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新大风歌


我觉得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的话有一定道理。

1、自古以来,中医药学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葛洪的《肘后方》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中医药学著作博大精深,记载了人类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巨大的财富。

2、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长期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而中医也积累了很多宝贵而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我们的祖先正是靠了中医药的支持,得以繁衍生息至今。

3、或许病毒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规律,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这一规律,就是谚语中所说的“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从2003年的非典来看,基本上是冬季发生到夏季才结束,这样看来,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邢襄文澜


小时候的农村,大家基本上都有过长脓包疮的经历,当时我们有两个老中医,一个当院长的西医,还有一个是赤脚医生,当时我先问的是当院长的西医,他的建议是是开刀清创,然后缝针,口服消炎药,康复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费用那时候大概二三十元,我估计相当于现在两三百元吧。然后我又问了其中一个老中医,老中医叫我去田野摘几片蒲公英,捣碎敷在创口上就行了,蒲公英这东西农村非常好找,当晚脓水就全部清除,而且原始创口没有扩大,三天左右就康复了还不花一分钱。总结一句话:中医很难赚钱,排挤中医的大家不说也知道是什么人了。


蓝色星河部落


前段时间,听到一则俗语,细细揣摩后,才领悟出其中的意思,并不由的感慨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今天咱们就来粗略地探讨下。这俗语是 :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可以想象的是,瘟疫一定是贯穿着人类进化的历史。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我国也不例外,古代传染病记载从公元前 674 年至 1949 年,这2632 年间,各类史书共记载有 772 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而瘟疫的产生,大多数是因为环境不好所引起的,正如老话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不过瘟疫的产生除了因为环境卫生容易产生瘟疫外,在多次的瘟疫中,老祖宗也得出了其他的一些经验之谈,而这些俗语其实就是认为瘟疫容易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以及传染的强度和衰弱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发明了二十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它分别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而“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其实说的就是瘟疫在每个节气中的变化。

那么为啥说始于大雪呢?在古人看来,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而在冷暖交替之时,人的抵抗能力较差!

发于冬至,冬至作为寒冷气候的开始。冬至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万物都在修整,人体阴气渐旺阳气转弱,此时身体虚弱需要养生。

生于小寒,老话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这个季节,还有“小寒胜大寒”之说。此时冷气积久而寒,污浊之气滞留!

盛于立春,立春万物起始、阳气开始上升,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开始了蓬勃的生长,同样也是病毒的高发期。

弱于雨水,此时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病毒也会逐渐消散。

衰于惊蛰,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而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病菌就无法生存。

其实在笔者看来,初冬天寒地冻,大雪到惊蛰差不多一百天,人体抵抗力下降,新陈代谢缓慢,体弱才生病。并不是瘟疫决定时间,而是人的健康程度,以及环境卫生决定瘟疫的发作。





蒙圈了136


我记得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老话和这个中医说的话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瘟疫发于冬至,胜于立春,灭于惊蛰。


曾经听一中医朋友这样评论过疫情:阴阳错位,寒暑错时,是生瘟疫之因。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虽然我听得有点迷糊,但好歹能听懂的是:去年冬天季节反常,冬天像春天一样温暖,是为发生灾难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发生蝗灾,更有可能发生瘟疫。也就是说气候反常是瘟疫发生的重要原因。

老辈人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是正确的,冬天不冷是气候反常,活这么大年纪从来没有遇到去年冬天那样温暖的气候,所以发生了瘟疫和气候反常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题主说中医言: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我们根据这次疫情发生状况可以慢慢分析这个事情。

去年冬至是12月22日,而最初李文亮医生发现病毒是12月30日,那时候已经发现7位患者携带病毒,也就是说可能真是冬至时期病毒始发,只不过那时候才刚出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已。


经历了二十多天,越来越多的病患出现,同样的症状,被确诊同样的病毒携带,于是才知道发生瘟疫,我们这里从正月初一开始封村,然后在家里一直关注疫情发展情况,所以中医说的那句“盛于立春”,大概也是有道理的,今年立春是正月十一,正是确诊人数高达六七万的时期。

目前只有灭于清明我们还没能够有证据证明,但从现在的大好形势来看,治愈人数越来越多,确诊几乎没有了,而疑似也很少,距离清明还有二十七天,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二十七天的时间还真有可能结束疫战。

中医说的话有没有根据呢,这个对于我来说是未知数,但我个人认为,进入四月时,气温已经恢复正常,不会再是该冷不冷,该热不热的时候了,随着气温恢复正常,随着所有一线战争人员的努力,疫情是应该彻底结束了。

这是一场比较艰巨的战争,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疫情战役中的英雄人物,快了,很快就是拨开云雾的时候了,我们将要打开家门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了。


