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不談戀愛好多年


沙皇俄國在1918年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蘇維埃共和國,也就是所謂的蘇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對於這個新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各國都比較陌生。而蘇聯宣佈退出一戰後,就成了一個類似於中立國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默默的積蓄實力,慢慢的發展自己。

與此同時,歐洲各國在經歷了一戰創傷後,也開始努力的恢復自己的實力,對於都在忙於恢復實力的歐洲而言,彼此都像是麻稈打狼一般,誰心裡也沒底,只有相安無事是最好的結果。直到金融危機出現,納粹黨上臺。

德國、日本、意大利的野心開始膨脹,妄圖通過戰爭來征服和瓜分世界。他們的想法非常大膽,德國向東,日本向西,意大利向南,共同瓜分亞歐非大陸。而蘇聯,無論是日本還是德國,都不原因放棄。

因此,德國和日本進攻蘇聯,並不令人驚訝。

從德國的地理位置上來看,這是一個四戰之地,就好像日本人的計劃,要征服世界,先征服中國,要征服中國,先政府滿蒙,要征服滿蒙,先征服朝鮮。而對於德國,他則選擇了逆時針征服歐洲,然後進攻蘇聯的辦法。這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從一開始,德國最大的敵人,就不是蘇聯,而是英國和法國,而積怨最深的國家,無疑是法國。

德國和法國,近代經歷了許多次大規模戰爭,從普法戰爭,德國攻入巴黎,俘虜拿破崙三世,到一戰結束,法國搶佔魯爾煤礦,索取天價賠償款,都讓這兩個國家必須拼的你死我亡。一邊是熟悉且積怨很深的法國,另一個是並不熟悉但必須要進攻的蘇聯。德國自然要先進攻法國。

攻破法國,擊潰英國,其實德國在歐洲就再無對手可言,當東歐全部為德國控制,德國才會有足夠的實力和精力去攻打蘇聯。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國和日本都採取了最為穩妥的辦法,來穩紮穩打,最終達到征服世界的終擊目標。但問題是,德國和日本面臨的對手,卻並不相同。

最大的假想敵法國,真正打起來,卻不堪一擊,馬奇諾防線成了擺設,法國在短時間內戰敗投降。這是德國意料之外的事情,接著,事情便向著更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諸多歐洲的國家,都沒有擋住德國的閃電戰。一連串的勝利,讓希特勒的判斷出現致命差錯。

最強的對手,瞬間垮掉,整個東歐,無人能抵擋德國戰車。這比希特勒預期的結果還要理想。在這種狀態下,希特勒對於蘇聯的判斷,也出現差錯,以為蘇聯不可能強過英法,自然也就不堪一擊。於是,希特勒發動了侵略蘇聯的戰爭。

就像前面說的,滅亡蘇聯,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是計劃之中的事情。在很多歷史資料上,也記載了德國和日本暗自勾結,想要東西合力擊垮蘇聯的陰謀。只是,他們都把事情看的太過簡單。

平心而論,蘇聯當時的各項指標,都是被德國吊打的存在。但唯有戰略縱深,讓德國吃了大虧。德國可以勝一百場,卻經不起一戰之敗,蘇聯實在太大了。即使打破莫斯科,也未必就能滅亡蘇聯。很顯然,西歐戰場上的順利,讓希特勒失去了正確的判斷,於是,就犯了致命的錯誤。

那麼,德國不打蘇聯,可不可以?當然不行,因為,即使希特勒可以耐住性子,把整個西歐消化之後,在對付蘇聯。蘇聯也不可能等到這一天。因為一個穩定且統一的歐洲,蘇聯是很難戰勝的。既然戰勝不了,就只能主動出擊。

分析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結果。德國必須打蘇聯,無論是打得贏,還是打不贏。打了蘇聯,可能會輸,不打蘇聯,那是必敗無疑。背後的真相,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蘇聯這塊餡餅,哪怕有毒,希特勒也要硬著頭皮吃下去,別無選擇。


