才开始铸造的,袁大头的铸造时间横跨了整个民国,这是为什么?

袁大头是从袁世凯就任中国民国大总统之后开始铸造的,1914年,中国民国公布了《国币条例》、《国币条例施行细则》等文件,对铸造发行权、主币种类、重量、材质做了最为严格的规定,同时在民国4年到民国5年这么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光是一元的袁大头据统计就铸造了7.5亿枚,考虑到民国的人口,这个数量已经相隔可观了,基本能做到人手一枚。

再考虑到民国初年的动荡,很多老百姓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货币,又加上货币的质量有保证,因此老板姓很快就接收了袁大头作为货币来使用,这比以前的碎银子可方便多了。

有了以上的因素,袁大头所以不光光成了袁世凯的象征,而是成了民国货币的象征,实际上,民国的造币厂一直以袁大头为范本在铸造金属货币。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官方使用了多久不清楚。反正六七十年代,有一回家里断粮,母亲拿了几个泛黄的袁大头和人换的全国粮票,救了全家的命。

后来八十年代,母亲又拿的袁大头找银匠打的一对手镯子,当财礼,给我哥结婚的。

等轮到我时,就剩下两个木碗,上面有奇怪的花纹和看不懂的文字!😂还不让卖!说是传家宝!我去哪儿都带着!哥姐们不敢要,说是父母留给我的!那袁大头咋没给我留几个?😂
这就是那两木碗!都有木头盖子,盖子也是两个碗!在另一个地方放着,没法拍照。其中的一个碗底,有一个"诠”字,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跳到He中来躲雨


“袁大头”的铸造量很大,仅南京造币厂在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的近两年时间内,就达379819210元。还有资料介绍,仅壹元“袁大头”就铸造了75000万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新中国在1949-1951年也铸造过“袁大头”。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国民政府自个无能,就别怪老百姓拿袁大头做硬通货。

民国35年币制改革宣布停止流通,但真正意义上彻底退出流通领域是上世纪60年代,1950年左右为了稳定西藏,沈阳和成都造币厂铸造了一大批“三角元”大头,运往西藏当做流通币,直至上世纪60年代人民币才渐渐彻底取代袁大头。


孤狼啸月31600808


袁大头流行比较久是因为,民国成立之初,头绪纷繁。货币问题尚无时间作更多的研讨。民国元年和二年普通银币的币文和图案,只有拟议,但都未能及时规定。仍然流通着宣统三年的大淸银币。到民国三年,订定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民国三年袁世凯的银币为国币。全国各地按照规定的重量和成色铸造,流通全国。“袁大头”银元从民三、民五、民八、民九、直到民十, 都在铸造和流通。

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以后,民国政府,取代了北洋军阀政府,才停止“袁大头”银元的铸造。一度重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但仍与“袁大头”银元同时流通。


二米空间


袁世凯做皇帝期间没有铸造袁大头,而是从民国三年起大量鼓铸,并且把大量的光绪银币回炉铸造成袁大头,导致后世留存的袁大头极多,而清代银币几乎被回炉殆尽。

袁世凯称帝也铸造了洪宪元年纪念币:

中华帝国飞龙币:


这种币当时基本上只铸造了试铸币,尚未流通,存世量极少,十分珍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