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谋士们为什么智商下线了?

钰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应验了那句话:

骄兵必败。此战曹操的谋士许多都参与了,那么关键时刻为什么智商集体下线了呢?

曹操南征前开凿玄武湖,训练水军,就是为了应付南方的水战,可以说是很用心的准备了。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于众人预料。

曹操曾经就南征问题咨询过荀彧的意见,荀彧向来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因此他的话曹操也最重视。荀彧给出的意见是:“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意思就是兵贵神速。曹操此时已经统一了北方地区,实力强大。而南方的荆州刘表和东吴孙权一直在争夺江夏,相互征伐,没有形成联合。因此如果要平叛,就要闪击战,趁他们没有联合各个击破。

曹操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千里奔袭荆州治所襄阳,在刘琮投降后又挑选轻骑五千日夜不停的追击刘备。终于把刘备赶走占领了荆州。至此完成了预定目标,下一步就是征讨孙权了。

此时,荀彧远在许都,镇守后方。因此赤壁之战时他不在场,曹操也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如果荀彧在场,他的意见可能和贾诩是一致的。那么,贾诩对于征讨孙权有什么意见呢?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高瞻远瞩的提出了以势取胜,也就是说先安抚荆州百姓,让东吴的百姓看到朝廷的德政,不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用征讨江东就可收复民心。可惜的是曹操没有采纳,曹操认为既然荆州已得,东吴就是嘴边的肉,不吃白不吃。因此,贾诩建言遭拒,不应当承担赤壁之战的责任。

剩下四位程昱、荀攸、刘晔、董昭都参与了赤壁之战全过程,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提醒曹操要防范东吴的火攻呢?这个就要看一看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了。

与许多人想的不一样,赤壁之战一开始东吴并没有消极的防御,而是积极的寻机歼敌,为什么呢?因为在周瑜、黄盖等人眼中,曹操就是来送死的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请注意力逆曹公这四个字,当时的情况是周瑜带了三万水军一路西进,在樊口先见到刘备。刘备认为周瑜带的兵少,周瑜说足够了。于是周瑜离开樊口,继续西进,然后在赤壁附近寻找到曹操水军,一场大战下来,曹军大败。于是曹军所有船只引北靠岸,做出防御姿态,而周瑜则留在南岸,伺机歼敌。

虽然此时东吴暂时胜利,但是大局面上曹操还是占优势的。为什么呢?曹操此时率领的水军是荆州水军和北方水军的联军,彼此配合生疏,缺乏统一调度。因此才在初次大战中失利。如果给曹操足够的时间调整将领和训练水军,那么东吴的状况就堪忧了。

果然,曹操连船为阵,开始重新部署水军的指挥系统。此时时间对于东吴特别的珍贵,也就是说东吴需要速战。

因此,黄盖才对周瑜这样说: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火攻是唯一的办法,何况此时曹操连船为阵,犯了兵家大忌。但是火攻也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首先必须接近敌船才能放火,其次没有风的话,火攻的效果会大大折扣。

于是黄盖开始诈降曹操,目的是为了接近敌船好放火。至于能不能借来风势,就看运气吧。毕竟时间不等人,气候此时也没有东南风。

后来,黄盖诈降成功,那么此时曹操的谋士们没有人怀疑吗?当然有,至少程昱和荀攸都提醒了曹操黄盖是诈降,但是曹操最喜欢关键时候有人叛变了,比如当年的许攸叛变袁绍。此时曹操急于了解东吴的内部情况,因此,黄盖的投降很及时,不必特意担心。况且,自己兵力雄厚,一个小小的黄盖能掀起什么波浪?于是,曹操心情愉悦的和众人一起登上船头来观看黄盖的表演:投降。可惜黄盖偷偷换了剧本: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史书上这句话描写的特别生动,此时这些延颈观望的人中一定有程昱、荀攸、刘晔、董昭这四位谋士,他们都期望黄盖带来东吴的最新动向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很诡异了,黄盖只是点了一把火而已,但是天气这时却忽然刮起了风,

还是东南风,这就要命了。最后的结果是曹军不但战船被烧毁,连岸边的营帐也着火了。所以曹操才会败的那么惨。

至于这场风是怎么刮起来的,至今是个谜。魏国史官记载历史时直接忽略了这场风的存在: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蜀国对于这场风也不怎么感冒,也没有明确记载:

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只有东吴的史官将这场风记录到了史书上。但是风是怎么来的,没有说明。也就是说连东吴的人也认为赤壁之战的关键因素风是天助之,那么曹操的谋士们就更想不到了。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因此,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有很多偶然因素,

比如瘟疫流行,水军指挥生疏,大风骤起等等。这一切有些谋士考虑到了,但是曹操作为全军指挥,此刻已经急剧膨胀了,跟当年的袁绍一样,认为东吴唾手可得,根本听不进去劝告。为什么我会这样说曹操呢?