小小嬴政


1941年,隨著希特勒的一聲令下,納粹德國數百萬的部隊分為三個主要裝甲集團軍跨過蘇德邊境執行“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開始了4年殘酷的蘇德戰爭。也許你會問納粹德國明明在此之前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為什麼不進攻這個看起來比較弱一點的英國呢?那麼我會告訴你,如果納粹德國真的放棄進攻蘇聯而去越過“英吉利”海峽發動登陸戰爭是愚蠢的。先不要急著反駁,聽我如下分析:

一:希特勒需要鉅額的資源養活他龐大的軍隊。



在入侵蘇聯的時候希特勒調動了多達190個師共有550萬人,光是養活這些軍人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難事。而這些軍隊還有4900架的飛機、3700輛坦克和47000門各式大炮,這些鋼鐵巨獸喝的是德國稀缺的石油,用的是考驗德國綜合實力的優質鋼鐵。這還只是參加入侵蘇聯的軍隊。德國在歐洲各地區還有不少的駐軍,在非洲還有龐大的裝甲集群。納粹如此需要資源,但是歐洲大陸的產量又不足以滿足需求,希特勒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入侵對象,一個可以提供資源消耗的國家。

二:蘇聯豐富的資源。



蘇聯通過工業計劃的順利實施,國內的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蘇聯境內有著豐富的油氣儲量、烏克蘭地區盛產優質的糧食,各種煤礦、鐵礦數不勝數。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儼然是德國最大的出口國。希特勒為了要實現自己統治世界的目標,首要任務必須是促進自己部隊的發展,為部隊提供充足的資源。蘇聯,是希特勒的最佳目標。

三:蘇聯地勢平坦,與德國接壤,利於裝甲部隊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納粹德國便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裝甲部隊在歐洲平原上馳騁縱橫,用“閃電戰”吞併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蘇聯與歐洲的地形相似,平原、草原地區佔了蘇聯國土的大部分面積。這樣子的國土分佈非常有利於希特勒裝甲部隊的行動。事實也是如此,在蘇德戰爭前期,納粹德國的軍隊所向披靡,蘇聯根本無力招架。況且蘇聯還和德國接壤,無論是步兵還是裝甲部隊都免去了越洋登陸或者空降的麻煩。

四:希特勒錯誤估計了蘇聯的實力。



蘇聯在1941年之前綜合國力雖然有所提高,卻還沒有達到希特勒眼中一個強大對手的要求。斯大林在希特勒眼中是愚蠢的。在希特勒收攏部隊,徵召優秀將領的時候,斯大林卻在屠戮自己優秀的戰地指揮官。在蘇芬戰爭期間,蘇聯愚蠢的戰術將戰爭越打越向失敗的邊緣靠近,更使希特勒覺得蘇聯徒有其表,不過如此。



在這種種的原因之下,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蘇德戰爭的前期也如希特勒所想象的那般發展。可戰事愈加膠著,希特勒的錯誤就愈加明顯,蘇聯是強大的國家,源源不斷地部隊、源源不斷地武器從後方輸出到前方。戰爭的最後無疑是蘇聯取得了勝利,蘇聯的勝利也是全世界正義善良的人們的勝利。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最血腥的戰鬥,整個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數千萬人死於戰場。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生存空間的需求,當時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國土面積太過狹小,向西由於對英國海獅計劃的失敗,已經到達極限,只能講目標轉向東面,同時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是希特勒所垂涎的。

第二,意識形態的不同,二戰時期的德國是法西斯主義國家,當時的蘇聯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希特勒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為德國做事。

第三,當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中大量優秀軍官遭到迫害,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也在備戰,大量的軍工產業被轉移到蘇聯腹地,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新式裝備在不斷更換,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如果等到1943年或者1944年開戰,那時的蘇聯軍隊將橫掃一切。所以希特勒不得不進攻蘇聯。


后羿不要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數百萬德國大軍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向蘇聯腹地挺進了850-1200公里,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被俘虜。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

在西歐戰爭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德國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的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一、意識形態相左:

1917年10月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紅色的蘇聯獨善其身,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希特勒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當時法國崩潰、英國偏居一偶之後,德國“順理成章”的扛起了資本主義老大的旗幟,作為老大能否得到認可,幹掉紅色蘇聯自然是事實勝於雄辯。

