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美食家的生活——《随园食单》

美食家的生活——《随园食单》

南京师范大学,有个随园校区,就是以前袁枚的那个随园。

太平天国的时候被推平了种稻田,所以现在只有遗址了。

这个园子,是原来的江宁织造曹寅所建,建于1706年前后,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家被抄家后,这个园子归继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所有。

后隋赫德又被抄家,园子被袁枚买下,取名随园。

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的原型。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

“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一)袁枚其人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生于1716年——死于1797年,活了82岁,可谓长寿

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由于写的诗词不够庄重,差点没能中进士,幸亏时任总督的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而袁枚也与尹继善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袁枚先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这里先稍稍解释一下“庶吉士”,这个官职是明代洪武初年,选了一批进士去六部诸司和翰林院里面观政,也就是实习。

在翰林院实习者称庶吉士,在六部实习的称观政进士。

基本上就是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大概类似于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清代延续明代的政策,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叫做“散馆”。

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要知道,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

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

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所以袁枚的起点非常高。

但是袁枚的毕业考试呢,恩,因为满文没学好,也就是外语成绩不佳,所以没有留馆,乾隆七年(1742年)被外放当县令了。

外语学习,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袁枚此人,性子最是不耐烦,所以自然学不好。

其实他书法也不好,就是不耐烦每天练字。

他曾任江宁、沭阳、上元等地知县。声誉也很好。

33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

(二)袁枚的生财之道

袁枚年幼的时候家贫,做了几任知县,就有了很多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人诚不欺余啊。

有种说法是袁枚也受贿,但是只收有钱人的钱,穷人送钱他绝不收,所以可以名利双收。

我最佩服的,是袁枚的生财有道。

袁枚一直推崇通过经营陶器致富的范蠡,反对空谈心性,坐吃山空的文人。

随园能够风光40年,袁枚的筹谋经营,多方获利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的经营才能才保持了随园这个文化公司的良性运转。

有两个数据,袁枚辞官的时候,有积蓄3600两银子,随园购买本金大概是300两银子,

而在袁枚八十二岁去世前,留下了“田产万金,余银两万”,并托给其学生帮助经营生息。

正是在雄厚财力的支撑下,袁枚才能供养族人读书,过着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隐居生活。

更有条件得以四处交游,探寻各类趣闻逸事,从事创作活动,成为乾隆年间的文坛巨擘。

袁枚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的身份有很多重。

他首先是个地主。

购买随园,花费好多钱把这个园子整治的风景优美,修好了并不将其圈起来供自己一家人欣赏,

而是故意拆掉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这样大家都知道江宁城里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秀的地方。

在购下随园之后,袁枚又将随园东西两面的山林田地池塘也购置下来,并分租给十三户人家种植各类粮菜果木,饲养家禽。

这样袁枚不但可以坐收地租,而且每日所需之菜肴也由租户供给。随园中食物,除鲜肉豆腐需要外出购买外,其他均可自备。

袁枚还曾在安徽滁州购买田地,并将土地出租,收益颇丰。在江北,袁枚也广置地产,并亲往察看。

人家玩房地产玩的很是得心应手。

然后他是个文人。

他算是职业诗人吧,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所以他自己写书,是畅销书,卖得很火,比如这本《随园食单》。

根本上我觉得他是个商人

他自己搞出版。袁枚自刻文集销售,自己写书,自己印书,自己销售,袁枚的著作属于畅销读物,收入自然不低。

《清史稿·袁枚传》载,袁枚所著《随园集》有三十余种,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贩,皆知其名,甚至海外也有慕名来求其书者。

高丽使臣团来中国时,偶尔读到袁枚的诗集,为之倾倒,便购买了数十部回国赠人。

此后高丽来中国以高价购买袁枚书集者络绎不绝,袁枚的书一时洛阳纸贵。

而且由于他是名人,有名人效应,袁枚润笔费就可以狮子大开口,不管是墓志碑记、还是祝寿贺文,只要给足银子,绝对服务三包。

所以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据载,扬州有安姓的巨富,刻了一部书,以两千金的价格请袁枚题跋。

最后,袁枚还是个教师,

他还开账授课,招收学生,而且招收女学生,因为有名嘛,所以学费定的很高,

但送子弟随袁枚读书者仍络绎不绝,学费收入也非常可观。

这五种经营渠道与方式,与我们现在流行的经营颇为相似——

出租房屋,收取房租;写书拿稿费;题字卖字画;出版印刷畅销书;开学堂办教育;名人广告效应。

我们就能明白袁枚为何能积累下如此多的家产。

而且,经济自由是精神自由的前提,袁枚不缺钱,又与省部级高官尹继善交好,这日子过得太舒服自由了。

袁枚自称他有三好,好味、好色、好财货。他常说:“人不风流空富贵”。

他排在最前面的是好味,第二是好色,而且从他的诗文看,这个色不仅是女色,还包括男色。

当时许多富有文采的女子来拜他为师,他还收了些漂亮的男弟子,这种行为曾引起当时一班卫道士的愤怒,说袁枚引诱良家女子。

袁枚却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心态很好,所以他一直活到了82岁。

这再一次证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随园食单》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随园食单》这本烹饪名书

《随园食单》很好读,除《序》外,全书共分十四“单”、也就是十四章。每章若干条,合起来有369条。

第一、二单是一般总论概述,其余皆为各种菜点、粥饭、酒茶等的做法,大到山珍海味,小到粥饭糕点,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阐述。

而且还很有学术精神地点名此菜出自何人之家。

作为美食家,吃这件事情,自然不能先从杯盘碗盏说起,而是要升华为理论。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所以讲怎么做饭做菜之前,先讲须知,就是做饭的一些基本原则,用料要讲究顺其天性,洗刷要讲求顺其纹理,调剂因物而异,火候要相时而动,另外诸如时节、忌戒等等,都以以讲清楚,毫不马虎。比如袁枚要求菜:“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如果一味追求肥腻,不如吃猪油;如果只是贪图淡薄,那不如去喝水。”

他反对请客的时候动辄海参燕窝,简直莫名其妙,还反对一摆一大桌或几大桌,不仅浪费,而且无聊。

一个好厨子费尽心力一日也只能做四五道好菜,这就很了不起啊,搞一大桌子,质量怎么保证?哪里能吃?

这才是真正美食家的生活。

袁枚的母亲很会做菜,羹汤也做的很好,把袁枚的妻妾的烹饪手艺也调教的很好,所以袁枚就在美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了。

袁枚家有个大厨叫王小余,此人厨艺极高,很有个性,深得袁枚信赖。

《随园食单》里面很多理论,其实都得益于王小余,

比如王小余认为一桌好菜,三分靠烹饪,七分靠采办。你得买来好菜,才能做得出好菜。

就跟学校最重要的是生源,你得招来好学生,才出得来好成绩,光讲理念,光逼迫老师有什么用呢?

王小余说,厨子就像医生,用心诊察菜物的特性和食客的好恶,审慎地使用材料,炒菜全神贯注掌握火候,慢火煨炖,都要点上线香来计算时间。

上菜的时候要浓的咸的在前,清的淡的在后,吃累了,上辛辣振奋味觉,酒多了,上糖醋开胃醒脾。

王小余在随园做了将近十年,他死后,袁枚一直怀念他。

还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篇厨师的传记。

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随园食单》这书很好买到,我们看这本可以找些好做的菜自己试试做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