有一个小小的事件不为人们所注意,其实在曹操占领荆州后,蜀地刘璋已经派张松出使曹操,有交好之意。而此刻曹操认为自己已经拿下荆州,下一步平定东吴后就是征讨川蜀了,因此就很傲慢的接见了张松,张松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回去后就建议刘璋联合刘备。这就是曹操骄傲自大的一个体现,

在胜利面前,忘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反而逼得敌人都联起手来抗衡自己,焉能不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赤壁之战曹操的许多谋士都参与了,荀彧留守后方没有参与,而贾诩则早就建议曹操以恩德去征服东吴,但是此刻曹操已经膨胀,如同当年战败公孙瓒后的袁绍一样,人一旦膨胀就听不进去建议了。所以,不是谋士们集体智商下线了,而是曹操根本就听不进去劝告了。赤壁之败,内因在于曹操的自大和轻敌,外因在于天气的诡异和黄盖的狡猾,内外都出问题,曹操失败理由应当!而曹操则失去了一统天下最好的时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每日趣评


曹操终于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

袁绍郁郁而终后,几个不争气的儿子自相残杀起来,曹操轻而易举的攻下了袁氏大本营邺城。来到袁绍的墓前,曹操感慨良多,而且流下了真挚的泪水。回忆青葱岁月年少轻狂,曹袁兄弟把酒言欢,各自向对方诉说心中的志向。

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的险要,再加以戎、狄的兵力,然后南进争夺天下,这样或许可以成大事了吧?”曹操却说:“我运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用先王的思想驾驭他们,就会百战百胜。”

两人的胜负或许在那一刻就已经分出来了,曾梦想一起仗剑走天涯,却最终分道扬镳,兵戎相见,不免一阵唏嘘。

这边曹操忙着祭拜袁绍,儿子曹丕抢先一步,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收编败军之将的家属,迎娶了三国头号美人甄宓。

曹操情场失意,战场得意,(开个玩笑,有八卦消息称曹操本来对甄宓也有意思)曹军一路势如破竹,远征乌桓扫荡袁氏残余势力,最后靠着郭嘉遗计定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恭敬地把袁家二子的头献给了曹操,从此中国北方,天下无贼。


这期间曹操想必是前所未有的得意,袁氏消灭了,北方少数民族也被打得服服帖帖。其实由于三国之间的故事太精采,我们很少注意到曹操强硬的对外政策。就拿秦汉时期在中国边境作威作福的匈奴来说,是被曹操给彻底制服了,连抢来的女人都得乖乖送回去,比如一代才女蔡文姬就是曹操从匈奴手里要回来的。

还有个故事,匈奴派使臣来向曹操进贡称臣,曹操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戎马一生的他竟然还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形象不够伟岸,怕有损国威。就叫来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曹魏集团首席美男崔琰来假扮自己,曹操则拿把砍刀立在一旁扮侍卫。

后来问匈奴使者这次会面感觉如何,使者回答曹操长得很帅,但旁边那个拿刀的,是个真英雄。曹操这由内而外的王霸之气已经呼之欲出了。

铜雀台也开始建造,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几首好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短歌行》,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观沧海》,更典型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龟虽寿》,

尽显曹操放眼天下的鸿鹄之志。

如果说唯一还有让曹操难过的事,就是郭嘉的病逝了。郭嘉确实是一代鬼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郭嘉的神机妙算都是功不可没。而且郭嘉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曹操有多偏爱郭嘉呢,行则同车,坐则同席。所以别总说曹操好女色,真碰上有才华的男人,那才叫一个爱不释手。