二、德國現狀考量:

希特勒上臺以來,一直叫囂“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狂熱說辭讓德國民眾熱血沸騰。

1929年經濟危機中德國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希特勒為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瘋狂擴軍,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德國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卻是極端的匱乏,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如果沒有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就形同虛設。

雖然希特勒已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希特勒的首選。

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

希特勒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人生下來,應該分為三六九等,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唯有世界上最優秀日耳曼人才可以站在世界之巔,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失去生命。

因此,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大軍揮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四、蘇德必有一戰:

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根據二戰後蘇聯資料解密。蘇聯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先動手進攻德國,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由於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推遲了幾天。但就是因為這幾天時間,巧合的是德國率先實行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五、希特勒過度自信: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衝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軍隊短短半年時間,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德國樂觀的認為蘇聯經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紅軍師以上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級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和流放,導致合格的軍官根本不夠,許多人就是濫竽充數無法勝任工作,多為尸位素餐、溜鬚拍馬之徒,像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希特勒沒有料到嚴寒的到來對依然身著夏裝的德軍的傷害,所以1942年以後德軍已經喪失了戰領蘇聯全境的能力,1945年春,600多萬蘇軍發起進攻,勝利的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不斷追殲殘餘德軍,5月2日,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美麗青春您真痘


每當有人提到二戰戰局時,總是會好奇為什麼希特勒一定要向東進攻蘇聯呢?

實際上,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多種信息錯誤綜合在一起導致的戰略誤判,這場戰略誤判最終導致了納粹的滅亡。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蘇芬戰爭的發生,讓希特勒開始嚴重誤判蘇聯的實力。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蘇聯損失慘重,戰場傷亡達百萬以上。

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跟德國軍隊就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由於蘇聯內鬥不斷,大清洗使很多蘇軍優秀指揮官死於非命,指揮官後繼無人。蘇軍落後的指揮水平讓蘇軍甚至讓芬蘭軍隊成建制的消滅掉。


蘇芬戰爭中,狡猾的希特勒為摸清蘇聯軍隊的底細,向當時的蘇軍派遣了觀察員,觀察員異口同聲說這支部隊糟透了,不堪一擊。

希特勒認為,如此虛弱的蘇軍,自然不是德軍的對手,更加堅決了進攻蘇聯的決心。

高估德國實力

西線速勝法國,讓希特勒和納粹統帥部信心滿滿。

法國軍隊在歐洲可謂是數一數二,在一戰時曾打敗過德國軍隊。可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讓德軍不到一個月時間徹底摧毀,打敗蘇聯更是輕而易舉。


而且希特勒自從發動戰爭後,靠著自己的賭徒性格和軍事才華,發動閃擊戰從來沒有失手過,他認為對蘇聯的進攻也一定會馬到成功。

過於自信讓希特勒喪失了對戰場的合理判斷。典型的例子是,他居然沒有做將戰爭進行到冬天的準備。德國進攻前,蘇聯認為德軍如果要進攻蘇聯一定要大量製作羊毛大衣,可歐洲羊毛市場始終平穩,所以蘇聯認為德國沒有準備好進攻蘇聯——誰也沒想到希特勒這個瘋子居然沒準備把戰爭進行到冬天!

蘇聯的資源對德國的誘惑力太大

德國是個小國,雖然它很強大,卻依然是個小國。但德國缺的,蘇聯都有。

蘇聯的北高加索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烏克蘭地區有一望無際的大糧倉,頓巴斯地區煤炭儲量巨大,蘇聯的鎳、銅、鐵、金剛石儲量驚人。蘇聯的森林資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水資源也是數一數二。


拿下蘇聯,就等於擁有了相當於整個西歐的資源,德國再不用擔心沒有鋼鐵去製造武器,不用擔心飛機、坦克、汽車和艦艇沒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僅憑西歐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需要一個像蘇聯一樣體量的超級殖民地。

意識形態的衝突

希特勒看來,德國對英法等國只是利益上的衝突,沒有意識形態的衝突。而跟蘇聯卻是永遠的死敵。

希特勒希特勒仇視猶太人,對猶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因為共產主義理論的締造者馬克思是猶太人,希特勒更把共產主義看做洪水猛獸語。

