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操把徐庶骗到手,徐母自杀以后徐庶为什么不离开曹操呢?

qzuser202130141


内容要点:历史上的徐庶并非演义般神化,但其经历却大体相同。去掉神化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诸葛亮北伐时对徐庶的一生哀叹为何又成了千古谜团?且看刀墓老师的今日解读。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生卒年不详,有碑存于彭城。

青年时期的徐庶也是个愤青,喜欢练剑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帮别人杀了仇人后开始了“侠客行”。后来拜入儒门之下,班里同学嫌弃他过去是个武夫,渐渐被排斥,后来徐庶折节学问,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谋士。

徐庶为人豪爽,谦虚有礼,虽是文人却没有文人的酸腐之气,傲气,还有一身好武艺。由于看不惯当地的贪官为民除害犯了官司才隐姓埋名到处游历,最后与刘备等人相遇。关张二人同样是看不惯当时的官场才和刘备起势的,从这点上看关张二人更加认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学更是另二人钦佩不已。

因此从演义的角度,出身经历也注定了关张二人在起初看得起徐庶,却看不起诸葛亮了。诸葛亮可以说把文人的小气发挥的淋漓尽致,有诸葛亮在刘备军中几乎就没有其他名士的存在。

事实上,关羽是一个傲人,张飞是一个狂人。刘备三顾茅庐,两个兄弟大雪天在门外面忍着孔明摆谱,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诸葛亮后来虽然通过几场战役让关张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终不能让二人心服口服。

曹操纳谋士程昱之计从颍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并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伪作家书骗取徐庶投曹。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走马荐诸葛。到许都后徐庶被其母痛责,徐母并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从此徐庶“一言不发”,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的感叹至今让人不解,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剧本”有些不一样。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到了曹操身边,他就真的一言不发吗?

徐庶在《三国演义》里的经历还是较为贴近史实的。不过,曹操抓走徐庶的老母并非是程昱的计谋,而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之战中被曹军俘虏。

黄初四年(223年),曹操刚刚过世3年,曹丕继位,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解开谜团的线索,其实就在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上。

徐庶的统兵能力强吗?看看右中郎将是个什么官。

中郎将在秦朝时期设立,分“五官、左、右”,权力依次递减。到了东汉末年割据,几乎各州州牧、刺史都会给手下的领兵将军封过这个官。结合东汉末年的战乱与群雄割据,中郎将的待遇与权力差异也很大。到了唐朝,中郎将基本就是五品或五品以下了。进入到北宋时期,中郎将就是个虚职、名誉,后来彻底被废掉了。

那么,右中郎将在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多大呢?

它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九卿之下的下属官职,你说它是领导可以,不算领导也行。它属于宿卫侍从,说白了就是武将中的臭老九,秘书中的古惑仔。比如蜀国,刘封是副军中郎将,关平是典军中郎将......因此,就封徐庶的这个官职来讲,侧面反映统兵能力并不强。

徐庶到了曹营真的“一言不发”?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样,这个官还是秦朝时期的发明。其实秦朝的统治体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虽然官名时不时的会变化,但是职能大体相同。汉哀帝时期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到了曹操这里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御史中丞了。

中丞是台、府的长官,御史其实不必过多解释了,满朝文武就属这个人话最多。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因此,徐庶相较于演义来讲,经历大体相同,但就个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通过正史来看演义,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客观的了解事件的真相。


刀墓手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你得到我的人,却得不到我的心。(《三国演义》演绎内容)

建安十三年,刘表这个时候已经死了。曹操率领大军征讨荆州,刘备不敌战败。丢下辎重带人逃跑,混乱之中徐庶母亲被捕。

而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得知消息后含泪向刘备辞行。理由是:本想图谋大业,但是老母被抓,早已方寸大乱,即使留下也没什么可以做的。

刘备虽然是不舍,但是也不想落下离人骨肉的名声,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他母亲认为他是不忠之人,直接自杀来叫醒他。但是徐庶北上入曹营后是一言不发,在之后的几十年没有过大的政绩。

先看《三国演义》,徐庶之所以没跑,是因为跑不了。虽然徐庶母亲死了,但是当时文人心比天高。既然是出来了,自然不可能再舔着脸回刘备那里。就算是想回,他曹操会放过他?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的母亲其实没死,而且徐庶入曹营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做了言官。从他后来的官位诸如御史中丞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是担任的言官二把手。