而且郭嘉去世那年仅39岁,他是曹营里面年轻一代谋士领袖,曹操本意托付其后事,可他却先走一步,损失不可谓不惨重。此起彼伏的是,有一句话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就是有这么巧,就在郭嘉去世的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后与刘备一番隆中对策,其高瞻远瞩,见识卓越,分析天下大势,奠定三足鼎立的战略思想。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备目前的实力实在难以支撑诸葛亮定下的宏伟蓝图。

面对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南下,刘备是一败涂地,至于诸葛亮那些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之类的大胜,都是罗贯中烧的。

实际情况是刘备化身刘跑跑,东躲西藏,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不愧汉室刘皇叔,很有当年汉高祖刘邦风范。

先是靠赵子龙一身是胆,血战长坂坡救回了阿斗。再靠张飞据水断桥,虎豹之声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斥退追兵方才得以保全。据传曹军里还有个心脏病夏侯杰,被张飞吼得肝胆碎裂,吓死了…

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献荆州投降曹操,刘备溃不成军,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曹操的野心空前膨胀,进而想要一举吞并江东集团,成就千秋大业。

有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呢?有的,是前文提到过的天下第一毒士贾诩,其实贾诩入了曹营之后相当低调,基本上都在韬光养晦,没有发过言。不过这回看曹操的状态,很像当年宛城大败之前飘飘然的他,贾诩才忍不住提醒曹操时机未到。可这时的曹操已经听不进劝告了。

一直养精蓄锐神秘的东吴势力终于闪亮登场,以孙权为首的江东英豪又岂会坐以待毙?影响整个三国的格局的赤壁大战,一触即发。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整本书的最高潮,先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篡改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将这一场统一的战争定性为曹操抢女人的战争,智激周瑜孙权,组成孙刘联军联合抗曹。

再就是联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周瑜施反间计群英会戏耍蒋干,黄盖献苦肉计诈降,庞统献铁索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再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这一仗的描述可谓精彩绝伦,酣畅淋漓。岛主很难将故事说得更精彩了,我们就站在曹操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曹操这一仗,天时地利人和都没站在他这边。先是军中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瘟疫,战斗力受到了严重损耗。再者曹军北方人,大部分都是旱鸭子,孙刘联军依仗着长江天险占据优势。

另外孙刘那边妙计频出,而曹操几大谋士却集体失声,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郭嘉在赤壁之战前就英年早逝了,荀彧一向是坐镇后方的,贾诩程昱都提过意见,曹操不听也没办法,至于谋主荀攸倒是没有详细记载,估计和贾程之类差不多。

而且最为夸张的是,这场赤壁大战是在冬季发生,照理来说长江中游的赤壁地区应该刮西北风。而赤壁大战所刮的东南风,是极小概率出现的气象,如果要用科学来解释,就是在很偶然的状况下,赤壁的西边出现了低压气旋,又或者是东边出现了高压反气旋。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曹操是万万没有想到。而周瑜久居江东,或许是地理达人,识别出了这一天象,东风助长火势,大破曹军。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操之过急的战争,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一战过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语成箴。刘备竟然真的从卖草鞋的做到了一方霸主,曹操短时间内是再难以统一中国了。


轱辘岛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个人认为:其实不是曹操的谋士们智商下线了,而是那天的风向改变纯属意外。

很多网友说因为曹操的谋士们是北方人,所以到南方和东吴打仗,地形、气候、水文之类的都不熟悉,这点并不精确;我记得在老版《三国演义》中,在曹操决定将几个大船连成一起的时候,有谋士提议担心东吴用火攻,于是曹操让这个谋士拿起火把烧自己,但是风向让谋士自己被火呛的不轻;

而且曹操从最开始的洛阳北都尉到诸侯讨董、征徐州、官渡之战、统一河北、灭吕布平袁术、征伐荆州等一系列的战役,成为坐拥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凉州8个州,还有司隶的割据势力,曹操本人和下面的谋士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没有一个是吃干饭的,关于冬季风向的问题早就清楚,只是他们不清楚赤壁这个地方冬季有那么几天会因为地形等问题出现反季节风向;而且当时东吴实施火攻的时间是晚上,黑咕隆咚的冻得要死,谁会没事看看外面旗子刮的啥风啊,要是在白天东吴的火攻或许就会失败。

