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珂人爾


這個可以用最簡單的四個字來回答,即輪不到他。當時的後金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一說,而努爾哈赤也沒有在生前定下繼承人,因此大汗之位只能靠奪。誰有勢力,誰權謀過人,誰得到的擁護最多,那麼誰就最有可能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繼位,而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多爾袞只有14歲,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戰場上還沒有他的身影,他受關注的程度以及政治地位還沒有自己的同胞哥哥阿濟格和同胞弟弟多鐸高。

讓這樣一位毫無作為的孩子在強者為王的後金成為繼承人,顯然是強人所難了,在這個問題上,完全不能看日後多爾袞的實力,就當時而言,多爾袞是被排除在競爭之列的。最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或者說有資格參與競爭大汗之位的是四大貝勒,即便是21歲的阿濟格都無法與四大貝勒爭鋒。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最初冊封的太子是嫡長子褚英,而太子之外還有四大貝勒,即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是大貝勒、侄子阿敏是二貝勒、第五子莽古爾泰是三貝勒、第八子皇太極是四貝勒,四大貝勒參政議政,是後金位高權重的存在。他們都曾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建功立業,而在戰場上的變現也都可圈可點,同樣跟隨在努爾哈赤身邊是後金的開國功臣的還有五大臣。可以說,後金初建立,圍繞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就是這十個人。

要說做太子,自然就從褚英和四大貝勒這五個人中選擇,雖然當時後金並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褚英年紀最大,一直是諸弟的榜樣,他成為太子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四大貝勒卻並不滿意,褚英為人刻薄寡恩,雖有戰功但不免自視功高而看不起人,對諸弟也並沒有友愛之心,因此被五大臣和四大貝勒聯合起來抵制,他們上書彈劾褚英,理由還很充足。

而努爾哈赤也對褚英頗為忌憚,越是帝王越對自己手中的權力看的比什麼都重要,作為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自然不允許有人覬覦他的位置,即便這個人是他的兒子也不行,即便褚英沒有那個心,但努爾哈赤也不得不防,況且褚英也確實想過取而代之,於是在他們的聯合圍剿下,褚英最終被努爾哈赤處死。

褚英一死,他的同胞弟弟代善成為太子,代善的太子之位同樣不長久,原因他虐待兒子,對兒子們區別對待,虐待兒子到什麼地步呢,恨不得立刻殺死的那種地步,這讓努爾哈赤很生氣,廢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不過保留了代善的大貝勒之位。代善之後太子之位就空置了,也不知道努爾哈赤是怎麼想的,總之就是沒有再立太子。

但是不立太子不代表著就沒有競爭,畢竟努爾哈赤總要死去,後金總要換大汗,所以大家還是在競爭,這個競爭就集中在除大貝勒之外的三大貝勒中,即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阿敏雖然貴為二貝勒,但是因為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所以基本被排除在競爭之列,他只可能是被拉攏的對象。

剩下的就是莽古爾泰和皇太極,論戰功,這兩個人不相上下,但是論權謀,皇太極遠勝過莽古爾泰,莽古爾泰的生母出了事(可能真有其事,也可能是被栽贓陷害的),莽古爾泰為了撇清關係讓父親對自己刮目相看,就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殺死母親這樣的行徑無論時候在什麼時期、什麼地區,都是禽獸不如的,莽古爾泰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支持者,而努爾哈赤也並不看好他。

所以即便努爾哈赤最後也沒有定下太子之位,但是皇太極無疑都是最合適的人選,戰功他有,政治能力他也有,最重要的是他心機深沉,沒有犯錯。所以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能迅速被推上大汗之位。

這樣看來,四大貝勒之外,就沒有別人可以競爭了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多爾袞的同胞哥哥阿濟格,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當時的大妃阿巴亥的長子,阿巴亥就相當於清朝時期的皇后,有皇后在,自然她的兒子在競爭中會佔有優勢,而且阿巴亥還有三個兒子,但壞就壞在他們都太年輕,最大的阿濟格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也不過才21歲,剛剛在戰場上嶄露頭角,還沒有形成自身的勢力,倘若努爾哈赤多活個幾年,或許阿濟格的勝算比較大。

但多爾袞就不行了,畢竟那時才14歲,雖然成為了貝勒但畢竟寸功未立,除了母親和兄弟們,並沒有別的支持者,根本不可能參與競爭。但多爾袞這邊仍舊是皇太極忌憚的對象,兄弟三個倘若一直團結在大妃阿巴亥身邊一致對外的話,還是會在將來成為後金的主宰,所以努爾哈赤去世後,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著殉葬,可憐那時的三兄弟聯合起來也沒辦法保住母親的命。

皇太極登基之後,多爾袞開始在戰場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清初最強悍的存在,後來帶頭擁護皇太極稱帝,又在皇太極去世後,擁立順治帝繼位成為輔政大臣,可以說,清初的大片江山都是多爾袞打下來的,而大清能入關,多爾袞功不可沒,只是這樣到底是委屈了年幼登基的順治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