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和德國是水火不容的敵人,因為意識形態決定了德國和蘇聯無法並存。


雖然跟蘇聯簽訂有互不侵犯條約,但他長期以來對斯大林的觀察得出結論,覺得斯大林和自己一樣,也是個為了利益可以背信棄義的人。 還有一點,在希特勒看來,從沙皇俄國到斯大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侵略成性,貪得無厭。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也會打你。

戈培爾曾經不止一次對希特勒說“蘇德必有一戰”。所以應該趁著蘇聯羽翼未豐,早點消除這個心腹大患。

希特勒掌握的情報表明,英國正在頻繁和斯大林接觸,試圖說服蘇聯加入英法陣營對德國宣戰。蘇德翻臉是遲早的事,而目前蘇聯人還在猶豫觀望,正好出其不意,一舉拿下蘇聯。蘇聯一旦主動向德國開戰,德國就會腹背受敵,不得不同時兩線作戰,陷入被動。


另外,如果能征服蘇聯,就等於為日本消除了一大隱患,讓日本人騰出手來牽制美國,讓美國參戰歐洲的可能性降低,這樣德國就能在短期內打敗英國,征服歐洲指日可待。 所以,在1941年夏天,德國起對蘇聯的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蘇聯會如此堅強,斯大林會如此的堅定。不知道在1945年4月30日他在地堡裡絕望的自殺時,會不會想起1941年他命令德軍全面進攻的那個早晨。


小約翰


當年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一定要拿下蘇聯?真相到底是什麼?


縱觀二戰風雲,總有一些讓很多歷史愛好者為之疑惑的謎題,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二戰時期德國的最高元首、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曾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蘇聯。而當時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和德國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還簽訂了和平相處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後來在他的強烈號令下,德軍攻襲蘇聯,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主動挑釁,攻打蘇聯是多麼愚蠢的決策,希特勒估計悔的腸子都青了!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問了,既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希特勒為何還不自量力招惹實力強勁的蘇聯,斷言一定要拿下這個曾經的盟友?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小編看來,這跟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想稱霸歐洲的雄心壯志脫不了干係,卻不成想聰明反被聰明誤!

1、為了掠取蘇聯物資,佔據重要戰略位置。

既然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就證明希特勒這個人可不簡單,不僅激戰殘暴,還精明的很呢,根據當時的戰況,希特勒從長遠謀略:作為軍事霸主,德國和美國終有一場惡戰,而戰爭就必須有豐富的物資供應,放眼整個歐洲戰場,一眼就瞄上資源豐富的蘇聯了,如果能攻下蘇聯,自是好處多多,獲得蘇聯的石油、糧食、礦產、工業生產等資源,還能佔據重要軍事基地,消滅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潛在同盟國,掉過頭來再解決英國,這樣就可以快速掠取歐洲大陸的戰果,最終逼迫蘇聯投降,消除蘇聯武裝對德國東部的威脅, 不得不說希特勒的小算盤打的是真精啊!

2、攻佔蘇聯,與日本形成聯盟帝國,稱霸世界,利益遠大於風險。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向自己的盟友下手,看似利益驅使,但實際上原因並不簡單。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德國元首,希特勒每走一步,都是向著最大的利益出發,對於德國而言,只要佔據蘇聯,就能和侵華的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成為亞非歐三洲的軸心聯盟帝國,順勢拿下大洋洲和美洲,稱霸世界簡直指日可待。其實還有些小私心,這樣一來,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從此也不會有什麼戰爭對手了。可風險和利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要獅子大開口,這其中的風險也可想而知,畢竟德國要招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很顯然希特勒把這種風險早就分析的很清楚了,只要利大於弊,他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早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各國,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被德國收入囊中了,在二戰時期真是出盡了風頭。希特勒想的很長遠,要想稱霸世界,單靠已經佔領的那些個歐洲各國還不夠,能夠拿下蘇聯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步,他心裡的這些“小九九”,相信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只要熟知那個時期戰略形勢的都能猜得到。

3、在希特勒眼裡,蘇聯就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必須拔掉!