说到曹操的赤壁之战,就想起来拿破仑和希特勒进攻莫斯科,也是因为天气问题导致的溃败。其实拿破仑和希特勒在进攻莫斯科之前,参谋部的人对气候因素应该也考虑进去了,至少也查看了十几年内当地的气候情况,但是谁能料到当年气候突然出现剧变,出现这种问题只能说老天爷帮俄国人了。

有句话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牛逼的谋士也不可能什么都考虑得到,诸葛亮在上方谷想烧死司马懿,谁知道就那么一会儿工夫天就变了,顷刻间倾盆大雨,所以很多时候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想让你成你就成不了。


你懂得zyt9573


说赤壁之战时曹操的谋士智商都下线了,那是《三国演义》看多了。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使用火攻,曹操阵营只有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并且让庞统给出个主意让徐庶可以独善其身。

其实这是演义化的三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真实的历史不是曹操一定就能统一天下,然而也不是一定就会失败,其中充满了很多偶然因素。至于那些说曹操骄兵必败,不肯听从谋士的建议,所以才导致曹操失败,其实根本不了解曹操这个人。

曹操能够发展到赤壁时期的水平,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打起来的,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打了一辈子仗的人,会因为一些战役而沾沾自喜?

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带着统一北方的大军准备要和荆州刘表硬硬的干一场,结果刘表就是那种“后背长个疮突然就死了的人”。刘表的部下和刘表的儿子一看,算了,投降吧!

胜利来的太突然,于是曹操决定乘胜南下,从战略上来说,没毛病!当年吴三桂、洪秀全造反到长江,没有继续北上,被很多人看作是贻误战机,所以,曹操一鼓作气,统一天下,只要打败孙权就可以了。

当时的孙权,很多人都主张投降,话说,孙权和曹操还有过一面之缘,当年曹操当着孙坚的面夸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是很欣赏孙权的,所以,孙权也犹豫不决,其实东吴长期以来纠结的问题,就是怎么投降的问题。后来诸葛亮去策反孙权,才有了孙刘联军。

当时,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失败,第一个是黄盖诈降,第二个是当时的东风。

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没有发现黄盖是假投降,其实在曹操他们那一方来看,整个荆州都投降了,你东吴凭什么不降,所以,针对黄盖的投降,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双方对峙的时候,投降和倒戈是很正常的事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难道当时的曹操不是浩浩荡荡?

关于东风,在中国冬季一般刮的是西北风好吗?这是常识啊,冬季基本全是西北风,怎么会刮东南风?这不是曹操能想到的,更是曹操的谋士可以想到的。

真正的谋士我认为是基于对过往数据的比对,从而得出有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事情可能发生的概率,概率大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情。

黄盖真投降的概率很大,而冬天基本都刮西北方,所以冬天发动对东吴的作战也是顺势而为。以当时曹操的实力,练兵是为了更稳一点,其实,要是曹操不惜一切代价,跨过江去,虽然损失能大一点,胜的概率也很大。

所以,曹操还是有自己的小心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孙权自己投降是最好的结果。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够取胜的关键,其实正是周瑜分析的,凭借长江天险,依靠水军的优势取胜。

昨天史论纵横分析了古代著名的四大以少胜多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因为有水。

其实,也就是曹操这帮旱鸭子不懂水战,在赤壁属于客场作战。赤壁之战后,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也是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南下可能存在困难,但是孙权要想北上,则更不可能。


史论纵横


最难叫醒的,就是装睡的人!

身为曹氏集团创业团队的领导人,眼看企业就要上市了(统一全国),那是一定要以鼓舞士气为重。

有点风险?打仗的事,哪能没风险呢,身为创业团队的领导人,在善于纳言的同时,

决断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

何况,孙权是谁?我没见过!不就是孙坚家的二小子吗!偏安江东的一小股地方势力而已!连你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都是我上表朝廷给你讨来的!

刘备是谁?不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吗,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换东家换的不比吕布少好不好!大耳贼,有何可惧!

赤壁之战,曹操是败在鲁肃手里!

有个事,很有意思。

孙权,没必要抵抗曹操啊。

他和刘备不一样,刘备得死磕,曹操是绝对不会放过刘备,也绝对不会接受刘备的投降的。

刘备哪是甘居于人下之人啊。汉室宗亲,素有雄名。

可孙权呢?为啥非得抵抗呢?