曹操之流的人,怎么可能会安排一个什么都不说的人,来担任言官的二把手!早年徐庶其实是属于和诸葛亮一个帐下,临走前更是推荐诸葛亮,所以对于徐庶的能力他很清楚。

在诸葛亮北伐时,当得知徐庶仍然还是御史中丞之时,甚至还在为徐庶抱打不平。

其实说白了三国时期,大家都是打工仔,哪个老板无所谓,只要自己可以是建功立业。但是也不乏荀彧等忠贞之辈,但是徐庶并不在此列。


史之策


“襄阳说”认为:“曹操连徐庶的老母都要虏为人质,会放过诸葛亮和其家人?”这种观点显然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事实上,徐庶举荐诸葛后根本没有北去许昌,而是和诸葛亮一起继续跟随刘备了很长时间,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魏略》也记载“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这些记载表明,历史上根本没有《三国演义》虚构的曹仁兵败回许都,言兵败乃单福之计。曹操谋士程昱知道单福为徐庶,乃献计“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以及“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徐)庶羞惭而退,上马趱程,赴许昌见母”之事。事实上,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徐庶仍在刘备军中,直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率其众南行”,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庶与其母走散,其母为操所获。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与徐庶同时还在刘备身边。 徐庶到曹营后受到了曹操的善待和重用,历史上也没有“许母自尽”和徐庶“一言不发”的事实。 许母在战乱中无意为曹军所获,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曹操取得荆州以后,刘备所部落荒而逃,跟随的家眷、百姓均不能关照。试想,当时连刘备的妻、子尚不能保全,况乎徐庶的老母?而曹操于乱军中得到徐庶老母,求贤若渴的曹操以此为条件让徐庶北投曹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此行为将曹操理解成一个歹毒之人也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水浒传》中也有梁山好汉为了赚某位名人、官员上山入伙,先将其家眷接上山去,尔后好言相劝甚至逼迫该名士入伙之事。这些我们都能理解成梁山好汉的行侠仗义之举,那为什么曹操这样的举动就会招来这么多恶名呢?所以,那种动不动就以非此即彼的“阶级斗争”观点来看待曹魏与蜀汉关系的人,实在是将历史过于主观化、概念化了。 事实上,徐庶侍母归曹后,没有史书记载徐庶母亲自杀之事,没有史书记载徐庶在赤壁之战识破庞统计策,也没有徐庶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的事情。倒是徐庶“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记载表明曹操还是善待了徐庶。而后来诸葛亮对徐庶的感慨只是认为曹操没有重用好友而已,并没有谴责曹操对待徐庶所作所为。试想,如果曹操的行径如同《三国演义》所说那等恶劣,诸葛亮能对昔日好友的境遇仅仅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从史书记载和徐庶后来在曹魏集团的任职来看,徐庶此后没有什么“一言不发”的记载和可能。我们可以看看徐庶在曹魏任职的中郎将和御史中丞到底是干什么的,他有可能“一言不发”吗? 中郎将: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 御史中丞: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 这样看来,徐庶所任的官职在曹魏阵营也算是高官之一了,“品秩比二千石”,位等同郡守。试想,如果徐庶整天“一言不发”,曹操能让他担任这样的职务吗?“一言不发”的人能“纠弹百官朝仪”吗?


奔流到海不停留


大咖好,我是迷情于三国文化的"历史惊文",很喜欢和大家唠嗑有关三国的趣事。

徐庶作为诸葛亮之前的刘备军中的军师,其智慧谋略也是非同一般的,就连帐下多智谋之士的曹操,也想把他收入囊中,纳为己用。

曹操通过卑鄙的手段将徐庶逼入自己的阵营后,徐庶为何不逃出来,投靠刘备呢?