眾所周知,德國蘇聯一樣,都是集權主義國家,在二戰爆發前後,也都是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國家,通過“東方戰線”在東歐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即使兩國政權出奇的相似,也曾經是簽署的同盟國,依然不妨礙希特勒對蘇聯的敵對。在希特勒眼裡,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眼中釘,必須要除掉以絕後患。其次,希特勒本身就是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者,自他執政之後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者是異常殘暴。

4、為了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身處納粹黨的希特勒出“奇招”。

對於後來希特勒攻打蘇聯,其實還隱藏著一個很多人並不瞭解的原因。讀過中學歷史的話,大概都知道,德國執政黨是納粹黨,而納粹黨的根基是民眾支持,所以它必須不斷髮出高福利才能籠絡民心,維持統治。在深陷經濟危機中的德國,要想維持高福利只能通過壓榨奪取他國物資來減少財政支出,挺過難關。可希特勒也沒想到蘇聯也不是善茬,不會任人宰割,德國最終會兵敗蘇聯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其實小編覺得,當初希特勒真的不必要去打蘇聯,說他自斷活路也不為過。斯大林都已經那麼支持他了,源源不斷地給德國輸送石油和糧食,這一正常進口途徑完全可以滿足戰爭需求。而且對蘇聯來說,最大的敵人,是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德國納粹,站在斯大林的立場上,德國打蘇聯,真的是不可思議,不管希特勒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居心,都是主動破壞了和蘇聯之間的天然盟友關係,也葬送了自己的“霸業”,從決定拋棄這個盟友的那一刻,希特勒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葛大小姐


再不打,蘇聯該滅德國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的全面進攻,自此宣告了蘇德戰爭開始,德國到底為什麼進攻蘇聯一直眾說紛紜,從一下幾個方面我們簡單看一下德國為什麼在沒有消滅英國的時機後,就向蘇聯開戰!

第一,如果德國不打蘇聯,那麼德國就沒有機會攻打蘇聯了。蘇聯一直在執行的計劃制經濟,並且以重工業為主,這就是導致蘇聯幾乎就是一個為軍事服務的國家,全國工廠都在為軍工服役,拖拉機廠隨時可以轉產坦克,造船廠基本上都是軍艦,航空廠全是戰機。同時蘇聯大工業化帶來及時坦克數量激增,達到3萬輛,戰鬥機數量達到2萬架,轟炸機1萬架,海軍主力戰艦1800多艘,擁有當時世界第一的潛艇部隊:218艘潛艇。這還不算蘇軍的人數,蘇軍由於戰爭情況,一直保持著500萬人的編制,並且隨時可以擴到1200萬人。

這麼龐大的數量,如果德軍再不打,蘇聯大清洗影響過後,德國根本沒有打了,特別是蘇聯正在全力生產的KV-1重型坦克,T-34主戰坦克,拉-7和米格-3戰鬥機,新式轟炸機,蘇聯的戰列艦計劃等,而等到這些武器大規模量產後,德國更沒有實力對抗了

第二,蘇軍對德國入侵“大雷雨”計劃,德國如果不打自身難保。蘇軍在瓜分波蘭,羅馬尼亞後,在這些地方並沒有設立防禦設施,而是保持了進攻態勢,蘇聯一直有對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就是派出機械化部隊從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多個方向進攻德國,直接消滅德國,這招令德國無法防禦,為了消除隱患德國只能冒險進攻蘇聯。

第三,蘇聯野心德國滿足不了,蘇聯要走了波羅的海三國,芬蘭八分之一,波蘭的一半,羅馬尼亞的三分之一,蘇聯和德國秘密談判,劃定英國如果沒了,中東的殖民地蘇聯要拿走一半,對此德國方面無法接受。所以只好冒險發動戰爭。


軍事天地


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要一定要拿下蘇聯。

希特勒何止是要拿下蘇聯,希特勒在攻打蘇聯之前已經和號稱陸上第一強國的法國進行了一場大戰。

打完法國之後他又和世界第一海洋強國大英帝國大戰起來。當時不僅僅有不列顛空戰這種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同時,希特勒命令德國的海軍四處出擊,對英國在大西洋上的航線進行破交戰。

