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美食家的生活——《隨園食單》

美食家的生活——《隨園食單》

南京師範大學,有個隨園校區,就是以前袁枚的那個隨園。

太平天國的時候被推平了種稻田,所以現在只有遺址了。

這個園子,是原來的江寧織造曹寅所建,建於1706年前後,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家被抄家後,這個園子歸繼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所有。

後隋赫德又被抄家,園子被袁枚買下,取名隨園。

所以一直有一種說法,說隨園就是《紅樓夢》裡的大觀園的原型。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

“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

(一)袁枚其人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生於1716年——死於1797年,活了82歲,可謂長壽

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由於寫的詩詞不夠莊重,差點沒能中進士,幸虧時任總督的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而袁枚也與尹繼善保持了終身的友誼。

袁枚先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這裡先稍稍解釋一下“庶吉士”,這個官職是明代洪武初年,選了一批進士去六部諸司和翰林院裡面觀政,也就是實習。

在翰林院實習者稱庶吉士,在六部實習的稱觀政進士。

基本上就是在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大概類似於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

清代延續明代的政策,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

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叫做“散館”。

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

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要知道,明代的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

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

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翰林庶吉士。所以袁枚的起點非常高。

但是袁枚的畢業考試呢,恩,因為滿文沒學好,也就是外語成績不佳,所以沒有留館,乾隆七年(1742年)被外放當縣令了。

外語學習,要持之以恆的耐心,袁枚此人,性子最是不耐煩,所以自然學不好。

其實他書法也不好,就是不耐煩每天練字。

他曾任江寧、沭陽、上元等地知縣。聲譽也很好。

33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自此,他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

(二)袁枚的生財之道

袁枚年幼的時候家貧,做了幾任知縣,就有了很多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古人誠不欺餘啊。

有種說法是袁枚也受賄,但是隻收有錢人的錢,窮人送錢他絕不收,所以可以名利雙收。

我最佩服的,是袁枚的生財有道。

袁枚一直推崇通過經營陶器致富的范蠡,反對空談心性,坐吃山空的文人。

隨園能夠風光40年,袁枚的籌謀經營,多方獲利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他的經營才能才保持了隨園這個文化公司的良性運轉。

有兩個數據,袁枚辭官的時候,有積蓄3600兩銀子,隨園購買本金大概是300兩銀子,

而在袁枚八十二歲去世前,留下了“田產萬金,餘銀兩萬”,並託給其學生幫助經營生息。

正是在雄厚財力的支撐下,袁枚才能供養族人讀書,過著風流倜儻、瀟灑自如的隱居生活。

更有條件得以四處交遊,探尋各類趣聞逸事,從事創作活動,成為乾隆年間的文壇巨擘。

袁枚算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他的身份有很多重。

他首先是個地主。

購買隨園,花費好多錢把這個園子整治的風景優美,修好了並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

而是故意拆掉圍牆,讓遊客在園裡隨意遊玩,這樣大家都知道江寧城裡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的地方。

在購下隨園之後,袁枚又將隨園東西兩面的山林田地池塘也購置下來,並分租給十三戶人家種植各類糧菜果木,飼養家禽。

這樣袁枚不但可以坐收地租,而且每日所需之菜餚也由租戶供給。隨園中食物,除鮮肉豆腐需要外出購買外,其他均可自備。

袁枚還曾在安徽滁州購買田地,並將土地出租,收益頗豐。在江北,袁枚也廣置地產,並親往察看。

人家玩房地產玩的很是得心應手。

然後他是個文人。

他算是職業詩人吧,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所以他自己寫書,是暢銷書,賣得很火,比如這本《隨園食單》。

根本上我覺得他是個商人

他自己搞出版。袁枚自刻文集銷售,自己寫書,自己印書,自己銷售,袁枚的著作屬於暢銷讀物,收入自然不低。

《清史稿·袁枚傳》載,袁枚所著《隨園集》有三十餘種,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販,皆知其名,甚至海外也有慕名來求其書者。