鲁肃!

1、早在诸葛亮给刘备出的那套鼎足而立的方案之前。

鲁肃被好朋友周瑜推荐给了孙权。

孙权和鲁肃谈的很开心,来,兄弟,喝个酒吧!

鲁肃喝了酒,吐了真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东吴版的三国鼎立方案就此出炉!

2、刘表一死,最先提出打探消息,预备联刘抗曹的,还是鲁肃。

事情既惊险又复杂。

鲁肃本来是借凭吊刘表看看能不能搞搞联合的。

结果,刘琮竟然投降了,鲁肃就赶快去找刘备。

劝刘备联合抗曹。刘备一听大喜,这才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孙刘联盟初成。

3、孙权更衣起如厕,鲁肃追上去敲定了孙权的信心。

在东吴群臣大多数人都要降曹的关键时刻,又是鲁肃,还是鲁肃啊。

最终在孙权称帝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

综上,赤壁之战,曹操败在了骑虎难下,败在了孙权被鲁肃激起的争雄天下之心!


我叫陈到底


从曹操杀了借人杀弥衡,虐刑吉平,杀董承,王子服等七百多人口,心怀汉土的士人有的已开始不大言语。弥衡在曹操那里击《渔阳三挝》,众士流涕,怀念汉土的感伤之心。之后与刘备战徐庶又被程昱献计曹操赚了其母,又赚了徐庶。徐庶母死未走,作为一个有智谋的男人看似没有血性,从刘备处走时言不为操设一计。其母不死而不设一计不得已归。其母死未何仇不报不离开?徐庶也有其另谋,不走不代表不报仇。

徐庶其人不可测,对其难解行为之因是猜测,但他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与他的报仇方式有关,他间接报了母仇。他怎么报的报?他不设言,而且别人未发声多半是他捣的鬼。众人聚一处,不会没有不说话时。当弥衡狂张时荀彧告诉众人弥衡来坐不起。所以徐庶对诸葛亮的了解认为诸葛亮会出山,而且此时诸葛亮已出山。程昱知道徐庶大名,而诸葛亮大名胜过徐庶,徐庶言及诸葛亮出山,而两军交战,诸葛亮初出山便用火功曹操一战,曹操损失不小。能用火功胜了曹操以刘备原先除了徐庶帮他胜了曹操皆败曹操。此时必有高人。徐庶助刘备一仗曹方研究为何刘备胜了探知有高人。徐庶走了又胜了必也有高人,探知加上徐庶为诸葛亮侧面吹捧,众人中有知诸葛亮的,不敢轻易发言。

而此时荀彧建议曹操联合刘备,刘备并未理,必有高人。不结交他们不代表不结交别人。众谋士都是人精。初时荀彧献计攻东吴,后来也没声。对于曹操的谋士又听说对诸葛亮传言如此厉害,都轻易不敢出计谋,敌不过诸葛亮羞丑。他们不出声一方面是徐庶捣的鬼,一方面当初离乱只有曹操是个英雄可扶汉。可曹操随着势力大野心也大,吞汉之心都有,董承事时想称帝篡汉,荀彧止天下离乱,还有未收服之地,曹操乃止。及后来荀彧又阻他称魏王起了杀心。在知有诸葛亮出山的,众谋士未尝不有诸葛亮能一统天下之心,弥衡击鼓击乐的感染及忠心的董承之死的忠心感染,结束离乱及曹操当权又一贼心的杀戳。也有观阵之势,看诸葛亮如何打这一仗。


圃香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瞬间破灭,促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可是通过翻看史书,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场战争开始以后,我们就很难见到曹氏集团重要的谋士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议,那也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谋士集团集体失声呢?