雖然大英帝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是保護遍佈整個大西洋的商船還是顯得力不從心。

(正在大西洋警戒德國潛艇的英國士兵)

丘吉爾只好向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美利堅合眾國求助。

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援了他50條驅逐艦,同時也派出美國海軍幫助大英帝國進行協防。

即便如此,在德軍潛艇狼群戰術的圍攻下英國還是損失慘重。1940年7月到10月,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英國就損失了150萬噸船隻,平均每個月被擊沉了50萬噸。

(被擊沉的英國商船)

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希特勒不僅沒有對大西洋上的破交戰降低烈度,反而變本加厲。

而與此同時,希特勒卻在準備全力攻打蘇聯,並且在1941年6月22號之前集結了一支總數多達550萬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你看,希特勒的胃口可不止吃掉蘇聯。此時他正準備兩線作戰:在陸地上打敗世界國土第一大國蘇聯,在海上打敗世界海洋霸主大英帝國。

所以,當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候,大西洋上也迎來了歡樂時光。時間大約在1941年1月到8月,在這段時間裡,德軍擊沉了超過300萬噸盟軍船隻。

(盟軍商船編隊,那時候至少有20%的商船會在路上被擊沉)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敢這麼做呢?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

希特勒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他相信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他堅信德意志民族將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

(希特勒)

稱霸世界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戰前的目標!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具有很強的傳承性。

當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時,德國在短短的20年內就發展成為歐陸第一工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由於世界已經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等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德國的崛起遭到了英法兩國的圍追堵截。

為此,他們進行了當時影響整個歐洲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海軍軍艦的建造競賽很讓人印深刻。

1890年英國有67萬噸軍艦,德國有19萬噸,到一戰前英國軍艦噸位已經高達270萬噸,德國軍艦噸位已經高達130萬噸。

這種軍備競賽讓歐洲成了火藥桶,最終釀成了第1次世界大戰。

第1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不得否認的是,德國的那些容克軍官們卻並不服輸。他們認為這場戰爭失敗不是自己的錯誤,是政治的原因讓還在保持攻勢的德國軍人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

這種不服氣讓他們成為支持希特勒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德國一戰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魯登道夫就是支持希特勒的重要人物,並且曾經支持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此外,魯登道夫也是著名的反猶太的領袖,他認為猶太人操縱了德國的金融和生產,但並沒有為德國利益著想。

(魯登道夫)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第三帝國和當初的第二帝國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區別是出於對一戰的反思讓他更激進。

既然德國在強大之後的目的就是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間與世界最強國爭霸,所以就會不可避免的和周邊強國爆發戰爭。

至於為什麼希特勒敢於同時挑戰歐陸強國蘇聯和海洋霸主英國,主要是由於他過於自信了。

因為,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竟然一個多月就淪陷,而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在狼群戰術的攻擊下也岌岌可危。

在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擴大戰爭,同時兩線作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話說回來,如果美國不加入戰爭,在德國海軍的封鎖下英國很難支持到1942年。解決了英國,即便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於事無補,希特勒可以將西線軍隊和資源調到東線,取得對蘇軍的巨大優勢,最終將這個國家打敗。

所以,希特勒自信也是有理由的,只是他小看了美國人。


歷史風暴


希特勒和拿破崙走了一樣的路徑,先是稱霸西歐,然後進攻英國未遂,進而遠征俄國(蘇聯)大地,最後鎩羽而歸,一敗塗地。

先把拿破崙放一邊,我們單說希特勒,為什麼非得要去進攻蘇聯?難懂稱霸西歐不好嗎?

原因之一:希特勒認為蘇聯更好攻克

希特勒在西歐崛起後,制定了海獅計劃,目的是將英國拉下馬。雖然英國是個島國,但影響力巨大,如果能將英國徹底摧毀,德國在歐洲的地位會更穩固一些。

意外的是,英國的海軍太過兇悍,德國根本無法逾越英吉利海峽。不甘心的德國人,加大了空中轟炸,英國損失不小。即使如此,英國還是沒有被拿下。

完全放棄,不是希特勒的風格,因為這將轉入“守成期”。而“守成”不是希特勒的選擇,這是和希特勒的整體目標相違背的。那怎麼辦?