高麗使臣團來中國時,偶爾讀到袁枚的詩集,為之傾倒,便購買了數十部回國贈人。

此後高麗來中國以高價購買袁枚書集者絡繹不絕,袁枚的書一時洛陽紙貴。

而且由於他是名人,有名人效應,袁枚潤筆費就可以獅子大開口,不管是墓誌碑記、還是祝壽賀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

所以時常有富戶為一篇墓誌銘而送千金者。據載,揚州有安姓的鉅富,刻了一部書,以兩千金的價格請袁枚題跋。

最後,袁枚還是個教師,

他還開賬授課,招收學生,而且招收女學生,因為有名嘛,所以學費定的很高,

但送子弟隨袁枚讀書者仍絡繹不絕,學費收入也非常可觀。

這五種經營渠道與方式,與我們現在流行的經營頗為相似——

出租房屋,收取房租;寫書拿稿費;題字賣字畫;出版印刷暢銷書;開學堂辦教育;名人廣告效應。

我們就能明白袁枚為何能積累下如此多的家產。

而且,經濟自由是精神自由的前提,袁枚不缺錢,又與省部級高官尹繼善交好,這日子過得太舒服自由了。

袁枚自稱他有三好,好味、好色、好財貨。他常說:“人不風流空富貴”。

他排在最前面的是好味,第二是好色,而且從他的詩文看,這個色不僅是女色,還包括男色。

當時許多富有文采的女子來拜他為師,他還收了些漂亮的男弟子,這種行為曾引起當時一班衛道士的憤怒,說袁枚引誘良家女子。

袁枚卻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種心態很好,所以他一直活到了82歲。

這再一次證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隨園食單》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隨園食單》這本烹飪名書

《隨園食單》很好讀,除《序》外,全書共分十四“單”、也就是十四章。每章若干條,合起來有369條。

第一、二單是一般總論概述,其餘皆為各種菜點、粥飯、酒茶等的做法,大到山珍海味,小到粥飯糕點,從選料到品嚐都有所闡述。

而且還很有學術精神地點名此菜出自何人之家。

作為美食家,吃這件事情,自然不能先從杯盤碗盞說起,而是要昇華為理論。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所以講怎麼做飯做菜之前,先講須知,就是做飯的一些基本原則,用料要講究順其天性,洗刷要講求順其紋理,調劑因物而異,火候要相時而動,另外諸如時節、忌戒等等,都以以講清楚,毫不馬虎。比如袁枚要求菜:“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如果一味追求肥膩,不如吃豬油;如果只是貪圖淡薄,那不如去喝水。”

他反對請客的時候動輒海參燕窩,簡直莫名其妙,還反對一擺一大桌或幾大桌,不僅浪費,而且無聊。

一個好廚子費盡心力一日也只能做四五道好菜,這就很了不起啊,搞一大桌子,質量怎麼保證?哪裡能吃?

這才是真正美食家的生活。

袁枚的母親很會做菜,羹湯也做的很好,把袁枚的妻妾的烹飪手藝也調教的很好,所以袁枚就在美味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追求下去了。

袁枚家有個大廚叫王小余,此人廚藝極高,很有個性,深得袁枚信賴。

《隨園食單》裡面很多理論,其實都得益於王小余,

比如王小余認為一桌好菜,三分靠烹飪,七分靠採辦。你得買來好菜,才能做得出好菜。

就跟學校最重要的是生源,你得招來好學生,才出得來好成績,光講理念,光逼迫老師有什麼用呢?

王小余說,廚子就像醫生,用心診察菜物的特性和食客的好惡,審慎地使用材料,炒菜全神貫注掌握火候,慢火煨燉,都要點上線香來計算時間。

上菜的時候要濃的鹹的在前,清的淡的在後,吃累了,上辛辣振奮味覺,酒多了,上糖醋開胃醒脾。

王小余在隨園做了將近十年,他死後,袁枚一直懷念他。

還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傳》。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篇廚師的傳記。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贅述,《隨園食單》這書很好買到,我們看這本可以找些好做的菜自己試試做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