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天意不绝曹魏,徐庶早已看破结局才推举卧龙完成自己的使命?

踱步天


其实所谓的“三顾茅庐”就是双方合作的一场戏,演出双方分别是刘备这边和荆州的南迁士族集团。

汉末黄巾起义期间,一部分北方士族高门子弟为躲避战火,逃到了世外桃源一样的荆州地区,在这里安居了下来。

诸葛亮,徐庶,崔州平,司马徽等人都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员。

随着时间过去,这些人要求在政治上能够体现自己的存在,但是荆州本地士族对他们是排斥的。

当时没有高考和科举,想做官就得靠举荐,有过硬的社会关系,而这些人的社会关系都在北方。

而当时荆州的统治者是刘表,但是刘表去荆州上任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想长久在当地待下去就得依赖这些荆州士族,所以娶了蔡家的女儿,还让蔡家掌握了荆州的兵权。

这样刘表就指望不上了,随着刘表岁数大了,继承人问题也显示了出来。

如果代表当地士族的蔡家所生后代刘琮继承了荆州,那么这些外来的北方士族不但彻底没有了做官的希望,能不能安居都是一个问题了。

所以他们选择了刘备,希望能够帮助刘备占据荆州。恰好刘备也被荆州士族排斥,而且刘备身边极度缺乏他们这样的士族官员支持,所以在中原站不住脚,一路跑来了荆州。

所以徐庶,诸葛亮先后来到刘备身边。徐庶是探路的,诸葛亮是主推人选。

之所以选择诸葛亮是因为他除了是北方流亡人员,还是荆州士族的女婿,岳父黄承彦的老婆和刘表老婆蔡夫人是姐妹。

后来的变化是事先想不到的,曹操南下,刘表病故,刘琮投降让这些策划都破产了。

这些原本想投刘备的北方士族基本上都跟随曹操回到了北方,成为了曹操的官员。

包括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的好友,族弟等等,都回了北方。

而诸葛亮帮助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收拢了荆州士族,形成了后来刘备军队里的“荆州派”。

荆州派其实开始是想投曹操的,没想到赤壁之战曹操势力收缩了,代表人物刘琮,蔡瑁等人也被杀。只好改主意跟了刘备。

这就是阴差阳错。

顺便说一句,曹操杀蔡瑁根本也不是中了什么周瑜反间计,就是早相杀,正好有了这么个由头!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并不是天意不绝曹魏,曹魏的强大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至于徐庶举荐卧龙完成自己使命一说我并不赞同,徐庶是军事上的人才,诸葛亮是治国的良臣,这两个人要是在一起配合到最后那么蜀汉也不是历史上这般结局。


天不绝曹魏

曹魏能够稳占三足鼎立一角,而且是最强的一角是曹操一辈子南征北战一点点打下来,可不是运气得来的。曹操广募天下饱学之士,手下的战将和谋士的数量、质量也不是其他诸侯可以比拟的。

严格上来说东吴先有了大面积的疆域,但是东吴一直在休养生息;而曹操统一北方后也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是曹操的策略是以战养战。若是非要扣一顶天意的帽子,那也是在三足鼎立的时候。曹魏代表天时、蜀汉代表地利、东吴代表人和但是我觉得往这上面靠,有些不靠谱。天不绝曹魏,这要建立在自己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之上,不然都是空谈。


徐庶举荐卧龙

徐庶举荐卧龙出山辅佐刘备,纯属是被刘备洗脑或者说是根本就没看懂刘备。刘备手下没有多少文臣武将,武将拿的出手的就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谋臣是只有孙乾、糜竺之流上不得台面。刘备是在望贤若渴的状态时得了徐庶,刘备怎么能不厚待他。正是这份厚待,感动了徐庶。

徐庶是个军事人才,行军打仗非常在行。但是老话说人无完人,徐福也有短板。徐福对于治国发展内政这方面并不擅长,所以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陈寿所铸《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国可以与管仲、乐毅相比,但是奇谋为短。那么按照这个理论来分析,徐庶是军事人才负责打天下,诸葛亮是治国人才负责稳定国情,这二人可以说是双剑合璧。只可惜徐庶因为老母亲被曹操俘获,徐庶又是一个孝子不得不前往曹营。


总结:曹魏的天意是用自己手中的实力取得的;徐庶举荐诸葛亮是真心想辅佐刘备,但是徐庶离去也确实为了老母亲的安危。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病逝于曹魏。

徐庶还有一个名字,叫徐福。

没错,和那位率三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仙药的大忽悠是一个名字。至于两人有没有血脉关系,亭长不知道也无法求证。

庶者,平头百姓也。作为一名寒门子弟,徐庶确实“庶”,但其见识并不“庶”。先从刘备,后投曹操,最后曹丕称帝之后,还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职位。最后病死,没有死于非命,乱世之中,徐庶也算是有福了。

徐庶有名,大家都知道有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从《三国演义》的记载来看,徐庶并非一言不发,长坂坡曹军困住赵云赵子龙,徐庶发言了,算是间接救了常胜将军一把。当然这次发言并不算是为曹操出谋划策。