談到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看,德國軍隊的優勢是什麼?

強大的陸軍,強大的裝甲軍團。但,和英國人作戰,這是發揮不出來的。用自己的弱點和英國死拼,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這時候如果蘇聯從背後殺過來,德國也就差不多了。

而蘇聯也好,沙俄也罷,從來都不是省油的燈,從來都不會放棄佔便宜的機會。何況此時的蘇聯還有一個強勢如鷹的領導人斯大林。

於是,希特勒啟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在他的意識裡,攻克烏克蘭,再劍指莫斯科,德國的閃電戰絕對能發揮出作用,如果順利,三個月,就能把蘇聯打殘。

結果是,蘇聯沒被打殘,希特勒把自己整廢了,他高估了德軍的戰力,低估了蘇聯的頑強,低估了蘇聯的氣候,更低估了超長的運輸補給線帶來的副作用。

原因之二:希特勒想奪取資源,讓蘇聯成為他的大後方

蘇聯是個神奇的地方,縱深了得,幅員遼闊,最關鍵的是,這裡資源太豐富。特別是現代工業常用的石油等物資,在蘇聯那裡儲量太豐富了。

蘇聯就是一個資源大國,希特勒把蘇聯看成了一頭肥牛,其實人家是一隻頑強的北極熊,是不懼虎豹的。

希特勒進攻蘇聯,無可置疑,“蘇聯的巨量資源”起了作用。

如果能把蘇聯收拾得服服帖帖,那麼希特勒就可以放開手腳和英國幹了,石油等物資不缺了,打持久戰的要素就具備了。

到那時,英國是絕對抵抗不住的。畢竟英國是個島國,地方有限,人口有限,資源也有限。至於英國遠方的殖民地,鞭長莫及,無法提供及時的幫助。

如果英國再被攻克,那麼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被德國拿過來的概率就提高了,這樣德國的全球戰略就實現了。

因此,蘇聯是希特勒看重的一個無比重要的國家,這裡可以提供他想要爭霸世界的資源,這裡可以成為他的大後方。

原因之三:希特勒是個種族主義者,對東斯拉夫人很有成見,討厭程度僅次於猶太人

希特勒雖然進攻英國,但他不討厭英國人,因為種族的相近和相同。


但,希特勒討厭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在教義上是東正教,和他們的基督教不同,這是他眼中的異教徒。而且俄羅斯公國建立後起,俄國人一直呈現著貪婪,到二戰時期的蘇聯,已經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因為看蘇聯的腳步,慢慢蠶食西歐的概率也是有的,這樣的國家和民族,希特勒怎麼會喜歡?

另外,蘇聯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這又是希特勒討厭的。雖然共產主義的思潮是從德國產生的,但這種思想,希特勒完全不認可。

另外,對於蘇聯的領導人斯大林,希特勒更是看不上,在希特勒看來,清洗自己的種族,算什麼英雄?

可以這樣說,在歐洲大陸上,希特勒最討厭的是猶太人,其次討厭的就是斯拉夫人。

因為討厭,所以希特勒發動了進攻,這是第三個原因。

綜合來說,希特勒征伐蘇聯,就是這三個原因:一是出於戰略考慮,防止腹背受敵,想快速拿下蘇聯;其次是看重了蘇聯的資源;最後是希特勒討厭蘇聯,討厭斯大林,討厭斯拉夫民族。


藍風破曉


因為小鬍子和斯大林之間才是真愛啊~~

當然了,上面只是玩笑話。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政治信仰、意識形態等方面看,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的關係都可以被稱之為“水火不相容。”當然,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分別作為納粹德國和蘇維埃聯盟的領導人,其所代表和執行的絕非完全是他本人的政治意願,而是在他們背後給予支持的利益集團。


(圖片純屬ps)

