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魏东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现代社会弘扬儒家文化有意义吗?

文化如同人体的血脉,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流淌,盲目或武断地一下子切断,是很不现实的。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文化是打不倒的,它一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即是以新文化置换、融化、脱胎换骨传统的文化内容,在变革中新生。简单打到孔子是不灵的,即使一时打倒,最后还是打而不倒,重新崛起。

回顾百余年来孔子的沉浮不定,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将孔子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了。认识孔子,首先应该超越政治,从文化的角度去面对、研究、传承孔子。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生态基础,离不开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空间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弘扬者的素质和水平则更具关键意义。

儒学,既不等同于东方哲学,又不能理解为东方伦理学,正如宋代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学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甚至可以将其理解成组织管理学。儒学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修己治人”之道。管理从齐家开始,中国传统家族的管理难度,不亚于一个现代企业。

杜维明说:有两个基本原则是儒家人文精神内核,是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基础: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它不仅是儒家伦理,也是犹太教伦理,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不同,但可配合。另一个是仁道或人道,即“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魏东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现代社会弘扬儒家文化有意义吗?

北京大学楼宇烈说,儒家学说是一种“成人”之学,这里的“成”不是“成年人”的“成”,而是“成为”的“成”,即教育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儒家学说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呢?《大学》开宗明义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描绘的就是儒家心目中的“成人”。儒家的“成人”学说,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讨,而是要付诸实践。

《大学》所说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内圣外王讲明“修身”的重要性。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能够解决的,而要通过实践,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实现的。儒家认为,修身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身”是个体生命,包括肉体与精神。人为什么需要修身,因为“身”有缺陷,或者不完善,通过修身可以使之更健康、更完善。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或者说是个严密的系统,中国人就装在这个系统里。

读书识字、洒扫庭除、掌握各种技艺,只是“小学问”;还有一种大学问,教育一个人如何成为“修己治人,治国安邦”之才,这便是《大学》的内容。什么是人生的大学问,孔子为我们留下了清晰的路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台下;一步一个台阶,愿景越来越宏大;但再大的愿景,也是从修身开始。而修身源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大学》里的人生大学问,也是世间大学问,亲近这些大学问,或许我们成不了治国平天下的大人物,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内心踏实的诚实君子,人生并没有终极目标,只是一个过程,我们走好每一步。

魏东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现代社会弘扬儒家文化有意义吗?

儒家人生哲学的重心在于道德品格的养成,而道德品格的养成,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反省的能力。“三省吾身”,虽然不费时,不费力,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非常不易。儒家的自我反省,旨在“使良心常在”,让“仁义礼智信”时时主宰自己内心。西方也有言:自省是通向美德与上帝的途径。

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修养方法,也是圣人与君子的美德。自省要求人们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自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真正的意图;柏拉图说过:自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自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己自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

其实,儒家并没要求人们做顺民,愚忠决非儒家本意,那是后世犬儒的曲解。对于暴君,如夏桀、帝辛,儒家完全是谴责的,对于圣君,如尧舜、三王,儒家才会赞扬。愚忠于暴君,孔子明确谴责,甚至富有革命精神。他赞叹比干、微子、箕子等“死谏”之臣,对商汤、周文武王等反抗英雄更大加歌颂。

我们误会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古代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或许用到今日要有所扬弃。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社会应有的行为准则,也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的人伦之道,它可以起到很重要的“维稳”作用。

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完整地体现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为什么还不回!既然知道心灵已被身体奴役,又为何惆怅,独自伤悲?作者直抒胸臆,安贫乐道,又浪漫至极。肉体疾苦或可承受,精神沉沦实在让人不能忍受,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心境吧!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说《论语》:人生不只是为了活下去,还须明白活着有何目的,“仁德”与“义利”不只是圣人或政治领导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切的愿望。这是人性向善的体现,离开了仁与义,人生难免陷于迷惑与失望中。《论语》就是要给人指引“人生的正路”。 这就是现代社会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他那不变的情操,因他那“克己复礼”的人生追求,他一生为“礼”奔波。“礼”是穿越千古尘埃,古人心中的一方净土。虽身处尘世,但那“繁复的礼”却给浮生以宁静,予心灵以平和,赋人生以感悟。我们没有学到他的礼、他的魂,我们是不知礼者,真是枉来人世了。

【摘自《守望——魏东林文存》的儒家杂谈】


魏东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现代社会弘扬儒家文化有意义吗?

魏东林先生(1970年3月12日—2015年7月30日),明伦书院创始人、原董事长。生前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创始副会长,曲阜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企业家国学研修班特聘专家,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践行者。“立足经典、守望纯粹”,他以自已的生命践行着国学的纯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