刘备驻守樊城时,曹操分了八路军马来攻打刘备,在曹操谋士刘晔的建议下,徐庶被派遣到樊城劝刘备早点投降。没想到,徐庶到了刘备军营之后,不仅没有提起投降的事,反而处处提醒刘备要提防曹操,早点做准备。当刘备劝徐庶留下来时,徐庶拒绝了,并说了这三个原因。

1.刘备已经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才谋胜自己百倍。

2.自己比较好面子,如果就这样偷偷摸摸的回到了刘备的怀抱,肯定会为天下人所耻笑。

3.自己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我虽进曹营,定不献一谋一策。


徐庶虽然在三国后期的舞台上销声匿迹,但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做派却在后世广为流传,也算不负此生!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唠嗑的朋友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徐庶年轻是击剑仗义游侠少年,因伤人被官府抓住,被同伴救出来后弃武从文,逐渐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和好友石涛南下,徐庶在刘备帐下效力,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在曹操领兵伐荆州时,徐庶母亲被曹军捉住,邀胁徐庶归曹营。徐庶听闻母亲被曹军捉住万念俱恢向刘备辞行。声言,本想留下与刘备共建大业,但母亲被掳,方才已乱,再留下来没什么意思了,当时,刘备手下没几个拿出手的人才,但从孝道大义出发还是放行了。在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选拨人材的方法是贵族世袭,另一种方法是举孝廉,由当地官员选拨引荐品行好有孝道的青年做官。曹操年轻实就是被举孝廉才走上仕途的,那个时侯,孝道是社会道德基础,安身立命的根本。徐庶进曹营以后一言不发,曹操重其名节,一直养着。徐庶母亲死后,徐庶一直待在曹营,魏文帝时做了御史中丞,这是言官,专门挑官员毛病的,类似于现在纪检委,如徐庶尸位素餐,人浮于是不可能做上那张椅子。火烧赤壁时徐庶还做了回曹操使者,去见刘备。曹操担心徐庶一去不复返。程昱谏曰:徐庶一定会回来,"徒惹人笑耳!”曹操才放心。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士大夫之流有自已行行做事准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曹操对徐庶母子还是不错的,徐庶归操营是尽孝,离开曹营有些不仗义,况且当时都是一个汉家主子,为各自上司干事而矣!频繁跳槽如三姓家奴吕布,为士人不耻也!



关东侠客


实际在正史当中,徐庶并非是被曹操骗到手,具体可以翻看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回答《徐庶为什么投降曹操》。据《三国志》记载,徐庶是刘备屯兵于新野时主动来投,并举荐好友诸葛亮,而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回马荐诸葛。曹操南下时,徐庶是和刘备诸葛亮一起撤退,但是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大量的家眷辎重被曹操俘获,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亲。后来徐庶主动和刘备辞呈,与好友石韬一起北上投曹。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从正史角度,就无法说通了。那么我姑且就以演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晔曰:“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径进,二县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刘备。备即不降,亦可见我爱民之心;若其来降,则荆州之地,可不战而定也。”操从其言,便问:“谁可为使?”刘晔曰:“徐庶与刘备至厚,今现在军中,何不命他一往?”操曰:“他去恐不复来。”晔曰:“他若不来,贻笑于人矣。丞相勿疑。”

可见这时候徐庶是有机会直接逃跑,而曹操同样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担心,但是刘晔的一句话就让曹操解除了疑心。“他若不来,贻笑于人矣。”可见徐庶如果离开曹操,很可能会被人嘲笑,甚至是身败名裂。

当然徐庶如果是一个成大事布局小节的人,还真有可能一去不复回了。但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关于徐庶的一段描写,说明了他并不是这种人。

操曰:“单福何人也?”程昱笑曰:“此非单福也。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操曰:“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羽翼成矣?奈何?”昱曰:“徐庶虽在彼,丞相要用,召来不难。”操曰:“安得彼来归?”昱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可见在这段对话中徐庶被描述成了类似聂政豫让这种的古之义士,对于这些侠客义士来说,名节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在之前的选择中,徐庶因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选择了孝道离开刘备,结果却害的自己的老母自杀,落得个“不忠也不孝”的下场。

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是同情徐庶的,但是如果徐庶离开就是不一样的结果了。

首先,虽然是被骗,但是徐庶已经离开刘备投入曹操帐下了,如果又离开,那就是不忠了。

其次,如三十六回中,曹操放徐庶回去招降刘备,不管曹操本心如何,都表明了对徐庶的信任,如果徐庶一去不返,就是不信。

所以,已经不忠不孝一次的徐庶,如果这个时候再一次不忠不信,对于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古人来说,就生不如死了。而唯有“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来保持自己对刘备的义,以及继承母亲誓死不降曹的孝,也不离开或做危害曹操的事保持最后的忠。