所以,作為當初被“選票”和站在其背後的德國資本家與容克貴族推上臺的希特勒,從被當選為德國總理開始,就是作為德國容克貴族、軍隊勢力和大資本家在整個德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形象代言人而存在;因此,希特勒向東“奪取生存空間”的狂熱理念實際上是在為其背後的軍隊、貴族和資本家服務。畢竟當初這些人支持希特勒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希特勒魔鬼般的政治理想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

而回顧一下德國的歷史則不難發現,在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成立後,其憑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紅利與之前奪取的大量土地的優勢,很快便成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躋身帝國主義列強俱樂部當中的一員。當然,德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與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互相抗衡的新興強國,除了依靠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紅利和俾斯麥治國有方以外,德國國內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力量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隨著德國國內大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覺得德國國內的市場已經太小了,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了;同時,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控制著大量殖民地和用於生產商品的原材料,並對新興的德國實施原料出口限制甚至是封鎖,導致德國國內市場的原料非常稀缺,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用於生產商品的需求。因此,在這些資產階級和與他們一丘之貉的容克貴族的需求之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提出了“獲取陽光下的地盤”——要求更多海外殖民地的戰略需求。但是亞非拉殖民地基本都已經被英法等老牌列強佔據、肥沃的東歐地區則是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拉丁美洲一大票國家又都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世界已經基本被老牌列強瓜分完了,一點殘渣都沒給德國留下。

於是,為了從英法老牌列強手裡奪取更多的殖民地,德國與其他幾個與德國有著相同戰略訴求的新興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國結成軍事同盟,合夥從老牌列強手裡搶殖民地。隨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保護國塞爾維亞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隨之爆發。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從英法俄手裡搶殖民地和土地的計劃隨著德國盟友的逐個崩潰而宣告失敗;德國不僅沒能搶到殖民地,反而還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殖民地輸了個精光。



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陷入了大蕭條之中,德國也不例外。而與此同時,社會主義蘇聯在沙俄的廢墟中崛起,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敵對,蘇聯很快便成為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心頭大患;而對於那些躲在政客背後垂簾聽政的各大資本家和財團們來說,蘇聯簡直就是他們的噩夢。

所以,蘇聯的存在對德國以及德國國內的資本家和容克貴族來說,也一樣是他們都心頭大患。在希特勒及納粹黨上臺後,除了在徹底突破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軍事限制和吞併蘇臺德地區與奧地利以外,還使整個德國都陷入了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狂熱之中,同時還帶有非常強烈的反共意識(因為德國在一戰中被迫停戰議和,就是因為德國的共產主義者發起了十一月革命,使德國陷入了內戰中;這讓德國後面的當權者有理由聲稱一戰的失敗是“共產主義者背刺了我們”)。而隨著德國國內經濟秩序的恢復,大資產階級又打起了殖民地的主意;但無奈德國的海軍太渣,一戰前攢下的那一點家底子被英法坑了個精光,在海上根本就打不贏英法,沒有辦法再像一戰那樣“爭取陽光下的土地。”於是,德國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心頭大患——蘇聯;希特勒的那句“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口號便來源於此。



東歐土地肥沃,原料眾多,在這片土地上還居住著不少的斯拉夫人;所以,只要掌握了蘇聯控制的整個東歐,那麼不僅可以掌握大量的肥沃土地與原料(尤其是石油),還能夠掌握大量的奴隸人口以提供勞動力;對納粹德國和其背後的資本家們來說,這片區域簡直就是理想中的殖民地。況且,蘇聯作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和反資本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的先鋒;德國如若能夠消滅蘇聯或是使蘇聯不再具有抗衡德國的能力,那麼不僅可以一勞永逸的消滅掉這一巨大威脅,而且還能夠憑藉著其土地上巨大的資源和“奴隸人口”來稱霸整個歐洲大陸。

所以,希特勒意圖入侵蘇聯,絕非是自己的個人意願,也絕非單純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而是希特勒背後的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為奪取市場和新殖民地——“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訴求。而對希特勒個人來說,消滅蘇聯也是他一直以來的政治理想。在這兩種因素的疊加之下,希特勒才下令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於1941年6月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奏響了入侵蘇聯的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