还有一次发言,《三国演义》上没讲,正史里记载了。曹丕代汉称帝,劝进表当中,有徐庶的大名,也就是说,徐庶至少是不反对曹魏代汉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徐庶的人品,曹魏代汉已是大势所趋,徐庶改变不了什么,他也只能顺势而为。

从这点来看,徐庶是明白局势的。不过要说他在跟从刘备之时就已经看破结局,恐怕就有点抬举他了。

《三国演义》之中说,徐庶辅佐刘备,第一次用兵就打了胜仗,还拿下了樊城,让曹操大为吃惊。可这些东西并不见于正史。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到底立有什么本事让刘备“器之”,我们不好说,估计跟孙乾、糜竹之流太差劲有关吧。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真有见识的人,刘备还不得拿着当个宝啊。及至见了诸葛亮,才知道天外有天,也就不再思念徐庶了。

徐庶推荐诸葛亮,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一方面说明诸葛亮确实才干强于徐庶,另一方面说明徐庶确实与刘备对眼,想帮他一个忙。

甚至还可以说是,徐庶也不知道曹操和刘备谁能最终成功,两边都不得罪吧,谁嬴了自己也没有亏吃。乱世之中,这样做,也可以理解。


刘亭长


许庶为刘备推荐比自己更强的卧龙诸葛亮,只是因为看重刘备的志向和个人魅力以及报答其识才重用的恩情,同时自己此次被迫前往曹营对刘备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况且其在刚投靠刘备时便提及有了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早已看破结局或许只是个人猜想吧?但也不排除其真有这个能力。


流萤一闪


不要太看得起徐庶了,徐庶有什么很了不起的建树吗?翻遍了历史书,貌似找不出来吧?即使是小说《三国演义》,徐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吧?为什么神化他?搞不明白。

他投曹操,只是因为他想成为一个郡守刺史一级的官僚而已,这是他的人生目标,不是因为他母亲,


南朝居士


结合《三国演义》解答一下。

徐庶根本就没有看出最后的结局。不用说别的就说赤壁之战,黄盖使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准备大风一起把曹操八十三万人马烧个干净。徐庶竟然没有脱身之计。还得想庞统求教。庞统教他散布谣言说西凉的马腾韩遂进攻中原。曹操闻讯很紧张,徐庶顺水推舟的表示愿意去抵挡西凉兵马。这才脱身。还有一点,当初程昱模仿徐母手迹写信骗徐庶投靠曹操这件事,也说明徐庶在突发的紧急情况面前会失去理智,并不能识破骗局。说明徐庶的综合素质明显的低于诸葛亮,他自己也说过,自己和诸葛亮量相比简直是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可见他对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心中有数的。


徐庶之所以举荐诸葛亮,这一方面是刘备对他很倚重,两个人合作得很好,刘备对徐庶那是倾心吐胆,徐庶也对刘备是赤胆忠心,但是在亲情面前,徐庶作出了让步,准备离开刘备,但是有觉得对不起刘备。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让别人觉得始终是欠他的。所以才有元直走马荐诸葛。除了徐庶这中间还有水镜先生的作用。水镜先生是得到高人,对形势的发展有很准确的预判,所以他两次推荐诸葛亮。生怕诸葛亮被别人拐跑了。这是世外高人对刘备的厚爱和支持。徐庶被曹操骗走以后,发现自己上当了,徐母也自杀了。决心不为曹操干一件事。

徐庶的综合素质是高于一般谋士,却难遇诸葛亮这类的顶级谋略家比肩的,所以他推荐诸葛亮是一片好心,并不存在什么看出最后结局才推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完成使命的。


江南不缺水


这和下棋一个道理,徐庶再高也只能比其它高人超前看到两步不可能预测到结局——曹操挟持了徐庶的老母亲他是个大孝子没有办法只能去曹营,最后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三国顶立时期曹魏的实力是最强的。


隐者老康


在三国时期徐庶的才能并不输于诸葛亮,但却因为母亲的一封信,从而离开了刘备,为了弥补自己给刘备带来的损失,所以推荐了卧龙出山帮刘备一统天下。

但是诸葛亮就算实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尤其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之后,更是独木不成舟。

是不是徐庶早就已经发现曹魏不可能被灭绝,所以早早为自己找了一条后路呢?

这个说法并非不可信,当时的徐庶虽说离开了刘备,并且投入了曹操的手下当中,可是并不代表徐庶当时是被迫离开。

很有可能是徐庶在刘备这里看不到希望,于是果断为自己止损,然后投奔到曹操身边,只是没想到自己居然从来没有得到过重用。

一开始的时候,徐庶真心看好刘备,原本他以为刘备的声望这么高,很有可能直接接替刘表的地盘,谁会想到等自己成为刘备的属下后,才发现刘备只是给自己画了一张大饼而已。

什么刘皇叔之类的话,听听而已,也就哪些皇室宗亲还多少当一回事,可是等这些所谓的皇室宗亲都死光了,谁还会认可这种说法呢?