当然,最关键的是不破坏历史的主线,毕竟徐庶在曹营最后也是做到御史中丞的,结果跑回刘备那了,就违反了罗贯中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主旨了。

如果想看不一样的历史,推荐大家可以看民国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里面徐庶从一开始就识破了曹操的阴谋,最后蜀汉还打败曹魏一统中国,不过估计很多人看过之后又会说扯啦。


Rick潘维镛


曹操是出了名的爱才,为了得到想要的人无所不用其极。在东征刘备时,俘获徐庶之母,并以徐母之名诱骗徐庶来降,徐庶心中方寸大乱,救母心切,便辞别刘备去了曹操处。史书中并没有徐母自杀的相关记载,但徐庶此后的确一直跟随着曹操,之所以不离开原因有三。


其一:古人十分看重忠贞和名声,徐庶离开刘备时曾说,我进曹操不会为曹操献策,他做到了,果然进曹营在军事上一言未发,这是他对刘备的忠贞。对刘备的承诺实现了就该考虑自己的名声了,在古代反复无常、频繁易主是小人所为,更会被人诟病,张飞就曾大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徐庶不想世人把他看成第二个吕布。

其二:虽说当初徐庶离开是为了尽孝,但是无论怎么讲对刘备来说都是一种背叛。彼时刘备手下已有诸葛亮,如果徐庶回去就会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况,毕竟他是曹营过来的人,还是一个叛徒,文臣武将不会对他有好脸色,刘备也不会会对他委以重任的。



其三:徐庶厌倦了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想深陷其中了。徐庶在曹操处一直担任的文职,三国是武将的主场,可见徐庶是甘于平庸,他自知自己的方寸很小,那么就踏实的过后半生吧。
所以说徐母是否自杀,与徐庶是否离开曹操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实是从徐庶离开刘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回不去了,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四马奔程


徐庶母亲被曹操抓过去后,徐庶不得不投曹操,但正史并未记载徐母自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写的徐母因为儿子弃明投暗而羞愤自尽!既然题主这么问了,那么我就以《三国演义》的情节来说吧!

徐庶得知自己母亲被曹操抓过去后,心乱如麻,已经无法再为刘备出谋划策了,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自己便投往曹营。

来到曹营见到母亲后,才知道是曹操仿冒母亲的信招他前来,徐母得知徐庶舍弃皇叔投奔曹贼后羞愤自尽,徐庶自此心灰意冷,在曹营中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设一记。

为什么徐庶不在这之后再投刘备呢?我觉得主要是徐庶重名节。

人无信不立,徐庶答应投奔曹操了,而且曹操对待徐庶甚厚,如果他再次反投刘备的话,会被人称作反复无常的人,他和他母亲一样,把名节看得极重,自然是不会做这样的事

有人说他之所以不投刘备是因为曹操管的紧,其实也不然。

曹操在攻荆州时,考虑到徐庶跟刘备很熟,也知道徐庶重名节,放心的派徐庶去劝降刘备,徐庶来到刘备处,为刘备分析了曹操的企图,刘备想要留下他,徐庶说:“我要是不回去,会被人耻笑,现在母亲去世了,我已经心灰意冷,虽然身在曹营,但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由此可知是徐庶自己心灰意冷,不愿意再投刘备了。

然而小说是经不起深入推敲的,很多做法有违常理,正史中的徐庶一直在曹操处任职,曹操也并不是非常重用他,有可能他不给曹操卖力工作,也有可能他能力并不突出吧!


(“以古观今”带你轻松了解历史,谢谢大家关注、评论点赞!)


历史长流中的鱼儿


徐庶:反正我妈已经不在了,刘皇叔待我恩重如山,我想回报皇叔恩义,望丞相成全。

曹操:杀。


黑白之城


因为徐庶的好友石广元也在魏。要说徐庶跟谁关系最好,当然是石广元了。而且演义纯属扯淡,懒得在喷那些理由,天天跟演义那群小说看多的渣渣辩论很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