知己不知彼

环境陌生

曹操集团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而且其他谋士多以他们四人为首,所以他们四人属于曹操谋士集团的核心。然而这些谋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长在北方,他们对于北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曹操可以屡战屡胜,但对于南方他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当然这不是曹操集团谋士的缺陷,也是整个曹操集团的缺陷。

当众人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熟悉周围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来主张兵贵神速,在众人还沉浸在研究之时,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众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


敌人陌生

在以前的战争中,众谋士对于曹操的敌人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们不是曹操原有,而是来自北方各个军阀之中。比如郭嘉,就是来自曹操大敌袁绍阵营之中,正是因为如此,郭嘉向曹操提出了有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可以说他已经将袁绍研究的非常透彻了。正是因为这种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坚定抗袁的决心,才可以做到统一北方。

我们再看刘备,虽然与北方诸侯多有牵扯,可刘备大多时候都是借势,采取依附以谋求发展,所以他和众军阀的关系似深实浅。那么众人对于刘备虽然有些了解,但知其不深,而且赤壁之战的主角是东吴,刘备只是一个配角。那么面对孙权这个全新的敌人,众人知道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孙权太过年轻,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种心理上错觉。所以正是因为对于敌人的陌生,这才造成了众谋士的计谋止步与荆州。


战术陌生

平定北方的大小战役中,曹操主要以陆战为主,谋士考虑之处也多于此,可是赤壁之时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曹操是以水军为主,并且因为军中没有精通水战之人,将水军交由荆州降将蔡瑁之手。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因为自己军中缺乏通晓水战之将,缺少善谋水战之士,所以不得不为。

对于文人谋士,身体相较武将本来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这也就导致他们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们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众人失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曹汉矛盾激化

初心已变

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势力快速扩展和稳定,他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已经无人敢与之作对,当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经被曹操演义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不臣之心已经天下皆知,汉献帝也已经名存实亡,沦为傀儡,尤其是曹操诛杀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赤壁之战时,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两人关系自然要更为亲近,而且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举荐,自然以荀彧为首。所以谋士已经形成以荀彧为主的核心,可是荀彧呢?他当初投靠曹操的重要原因就是汉献帝,明确点说,他是汉献帝的大臣,并不是曹操的谋士。而且他最初的设想也是与曹操两人共同辅佐汉献帝,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是曹操独揽大权,这已经背离了荀彧的初心,而陈昱呢!他本就是汉臣,加之年事已高,对于荀彧也是表示支持。那么在赤壁之战前,在荀彧和曹操之间已经悄无声息的爆发了矛盾,那么曹操自然也就听不到最有效最正确的计策了。



沉默是金

众谋士不愿意看到曹操一统,对于他们来说,曹操统一天下,并不是汉献帝统一天下,曹操本来野心勃勃,那么他一统天下之后,汉献帝是不是还是汉献帝,曹丞相是不是还是曹丞相,那就非常不好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一统之后他们这些汉臣已经无用,那么他们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论是从哪一个方面,众人不愿意看到曹操一统天下,所以这就造成了荀彧等人的心照而不宣,换种说法,曹操的失败是他们乐见其成的,这对于他们利大于弊。



荀彧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就像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可是荀彧是儒家出身,他内心深处是忠于汉朝,而不是忠于曹操,这份坚定这份执著是许多人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同样正是因为这份执著,使得曹操非常伤心,他对于荀彧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将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信,可是荀彧一直初心不改,在其心灰意冷之下,他最终为荀彧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结束了荀彧的生命。


古今注


并非如此。事实上,赤壁之战最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赤壁之战中决定胜败的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是“火攻”。

而火攻要想成功,必须要有风来推波助澜。根据当时曹军和孙刘联军所在的位置,周瑜要想火烧曹营,必须要有东南风相助。

可是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季节呢?发生在隆冬季节。根据常识,隆冬季节刮的是西北风,不可能刮东南风。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判断,曹操才不怕周瑜用火攻,从而非常大胆地把战船全都连在一起;同时,爽快地接受了黄盖的诈降——因为只要不是火攻,黄盖诈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可惜,真就在隆冬季节刮起了东南风,而黄盖在江中一点火,曹操的败局就定了。

为何隆冬季节刮起了东南风呢?所谓诸葛亮设坛借东风,纯属胡扯。

真相是,东吴依靠地利,对当地的天时有着更深刻的了解。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根据各种气候征兆,判断未来几天内的异常天气。

周瑜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可曹操和他的谋士们远道而来,对当地的天气并不太了解,只是根据一般的常识来判断天时,所以出现了失误。

另外,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因此很多都病了,失去了战斗力。在”人和“这个方面,曹操也吃了亏。

由此可见,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恰好赶上了冬季刮东南风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异常天气,是偶然;而曹操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都处于下风,是必然。