悠然见东山


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中医和西医互相之间对对方的态度,西医一直不认可中医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中医却从来没有说西医一无是处。再来说题主这句话,这句其实并非是您村里的中医所说,历史上也无从考证,应该是现代人所杜撰。但即使这样,我也依旧认为其有着一定的道理。

发于冬至

冬至是寒冷季节的结尾,春季的萌发,这一段时间正是温度变化特别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时候,自然容易爆发诸如流感之类的“瘟疫”。每年的冬季都是流感的爆发季,我相信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盛于立春

立春时节可以说是不知道如何穿衣服的季节,这个时间如果穿棉袄又觉得热,只穿一个外套又觉得冷,可以说是比冬至时节更容易感冒和得病。再者立春时节人们都已经过完了年,人流又开始大了起来,人群的聚集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由此造成盛于立春的现象。


灭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时候温度回升,这个时候的气温不适合病毒的传播。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四十五摄氏度环境下就只能生存五分钟,我想就应该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由此可见这句话虽然不是古代中医所说,但也有着其道理。当然现在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扼制疫情的传播。最后还是希望此次疫情能够早日过去,一切都会恢复如初。


爱茶者九号


都说人定胜天,其实通过这场疫情,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还是要尊重自然的,如果没有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终都会遭报应的。到现在为止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但是有懂行的农村老中医说“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大家觉得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疫情也就好像感冒一样,理论上来说都会经历一个阶段,由慢慢发病到膏肓阶段,再逐渐转入好转,痊愈。而冬天尤其是暖冬,最容易滋生病菌引发疾病了,在冬至前后发病,然后大规模爆发出来,直到立春节期前后最为严重,在各方努力防控之下趋于好转,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清明节前后就完全灭除。但这只不过是我们设想的,假设这感冒一直治不好,那么疫情也有可能总这样持续啊。

中西医的治疗方式确实不太一样,西医讲究药物、手术,机械化操作,而中医比较侧重缓慢的自愈和恢复过程,即使用药也没有那么立竿见影,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果治愈。不过像今年咱们遇到的新冠肺炎,也可以算得上是非常重大的疫情了,能不能到清明节的时候完全消除,谁也说不好。

当初火速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时候,据说起名字也是有讲究的,赶在立春的前一天投入使用,并取“火”和“山”字都是为了尽快驱走病毒,让疫情赶紧过去,而且立春节气本来就有驱邪避害之说,寓意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立春之后,疫情还是没有在短期内控制住,如今已经三月多了,还是有确诊病例,虽然已经治愈出院五万多人,可是离完全战胜疫情还有一定距离。

希望真的如同农村的中医说的那样,等到清明节前后,疫情就完全灭除了,不过看我们的防治势头,到四五月份的时候,疫情差不多应该会过去吧。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是真的,而且以后,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人,不要吃不该吃的东西,免得惹怒自然,悔之莫及。


一品小十六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有道理吗?

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我国的中医在抗瘟疫、治疗疾病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愧是民族的瑰宝。而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惊蛰已过,距离春分还有12天,距离清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而春暖花开的日子也要到了。

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中医,经常说,在寒冷的冬天,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天,一些病毒疾病是很盛行的,但是一旦到了春暖花开时,瘟疫自然就会消失的。因此也就印证了上面这句话,“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那么问题来了,老中医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李子来回答。

古代的瘟疫的由来

按照老祖宗的理解:瘟疫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对众多流行性疾病的统称,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比如:鼠疫、天花、流感等疾病。而古代对瘟疫也有记载:比如古书《丹溪心法*瘟疫五》曾写:“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

所以来说,而古人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之称。所以说在古代老祖宗明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而疫毒之气虽然说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是在寒冷的冬天,特别是冬至时候,由于天气湿寒,疫毒之气的外邪之气更为严重,因此也就有了瘟疫发于冬至之说。



“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

我们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以及早春季节,是非常容易发生流感的,而在炎热的夏天感冒的现象就很少见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有句名言:“将至不至,必有瘟疫流行。”也就是说冬至左右,天气已经不正常了,而这样的环境下,均有利于病毒的繁殖,从而引发流感。而中医认为,人体的抵抗力是“正气”,而一切致病菌、病毒为“邪气”,当人正气充足时就是抵抗力强盛的时候,任何邪气都不可能使人患病。