比如说刘表的手下势力,几乎都对刘备这个外来户很讨厌,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要将刘备赶尽杀绝。

而徐庶在为刘备效力的时候,就看破了这一切。

为什么徐庶在最初的时候用的是假名字,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重新选择主公,而刘备只是自己的一个跳板而已。

所以当北方的曹操领着大军到来之前,徐庶果断就开始为自己找退路了。

说实话在兵荒马乱之际,徐庶的母亲正好就把家书送到了徐庶的手中,难道说当时的曹操跟刘备之间是在打假赛吗?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算不算通敌呀,可以说这一封书信看起来假的要命。

但是徐庶就是用这样的一个理由说服了刘备,并且为了让刘备更快的放自己走,果断把诸葛亮拉下了火坑。

于是当刘备重新找到了新的军师人选后,果断就放徐庶离开,毕竟此时的刘备以仁义出名,真要对徐庶痛下杀手,很容易把自己的名声搞臭。

而徐庶也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大胆的提出走人的要求。

但是谁知道因为自己以前用的是假名字,所以在曹操这里的知名度并不高,也许提一下徐福还有可能得到曹操的重视。

很可惜徐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好像从来没投奔过别人的样子,所以徐福这个名字就这样被扔掉了。

于是所谓的人才就成了曹操眼中的无名之辈,从此一生都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就算之后曹操知道了徐庶就是刘备以前的下属徐福,但是也不敢用了。

毕竟对于曹操来说,他喜欢听话的、没有太多心眼的手下,而像徐庶这样的改名换姓的,一看就知道内心当中憋着不少馊主意呢,所以能不用就不用了吧。

归根结底还是徐庶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同时更没有想到已经山穷水尽的刘备居然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直接在赤壁之战后有了称霸天下的资本,只能说徐庶眼睛不太好使,怪不得别人。


虎头山小妖


汉魏争权,本属汉潮武帝专权,而曹操控制政策主宰潮府命运,因为曹操府邸人才济济。志士英豪壮志凌,他专权寄托儿子曹丕合算道理,因为父子俩披星载月奋斗发展提图驰骋疆场抗击倭寇,尘烟将士官兵冲沙漠北迅速击败顽敌军,敌军狼狈潜逃。可以保卫边防功劳卓越勋章戴凤冠,功高盖世豪情壮志凌云,曹操接替汉潮武帝专权寄托儿子曹丕合算道理


清山峻嶺常青松


所谓“文人相轻,英雄相惜。朋友之道,贵在相知”。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在我看来,只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援引奖拔。因此,没有必要将徐庶的这一行为上升到“天意”的高度来考量。也不能说徐庶举荐诸葛亮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国志》中没有单独为徐庶列传,而是将他的事迹行状穿插在《诸葛亮传》中。我们先来看看徐庶生平,据《魏略》记载:徐庶原名单福,从小喜好舞刀弄剑的侠客行径。曾经替人报仇犯法,被官吏抓获,受审的时候拒绝吐露只言片语。后来官吏将他绑在车上游街示众,准备处以剐刑,徐庶的朋友故交将他劫夺出来,使他免于一死。经过这件事后,徐庶深有感触,于是抛弃刀剑,弃武从文,专心向学。在学校学习期间,结识了同郡的石韬,两人志同道合,交情很深。当时中原一带兵荒马乱,徐庶和石韬到荆州躲避战祸,又认识了诸葛亮,结为好友。

此时的诸葛亮寓居荆州,在隆中“躬耕陇亩”。闲暇之时,诸葛亮经常与徐庶、石韬、孟建等几位好友小聚畅谈。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的其他人都对此不以为然,只有博陵的崔州平和徐庶表示赞成。诸葛亮曾经对徐庶、石韬、孟建说:“你们三个人仕途可以做到刺史和郡守级别。”三个人反问诸葛亮的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语。

诸葛亮为何笑而不语?因为他很有识人之术和先见之明。在和徐庶等人的几年交往中,诸葛亮应该对他们的性格、志向、能力有了深入的了解。三个人只是能治理一方的普通干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这样经天纬地、匡辅一国的全方位战略人才。后来三个人的事业发展情况果然印证了诸葛亮的预测。徐庶到了曹魏以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历任郡太守、典农校尉。

当初曹操征讨荆州的时候,抓获了徐庶的母亲,扣为人质,逼迫徐庶投靠自己。由此可见,曹操是久慕徐庶之名的。众所周知,曹操唯才是举,是很敬慕贤士的,能用这种手段网罗徐庶,说明曹操对徐庶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不敢和荀彧、程昱、郭嘉之流相比,至少也是把徐庶放在和陈群、司马懿同等的地位。然而,终曹操之世,徐庶仅仅只当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种中级职务。可见,徐庶还是名不副实的。

既然像诸葛亮、曹操这种旷世奇才都看不透三国乱世的最后结局,那么,作为方面之才的徐庶就能高瞻远瞩,看得通透彻底?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徐庶只是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过分拔高的一个人,其真实才能是远远比不上政治家诸葛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