因此,曹操就在赤壁败了。


趣谈秘史


我觉得,不能说吃了败仗,就是因为谋士们的“智商下线”。

谋士是给主公提供建议,主公采纳与否,下面的将士执行能力如何,这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事。胜败结果也是多方面原因的总和。

下面我一点点来分析。

按照史书记载,曹操还是带了不少谋士去的,例如能查到的有贾诩、程昱

我们不要预知“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赤壁败北”这些通过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事,这样判断,就不客观了。

要知道曹操南征荆州时,原以为将是一场大战,结果变成和平入驻荆州,是曹操预料之外的事,也让他惊喜不已。

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后人也不要认为曹操后来在赤壁吃败仗,就认为曹操在荆州时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也是不客观的。

史实是:曹操在入驻荆州之后,就立刻派出曹纯率虎豹骑马不停蹄地去追击刘备,还有其他一些将领多线作战,收复荆州各地,曹操对战局形势判断是敏锐的,是有所为的。


曹操留在荆州筹备东征也是需要时间的,安抚荆州归附的士人也是需要时间的。

曹操举荐归附的士人到许都朝廷当官,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他也认为刘备如丧家之犬一样,其流亡势力是不会构成严重威胁。

在刘备这边,他连地盘都没有,也不知道孙权的态度如何,刘备见到鲁肃时,都说准备往南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去了。

——这意思是:如果曹操再打过来,自己就准备去交州度过余生了。


对于曹操,他对形势的判断也会很乐观,例如他会认为江东孙权可能会是下一个刘琮,只要打个招呼,孙权就会卸甲归降(其实孙权方面,主张投降的人占大多数,曹操的幻想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历史事实是:诸葛亮去柴桑亲自会见孙权,促成同盟,孙权也采纳了周瑜、鲁肃的抗曹主张。这一点,是曹操始料未及的事。

曹操率军顺江而下,与周瑜、刘备的联军对峙于赤壁。周瑜用黄盖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在江中放火烧船,再发动总攻,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回到正题,有朋友会问:曹操的谋士们,如何判断不出黄盖是诈降呢?

emmmmmm……

历史不是演义,演义故事里,谋士们能洞悉人心,有先见之明,要我说,在历史上,诈降这种计谋,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比如,在三国对峙时,石亭之战,就是孙权让周鲂诈降,骗取曹休的信任,取得了对魏国作战的胜利;还有,孙权让诸葛壹去骗诸葛诞,诸葛诞开始也是相信了的,但是诸葛诞比较谨慎,在行动中发现了其中有诈,然后终止了进军,全身而退。

曹魏帝国也对孙吴帝国用过诈降计,例如文钦就诈降骗过朱异,朱异也很小心应对,没有中文钦的埋伏。

如此,诈降这种计谋在古代战争中可谓屡试不爽,主演的演技够好的话,当事人不谨慎行事,就很容易中了圈套

石亭之战那次,曹休知道上当了,本来退兵就行,但是仗着自己人多,硬是想打一场战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结果输了,回去后就气急攻心,背疮发作,挂了。


若真要说,曹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暴露的短板,那就是确实是对水战不熟吧,之前曹操和袁绍都是步兵、骑兵对抗作战,贾诩、程昱这些谋士确实没有料到黄盖居然能有在江中放火烧船这种操作。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当然不是了!赤壁之战事实是有一个反常规的操作,那就是船如何逆风行走?所有曹操的谋士包括曹操本身都认为这事不可能。但是,科技才是第一战斗力,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通用!在当时,精通水师作战的东吴造船厂发明了侧帆技术。这使得船只可以借助于水流与侧向风来推进。

侧帆技术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就是一个类似于二战闪电战的创新!在这个技术发明之前,船只只有一面风帆,必须靠正面帆推进。一旦遇到侧风就得降帆靠人力划船。也就是说,除了顺风,根本就不具备火攻的条件。所以,曹操也败得无语。

其次,跨行操作!曹军为何会在江面上完败给东吴军,那是因为没人懂得打水战。这一点不仅曹操碰到了,孙权同样也碰到过。比如,张辽打逍遥津时的八百弓骑兵破两万。这就也是因为孙权的军中没有懂弓骑兵作战的人,孙权的谋士也得宕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