但是在寒冷的冬至和立春季节,正是中医里所说的“将至不至”的时候,也就是气温寒冷,病毒非常活跃的温度。而这时候由于天气温差变化大,人们的抵抗力在这个时候也是普遍下降,出现了“邪气旺盛,正气不足”的情况,因此这也造成冬春季节流感的普遍发生。所以就有了中医的这句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而到了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由冷转暖,春暖花开正当时的时候,而炎热的天气不仅不利于病毒生存,而且太阳的紫外线也会杀灭病毒的。而这时候人由于体寒也变成了体暖,所以也出现了“正气旺盛,邪气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天时人和的情况下,也就印证了上述的这句话:“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



综上所述:

其实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冬藏”的道理而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冬藏不仅储藏食物,而且还不能随便出门。所以来说,中医诊断不仅有一套自己理论体系, 而且还讲究天人合一的,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中医的产生就是很神奇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之瑰宝,更不要忘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


李子说农


在农村生活或长大的人肯定听过农村老人说的那些朗朗上口的俗语,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疫情席卷我国,受到疫情的影响,春节假期不断延长,村子封村,城市封城,很多企业推迟复工时间。一转眼距离疫情发生已经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农村老人常说“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那么对于现在所发生的疫情,真的会像老人们所说的“灭于清明”吗?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人们就被瘟疫所困扰,人们把具有传染性质的疾病统称为瘟疫。由于以前医疗水平落后,只要瘟疫一发生,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浩劫。因为瘟疫的发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人们便根据瘟疫发生的时间和消失时间总结成了俗语,也就是今天咱们要说到的老话“瘟疫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于清明”,那么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俗语中的冬至、立春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三个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这一天是全年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到来。清明既是节气,也是古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扫墓祭祖来寄托对逝者的相思之情。清明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回升很快,大风天气会增多,万物进入到快速生长时期。

我们再来看俗语中的瘟疫发于冬至,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人体阴气渐旺、阳气最为虚弱的时候,此时人体的抵抗力受到阴气旺盛、阳气虚弱,再加上冷空气的影响,人感染疾病的几率会增大,人体的抵抗力小了,瘟疫也有了可乘之机。关注疫情的朋友都知道,此次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在12月30日便发现了病毒,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为7-14天,将时间往前推的话,此次疫情发生刚好在冬至前后。

再来看盛于立春,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随着立春节气的到来,天气会越来越暖和,万物开始复苏,除了植物复苏以外,病毒的发展速度也会加快。今年立春节气为农历的正月十一,公历的2月4日,在立春节气前后,全国每天新增病例均在3000例以上,所以瘟疫盛于立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来看灭于清明。下个月的5日便迎来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前后气温升温速度很快,人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强,在加上大风天气会将漂浮在空气中的病毒吹散,瘟疫也会在清明节前后消失匿迹。早在春节前后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此次疫情将会在4月左右得到控制。

距离清明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希望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国人的自觉中,疫情早一点消失。


悠悠乡村路


中医,我之国宝,几千年来,一直延用,万不可弃!先说瘟疫.,古人总结出的口头禅:发于冬至,盛于立春,灭了淸明。还有“三九不冷,百病会生。三伏不热,五谷不结"这些农谚,可实别忘!如果,我们观察到三九是暖冬,就应该普遍杀瘟消毒,就可将瘟疫杀死于萌芽期。建议:国家该搜集整理农谚,并做对应的防疫工作。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再说,我自身用中医治病的体会:大约6.7岁时,镰刀将腿子砍伤,到区卫生院去看西医说:先打破伤风,再消毒,然后缝针,最后涂膏子绑纱布…当时(56年),得2元5角。老人让看中医,老中医说:给中药粉撒在伤口上,几天可好,给5毛钱。过了6天,伤口就瘉合了。再说,去年6月间,我的左下肢不听使喚,迈不开腿…坐车到医院看医生,西医说:全面检查,可能轻度中疯,可能长瘤之类…后来看中医,作了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针灸.磁疗…理疗了半月,可自由活动了。由此,我对中医治病,充满信心!


关益


千百年来,在中国发生了无数次的瘟疫,老祖宗们在与瘟魔斗争中,发现了一个瘟疫由始至终与中国古代历法中24节气相对应的规律: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所以老祖宗积累了许多与病魔斗争的经验教训:年前要储粮,打尘搞卫生,饮喝屠苏酒,张贴新春联,放炮驱邪气等等。这是老祖宗的伟大智慧。

对照这次新冠肺炎的时间,应该基本吻合,也就是说惊蛰以后大致要趋于式微了。

始于大雪:2019/12/ 7 大雪

发于冬至:2019/12/22 冬至

生于小寒:2020/ 1/ 6 小寒

长于大寒:2020/ 1/ 20大寒

盛于立春:2020/ 2/ 4 立春

弱于雨水:2020/ 2/ 19 雨水

衰于惊蛰:2020/ 3/ 5 惊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